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情境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4年元旦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相关数据如下图:

【材料二】

这个冬天,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成为 2024年互联网新晋“顶流”。这“泼天的富贵”让各地文旅部门紧随其后,纷纷开始“整活”。一时间,主打听劝的“讨好型市格”成了各地文旅宣传的流量密码。

事实上,哈尔滨的爆火也并非单纯依靠“听劝式”的服务,背后还有其独特的冰雪旅游资源基础和持续的文旅IP打造。从2023年1月起,哈尔滨就围绕冰雪旅游策划了诸多互联网宣传的高流量IP,发动自媒体博主和本地大咖宣传,为当地旅游事业蓄力。无论是召开座谈会提醒宾馆酒店珍惜“出圈”机遇,不要盲目调整价格,还是在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后的实诚处理,都体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服务意识。

“听劝式”的网络宣传,本质上是一种引流策略,类似的淄博烧烤、贵州村超等,都是依靠亲民路线赢得游客好感的,也都为“民众至上”的文旅发展理念提供了样本。但如果一些地方只看到表面,一哄而上搞同质化宣传,却没有练好文旅服务的“内功”,当下的流量,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纵观文旅发展中“卷出圈”的优胜者,都是在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的前提下,顺应了当下民众的旅游需求,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的。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1月 17 日,有删改)

【材料三】

文旅热点的爆火有一定的偶然成分,想要热点能引起长期关注,形成持续热度,实现“流量”到“留量”转化,则离不开长效传播的机制构建。因此,相关部门首先应构建完整的传播体系和框架。比如河南早在2021年确定“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并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这一品牌塑造,在文化旅游内容供给、产业链条、推广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下足功夫。其次要促进多元化传播,增强传播叙事能力。面向不同的受众,地方文旅想要引爆热点,需要以内容和服务作为支撑,围绕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用发力。无论是成熟的旅游景区景点,还是演艺、非遗、地方美食、艺术节庆等,以“文旅+”“+文旅”跨界融合,构建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更有助于“破圈”,吸引大量人气。最后还要实现精准化传播。哈尔滨拥有冰雪旅游的深厚资源,其在最初宣传时做好了“冰雪大世界”“哈尔滨中央大街”等核心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河北文旅则基于对客源市场的科学研判与精准发力,持续打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一文旅品牌。

(选自《“出圈”与“破圈”:地方文旅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创新》,有删改)

【材料四】

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西安多样的颜色,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维度散发着持久的光彩,穿透历史,照亮未来。以文化人,以文兴城。在西安,文化与城市共荣共生、相互滋养、彼此成就。与时俱进,发挥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坚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不断产出新的创意IP,用文化为城市“铸魂”,是文旅人的初心与使命。

近年来,西安深挖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IP,一批沉浸式、数字化文旅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文旅场所和景区用创意与技术让历史和文化变得生动鲜活,激发旅游消费新动能。“长安十二时辰”《寻梦·芙蓉里》等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互动演出爆火“出圈”。西安出新出彩的文旅项目,不仅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青睐,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安是陕西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陕西正全面推动文旅融合,丰富业态空间、布局多元项目,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擦亮“文化陕西”的金字招牌,走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之路。

(选自《陕西日报》2024 年2月 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测算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的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与前两年同期相比,均增长了三倍以上。 B、在“流量狂欢”的背景下,如果地方政府只搞同质化宣传,不搞好文旅服务,那么流量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C、文旅热点的爆火有偶然成分,但这并不能使热点引起长期关注,形成持续热度,实现“流量”到“留量”转化。 D、近年来,西安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市所有文旅场所和景区用创意与技术让历史和文化变得生动鲜活。
(2)、如何构建文旅热点的长效传播机制? 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3)、请结合上述材料,向当地文旅部门提出两条发展文旅产业的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①天气预报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过程。比如,我国气象部门原来发布的城镇天气预报,内容只包括2400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和风速风向预报,频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不够高。

    ②2012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预报产品,即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该产品把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24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进行细化,每6小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可以预报到毫米。但即便这样也不够精细,不能满足各行业及公众的需求。

    ③于是,“网格预报”这一概念被引进到我国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中。如何理解它呢?可以这样比喻,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可以把中国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5公里×5公里甚至1公里×1公里的网格,而公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个网格中,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拿北京的预报来说,原来的预报只是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但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天气不再由一个定点来反映,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网格化预报的精细程度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可以每天以更高频次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未来是什么样的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气象部门还将我国的责任海区划分为多个10公里×10公里的网格,并进行海上能见度、海上大风等要素的精细化预报。

    ④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三个要素,而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四大类__个气象要素。第一类是基本要素,即气温、降水、降水相态、风、云量、相对湿度等。以前,12小时的预报中就只反映一个要素值,现在有了更精细的逐3小时预报,可以反映不同时段的要素值。第二类是环境气象要素,包含雾、霾、沙尘暴、能见度等。第三类是灾害性天气要素,包含短时强降水、雷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报。第四类是海上气象要素,在产品中具体体现为海上大风、海上能见度、海上天气现象等预报。

    ⑤与以前的天气预报相比,网格预报是精细定量的数字化预报。在方便公众获取更精准更精细的天气预报之余,还将有助于预报员开展高影响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同时基于精细的智能网格预报开展的地质灾害、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影响预报准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⑥未来,气象部门还将发展结合物理机理与数值预报大数据挖掘应用的智能预报技术。一方面,基于数值预报机理的数理统计形成复杂预报模型、预报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挖掘萃取、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将与天气预报更深入地结合。

    ⑦人工智能对预报提出了挑战,但也给人类带来机遇。击败世界围棋排名第一人柯洁的“阿尔法狗”发展到现在,已经脱离了靠大量棋谱来“喂养”的阶段,凭深度学习就能不断进步。气象与围棋都有所不同,围棋虽然内部机理比较复杂但规则相对简单,而气象是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受影响的因素太多。比如降雨,即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大气没有抬升水汽无法凝结,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滴也不会长大掉落地面。因此,“智能”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在这一过程中毫无“用武之地”。预报员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在智能预报发展过程中,预报员多年的预报经验可以用来“喂养”机器和模型。在灾害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中,预报员仍将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宗志平 薛峰,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田鼠不冬眠

乔娟

    ①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②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里面呢,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它们是这样干的:先掏一个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里面铺满了软草;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直到装满食物堵住洞口,这样就相当于把门儿锁住了;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③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田鼠的点心很多,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如果心情不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

    ④田鼠住在这样的大别墅里,日子过得相当有规律: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这时候地里的庄稼还没成熟,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实在饿急眼了,它们就偷果子,管它是熟还是生。

    ⑤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田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熟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健壮的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乐此不疲,累并快乐地做着毛贼。就这样,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大豆,还没等收获,其中的一部分就先成了它们的战利品。

⑥如果秋天去挖田鼠洞,能从里面挖出许多好东西。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⑦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⑧其实,田鼠们都死光光才好呢!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还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李传鹏《百科知识》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黄昏(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2013年第35期)

天下救人事最大

熊育群

①武汉一夜,钟南山难以入眠。窗外,树叶落尽枝丫光秃的冬天景象出现,凛冽的北风刮过街巷。抗击非典那年钟南山67岁,今年84岁。历史似乎在重复,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出现了。人们匆忙的脚步停了下来,迎大年的节奏被打乱了。

②事态急剧发展,年关逼近。钟南山在武汉、北京、广州三地奔波,再无喘息之机。

③一场只能打赢不能打输的战争打响,保卫生命必须争分夺秒!

④1月18日,钟南山到武汉,立即投身战斗。19日一早,国家卫健委、武汉卫生部门和专家召开会议,分析疫情,接着去武汉金银潭医院、疾控中心实地考察调查,下午专家研究,5点钟南山赶去机场,飞抵北京参加当晚国家卫健委召开的会议,子夜一点半散会。这一夜他只睡了4个小时。20日6点起床,研究汇报材料后,赶到国务院,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午时一点半,国家卫健委召开高级别专家组会议,李克强总理出席,随即新闻发布会召开,直到下午7点结束。晚上9点半,钟南山以连线嘉宾身份出现在央视《新闻1+1》中,公开了重要的疫情信息。21日,他又在广东省首场疫情发布会上,介绍广东全面加强疫情防控情况……忙碌的节奏一直到除夕之夜,作为疫情应急科研攻关组组长的他,大年三十也回不了家。

⑤他分秒必争的身影出现在大众视野中:29日下午,他领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与武汉前方的广东医疗队ICU团队进行远程视频会诊,这一次会诊时间持续了6小时18分钟。

⑥30日早晨6点,利普金教授在钟南山前往机场的车上与他探讨疫情。白云机场到了,他们在航站楼前告别。飞机起飞,几个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摊开在钟南山的活动桌板上,他要在飞行时间内确定救治办法。下了飞机出首都机场航站楼,北京卫视的记者接他上车,在路上对他进行专访。目的地到了,下车后,他大步直奔会场……

⑦座谈会由中国疾控中心召开,李克强总理亲自参加,总理就进一步加强科学防控疫情听取专家意见。总理进入会场,他对专家说,本该与大家握手的,但按你们现在的规矩,握手就改拱手了。会议结束,李克强总理与专家们告别,他特意走过来对钟南山说:“还是握一次手吧!”

⑧在抗击非典期间,钟南山带领的呼研所医护人员像一队尖兵,向病魔发起了一次次冲锋,先后有26位医护人员倒下了,但全院没有一个人后退。有的治愈后又投入了战斗。当世界卫生组织的人询问钟南山,你们有没有医生离开,钟南山自豪地告诉对方:“一个也没有!”

⑨这一次同样也是如此,没有一个逃兵。他一直把他们送到去武汉最前线的车上。

⑩人们惶恐、无助,盼望权威出现。钟南山不得不频频出镜,及时为大众答疑解惑。哪些症状必须到医院就诊检查,哪种情况可以在家隔离,什么时候能够接种上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疫情的走势如何判断……

⑪这一切,对于一位84岁的老人意味着什么?他这是在用生命战斗!他把人民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妻子李少芬看到熬红了眼睛的他,既生气更心疼,却又无可奈何!她知道自己劝也劝不住,天下救人事最大,他这一辈子最在乎的就是病人。

⑫中国有个钟南山,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③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勇敢选择新职业,做自主有趣“打工人”

【解锁·新职业】

近年来,国内新职业层出不穷,不仅有“让你玩个够”的景点试玩员,还有“帮助你变美”的面部美学设计师、“让你笑不停”的脱口秀演员、“服务机器人”的机器人应用技术人员等,这些职业不断突破传统社会的想象,其背后源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新要素的不断涌现。新职业的出现创造出新的就业空间,折射出时代变迁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和进步方向,也催生出以青年为主体的新的职业群体。

【调查·新风口】

【现象·新发现】

现象一: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公示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人员名单。在第一轮9名拟录人员中,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也都是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硕士。公示9人中,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有6人。顶尖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是否属于“大材小用”?这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现象二: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叔”等等。到了今天,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而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视野·新突破】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为青年人打开了广阔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地探索职业多样性。人们对于职业选择始终存在一个误解,认为“什么人只能干什么工作”。但传统的“职业鄙视链”早已过时,学历和职业是否匹配也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做评判。修正落后的职业观,社会和国家应让青年看到“行行皆能出状元”,塑造出尊重技能人才,推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有些职业能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如看上去赚钱很容易的“网红”,这类职业好像不需要高学历,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就能轻松出名得利。但这其中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内心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难免会因为价值感缺失而怨天尤人;第二,不能只看到这些职业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从业者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只有我们内心真正热爱的职业,才会给我们带来鼓舞,从而帮助我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除了个人喜好,职业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钱理群教授曾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是敌对、互相冲突的,大多数人都认同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幸福。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需要青年出力做贡献,青年只有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才能与时代共成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