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月。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2016年4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三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

    ⑨前苏联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容器。通过让混合了氘、氚的气体悬浮在一个像面包圈一样的环中,然后不断加热,等达到了上亿摄氏度以后它就产生核聚变,并输出大部分能量。

    ⑩按照设计,“人造太阳”计划的反应堆设施总重量是埃菲尔铁塔的3倍,占地面积有60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这个反应堆建成后,能够把上亿摄氏度、由氘氚组成的“火球”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面包圈”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⑪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了采购包任务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关。该计划两任总干事对中方的评价是“中国在采购包的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选自2016年5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人工智能客服读懂了人的情绪

张天勘

    ①近日,京东集团展示了“具有丰富的情绪感知能力”的智能客服等多项最新Al技术成果。据悉,该人工智能客服是业界首个大规模商用的情感智能Al客服。她不但能够识别人的情绪,更能够以人的情感来回答问题,她会安慰焦急的消费者说:“我理解您的心情,请放心,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②尽管Alpha Go(阿尔法狗) 战胜了李世石、柯洁, 但它只会下围棋, 不会与人交流,更没有情感。现在,如果一位客服、订票员在实时交流中与你交谈甚欢,并洞察你的内心当你事后得知它不是人而是机器,你是很高兴呢,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意味着,Al相似于人或等同于人,不仅具有人的思维,而且拥有人的情感。

    ③对此问题可能见仁见智,霍金的看法可能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最好的事情,要么就是最糟糕的事情”。如果以人类最好的事情来衡量,就没有理由对Al能充分理解你的内心和情绪并与你进行流畅的交流而感到后怕或焦虑,管它人工客服还是智能客服,只要能迅速解决问题,让你满意和高兴,就是好的客服。

    ④据报道,京东智能客服主要是通过语义解析、意图理解、情绪识别来让Al理解人类,同时通过内容生成、文本摘要、情感对话等技术让Al被人类理解。其次通过计算机视觉(视频),拓宽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疆域。比如通过人脸识别,Al可以判断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情绪、时尚风格,不仅可以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人设”,让服装设计师量身定做每人的服装,还可以设计或帮助设计师设计出符合人物特征和性格的家具、室内装修等。甚至通过人们吃饭喝酒后的脸部颜色、行为举止、言语和嗓音等,Al可以为每个人设计饮食方案。

    ⑤人工智能读懂人的情绪,了解人的内心还有更高级的形式和方式,不是靠语音和察言观色来与人互动,而是直接连接人的大脑,并采用Al来分析理解人的思维,读懂人的内心。比如,可以在大脑的特定皮质区植入微小的芯片(电极),或在头部佩戴一个包含多个电极的脑电图扫描仪(EGG)帽子,以收集大脑的生物电流(电信号),并通过Al破译这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指令,以此可以服务于残疾人,指挥他们身上的机械手或机械腿行动。

    ⑥当然,Al也有可能像霍金所说的那样,成为最糟糕的事情,甚至导致人类灭亡。说“导致人类灭亡”是过于担心了,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人类现存社会秩序和伦理的混乱,是值得担忧的。例如,Al情感机器人介入人类的婚恋,是否会改变人类演化的方向?会不会冲击人类社会现存的伦理和法律?乐观的意见认为,人类社会有能力把各种Al的发展控制在社会认可的法律、伦理框架之内。

    ⑦不过,跨越奇点的超人工智能(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更聪明,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等)也有可能出现,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即便这样,在出现之前,人类的智慧也足以超前管控。所以,Al能读懂人心,并不值得恐惧,它们有情感有温度,反而能为人类高效、便捷和快速地服务。

(摘自新华网客户端,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

    ①进入70年代后,全世界出现的异常天气,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在这一系列异常天气中,科学家发现一种作为海洋与大气系统重要现象之一的“厄尔尼诺”潮流起着重要作用。

    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神童”或“圣明之子”。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暖和,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即“厄尔尼诺”潮流。

    ③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它是全球气候异常的一个方面。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个范围很大的天然渔场。一旦出现气候异常,东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替代。厚度达30多米的暖洋流覆盖在冷洋流之上,使大量冷水性的浮游生物遭到灭顶之灾,纷纷逃离或死亡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④气象学家对厄尔尼诺的研究,还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事。他们查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30余年的天气档案,发现几次重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都出现过全球性的天气异常。1972年的全球天气异常,就与当年厄尔尼诺暖流特别强大有关。这一年我国发生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国性干旱。与此同时,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却发生了严重洪水,非洲突尼斯出现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秘鲁出现了4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1982年底又出现了厄尔尼诺暖流,东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的海水异常增温,范围越来越大,圣诞节前后,栖息在圣诞岛上的1700多只海鸟不知去向;接着秘鲁大雨滂沱,洪水泛滥。到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波及全球,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都连续发生异常天气。

    ⑤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由于水下火山熔岩喷发引起的。熔岩从大洋底部地壳断层喷出,将巨大的热量传给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流,使海水增温变暖,从而导致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及海流方向的异常。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之大礼 非遗“佾(yì)舞”

①5月18日晚,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在欢迎晚会上,以传承千年的国之大礼——八佾舞作为晚会的开场。盛大隆重的场面,端庄典雅的佾舞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礼乐文化。此次八佾舞的惊艳亮相,也使这种特殊的舞种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②八佾舞亦作“八溢”或“八羽”。古代八佾舞均依照舞谱进行表演,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颜师古《汉书注》中记载:“佾,列也。”周朝规定,天子可以使用四面之乐,即殿堂之中四个方向都可以安排乐队,诸侯则为三面之乐,卿大夫用两面之乐,士只能使用一面之乐。对于使用的乐舞规定为“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每个数字都以“佾"为单位,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佾舞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包括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统称三献礼。每一献礼为一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的诗歌组成。佾舞中的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个乐章由32个动作组成,可谓是“一字一舞”。这如同现代国际交往中迎接国宾所施放的礼炮有21响、19响、17响等规格区别,其规格等级不可僭越。

③在古代,习佾舞者统称“佾生”,通常由官方遴选才思敏捷、品学兼优的官学生,也就是儒生担任。献舞时,佾生左手横拿篇(yuè,禽,古代汉族管乐器,形状像笛)在内,右手直拿翟(dí,古代乐舞所执的雉羽)在外,象征正直;翟篇结合,呈现阴阳和谐。整个展演过程高雅肃穆,传递着悠悠数千年华夏文明的风韵。佾舞将”仁、义、礼、智、信"融入舞蹈动作中,每一个肢体动作和神态都充分地展现出了“德”和“礼”。佾舞体现“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儒学思想和精神价值,对佾生讲求“诚于心,形于外”,以表达对先圣先师的无限感恩和敬仰之情。对于今人来说,传统的礼乐文化熏陶正是最好的素质教育,通过佾舞诗、礼、乐对应口、身、心三位一体的高度艺术化的礼乐实践,可以培养良好的人格素养和道德情操。

④周代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佾舞却曾一度濒临失传,仅在台湾地区得到完整保留,传承了明朝《颊宫礼乐疏》的图谱、舞谱。2021年5月,佾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建省福清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大陆地区唯一依据明代《判宫礼乐疏》的佾舞图谱和舞谱,恢复和延续传承周礼佾舞的城市。

⑤如今,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也是文旅融合的优秀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中国元素,更连接着两岸民众的心意与情感。据了解,近年来,在福州地区通过实施佾舞进校园传承活动,受众达数十万人,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自环球网,有删改)

【材料二】

迎宾仪式

文化解读

八佾舞

八佾舞是应用在国家最高典礼的专用舞蹈,融合诗、礼、乐为一体,展现“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特质,表达对友人的敬意。

天揖礼

天揖礼是汉民族的相见礼,身着唐代红色官服的男子,双手平伸,指尖交错,左手在外,掌心向内,举手至额,欠身行礼,表达对宾客的敬意。

芙蓉舞

创意取自唐诗"清水出芙蓉",通过芙蓉花开绽放起舞,呈现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长安"的美好场景。

(来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均来自网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