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或者是能够留在地里越冬的(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和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有一句俗语,叫“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却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地区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词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有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的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1)、下列说法中,完全符合选文原意的一项是( )
A、“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气温迅速上升。 B、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 C、“雪上加霜”的现象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D、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
(2)、选文第④段“例如华北冬小麦”这句话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3)、选文第⑧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有怎样的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1-5题。

香溪河里桃花鱼

①春天来临,昭君故里,香溪河中,桃花鱼像飘落的簇簇桃花瓣:淡红、洁白……它们铜钱大小,体为四瓣,无头无尾,通身透明,柔软如绸,缓缓张缩,悠然飘荡。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每当桃花鱼游于溪中,两岸桃花便婆娑起舞,清香扑鼻,形成一道“天下和美”的自然奇观。

②关于桃花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昭君和亲匈奴前的那年春天,回到归州看望亲人,故土难离,泪流满面,浸透了泪水的香罗帕放入溪中,溪水顿时芳香四溢;串串泪珠落入溪里,竟变成了一群群形如桃花的小鱼。自此,桃花盛开之季,桃花鱼便在香溪河中游来游去,好像和乡亲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

③1826年《忠州直隶州志》记“桃花鱼淡墨色,形如桃花”;1837年《归州志》记“桃花鱼出香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可见,古人称其桃花鱼,是因为他们认为此物为桃花花瓣落水而生,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与桃花开谢同步。

④然而,桃花鱼真是“鱼”吗?非也。其学名实为桃花水母,被中外科学界称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它是地球上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6. 5亿年的历史,比恐龙生存的年代还要早几亿年

⑤桃花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水质必清纯洁净,拒绝任何污染。因此,其活体十分罕见,极难制成标本,已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号称“水中大熊猫”。

⑥桃花鱼现身之处定然水质无污染;消亡之处定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鱼的生态检验价值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与昭君和平形象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已经或正在形成积极的对应性社会效应。

⑦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广为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 有的正濒于灭绝或已经灭绝,有的列入濒危级物种。近年来,桃花鱼又在我国其他地域共计15个市(县)相继出现。《香溪河又现“桃花鱼”》的消息更令人欣喜: 兴山县古洞口北岸区发现了大量珍稀动物“桃花鱼”。这正表明                         

                                                                                                                                                     

(选自《三峡旅游网》)

阅读说明文,完成文后各题。
                                                                                                                  淘米水的妙用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搔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阅读下文,完成题。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运动要学会取长补短

李庆雯

    ①如果你只钟情于跑步,当然难能可贵,但我想说,你这样运动还不够完美!因为只爱跑步,你的心肺功能和耐力可能得到了锻炼,但你的力量和柔韧性锻炼就会稍差一些。这样的单一化运动效果不是完美的,你还得学会取长补短。

    ②我们可以选择的运动项目有很多,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但就运动效果来说,运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锻炼我们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比如长跑、游泳等;二是锻炼我们的力量,像双杠、哑铃以及一些器械锻炼;三是柔韧性锻炼,比如瑜伽、健美操等。

    ③羽毛球、篮球等球类运动是各种健身功能结合较好的综合性锻炼,无论是耐力、力量和柔韧性都可以得到锻炼,但其他一些运动方式,就可能只会侧重某些方面。

    ④其实,从运动医学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适应能力,专业一点叫“体适能”,也就是我们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学习,也不会感觉到疲累,还有余力可以去休闲玩耍,还能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它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两方面。“健康体适能”就包括肌力、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等;而“技能体适能”指标则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

    ⑤大多数老人认为,只要做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就可以减肥、锻炼心肺功能,不需要再做什么力量训练了。事实上,单纯的有氧训练虽然有助身体消耗脂肪,但不能使肌肉得到有效的锻炼。所以应该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它除了能提高肌肉强度和耐力之外,还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持骨质。

    ⑥如果我们只侧重某一项运动,那我们别的体能可就锻炼不了了。比如你是长跑爱好者,心肺功能和耐力是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但力量和柔韧性锻炼就稍差一些;如果你喜欢跳广场舞,那你的柔韧性得到了锻炼,但你的耐力和肌肉力量可能就会差一些。

    ⑦所以这样看来,最理想的运动模式应该是多种运动形式相结合,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多种运动项目。老人每周应该能够换着花样来,进行三四类锻炼,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从事一种运动让肌肉和关节过度劳累的风险,同时能获得不同运动带来的各种益处。结合起来进行锻炼,这样达到全面健身的目的。

    ⑧比如爱跑步的人,你可以抽时间去跳跳舞,做一些简单的拉伸,然后举举哑铃,或者练练俯卧撑,做做力量锻炼;如果你每天爱跳广场舞,那你可以隔天去跑几圈,即加强心肺功能和耐力锻炼。总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我们都要强,这样我们的体适能才会强,也才更健康。

(《健康时报》2014.8.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结

古禾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整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织而成,千缠万绕,环环相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②中国人的情“结”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结绳记事”,大结大事,小结小事,不同形状记载不同事情。正如《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这可以说是中国结的滥觞。由此可见,绳结还肩负过记载历史的文化功能。

    ③绳结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那时的衣服没有拉链,只能以衣带打结,人们用绳结盘曲成“S”形装饰在腰间,古人身上常常佩挂印鉴,所以流传下来的汉印都带有印纽。南北朝梁武帝(464-549)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诗,绮带编成连环往复的同心结,用来表达相爱的情愫,寓意“永结同心”。明清(1368-1911)时期,中国结发展到鼎盛,如清代服饰上的大襟盘扣。盘扣凝结着人的温度、感情以及机器、电子永远无法替代的手工朴拙和巧妙。另外,“结”还呈现在荷包、香囊、玉佩、梳子、发簪等传统配饰中,古代建筑如屋檐、门窗上,生活用具如桌椅、木箱上。

    ④中国结不仅造型完美,应用广泛,而且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中国结在历史的传承中,融合了佛教“盘长纹”的特点,环绕盘曲的图案,上下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相连,看似有一种祥云之气,线绳的变化和不同结饰的排列组合,变幻出藻井纹、双钱纹、喜字纹、琵琶结、吉祥结、蝙蝠结等不一而足的形态。而一根线绳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同根同源,这又体现出“万法归一”的古老哲学思想。

    ⑤“结”字有牢固的意思。在汉语里,“结”字呼朋引伴,许多有凝结力的词语都跑来广结良缘,如团结一致、结伴而行、结拜兄弟、结识朋友、结成联盟等等。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婚、结合等。“结发夫妻”,也来源于古人的洞房花烛夜,男女双方各剪一缕头发相结,寄寓夫妻同心永恒之愿。六朝诗人庚信描述过“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的动人场景。唐代诗人晁采在《子夜歌》中精写道:“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这就是结发的真实写照。

    ⑥在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结”往往象征忧愁而善感的心灵,寄托某些婉约而幽微的情结。汉诗中说:“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诗中以“结缘不解”比喻“如胶似漆”的亲密。宋代词人张先曾写过:“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人类的情感多么丰富多彩,结就多么异彩纷呈。

    ⑦中国结在现代生活中也如鱼得水,在大型会展或寻常百姓家中,壁挂中国结,是常见的装饰;很多现代饰品如戒指、耳坠、手链等,因为加入了中国结的元素,更增加了古典和雅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 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可谓“中国结”的变体。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怀柔举办的APEC会议,不仅在会议现场装饰了很多中国结,用于礼仪等服务的16套服装,也采用了盘扣、领花等中国设计,透露出中国服饰的优美。

    ⑧现代人对中国结的情结,更彰显出它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散发的典雅从容的永恒情结,就像一颗种子,一直都埋在中国人的心里。

(选自《月读》,有删改。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互联网环境对语言能力影响的综合性学习,文佳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①2024年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诸如“有哪些表达祝福的词汇”“拜年时怎么说显得有新意”的帖子引发很多关注。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词穷”了。

②重庆大学郭小安教授认为“词穷”就是“语梗”,即语言文字表达好像被梗塞住了,表达能力萎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语言文字表达力的下降,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10岁以前首次“触网”的未成年人占比达52%。

③“词穷”并非意味着日常词汇量的减少,相反,原有的词汇量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加上创造出来的网络流行语,词汇量还在不断增长。但是,年轻一代对原有词汇的熟悉度和掌握度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多样的网络化表达方式,图像、段子、表情包、流行语等是他们重要的语言工具,而在离开网络环境时.他们就会变得局促不安,“词穷”现象频现。

(改编自《没有思考何谈表达?警惕短视频语言破坏逻辑思维》)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针对“词穷”现象,采访了一些年青人,他们的回答摘选如下:

A.“有时话就在嘴边,但不知道怎么说”,发言时一度“大脑空白”,有想法却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词汇,但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B.有一次汇报,我虽然认真做了准备,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卡壳’了好几次。这让我意识到,写和说完全是两回事,想要流利表达并不容易。

C.我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了,只能求助网络。工作上,偶尔要提交文稿,会让我感到比较吃力,经常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D.“近年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变得越来越匮乏。一般都是微博、抖音、小红书上流行什么我就习惯说什么,或者干脆用表情包来代替文字。因为表情包更生动、快速,而且大家都这么用,也能跟朋友产生共鸣。可是有时候,当我需要进行正式发言时,就想不出来如何用相对正式的词语表达自己。”

(改编自《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

材料三:

以下是中国青年报社对“词穷”现象产生原因所做的统计。

“词穷”现象原因统计表

原因

比例

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

54.0%

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

53.0%

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52.1%

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

47.6%

“短平快”的表达方式盛行

34.4%

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

33.1%

与人交流的欲望下降,不想表达

17.6%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专家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郭万超说,“任何功能都存在‘用进废退’的情况,语言也不例外。如果不经常使用,语言能力就会下降。现在人们更多地依赖简化的网络语言,甚至在写文章时都不再用笔写字,阅读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阅读会导致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下降”。

(改编自〈〈中国半数年轻人苦于“词穷”>)

专家二:暨南大学郑焕钊认为,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社恐”,这让他们 更倾向选择虚拟社交。在线上,网络“梗”及其他网络语言符号成为年轻人共同的社交语言,这是他们获得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源上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础。”“欲说却词穷”的文字失语问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粗糙化,也会对集体性的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网络语言符号圈层化带来的代际文化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体性文化的凝聚力。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