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五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爷爷是个老羊倌

陈美桥

①我与一瓣桃花共同敲响了李老爹的院门。

②这是地处龙泉山以东的成都市金堂县又新镇。红砖砌墙、铁皮屋顶的几间屋舍里,养着上百只黑山羊。头顶几朵桃花迎风飘落,其中一瓣正好撞在我叩击的铁门上。

③人们自古对种植桃树情有独钟。时至今日,每年春天,桃花总是一束束、一簇簇怒放,像倒春寒里人们迫切需要的一团团璀璨的火焰,熊熊燃烧在又新镇的山野院前。

④李老爹抱着一捆野草走出来,他知道我又想看那些羊。那些野草刚从山坡割回来,叶片干枯泛黄,茎端新鲜的刀口却有莹莹绿意。它们顺势躺在食槽里,羊儿们便发出绵软的叫声,斜着脑袋认真咀嚼每一根野草。野草实在太长,羊舌头努力地不停伸卷。

⑤“这么长的草,吃着不容易啊。”

⑥“人懒得动,会长一身泡泡肉。羊也一样,得让它们多动身子。”李老爹把羊甩在地上的草捡起来,抛回槽里。

⑦大羊、小羊和种羊住在不同的羊圈,羊圈底部由木架支撑,上面又分隔成许多小圈。每个圈的角落都安装了水龙头,像输液管似的缓慢滴着自来水,供羊慢慢饮用。风从没有封口的屋顶和高墙渗进来,更添凉意。羊舍如此建造,既利于采光,也有益通风。羊圈上方,还挂着许多大型电风扇,为羊们消暑。

⑧“养羊不容易,上百张嘴张口要吃的,是项大工程。”一只山羊刚刚长出直挺的犄角,李老爹摸着羊油光滑亮的皮毛,笑着说,“我有个孙女,前几年回来时,总说这是爷爷的家,不是我的家。”那笑容里分明有一丝感伤。

⑨“养牲畜的味道很大,小娃娃不喜欢也正常。其实羊喜欢干净。这圈里的粪隔天我就会清理。”他拿起一根长铲戳向圈底,出来的全是一粒粒“黑弹珠”。这些羊粪是天然的有机肥,李老爹用它种植了许多有机蔬菜。

⑩羊耳上的那些号牌,既是羊的编号,也是打过疫苗的标志。我正翻看号牌时,大妈从院门外端进来一盆洗好的红薯。在又新镇的村子,每隔几块田地就有一处清亮的池塘。虽说家家通了自来水,许多老人还是习惯在池塘里涮洗蔬果。为了节省梳洗时间,自从家里开始养羊后,大妈就剪了一个短发。李老爹负责喂羊、铲粪、销售,大妈负责割草种菜、烧饭洗碗。

⑪李老爹喜欢看新闻,对政策很熟悉。前几年,他在村上建起羊舍,养起了黑山羊。从几只到十几只、上百只,从买小羊到自己培育小羊,再把羊种卖给别人,李老爹已经从简单的卖羊肉赚钱,扩展到了卖羊种赚钱。他买别人的羊种时,养着养着就死掉不少,于是翻书查资料,去牲畜公司咨询专业人员,最终通过把好每个关键环节,成功培育出了优质羊种。

⑫李老爹的手机响了。他并不急着接电话,而是先从裤兜里掏出电话簿翻看,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电话号码、姓名和业务诉求。

⑬“一般来说,记录过的电话号码我才会接。没法子,找我的人太多啦!”

⑭李老爹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将一只手伸到我面前:“闻闻看,是什么味儿?”

⑮“乡村味道。”刚刚我抚摸一只小羊后,手上也残留着这种特殊的味道。

⑯“闻惯了,就喜欢上了。”李老爹笑着说,“我觉得这种气味让人心里踏实。”

⑰我们来到靠近山坡的最后一个羊舍,他为我打开了后门。漫山遍野的桃花如绢纱凌空,成片的绸光随着夕阳射到他黝黑的脸上。“这片桃林,是我为孙女栽的,今年终于开花了。我要让她知道农村还有满山的花香。”

⑱李老爹留我吃晚饭。

⑲“尝尝我们的金堂黑山羊。”李老爹将一块羊肉蘸汁后,夹到我碗里。羊肉只是简单煮过,我一尝,满口鲜香。“人啊,身体变老,心劲儿不能老。趁还能动的时候,要活出自己的志气。”李老爹这样说。

⑳离开又新镇后的一个周末夜晚,李老爹从微信上发来两张图片。一张是他孙女在桃花下粉嫩的笑容,另一张是她孙女画的画:桃花下,老农和女孩同时抚着黑山羊的脑袋。画的右上方,端端正正写着画名:爷爷是个老羊倌。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5日 第20版 有删改)

(1)、文章围绕李老爹养羊写了哪些事?请分条概括作答。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漫山遍野的桃花如绢纱凌空,成片的绸光随着夕阳射到他黝黑的脸上。

(3)、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①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②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③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匀速奔跑

       ①我家附近有一所大学,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学生在那里跑步。

       ②一天下午,下班后我按照惯例驱车来到了学校体育场。这会儿,体育场上的人已有不少。我换上运动装,戴好耳机,听着富有激情的音乐,简单的做了几组热身运动之后便开始沿着跑道跑了起来。内心随之变得热血澎湃,感觉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一个马拉松。可是,当我跑到第二圈的时候我又开始喘了,脚步也随之慢了下来。很明显,因为我又胖了,我才变得比以前更容易透支。

       ③此时,一个身穿玫红色紧身背心和黑色运动裤的姑娘从我身边擦肩而过,速度不快但跑得明显很有节奏。我心想,自己怎么也不能让个姑娘把自己给超了,于是心一横,我紧赶了几步向前冲刺了50米,很轻松的把姑娘落在了后面。

       ④可我有限的体力还是支撑不起日渐增长的体重,慢慢的,我紧赶的步伐又缓了下来,一边双手掐腰喘着粗气,一边半走半跑挪着步子。正当我决定停下来慢走一圈时,红衣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跑了过去,还是那个速度和节奏。

       ⑤“超就超吧,哥们先走一走,缓一缓,等下体力恢复了再赶上你……”我心里不屑的盘算着。

       ⑥接下来我开始一边走一边观察着跑道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他们有的在一边慢走一边交谈,有的时而奔跑时而停下,有的跑得大汗淋漓,有的跑的漫不经心。

       ⑦跑步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把你的体力、耐力和速度暴露无遗,并将你的性格从你跑步的姿势和神态上展露给别人。约摸走了两分钟,我觉得自己喘的不再那么痛苦,体力貌似又恢复了一些,决定继续跑。

       ⑧我不由得在体育场上寻找着那位刚刚超过我的红衣姑娘,心想这会我一定要赶上她。在前方扫了一眼后我没再看到她,我想她大概已经跑完回去休息了。结果,就在此时,一道红光从我的右侧闪了过去 , 没错,就是那个红衣姑娘,她又一次超过了我,还是那个匀速奔跑的节奏。我放弃了追赶红衣姑娘的念头。

       ⑨我开始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 来解释自己追赶不上红衣姑娘的原因。但最终,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努力,那些匀速奔跑的人你永远追不上。

       ⑩匀速奔跑的人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按照这个节奏去掌控自己。

       ⑪当一个人开始匀速奔跑起来的时候,他是在认真奔跑。当你还在踌躇要不要跑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你甩得遥不可及。

(文/河城子,摘自《知识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幸福的篮子

    ①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

    ②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的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

    ③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④“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

    ⑤“您,有什么可以聊得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

    ⑥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⑦“什么不多见?”

    ⑧“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

    ⑨“什么?幸福篮子?”

    ⑩“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

    ⑪“当然希望,可是,我没有幸福……”

    ⑫“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认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

    ⑬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像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底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⑭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

    ⑮“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⑯“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

    ⑰我谢了这位老太大,朝家走去。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⑱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②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缄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③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客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撤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蔓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弭。——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混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弦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采……

    ④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饿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⑥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采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⑦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3期,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丁香赋

张福海

    ①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轮美奂。

    ③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④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⑤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⑥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⑦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⑧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⑨“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⑩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⑪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⑫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⑬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⑭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⑮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⑯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⑰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