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或者是能够留在地里越冬的(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和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有一句俗语,叫“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却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地区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词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有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的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班级开展互联网环境对语言能力影响的综合性学习,文佳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①2024年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诸如“有哪些表达祝福的词汇”“拜年时怎么说显得有新意”的帖子引发很多关注。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词穷”了。
②重庆大学郭小安教授认为“词穷”就是“语梗”,即语言文字表达好像被梗塞住了,表达能力萎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语言文字表达力的下降,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10岁以前首次“触网”的未成年人占比达52%。
③“词穷”并非意味着日常词汇量的减少,相反,原有的词汇量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加上创造出来的网络流行语,词汇量还在不断增长。但是,年轻一代对原有词汇的熟悉度和掌握度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多样的网络化表达方式,图像、段子、表情包、流行语等是他们重要的语言工具,而在离开网络环境时.他们就会变得局促不安,“词穷”现象频现。
(改编自《没有思考何谈表达?警惕短视频语言破坏逻辑思维》)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针对“词穷”现象,采访了一些年青人,他们的回答摘选如下:
A.“有时话就在嘴边,但不知道怎么说”,发言时一度“大脑空白”,有想法却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词汇,但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B.有一次汇报,我虽然认真做了准备,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卡壳’了好几次。这让我意识到,写和说完全是两回事,想要流利表达并不容易。
C.我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了,只能求助网络。工作上,偶尔要提交文稿,会让我感到比较吃力,经常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D.“近年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变得越来越匮乏。一般都是微博、抖音、小红书上流行什么我就习惯说什么,或者干脆用表情包来代替文字。因为表情包更生动、快速,而且大家都这么用,也能跟朋友产生共鸣。可是有时候,当我需要进行正式发言时,就想不出来如何用相对正式的词语表达自己。”
(改编自《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
材料三:
以下是中国青年报社对“词穷”现象产生原因所做的统计。
“词穷”现象原因统计表
原因 | 比例 |
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 | 54.0% |
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 | 53.0% |
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 52.1% |
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 | 47.6% |
“短平快”的表达方式盛行 | 34.4% |
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 | 33.1% |
与人交流的欲望下降,不想表达 | 17.6% |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专家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郭万超说,“任何功能都存在‘用进废退’的情况,语言也不例外。如果不经常使用,语言能力就会下降。现在人们更多地依赖简化的网络语言,甚至在写文章时都不再用笔写字,阅读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阅读会导致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下降”。
(改编自〈〈中国半数年轻人苦于“词穷”>)
专家二:暨南大学郑焕钊认为,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社恐”,这让他们 更倾向选择虚拟社交。在线上,网络“梗”及其他网络语言符号成为年轻人共同的社交语言,这是他们获得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源上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础。”“欲说却词穷”的文字失语问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粗糙化,也会对集体性的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网络语言符号圈层化带来的代际文化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体性文化的凝聚力。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