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瑞安市瑞安中学附属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期末检测试卷(原创卷)

现代文中的乐声

二 胡

全宪章

“吱”的一声,悠悠的,像旧时农家大院里的一扇门开时很滑溜的一声响。这曲子便如憋足了一口气的人吐出很有分量的一叹。接着如泣如诉的长调飘过来了——这便是一种叫二胡的乐器给我耳朵注入的感觉。此时,即使我闭上眼睛,那弓在内外弦上的滑动,也能把演奏者的形象勾勒出来:一个削瘦的男人,一身蓝布长衫,一脸的浓厚的忧怨。这便是以瞎阿炳为代表的二胡演奏家在中国音乐舞台上留给人们的形象。

②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二胡是和老百姓的悲苦日子连在一起的,在许多电影的画面中,满目疮痍的大地,背井离乡的农民,风雨飘摇的故乡,常常伴着那催人泪下的二胡之音。二胡悠悠地响起来,眼泪刷刷地流下来。有时候感到,中国老百姓的那点心思,咋能一下子就被一把二胡给牵走了呢?二胡的弓把一个音符拉得长,那人的心思也就走得远。那马尾巴的弓如果突然一顿,听者的心思也便倏地一沉,不知后面将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想起我初学二胡的时候,从磁带中听着阿炳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便双眼模糊了。也难怪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此曲后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确实,阿炳这盲艺人饱尝人间辛酸的心声,怎能不叫人断肠?如《江河水》《雁南飞》等名曲,那音乐一旦流进人的耳朵,你会不由地进入对原野故乡的遥望,对一个人的思念,对苍茫山河的依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叹。万千惆怅,漫漫思绪,都被在弓弦上游动的音乐之魂牵引着走向远方。余音袅袅时,她又引你回头不停地张望。

③二胡的声音不花哨,不轻浮。它不是轻飘飘的风,它的声调基本上是中和之音。这当中似乎就有黄土地上的农民做人的追求,含蓄而不事张扬,平和而不走偏激,稳稳当当地往前走。如果哪个拉二胡的人玩一点滑音的技巧,那就好像一个一向厚道的人脸上偶尔露出一丝狡黠,叫人琢磨一会儿便消失。有时偶尔听到一首欢快的二胡曲,总觉得那是二胡的感情被压抑得太久了想要放松一下。老百姓要酣畅淋漓地宣泄大喜之情,那要靠唢呐清脆的吼叫。让二胡表现大悲大喜那就难为它了。

④记得儿时看到过一位拉二胡的先生,他一上台便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随着右臂有力地一抖,乐曲响起,他的头颅便在倾斜中低垂,左手在弦上滑动颤抖,带动了整个身躯的晃动。当时我想,一把二胡,一首曲子,怎么就把上台前一个好端端的人折磨成这般痛不欲生的样子?现在想来,那是对音乐倾心的投入,那叫如痴如醉。首先是人把音乐弄神了,乐曲反过来才把人弄哭了。唉!芸芸众生在黄土地上酝酿的感情,似乎只有二胡才能拉得动。

⑤史料记载,二胡的出现是在唐代以后,自宋代起,随着演唱艺术与戏曲的繁荣,二胡、板胡走向民间,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局面。有音乐史家认为,弓弦乐器的出现,表明了人的感情世界的更加丰富,二胡便是一例,它能把普通人心里的那点事拉得一波三折。时光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开始往生活中添加一点浪漫的滋味,抑或是一种情调。表现浪漫情怀似乎是以音乐王子自居的小提琴的特长。小提琴在城市中有着贵族气质。它常在幽幽的灯光里,以没有杂质的音色表现秋水般的轻柔。对此二胡不以为然。二胡深知自己的使命就是用音乐向普通人叙述一个故事,一段日子的情感经历。二胡的两根弦之所以立着而不像小提琴的四根弦平躺着,那是因为二胡觉得在由内弦和外弦构成的阴阳世界里,能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倾诉出来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因素掺和。

⑥所以,在任何时候,二胡绝不躺着唱歌。 

(1)、根据文章内容,小龙制作了“二胡”身份识别卡,你也来试试吧。
二胡

A.外形气质:①
B.声音特征:②
C.作者情感:③
(2)、欣赏语言之美。参照以下语言品析策略,品析文中画线句。
品析策略推荐:
①推敲(推敲词语、句式、标点与修辞等)
②连接(联系读者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

【句子】“吱”的一声,悠悠的,像旧时农家大院里的一扇门开时很滑溜的一声响。这曲子便如憋足了一口气的人吐出很有分量的一叹。接着如泣如诉的长调飘过来了。

(3)、小江发现文章围绕二胡的乐声展开了反复的记叙与描写,邀请你一同讨论。请结合下列一组句子,联系上下文,挖掘蕴涵在二胡声中的情思。
A.余音袅袅时,她又引你回头不停地张望。
B.芸芸众生在黄土地上酝酿的感情,似乎只有二胡才能拉得动。
(4)、学习完四、五两个单元后,小龙和小江就“托物言志”这一写法进行了交流。请你结合他们的对话,联系本文,完成以下任务。

课内阅读

交流呈现

小龙:读《陋室铭》,发现刘禹锡借描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超凡脱俗与安贫乐道的志趣与情操。

小江:读《紫藤萝瀑布》,发现宗璞描写了紫藤萝花的形态美、颜色美与香气美,赞美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并从中领悟到不幸是暂时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乐观、勇敢地面对困境。

小龙:我发现“托物言志”这一写法,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任务

参考小龙与小江的交流内容,比较本文《二胡》与课文《一颗小桃树》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举一反三
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一文,回答后面的题。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别这么独,让它吃!”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认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刷刷”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摘自《今晚报》2016年3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些美好的树

张炜

    ①相信人人都有关于树木的记忆,或一片,或一棵,或一丛,是他们的故事和印象,甚至是一份情感。它们大半在远处,在依稀可辨的遥远之地,或早已经模糊了,消逝了。

    ②一些美好的树留在了昨天,在原地,而我们自己移动了。有时候正好相反,是我们自己留在了原地,而树木离开了,不见了。

    ③总之,人与树的故事,是分别离散的故事,是伤感的故事。这种分离往往是人间最不幸的,它或许根本就不应该发生。想想看,当我们离开一片土地很久之后,归来时一眼又看见了它们待在原地,那是怎样的欣喜。这时会有一句滚烫的话在胸间泛动:又回来了。它像昨天一样沉默、含蓄、深情,也像昨天一样细语和注视。你想听清它的每一句话,你抚模它,亲近它。它从不主动对你说些什么,现在仍旧如此。但是它镇定自若地站在那儿,满怀期待或一无所求。

    ④我还记得少年时代的那片白杨。它们高大、洁净,挺立在白色的沙滩上。每一棵都英姿勃发,树干粗粗的,泛着鸭蛋青色,叶片油亮。它们相互之间并不密挤,而是恰到好处地疏离,相距有五六米或十几米不等。它们组成了不大的一片疏林,自成一个世界。这是我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的地方,我迷恋关于它们的一切。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表情、自己的模样。洁净的沙地上偶尔走过一只小虫,它在树下徘徊一会儿,然后就沿树干爬向高处。蝴蝶飞来了,从这一棵飞向那一棵,亲近过每一棵白杨才离开。有五个大喜鹊窝建在了树顶,这些一尘不染的鸟儿与这些白杨是最好的朋友。牵牛花开了,一朵朵仰向天空,似乎要与高大的白杨对视。

    ⑤如果穿过这片白杨树往西北方向走,大约是两三公里的地方,还会遇到七棵高大的橡树。人们都说这七棵树是年纪最大的了,到底多大年纪谁也不知道。它们是兄弟七人,从很远的地方走啊走啊,一直走了几千公里,直至看到了这片沙滩。它们大吸一口清新甘甜的空气,看看脚下和四周,决定就生活在这里了。它们驻足不前,从棵棵不到碗口粗的小树,长成了如今这样的苍劲大树。它们不像白杨那样笔直,而是略带弯曲,看上去就像探身说话一般。它们相距也有五六米的样子,每到了风大起来,就要大声费力地说话。它们是兄弟,它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⑥在我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树比橡树更严肃了。它们黑黑的粗粗的皮肤,说明这是一种在风霜里毫不畏惧的生命。它们一律都是男子汉,刚直、坚定、眼神凝重。树木像人一样,有目光。柳树的眼神是顽皮的,白杨的神色是温暖的,槐树的眼睛是闪烁的。橡树有时严厉地看着我,让我小心翼翼地挨近它,或退开一点。但我喜欢它们,有些离不开它们。我每隔几天一定要来看望这七棵橡树。

    ⑦我们居所正北方是园艺场。在场部的边缘那儿有一排大银杏树。它们奇异而旺盛,漂亮极了,那么神奇的叶子,简直是画出来的一样。我看过了多少树木的叶子,就从来没见过一种叶子像銀杏的那样美丽。每一片叶子就像一面小小的扇子,又像一只小巴掌。它有均匀的掌纹,有涩涩的手感。银杏的表情就来自叶子,这叶子是娟秀而羞涩的。

    ⑧银杏树我从第一眼看到就是那么高大。它们一定是先于我很多年来到这片沙滩上的,那时这儿可能是清静的,没有多少人烟的。它们见证了这里的一切,将所有的故事都记在心里。我不知道它们与那片白杨和橡树是否互通消息,只知道不同的树林是难以相见的,因为它们无法像人一样移动,只要生在了那里,差不多就要待在那里一辈子,直到生命的结束。

    ⑨我认为银杏树全都是女性。它们温柔细膩,有和善的的面容。它们的身材高颀而美丽,几乎比人世间一切的生灵都要好看。是的,植物和植物,植物和动物,所有的都可以比较,比性格,比容貌和身材,比力气和品德。当然这种比较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真的难以判断。比如一只洁白的小羊和白杨之间,它们谁更洁净和可爱?再比如一头青牛和一棵橡树,它们谁更有力和顽强倔强?还有,我们班新来的女老师,她不知为什么,越看越像一棵银杏树。

    ⑩时光飞逝,转眼十年二十年过去了,三十年四十年过去了。我走向远方,树木们留在原地。我向它们告别,然后一步步远去。我间或在几年后也曾回过那片沙滩,那时就会有一次难忘的相逢。后来我越走越远,返回的的机缘越来越少。我在异地他乡想念着那些树。

    ⑪我想念我的那片白杨林,七棵橡树和一排高大的银杏。我想念所有的树。

    ⑫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归来了。这是可怕的遭遇,因为那无边的沙滩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改变。我看见了塔吊、围墙、人流。唯独没有了树木。荒原被剖开,一条条壕沟里是铁锈色的水,让人想起血渍。七棵橡树没有了,一排银杏没了,一片白杨没了……

    ⑬那些可爱的树都没有了,它们因为完美和正直,所以难以存活人间。人世间的杀伐是如此的惨烈,以至于没有留下什么。几十年之后,谁能在故地找到记忆中的大树?一片、一棵、一丛?都没有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每一个棉桃都会开“花”

钱永广

①那一年高考,我因为离最低录取分数线差了两分,名落孙山。我从学校回到家里,整整一个暑假,我看不到任何出路,整日闭门不出,唉声叹气。

②眼看新的学期就要开学了,很多高考失利的同学都纷纷选择去复读,而我还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自伤自艾。见我如此沉沦,一蹶不振,奶奶总是隔三差五来敲我的门,我心烦意乱,总是无端地对她发火。

③奶奶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每次我朝她发火,她都隐忍不发,她总是悄悄地守在我门口,不停地念叨说:“孙儿,屋后的塘埂上,那一大片棉花‘开’了,你开门出来,我们一起去摘棉花。看着那一片白花花的棉花,你心里就会舒坦很多。”

④我躺在里屋的床上,门被我反锁着,无论奶奶在外边怎么呼唤,我都一言不发,我不知道那一片白花花的棉花和我的前途有什么关系。

⑤有一天,奶奶又到我的门前来敲门,说天就要下雨了,那片棉花再不摘,就会烂在棉花地里了。

⑥我一听,赶紧一骨碌起床开门,跟着奶奶,挎着篮子,向我家屋后那片棉花地走去。

⑦我家屋后塘埂,足有一亩多的棉花地。  已近秋天,我走近一看,朵朵棉花,果真如奶奶所说,开得白花花一片,再不摘,只要一场大雨,棉花就会烂在地里。

⑧我跟在奶奶身后,一边摘,一边欣赏棉花盛开的美景。虽说棉花大把“盛开”,但我发现,花下仍有不少没有吐絮的棉桃,它们在低垂着头,像极了高考失利的我,在垂头丧气。

⑨我摘下一个没有开的棉桃,用力想剥开它的外壳,想取出里面还没有绽放出的棉花。可它的外壳紧紧地咬着,没有一丝缝隙,我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剥开。那一刻,我不禁对那一株株吐絮的棉花心生敬畏,我想,这每一个棉桃想要绽开,需要积蓄多少生命的能量啊!

⑩“你摘这些没有开的棉桃有什么用?这些棉桃还能绽开吗?”见奶奶在一边摘棉花,一边还采摘那些没有开的棉桃,我不解地问她。

⑪见我终于肯说话了,奶奶告诉我,只要有太阳,把这些没有开的棉桃摘回家放在院子里晒,每一个棉桃都会开“花”。

⑫“每一个棉桃都会开‘花’?”听了奶奶的话,我将信将疑。那一刻,我猛然感觉到奶奶是在说我,原来高考失败的我,就是那一个没有绽开的棉桃啊!

⑬奶奶把没有开“花”的棉桃摘回家后,放在院子里晒,没过几天,棉桃真的开出了“花”。

⑭我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学校复读。接下来的日子,我不再自暴自弃,我相信奶奶的话,只要有太阳,只要汲取了向上的力量,每一个棉桃都能开花。

⑮第二年,我终于考进一所理想大学。拿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天,我几度哽咽 , 我终于做到了,我像奶奶说的那个棉桃,虽然迟了点,但是终于开了花,我的奶奶,你说得对,你的棉桃开花了!

⑯那一年,我和奶奶去摘棉花时,我根本没有想到,奶奶会告诉我一个这么管用的道理。

⑰自那以后,我一直记得奶奶的话:只要有太阳,只要你努力,每一个棉桃都会开花。

阅读袁隆平写的信《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节选,回答问题。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③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④我真的好后悔,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⑤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⑥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   )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 )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我|知道( )这粒种子( )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

⑦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⑧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