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实验小学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十一二岁。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又很熟练地算账、找钱,有条不紊。在当今这个时代,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饭去上学,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

③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我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就开始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④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呢!”孩子的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的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而且,我看到了一种勇气与坚强。

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

⑥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响亮地吆喝,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或者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⑦我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短文中,“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变化是:→希望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2)、对第②段中两个“很熟练地”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生动刻画出孩子卖豆浆已有较长一段时间。 B、说明这个孩子把全部精力花在了卖豆浆上。 C、与下文“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相呼应。 D、衬托出孩子生活的不易,凸显出他的勇气与坚强。
(3)、对第③、⑤段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是为了说明“我”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人。 B、“我”从内心深处感叹这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C、这么小的孩子就卖豆浆,生活艰辛不易,“我”充满同情。 D、这么小的孩子毕竟手艺不精,磨出来的豆浆确实有些苦味。
(4)、下列是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介绍一个卖豆浆的孩子,表达了“我”对他的同情。 B、介绍一个卖豆浆的孩子,写他从小就独立自强。 C、描写一个孩子从小就卖豆浆,暗示他的童年生活困苦。 D、描写一个卖豆浆的孩子,赞扬他独立自强的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5)、结合短文,联系生活实际,写写你对“我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完成工匠精神互动屏】大家想在互动屏展示下面这篇文章,请你读一读,回答问题。

唤醒沉睡文物的人

佚名

①庄严的神像、奇异的面具、高大的神树……三星堆文物从沉睡中被唤醒。这离不开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

②1986年,青铜神树重见天日。刚出土时,只是一堆混杂着泥土的碎片,根本看不出树的形态,甚至找不出一根完整的枝丫。如何让青铜神树重放光彩呢? 郭汉中跟随师父杨晓邬(wū)接受了这个挑战性任务。

③1990年,修复工作开始了。他们先根据造型、花纹对碎片分类,再把同类的碎片拼接、对位。有时候,为了拼接、固定一块残片,他们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酷日炎炎,汗水浸透了衣衫;寒风阵阵,他们毫不觉察。七年光阴一晃而过,这株高达396厘米的青铜神树终于被“唤醒”了。它的底座好像小山相连,树上“神鸟”和“飞龙”栩栩如生。

④作为徒弟的郭汉中,在学习修复技艺的同时,非常重视对传统技艺改良创新。2019年末,三星堆新发现六座祭坑。为了避免埋藏于地下千年之久的象牙在提取时发生断裂、损坏,郭汉中创造性地自制了许多小工具,解决了象牙提取过程中的难题。他还借鉴了骨科手术的固定方式,保证了上百根象牙安全出坑,开创了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先河,唤醒了更多沉睡的文物。

⑤郭汉中还非常重视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每天,他指导徒弟耐心细致地给文物“做手术”:清洗、补缺、粘接、上色、做旧、打磨,一丝不苟。 郭汉中说:“三星堆的国宝那么多,我这辈子是修复不完了,但我的徒弟们可以继续干下去,这份古老的技艺也要继续传承下去。”

⑥三尺工作台,装得下古往今来;三十载光阴,换不回青丝如缕。以郭汉中为代表的文物修复师们几十年如一日,逐渐唤醒了沉睡的古蜀文明。

(有删改)

[人性光辉]革命英雄的故事永远闪耀。请你阅读下面这篇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回答问题。

一件旧大衣

王 筠

①我和几个同志一起看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兵杨兰贵。

②时近正午,杨兰贵老人和老伴在院子里晒太阳,面前摊放着东西。走近了,我才看清那是一件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旧大衣。

③杨兰贵的老伴闻听我们要送新的军大衣来,用响亮的沂蒙口音对我们说:“不是缺新的,是他这个旧的舍不得扔。藏金藏银似的藏了几十年了,舍不得穿,舍不得盖。你看看,都给虫子咬毁了……”

④杨兰贵1947年参军。那一年5月底,孟良崮战役在他的家乡打响,他跟村里的乡亲们一道为队伍抬担架。伤员中有一个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的班长,大腿上中了一枪,还不肯下战场,是杨兰贵硬给抬下来的。

⑤班长和杨兰贵因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

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所属部队紧急开赴中朝边境鸭绿江,十几万大军冒着漫天大雪踏上了陌生的战场。他们的目标,是盖马高原上的长津湖。

⑦当年的班长这时候已经是杨兰贵的连长了,虽然腿上的旧枪伤让他走起路来一踮一踮的,但是指挥打仗麻利得很,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⑧天寒地冻,气温已经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由于缺乏御寒的服装和果腹的食物,部队减员非常严重,每天都有因为冻伤而无法行军的官兵掉队。每晚宿营的时候,连长都会拿出一件土黄色的翻毛皮大衣,杨兰贵和几个战友盖着连长的皮大衣,紧紧靠在一起取暖。

⑨部队夜行晓宿数个昼夜,终于赶到了长津湖战役集结地,一举将敌军分割包围在长津湖水库东、西、南三岸,发起了一波又一波顽强、惨烈而又悲壮的攻击。

⑩让杨兰贵刻骨铭心的那一战,他和战友们潜伏在积雪覆盖的阵地上,又冷又饿。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划着他们的手脚和脸庞,开始还有痛感,后来渐渐变得麻木,没有了知觉。当夜幕降临,冲锋号激越吹响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爬不起来。连长听到他痛苦的声音,把那件大衣甩在他身上,举枪冲向了山下的敌人。

⑪这一战,志愿军第27军全歼美军第7师第31团,将这个不可一世的“北极熊团”的团旗踩在了脚下。

⑫杨兰贵记得他的老连长姓黄,是胶东人。但是老连长没能看到缴获“北极熊团”团旗的时刻,也没能再见到他从沂蒙山区带出来的兵。腹部中弹加上失血和严寒,使他倒在了迎击新兴里敌军的道路上,牺牲在零下几十度的长津湖畔。而他的电话兵杨兰贵却因为这件大衣保住了性命。他冻掉了三个脚指头,最终随着志愿军凯旋。

⑬后来,杨兰贵复员回到了沂蒙山,这件大衣也被他带回了家乡。

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兰贵经历了各种变化。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一直保存着那件大衣,哪怕它已经被虫子咬得破败不堪。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