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新疆昌吉州奇台四中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7.7%。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春节假期,城乡居民出游意愿高涨,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繁荣有序。“冰雪游”“避寒游”最为火爆;“古都游”也备受青睐,预订量同比2023年增长115%。定制需求增多。2024年春节假期,高品质文旅产品需求更旺盛,自由、个性化的定制游显著增长。携程数据显示,定制游订单同比增长超5倍,西安、丽江、阆中等地区的年味主题定制线路2024年春节订单同比增长超10倍。

 (选自《环球时报》2024年2月18日)

材料二:

材料三:①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深度参与到了旅游业的行业边界和生产方式之中,驱使旅游业的政策和市场发生动态化调整。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等具体任务,这为旅游业提质增效锚定了大方向,旅游产品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势不可挡。私人定制旅游,是介于跟团游和自由行之间的新兴的旅游方式,是旅行社或专业旅游小团队在与游客沟通后,从设计路线、旅行方式和个性服务着手,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量身打造的具有浓郁个人专属风格的旅行。相较于传统的旅游方式,私人定制旅游更舒心便捷。大众旅游时代,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大众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高品质、专属化势必成为日后旅游业态的服务标准的新标杆,私人定制旅游在未来的旅游市场,有极大的行业开发潜能,也面临巨大挑战。

②某旅行机构在某音平台直播称:“【说走就走定制旅游】双人畅游全国,立减2000元,券后价为498元,三年出行有效,双人任选出游三次,无强制购物、无隐形消费。”如此计算下来,这款产品单人一次玩一条线路仅需83元,明显不符合常理。

③这种“伪定制旅游”的噱头营销,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定制旅游整体的行业形象,使游客在原本就繁杂的信息中,更加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服务机构,而这同时也阻碍了旅游服务供应商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导致私人定制旅游整体行业发展滞缓。

④私人定制旅游服务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旅游需求分析,为游客提供完整的方案,需要旅游服务人员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服务素质,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旅行经历、良好的个人审美情趣,还要具有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敏锐力,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度有极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定制游市场明显难以满足这些服务需求。

⑤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便捷的通信水平的双重支持下,智能数据运用的衍生产品不断涌现,数据信息成为新时代的隐形财富密码,被不法分子暗中窥探。随着数据泄露事件的频发,信息安全成为影响旅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定制游服务更需要对游客有全面的信息了解,游客的个人信息披露较多。目前行业缺乏相关游客信息保护准则,也暂无较成熟的信息保护手段,会导致游客信息在网络中流动,从而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对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选自《清研智谈》)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旅游模式已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高品质、专属化势必成为日后旅游业态的唯一标准。 B、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C、2024春节假期,跨省游订单同比去年翻番增长,“冰雪游”“避寒游”“古都游”最为火爆。 D、因为定制游服务中游客的个人信息披露较多,所以对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请根据材料二两幅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说说你的发现。
(3)、阅读材料一、三,为私人订制旅游的发展提供几条策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锔瓷技艺

       ①锔瓷,是指陶瓷器修补技术。

       ②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光亮圆润、坚固耐磨,因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但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在生活水平底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同时瓷器可制成工艺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大器沉雄。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于是,锔瓷技术便应运而生。

       ③锔瓷需要金刚钻,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所以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④锔瓷讲究精工细作。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因为壶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则前功尽弃。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

       ⑤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些再生之器看得上眼,就要讲点艺术了。因为单纯的修补只是匠活,而修复却不觉丑陋,再生而没有缺憾,就接近艺术了。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于是对瓷器进行镶边、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饰工艺便产生了。

       ⑥“锔合以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碎瓷的每一条裂纹,每一道缝隙都有它的走势和趋向,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此时的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的纹路或直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若无为,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的化境。

       ⑦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他至少跨越了千年历程。锔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碎的感情,但社会在前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串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月。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航天员如何安全返回地球?这个减速“神器”很关键

①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昨天(2日)进行了在轨交接仪式。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明天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②航天员从空间站返回地球,需要经分离、穿越大气层、着陆这几个过程。其中,再入大气层是比较凶险的过程,速度从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逐渐降低到每秒几百米。在距地面约10公里时,返回舱会打开降落伞,速度进一步下降到每秒几米。最终,返回舱将以每秒1~2米的速度着陆。

③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非常快,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减速,虽然进入大气层后已经从每秒几公里的速度降低到每秒几百米,但仍需要一件“神器”来帮它继续减速,这就是降落伞。

④返回舱的降落伞分为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首先,返回舱大约在距地面10公里的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引导伞的主要作用就是拉出减速伞,这时返回舱速度大约为180米每秒。减速伞工作19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每秒减到40米每秒,然后再减至7~8米每秒。在整个过程中,为避免过载太大.减速伞和主伞并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要先收口、再打开。

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邵立民:收口状态就是这个伞没充满,但是它的面积已经相当大了。因为这时候速度很快,直接就是最大的阻力面积的话,一方面是对航天员的过载影响很大,过载是有要求的,因为就像踩刹车一样,还有一方面伞本身强度也是有限的。

⑥为了防止主伞出现故障,返回舱还配有备伞。在返回舱从6公里高度向5公里下降时,如果用时少于预定时间,系统会判断为主伞系统工作异常,从而自动启动备份伞,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⑦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邵立民:我们从以往的经验和设计来讲,主伞打开了,后边的那些像座椅提升、着陆反推发动机,那只是进一步减小着陆的冲击,但是对整个船的安全性和任务完成已经是没有影响,就是那时候应该说是大局已定了。

——选自《人民网》

现代文阅读Ⅰ

【甲】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了。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得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呜呜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虽然这个连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使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聚歼了敌人。

(节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乙】

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机步58旅3连入朝参战,在第二次、第五次战役,华川阻击战和金城南防御战中,连队总是担负最重要的任务,打出了军威国威。在二次战役分割围歼成镜南道美军的战斗中,时任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之路。在杨根思的指挥下,全排顽强抗击,接连击退美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集团冲锋。最后,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另外两名伤员,子弹也打光了。这时,又有40多个美陆战一师的士兵围攻上来。杨根思命令伤员带着重机枪撤下阵地,自己从容地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扑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命名连队为“杨根思连”。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①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闻。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 21 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②“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 albaamicorum 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可译为 Friends’Books,即“友人之书”),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 , 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③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 发现从 1560 年起, 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 圈的种种,不过鉴于 17 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常会 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交网 站,其目的是求教方家。 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 书。 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④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女。 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 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 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 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 微信,晒晒与朋友、 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⑤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的—— 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这样的“朋 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逼真地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 400 年的关系网络。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 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且不说皇亲贵胄、 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把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鸦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邻居传看,兴味十足。

⑥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 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传说 1400 多年前, 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颢的《黄鹤楼》 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⑦正如《圣经》 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圈”,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

(选自《知识窗》 2016 年第 1 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