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上饶市部分学校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作为仅次于“水立方”的全国第二大游泳跳水馆,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在杭州亚运会期间举办游泳、跳水和花样游泳等比赛。三米深的泳池、六米深的跳水池清澈见底,光洁的池底看似触手可及,这反映出对水质的“高标准、严要求”。

“每一滴水,都要‘过七关’,才能‘游’进亚运会的赛场。”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新闻亡传主任

许灵翀介绍,通过一整套完善高效的高科技水循环系统的支撑,本届亚运会的游泳跳水馆在实现常年“不换水”的同时,水质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

水循环系统的“前两关”是毛发过滤器和硅藻土过滤器,在这里,水中的悬浮物、毛发和砂石等颗粒物将被过滤。“硅藻土的过滤精度可以达到2微米,不但能过滤掉水中的杂质,还可以滤除常规消毒无法杀灭的寄生虫。”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泳池水处理设备运行主管方涛介绍,经过两道过滤装置后,水的“浊度”将大大下降。

此后,水流将先后流入臭氧反应罐和尿素有机物分解罐完成水体的消毒和有机物的去除。“通过这两道流程,水中的微生物和尿素等有机物将被杀死、分解,进一步保证了水体的安全、卫生。”方涛说。

(选自“新华网”2023年9月1日,有删减)

材料二:如果水源水质不高,常规处理后难以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就要利用深度处理工艺来代替常规处理工艺。就当前自来水厂水处理的实际情况看,常用的深度处理工艺有以下三种。

活性炭处理工艺。活性炭主要是利用其吸附性,对于过滤异味、有机污染物以及色度等都有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其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杂质,提高水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活性炭是新碳,这种碳的吸附效果更好,并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在其表面形成生物膜,对水中的杂质进行降解处理,提高水体质量。

膜处理工艺。膜处理工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处理水中含有的化学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这是因为该项工艺主要是利用膜过滤水源,而膜是利用天然矿石制作而成的。加之超滤技术和反渗透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在反渗透技术的支持下可形成反渗透膜,过滤重金属等有害有机物,也可过滤无机盐。另外,膜处理工艺还具有操作时间短、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相关工作人员可根据水源水质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运用适合的过滤膜净化水体。

深度氧化处理工艺。首先是以臭氧为原材料,而臭氧本身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利用臭氧处理水体,即可将水体中的有机物予以氧化,使之成为小分子的有机物,过滤水体,即可降低有机负荷。在此基础上,将活性炭放入水体中,活性炭将充分发挥吸附作用,清除水体中的小分子有机物,提高水体质量。

(选自《科技品尚》2022 年第 3 期,有删改)

材料三: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净化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鞍山市紧紧围绕农村生活污水乱泼乱倒、无序排放等问题,采取推广污水资源化或建设污水处理终端治理模式等措施,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力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到实处,不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让美丽乡村颜值持续增“新”。

记者走进位于河东村村头的污水处理站,里面小型污水处理装置正有序运行,工作人员正在认真查看处理设备运行情况。

“污水首先进到厌氧水解池,去除其中的有机物,然后经厌氧过滤池进行硝酸盐等物质的分解,再经氧化沟提高水质等,最后排出,处理后的水可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A 标准,也就是说,可以直接用于景观用水。”村党总支书记陈杨说,这种厌氧发酵过滤后进行氧化沟式处理技术非常适合河东村的实际,最大的优点便是好维护,还省钱。

(选自《辽宁日报》2023年8月10 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材料主要阐述了污水的净化原理、方法和作用。 B、材料一主要说明了杭州奥体中心游泳池池水处理技术,揭开其常年“不换水”的原因。 C、材料二主要说明了水源水质不高时,常用的三种深度处理工艺。 D、材料三说明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以及给村民带来的实际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的水循环系统,首先水要经过毛发过滤器和硅藻土过滤器进行过滤,再流入臭氧反应罐、尿素有机物分解罐进行消毒和有机物去除。 B、生活饮用水的深度处理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处理、膜处理和深度氧化处理三种工艺。 C、利用活性炭进行水质处理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其吸附性,以及其在一段时间后,炭表面易形成生物膜,对水中的杂质进行降解处理。 D、污水处理时,污水首先进到厌氧水解池,去除其中的有机物,然后经厌氧过滤池进行硝酸盐等物质的分解,再经氧化沟提高水质等,最后排出的水可用于生活用水和景观用水。
(3)、材料一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他水的净化?.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让人类面临危机的抗生素
①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是耐药菌的出现,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也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②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1940年用于临床,开创了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新纪元。几十年来,青霉素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了65岁。青霉素的“事迹”可谓抗生素为人类社会所做贡献的缩影。
  ③疫苗、抗生素以及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然而,几乎与此同时,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某些传染性疾病又有卷土重来的势头。例如,目前全球已有17亿人感染了结核杆菌,约有2000万结核病病人,现在每年新增加结核病病例800万,死亡300万人,高居传染病死亡人数之首。细菌性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出现故障,而这种故障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抵御细菌袭击的抗生素。
  ④事实上,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仅仅60年间,很多细菌就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例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⑤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46477份儿童病历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前抗生素使用的频繁度极高,平均每个儿童一年间接受3次抗生素处方,其中有一半的抗生素是用于处理中耳炎等问题的正常使用,而有12%是用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等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感染治疗。美国在1982年至1992年间死于传染性疾病的人数上升了40%,死于败血症者上升了89%,其主要原因是耐药菌带来的治疗困难,仅1992年全美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
⑥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各种分析报道也常见诸报端和专业杂志,有两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 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界定。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和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垃圾都去哪了?说说垃圾填埋的那些事儿

    ①在所有垃圾处理方式中,垃圾填埋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垃圾处理的最终程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流程处理垃圾,填埋都被作为最终处理手段。

    ②垃圾可以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处理,之所以说填埋是垃圾的最终处理手段,是因为焚烧、堆肥两种方式并不能处理掉所有的垃圾。例如:被焚烧的垃圾中可能包含无法燃烧的成分,如少量玻璃、金属,最终会产生灰渣;堆肥这种方式仅可以用来处理能被生物分解的有机物,骨骼等难以分解的部分也会形成残渣;另外还有很多垃圾本身就不可燃也难以被生物分解,如建筑垃圾。以上这些废物,最终都要用填埋来解决。

    ③自然衰减型填埋是垃圾填埋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不设防渗衬层和渗滤液收集管道系统,会对地下水造成极大污染。中科院通过监测北京垃圾填埋场得出结论:垃圾填埋场渗漏会污染地下水,导致水的硬度及氨氮、硝氮、铬和汞等元素含量超标,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例如,氮污染可以导致缺铁性血红蛋白症、婴儿畸形和癌症。因其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自然衰减型填埋已逐渐不被采用。

    ④垃圾填埋并不是简单的填埋固体垃圾,而是需要用一整套复杂的系统来综合处理,因此,封闭型填埋已成为目前通行的填埋方式。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包括下列主要设施: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检测设施、填埋气体导排系统、覆盖和封场系统。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设置防渗衬层渗漏检测系统,以保证能及时发现防渗衬层发生渗滤液渗漏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

    ⑤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除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外,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也被用于渗滤液处理,如膜生化反应器、纳滤和树脂吸附等工艺。这些新工艺构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即MBR+NF组合技术)。与传统的生化水处理技术相比,这种新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

    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人们将会找到更适合的垃圾处理办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学时期苦恼于背诵唐诗的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因为唐诗走进影院,更会被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诗句所击中。今年暑期,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隔着千年历史长河,那些回荡在历史深处的吟诵,“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尊重观众,自会赢得真诚掌声。“这个李白和课本中的不太一样。”看过《长安三万里》的观众,大多都有这样的感受。事实上,这部以唐代诗人李白与高适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主题有二:一是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区别于书本中自由浪漫的大才子,《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纠结辗转,历经挫折却仍保有最赤诚的心灵;高适年轻时不得志,直到晚年才成大器……在片中,每个人似乎都没那么得志,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

不只是《将进酒》,影片中蕴涵的48首唐诗名句,带领观众以视觉化的方式重温盛唐文化和唐诗名篇。“学习型观影”成为人们观看《长安三万里》的首选“姿势”。壮美的大唐盛景、诗人的豪情壮志、精雕细琢的美丽……以虔诚的姿态感受这份浪漫,可谓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一次双向奔赴。

“中国式浪漫”风行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找到时代化的表达,传统文化同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 节选自《南方+》2023年8月4日

(以上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3年10月9日,数据来源于《猫眼营销数据》)

材料三:

以真情感、大跨度,刻画人物群像。高李二人若干次相遇和分别,展示了一对好友的两种人生。不仅是这二人,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唐代诗人都在电影里“出现”。正是有了他们和他们的故事,才能共同组成一幅丰富多彩、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毕竟,大唐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疆域辽阔、雕梁画栋,更在于人才辈出、气度恢弘。

本片还带给我们书本之外的思考。看电影前,观众难免对杜甫、高适、李白等人有诗圣、边塞诗人、谪仙人等刻板印象。而《长安三万里》恰恰展示了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杜甫幼年时期活泼可爱、青年时期朝气蓬勃;高适除了提笔能写诗,也凭着高家剑法驰骋沙场;而李白,除了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也有入世的曲折、出世的无奈和暮年的颓唐。我们喜欢唐代,也喜欢李白,但我们了解、喜爱的不能仅仅是片面、扁形的朝代和人物,更要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立体生动的全貌。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的最后,高适回答书僮的话,隽永动人。“中国式浪漫”里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承袭、流传,这份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就会绵延永续。

——节选自《人民网评》公众号2023年7月13日

材料四: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长安三万里,也是五千年的沧桑和骄傲”。在唐诗里,我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找到来处,看到去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有网友说,《将进酒》一节,满足了其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谪仙人”带着观众一起在梦幻的旅程中徜徉,我们的所有感官都被充分打开,心和情都融入了这诗篇当中,为之震撼不已。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挥洒得淋漓尽致。此次引发全民热议的大IP李白,其人物原型取自中国历史文化这座宝库,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时代化的创新,让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以更自信、更生动、更符合当代传播规律的形式,走入人心。

在《长安三万里》人气飙升的背后,还有众多中国传统美学的加持。服饰细节控可以在玉真公主的华服上看到宝相花纹,裴十二衣裳上的团窠纹,李白身上的葡萄纹、狩猎纹、动物纹样等等,既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又显现了经过“丝绸之路”浸淫的唐朝,对各方文化兼容并蓄而形成的独特风格魅力。

还有网友发现了《长安三万里》绝美曼妙的中国传统色。李白和高适在“海天霞”中策马扬鞭,李白在“碧山”里“轻舟已过万重山”,王维在“库金”内弹琴……这些“听上去就很美”的中国传统色,包含着千百年来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个细节中不断呈现,不断进行创新的表达。我们爱这样的传统文化,爱这样的中国,透过文字、诗词、舞蹈、综艺、展览、研学旅行……我们越发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文化自信让“国潮”“国风”盛行,让“长安”永在。

——节选自《央视新闻》公众号2023年7月22日

阅读

材料一(现代诗诗论)

    一般来说,我们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诗歌的表现形式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造成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在形式上和谐呼应。

   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表意更为新颖别致。诗歌的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道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材料二(现代诗赏析)

中国结

余光中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我的回答是苦笑/你的年纪太小了,太小/你的红丝线不够长/怎能把我的童年/遥远的童年啊缭绕/也太细了,太细/那样深厚的记忆/你怎么能缚得牢?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我的回答是摇头/说不出是什么东西/梗在喉头跟心头/这结啊已经够紧的了/我要的只是放松/却不知该怎么下手/线太多,太乱了/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纵观余光中咏史怀古、咏古文物以及故国风物为题材的诗作,不难看出贯穿其始终的一个巨大情结——中国结。中国结就是中国情结,所谓情结,是指深层次的情感纽结。余光中有两首以《中国结》为题的诗作。余光中诗文选集中,有一本就以“中国结”命集。可以说,中国情结是余光中诗作的精魂。

   余光中曾说:“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扎根在那片厚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滚滚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透过余先生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海外文化人的殷殷家国之情。

材料三(现代诗阅读调查)

材料四(现代诗活动)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等一些特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朦胧诗派以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芒克、牧野等为代表诗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根据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相关联,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如喜欢音乐的同学,在听音乐时非常享受,体验到愉快,因此在学习音乐时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动机。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的结果,例如学生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表扬、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一般来说,直接动机更能持久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动机越强烈,他的工作学习效率就越高。其实不然,动机强度与工作学习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见图1)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除了学习动机,我们还要讲究一定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1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整体学习又称全部学习,是把所学材料看作一个单元,一遍一遍地学习,直到学会为止;部分学习又称分段学习,是把所学材料分成若干段落,逐段学习。学会第1段后,再学第2段,以此类推,最后把已学会的各段综合起来。

2详尽发问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这样就把新旧知识相连接。

3及时复习。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见图2)。他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根据这一规律,复习最好要及时。

4超强化学习。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记忆,例如一篇课文读10遍后刚好能背下来,在此基础上再多读几遍。一般说来,强化程度以150%为佳,其效果也最好。

5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比如读完一篇文章后,问一下自己:“我已经读懂这篇文章了吗?”如果自认为读懂了,便开始做题;做题时有意关注正确率,如果发现自己做得不顺畅或正确率不高,就停止练习待再次复习掌握后,再继续完成相应检测。

6思维导图学习。它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的魔力在我们亲手绘制的过程中出现,因为寻找和整理关键词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知识的过程。

(节选自《教育与脑神经科学》,有删改)

【材料三】

初二(2)班“今日学习小结”精选

甲同学:上午最后一节课,吴老师讲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的知识,我觉得这一节很有意思,特感兴趣,就听得很认真。放学后,我迫切地留在教室完成数学作业,但只做了几道题,感觉不是很顺手,我觉得可能是自己还没有熟练掌握,就没有继续做了,随即翻开笔记复习。晚自习时再做练习就轻松多了。Yeah,快表扬我吧!

乙同学:昨天,我们学完了《桃花源记》,老师竟然要求我们两天内背诵全文,太“残酷”了吧?晚上,我拿出书来开始背。啊,太……长了吧,又是一个“酸爽”的晚自习,又是一个“愉快”的夜晚!

班级开展“中华传统节日”主题学习活动,小南带领学习小组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都展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是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望日即每月十五,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反映了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方式,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人们在许多零散的吉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例如,“正月正”春节,“五月五”端午节等。

(取自仲富兰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①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②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③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④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删改)

【材料三】

①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的,民俗活动越丰富,越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因此,要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髓,创新其表达方式与传播形式,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感染力,让传统文化贴近人民,融入生活。

②传播传承节日文化,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过节新形式不断出现,不少年轻网友选择在线上体验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元宵节,他们在微信群里约一场诗词“飞花令”;清明节,他们在网络空间参与线上祭扫活动;还有更多的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分享自己家乡热闹的节日场景,又透过别人的镜头走进了不一样的过节现场。

③传统节日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演进密切相关,它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重阳节,长期以来,避祸除邪消灾、强身健体一直是其主要文化内涵,但是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对重阳节中的敬老意涵加以强化,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赋予其老年节的时代内涵。再如清明节,原本主要是祭祀宗族先人,后来增加了对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先祖的公祭活动,近些年逐渐扩大到对革命先烈的祭祀纪念,这种变化把祭祀对象从家庭、家族扩展到国家先烈,礼敬先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厚植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塑造新时代青年思想品格、引导新时代青年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学校利用传统节日打造“红色思政课堂”,不仅有效推动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还带动孩子们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弘扬了革命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

(2023-06-21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春枝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