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

【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穿越了中国东部的心脏地带,连接了北京和杭州两大古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为了伐打齐国开凿了这条运河。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京杭大运河逐渐超越了其军事目的,成为了中国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六个省市。这条运河不仅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还连接了华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在古代,这条运河成为了南方粮食、丝绸、瓷器等物资北上的主要通道,同时也为北方提供了南下所需的煤炭、木材等资源。这种南北物资的互补和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今,虽然京杭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铁路、公路运输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中国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之一,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节选自360快资讯)

【材料二】

    拱宸桥何以“通”世界    

    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终点,亦是古时杭城通往外界的起点,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最初为这座桥停留的,是两岸居民和逐运河而来的船民商贾,他们开起了茶楼、戏馆、米行等六行六馆,“北关夜市”盛极一时。久而久之,传统手工业与近代民族工业在这片土地上萌芽。

    如今,这里已遍布博物馆(伞、扇、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文创园,成为记录城市转型发展的“活态纪念册”。

    接轨现代文明之余,拱宸桥也寄托了无数游子离乡的踌躇满志与归乡的喜悦辛酸。杭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诗人都在去拱宸桥的路上”。正如当年的文人爱往拱宸桥跑一样,现在的“诗人们”也被它吸引,喜欢去桥边的书屋、咖啡馆里坐坐,感受流淌的诗意。

    在杭州亚运会的美学设计中,拱宸桥是出场率很高的视觉形象元素。吉祥物“宸宸”额头上就嵌着一座拱宸桥;开幕式上,拱宸桥更是站到C位。

    站在拱宸桥上,望见的是千年运河“灌溉”而成的城市繁荣、百姓富足;踏过桥上石板,静听河水深深,也就更能理解大运河文化的意义。

 (节选自浙江宣传公众号)

【材料三】

骑行去杭州

昨日上午,京杭大运河自行车骑行挑战活动在通州区正式启动,骑游爱好者们将一路南下至杭州市塘栖古镇,预计骑行总距离1700余公里。

本次骑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运河+体育”活动内涵,将“守运河环境、赏运河美景与品运河文化”深度融合到低碳环保的骑行活动之中,从而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运河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深入认识运河的历史、保护运河的现状。

(节选自《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1)、下图是同学们根据材料一制作的展板“京杭大运河简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展板简介中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是哪一项?请阐述理由。

②对展板中是否需要插入地图,同学们有不同观点,你认为有需要吗?请用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印证你的观点。

(2)、阅读材料三后,同学们也想设计一项适合初中生参与的“运河+          ”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确定活动主题,并阐述理由。
(3)、研学结束时,同学们参与了大运河旅游官网组织的标识方案征集活动,你会为哪个方案点赞?请选择方案并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阐述点赞理由。

举一反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近期大热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物。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

《人民日报》刊文称赞:《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5分钟微纪录的形式,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让国宝活起来,火起来,再次掀起了“国宝文物热”。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纪录片。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们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利用片刻时间来一窥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

【材料二】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的一件祭器。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励精图治,还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一个叫“何”的同宗贵族铸了一方尊,并在尊身底部刻下122字铭文,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后世称之为“何尊”。

“何尊”中的铭文字字千金,其中有四个字“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这些珍贵的铭文因为存在于尊身底部,以往,只能展示给观众纸质打印出的铭文,有一些笔画无法采集完整。这一次,为了让观众看到何尊的内部影像,分集导演孙戈霆把小镜头伸入何尊内部,用最新的存拓技术将铭文清晰呈现,还原了青铜最初金灿灿的本色。他说:“观众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基本上都是平视视角,或者是隔着玻璃罩往里看。但在纪录片里,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也能更好地洞察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的信息。”如今,凭借着新技术,以及节目制作者的用心,“尊底的122字铭文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本集结尾的解说词令人心情澎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海报宣传语正是由此得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4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4%。我们知道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第1颗行星就是火星,含铁的氧化物覆盖了它大部分的固体表面,使它发出了引人注目的火红色。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它有大气,只是十分稀薄,而且以二氧化碳为主,大气中少量的水蒸气,即使全部化为水,覆盖在火星表面上也只有0.01毫米深,火星上的“极冠”,冬天会增大,夏天会缩小时,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地球两极的大量冰块。

文本二 茫茫星空哪里可以成为人类的第2个家园呢?人类瞄准了地球的老邻居——火星。因为它不光距离地球近,关键是和地球长得太像了,他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四季分明。他的昼夜更替周期大约为24小时,拥有山脉、山谷、还有液态水,这些听起来真是太靠谱了,但是只有这些就够了吗?经过探测器发现事实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火星是一个荒凉恶劣的不毛之地,各种自然条件很难适应人类生存。从它的运行轨道来看,有一点是很确定的,火星很干燥,尽管火星上也有水、冰,甚至流动的水,但与地球相比,火星简直就是一片荒漠。他不单干燥,而且异常寒冷,在火星上最热的时候温度只有21℃。这还不算糟,火星上的平均气温可是—47℃,冬天火星两极的温度更是低到—143℃,所以火星大部分地区都是四季严寒的状态,不过人类是可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生存的,尽管人类要在火星上保暖不容易,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也并非不能实现。

还有一个特别的问题,就是火星的大气层极薄,这就意味着航天器在火星表面下降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在减速上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火星上缺乏供人类呼吸的氧气。事实上火星大气中只包含0.14%的氧气,而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高达21%。不过研究发现,火星表面上大量聚集着一种名叫高氯酸盐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包含着一个氯原子和四个氧原子,一些氧原子可以分离出来并聚集在一起,形成可呼吸的空气,但是这种分子对人体是有剧毒的,它被人体吸收后会扰乱人的代谢功能,从而影响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造成睡眠紊乱,并引发一些血液疾病。目前人类对这种分子还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文本三 要知道,根据火星和地球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5,600万公里,最远时可达4亿公里。这意味着在最好的情况下,仅单程旅行就要耗时一年,加上返回还要翻倍。想想看,往返路途两年,还要在那里逗留数月,几个人就混挤在总共25立方米空间的太空舱里是什么情况:只吃航天冻干食品;饮用从尿液回收的再循环水;加之火星上的灰尘非常细小,四处飞扬,无孔不入,尤其是在刮起时速300里公里的狂风时,我们不知道该怎样防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