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龙头节的回忆

周长征

①二月二又称龙抬头。尽管南北风俗各异,但在这一天都是要搞些庆祝活动,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②和龙头节有关的农谚有许多。一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是说春天到了,农耕要开始了;二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是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祈盼;三曰:“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等,这是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四曰:“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这天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表现出父母盼着出嫁女回家的期待心情。

③这些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我和小伙伴们都曾经熟稔的唱诵并烂熟于心,或作为做游戏时的伴奏。但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全家人在这天早上“打囤”的情景。

④在龙头节头一天,父亲要把院子屋子都打扫一遍,尤其是庭院的地面上,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为防尘土泛起,要均匀地泼洒一些水滴。母亲则把过年穿脏了的衣服全部要浆洗一番。然后,最神圣时刻就是打囤了。

⑤龙头节当天,早上太阳没出之前,父亲便开始忙碌起来。从灶堂里掏出草木灰盛入筐子里,有时我帮衬着背着筐子,父亲也手持铁掀,在院子里选择好位置,大体目测一下方位,父亲持掀站立在目测好的圆中间,即圆心的位置,然后锄进适量草木灰,端着锨头顺时针方向在地面上画圆圈,然后在圆圈中间打上一个“十”字,在边上画上梯子图形。最后,用玉米、高粱、小麦、谷子等杂粮放在灰囤中。这个圈代表装粮食的粮囤,十字表示粮囤分隔成多个部分,用来装各种杂粮。梯子用来上下粮囤。院子里的囤打好后,最后还要在大门外,打一个大大的囤,以示对五谷丰登的祈愿。

⑥打囤的各种粮食为防鸡鸭羊等畜禽很快吃掉,一般在上面盖上一块砖头。尽管如此,还是招致嗅觉灵敏的麻雀们纷纷飞来偷袭啄食。这时候,我和弟弟也预备好了网子,引诱麻雀们入网。等它们自投罗网后,隐藏在屋子里的我们迅疾将网拉起来,这时候那些反应笨拙的麻雀就会成了俘虏,成了我们的玩偶朋友。

⑦那时候打囤还有占卜作用。待到中午时刻,把盖着砖头的五谷杂粮暴露出来,撒开几只鸡跑到囤前,看哪种粮食能先让鸡发现,就预示着来年这类粮食要丰收丰产,故以此来占卜丰歉。

⑧龙头节除了打囤,家家户户还要炒料豆,炒玉米粒。那时候,老人们把炒料豆叫做炒蝎子爪,是因为经过冬眠后,百虫开始苏醒了,“蝎子、蜈蚣都露头”了,为防止它们萌动肆虐,要炒掉它们爪子,以保诸事平安。

⑨我记忆里最好吃的炒料豆是母亲做的。母亲头一天晚上精选好大豆粒,把长芽的或坏的剔除掉,洗干净,用盐水花椒水浸泡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控干水,把筛细的沙土放入铁锅里炒热,然后再放入晾好的大豆,不一会儿功夫,就听到炒锅里噼里啪啦的声音,只见到大豆粒在沙土里上下蹦跳翻滚,像跳摇滚舞。有时也把玉米掺和在一起炒,炒得玉米粒炸开酥黄皮,露出白皙皙的肉,外酥内软,叫人垂涎三尺。

⑩随着记忆的回放,仿佛就在昨天。料豆和玉米粒的酥香不由得又勾起了儿时的味蕾,于是走进超市买了一大包。急不可待尝几粒,尽管豆粒颗粒饱满,滚圆金黄,但吃起来和母亲炒的差得远了!没有那时的酥,也没有那时的香。

⑪“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今年春耕节的景色,正如白居易这首诗里所描绘的,田地里已经有勤劳的人们在侍弄着萌萌破土的“草芽”和“菜甲”,只不过不是“轻衫细马春年少”罢了。

(1)、作者回忆了儿时龙头节这一天的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2)、文章第二段引用了许多农谚,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描写的角度对第五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父亲持掀站立在目测好的圆中间,即圆心的位置,然后锄进适量草木灰,端着锨头顺时针方向在地面上画圆圈,然后在圆圈中间打上一个“十”字,在边上画上梯子图形。

(4)、本文第十段写“我”觉得如今吃的豆子不如“那时”,《社戏》中也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为何两人都认为今不如昔?请结合两文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③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④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⑤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⑥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⑦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⑧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⑨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⑩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⑪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⑫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⑬“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⑭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⑮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选自2016年度《小小说选刊》)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尊重每一个生命

爱玛胡

(一)

    晚上,埋头趴在电脑前找资料,突然屏幕上弹出一个新闻窗。瞟眼,不相信,点开来看,是真的:杨绛先生走了,105岁高龄。

    不知怎么,我的眼睛湿润了。

虽然很小就看过《堂吉诃德》,可我对杨绛先生的了解仅限于她是钱钟书的夫人,而钱钟书是我最爱的两位中国作家之一,另一位是老舍。是在钱钟书去世后,她写的《我们仨》,让我了解她、心疼她、尊重她。在18年之后,他们仨团圆了。我感慨中国少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科室小医生知道我好读书,问我借《我们仨》。我很惊奇,他是从来不读闲书的。问为什么?他说朋友圈都被刷爆了,全是杨绛先生的各种文字。他想知道真实的她是什么样子。

(二)

    上专家门诊,来了个老太太开防治心脏病的药,讲到注意事项时,我怕老人忌讳“心跳骤停”“死”之类的词,便说得很委婉。老人倒痛快;“我不怕,我已经到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表,人死了,还能派上点用处,多好。器官老了不能用,皮肤总可以用吧,或者,做科学实验用,再不济,给医学院做解剖也行,骨头做成骷髅架子,我看你们骨科都挂着的。我儿子不同意,我问了,只要我态度坚决,表达意愿,能行。我相信,我儿子最终会理解我。我不愿在临死前还要遭各种罪,我是不愿被抢救的。人总有死,你说是吧医生?”我被老太太乐观豁达的态度感动了,握着她的手说:“我为您保驾护航,先好好活着,享受生活,再平平静静地百年。”

(三)

    下班路上恰逢暴雨,我随着缓慢的车流朝家的方向行进。交叉路横七竖八的车堵在一起,谁也过不了,我前面两辆大越野车互不相让,挤在一条车道,都想着有机会先过。我索性拉了手刹,捡起副驾座位上备着的书做好长时间等待的准备。

    隐隐约约的警笛声,透过雨声穿进车窗。凭医生的直觉:是救护车。这样的雨,这么多车,怎么走?我抬头环顾,在我的前面,隔着那两辆大越野车,忽闪着警灯的…果然是救护车,实在挤不进正向的车道,进了我们这条逆行道。可是两条道都是车,没有避让车道,怎么让?大约是没有希望过去,救护车灭了警灯。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挂上挡,打了右转灯,放下右侧车窗,缓慢向右侧挤去,冲瞄着我的隔壁车道车上的司机指指前面,又指指他的方向,示意我想给救护车让路,要挤进他的车道。其实,我心里没底,他会让我吗?我一辆车过去了,有用吗?我后面那么多车,会有人像我一样,让一条生命之路吗?前面还有那两辆大越野车堵着。

    隔壁车道的车慢慢往后退,让我过去。我冲司机挥手,小心翼翼摆过去。看后视镜,突然心头一热,我后面的车都打着右转向灯,准备挪动到隔壁车道。大家车挤车,可秩序井然。前面两辆大越野车休战了,一辆车慢慢后退,另一辆也打起了右转向灯。

    说起来漫长,其实过程大约只有1分钟。我左侧的车道空了,救护车明显迟疑了一下,才重新拉响警报,呼啸过去。我不知道它能畅通地走多远,希望它有足够的时间到医院。

    在剩下的回家的路上,我心情激动,为我、为素不相识却有缘同行的司机们点赞。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风筝唱歌(节选)

①春天一来,一切都变得活泛起来了。青草长了,东风也来了,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水子眼巴巴地望着天上那些花花绿绿的风筝,那些金鱼、蜻蜓和蝴蝶在水子眼里就像活了一样,朝他打着招呼,撩拨着他小小的心。水子也想有一只这样的风筝。可他知道,家里的条件是不允许的。

②水子的爸爸本是个铝匠师傅,专门走街串巷,为人翻铸铝具。他的手艺,在周围十里八乡那是一绝!可有一回,爸爸赶的驴车翻了,火炉子正砸在爸爸的左腿上,不偏不倚。

③水子要自己做一只风筝。第二天,水子手捧着自己糊好的风筝,来到了河边的草地上。太阳依旧很好,小河也一如既往地流淌,天上也仍是那些蝴蝶、金鱼、蜻蜓……水子把风筝高高地举过头顶,沿着草地飞奔起来。

④“水子!那张纸是你的?”二喜挤挤眼,指着天上的纸风筝,“你那也叫风筝?见过我的吗?”二喜骄傲地指着天上的那只红蜻蜓,它飞得又高又远,让水子的纸风筝自惭形秽。水子赶快把自己的风筝从天上收回来。嘣的一声,风筝线断了,洁白的纸风筝在天上左右剧烈摇晃了几下,便一头扎到了那棵高大的杜梨树上。 。水子瞪着红红的眼睛看了看那风筝,转身跑了。

⑤水子飞快地跑回家里,把头伏在妈妈的怀里,大声哭着:“为什么我不能有一只漂亮的风筝?为什么?”

⑥正坐在门廊下编一只特大号竹筐的爸爸放下手里的竹篾片,撑着棍子,慢慢地走过去,一把将水子揽进自己怀里,说:“水子,抬起头,哭什么?爸爸保证给你做的风筝能把他们的都比下去。可有一样,你再不许掉一滴眼泪!”说完,爸爸从地上仔细地挑拣出几根编筐用的竹篾,放在桌子上。这些篾片很宽,适合编筐,却不适合做风筝骨。爸爸拿起竹刀,细心地劈剪着。

⑦爸爸的手很巧,没多时,那些粗竹篾便一片变作两片,两片变作四片,个个都是水子的小手指盖那么宽细,小手指盖那么厚薄,整整齐齐地码在方桌上。

⑧做完这些,爸爸唤水子提来一桶井水,将削好的竹篾全都泡了进去。

⑨“只有用水泡过的竹篾才会更有韧性,更有劲儿。水子,好好学着,爸爸可就教你这一次。”爸爸看着自己的儿子说。

⑩“哎,准能学会!”水子答应着。

⑪风筝终于糊好了,爸爸从口袋里掏出一截手指长短、手指粗细的柳树枝,将那段青柳枝攥在手里,来回拧了几下,又左右一搓,便把一截完整的柳皮取了下来。爸爸用竹刀在柳皮上小心翼翼地剜了个洞,把这细管一样的东西缚在了风筝肚上。“爸,你拴这玩意儿干什么?”水子摆弄着那截没了皮的柳木段问。爸爸微微一笑,卖了个关子:“好好看着,全记在心上,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⑫第二天,水子去上学了,爸爸一瘸一拐地撑着木棍到陈蛤蟆家去讨要了一段极长的细麻线。可能是早上有些凉,又走了太多的路,爸爸明显地感觉到那条坏腿又疼了起来。当爸爸终于挨到家门口时,这条铁打的汉子也终于挺不住了,他宽厚的身板颓然下沉,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正在喂鸡的妈妈从院里跑出来,要把爸爸搀进去。

⑬下午,水子放学了,爷儿俩朝小河边的草地走去。爸爸一手撑着木棍,一手握着线轴,不停地抖拽拉扯,松收放提,调整着风筝的姿态。纸风筝在天上一直飞得很稳,并且越飞越高了。

⑭突然,天空传来一阵长长的哨声,那声音清脆又悠远,清清楚楚地回荡在晴朗而明亮的天空下,一直传进这个春天的深处。水子惊愕地抬起头:“爸,是你绑的柳哨。”

⑮“哈哈!”爸爸爽朗地发出那柳哨一样清脆的声音。清脆又寥落的柳哨声不仅惊动了水子,还使同一片天空下的孩子们好奇地仰头张望着。他们从田野的四面八方一齐拥了过来,羡慕地看着水子和他那会唱歌的大风筝。

(摘自《中国少年文摘》) 

活动二:美文鉴赏;小文准备分享下面这篇优美的散文,请你一起鉴赏。

永远的铃声 
纪效成

①两排青砖瓦房,一个坎坷不平的操场,还有木制的篮球架,对,这就是多年前我读过的小学。小学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挂在老师办公室门上的铃了。从早晨开始,到日落时分,总有老师用手拽着铃绳,让校园里回荡着悠扬、清脆的铃声。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既像一只巨大的鸟巢,又像一片欢乐的森林。

②三年级时,来了一位姓田的新班主任,二十岁左右。田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的一些细小动作都难逃他的法眼。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③在我的怂恿下,我们一党准备捉弄他。看到老师办公室的黑板上写着他明天值日,我们的计划终于有了。

④第二天,一切和往常一样,可是到放中学时,迟迟听不到铃声。田老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到处跑,还时不时听到校长的训斥:“看看你,值班时怎么把铃给弄丢了。”最后,没有办法,校长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地关照,算是放学了。

⑤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兴奋劲就别提了。心想,跟我们斗,真是自找苦吃。下午没有铃声的校园肯定很热闹。然而,下午走进校园时,竟然听到了和往常一样悠扬、清脆的铃声。我的心“咯噔”一下,可能出叛徒了,我隐约预感到灾难的来临。

⑥果不其然,校长找到了我。我先是矢口否认,校长微笑着,悠闲得很。见我不肯招供,校长说出了一个姓名,我惊呆了,我被出卖了。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神情恍惚。“这样吧,现在就站到旗杆下,反思。”校长似乎下了重大决定似的,“一直站到放晚学!”

⑦我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得站在旗杆下。望着沟壑纵横的木质旗杆和上面飘扬着的红旗,我流泪了。

⑧田老师站在办公室门口,向我这边望了望,用手拽铃绳,“当当——当当——当当”的声音响起,我知道上课了。

⑨不一会儿,田老师来了,他竟然也站在旗杆下,和我一排。我止住了哭,望着他。

⑩“你干的好事。”田老师很生气,“你怨恨老师,可以和我说啊,你却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来报复。你可知道这叫偷啊!”

他一脸的严肃,见我不吭声,不说了,就和我一起像旗杆一样笔直地站着。

⑫“老师,你走吧,”我哭着说,“我保证不偷了,一定听你的话,好好读书。”

⑬老师依然没有走,说:“我有责任,没有走进你的心里,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该罚!”

⑭或许是快要下课了,校长将门上悬挂着的铃摘下来,拿着它走向了我们。

⑮“下课了,我把铃拿着,你敲响它。”校长向我命令道,“铃声是命令,现在你是指挥官。”我只能照办。我怯生生地握住铃绳,按照校长和田老师指导的节奏,“当当当——当当当——”地敲响。听到下课铃声的同学们像鸟儿离开藩篱一样活泼快乐起来了,而我,不经意间成了他们围观的对象。我只好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

⑯田老师说:“校长,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我检讨。您看,上课的铃声依然由他敲响,怎样?”校长慎重地点点头,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希望这铃声能使你幡然醒悟。”

⑰我不记得是怎样再次敲响这铃声的,也不记得是如何跟着田老师走进教室的。我只记得田老师告诉我,这件事不告诉家长,但前提是在班级里作检讨。

⑱奇怪,从这件事后,我竟然喜欢上了田老师。也是从这件事后,我稍有不轨之念时,耳畔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悠扬、清脆的铃声,脑海中就会浮现我流泪敲铃的情景,不轨之念随之消失。我知道,是校长和田老师用这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做人的道理,走好人生之路。我终于没有辜负他们:我循着这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