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湖南省株洲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①汉字“昙”上是日,下是云,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想到“昙花一现”,自然就会认为“时间短”即其意。但事实上,昙花晚上开放,浓云密布,很多人看不到,故名“昙花”。这启示我们,要建立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汉字思维。

    ②首先要把字词分开。字词的关系,就像一个人,可以有各种身份,但又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要记住汉字只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汉字被写成这样的道理。如,仔细观察“雀”“售”“雇”“维”,会发现它们有一共同构件“隹”。这是一只鸟,当知道它是“鸟”后,即知“雀”是小鸟,“售”是鸟开喉卖力歌唱,“雇”是候鸟在门窗外鸣叫,故汉字积累要学会理解意思。

    ③其次,文和字要分开。文是图案,“字”上是房子,下是婴儿,“字”即生育之意。文字即“图案所生之子”。识文断字的识文,就是要知它的特点。古人只创造了两百个不同的基本构件,却可用之解释整个宇宙。断字,靠思考。“思”,“心”上面是脑,是管逻辑的。我们想法很多,需有东西把它连于手,这是“维”。“维”是用绳套住约束鸟。

    ④汉字有情感,它传递的是祖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日用而人不知”,故我们要让大脑经过有效训练,建立汉字思维,亲近古老的文,理解古老的字。

    材料二

    ①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内涵之美。

    ②书法艺术的个性在于书者的感情状态会直接表现在字的线条、结体和布局中。《翰林要诀》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可见感情因素在书法艺术中之重要。

    ③书法极美,亦极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是学书者的深根固本之道。

    材料三

    ①大家在练字时,可能都想有自己的独门字体,现在,AI造字功能告诉你:用三五分钟,手写十二个字,就能诞生你的独门字体!

    ②AI造字的个人专属字体生成源于真实笔迹。它针对你的习惯,设定了“笔锋”的选择。在创作字体的过程中,可根据笔锋、力度的不同而呈现不一样的风格。这种体验可以比较完美地满足对个性化字体的需求。据称,AI造字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手写字体的大小、宽窄、书写速度和371种连笔风格等,进行完整记录和最终生产。

    (1)下列说法或推断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我们认知“昙”是通过“昙花一现”这个词,故很自然地正确判断出此字意是“时间短”。 B . 构件“隹”表示一只鸟,即知“雀”是小鸟,可以推断“集”最初意可能是鸟聚集在树上。 C . 书法因汉字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汉字因书法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书法极美,亦极难。 D . AI造字已完全根据不同用户手写字体的371种连笔风格,完美地生产出个人专属字体。
    【答案】
    (2)阅读材料二,结合《祭侄文稿》的写作背景,下列对该书法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祭侄文稿》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起兵抗击叛军,兵败遇难,颜真卿悲痛万分,写下《祭侄文稿》。

    A . 作品文字轻盈、飘逸,运笔如行云流水,可见作者内心激动澎湃。 B . 作者内心悲愤交加,字间行气,随情而变,时疏时密,毫无雕饰。 C . 作品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可以强烈感受到作者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D . 作品墨色浓重而枯涩,与作者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高度一致。
    【答案】
    (3)小红认为:AI造字能诞生自己的独门字体,因此我们中学生没有必要练习书法。请结合以上材料反驳小红的观点。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一般的文化自信,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篇章。象征友谊的玫瑰、象征坚韧的月季、象征幸福的铃兰等,由七类花组成的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成功“出圈”,中国风满满。与传统鲜花花束不同的是,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绽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止是颁奖花束,此次冬奥会的会徽、火炬、奖牌等,每一次的精彩呈现,都因融入东方文化而出彩。换言之,这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表达,通过冬奥的窗口,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够历经千年越过无数艰难困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冬奥是媒介,文化当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故事的不断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冬奥,闪耀不一般的中国自信》)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冰雪健儿在冬奥村里为饺子、豆包等中华美食着迷,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茶文化、中国功夫文化。花样滑冰表演滑赛场上,身着“神奇女侠”服装、装扮成拳击手模样的运动员卸下比赛的紧张,自由驰骋在冰面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与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合影互动……一幕幕各美其美,和合共生的场景暖人心田,奥林匹克精神因团结和友谊而绽放。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深刻阐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胜利举办,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平台。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时代“顶流”和“出圈”的流量密码。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2022河南春晚》《清明奇妙游》等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成功“炸圈”。又如B站和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历东汉、大唐、大宋等盛世,融历史背景,以奇舞著书《十二风舞志》,讲述蕴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还有火爆全网的着盛唐妆发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打卡胜地“长安十二时辰”街区……无一不彰显传统文化的“顶流”影响。

    (摘编自《从冬奥会谈文化自信》,有删改)

    【材料四】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就凭借短短8分钟,用传统民乐《茉莉花》、中国功夫、国粹京剧,演绎出“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的历史性传递。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刻有祥云图案的奥运火炬,带有“中国印”的会徽,以及夸父逐日、敦煌飞天、太极拳、四大发明的传统元素,形象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北京冬奥彰显文化自信》)

    环节三:太空·探索;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让很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燃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中国青年报社对2047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图示如下:

    【材料二】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呈现丰富、精彩的内容。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次大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设4个地面分课堂。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继续采用天地对话的方式进行。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约45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的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地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

    (选自新华社,有改动)

    【材料三】

    “传道授业天上来”,全球最有“高度”的“太空教师”在400千米天外的“最高讲台”,于浩瀚太空的“最高学府”将宇宙专属的科学魅力实时双向同步呈现在千万学子面前。“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天宫课堂”是最生动的科学课堂,把星辰大海带入孩子们的眼里、心里,燃起青少年心中的航天梦之火,激发青少年探索未知的奋进力量,中国航天、国家科技领域才能生生不息,不断进步。

    “天宫课堂”闪耀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就富有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譬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神话,还有《嫦娥》《七夕》《水调歌头》等诸多辞赋,更有付诸实践的“万户火箭”“张衡浑天说”等,无不彰显着我们先人对太空的敬畏和向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今世界惊叹的伟大成就,如“东方红”号卫星、“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宫”遨游、“祝融”探火、“羲和”探日等。中国航天不断刷新高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中所承载的奋斗历程、所激发的壮志豪情,映射者我们一代代航天人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铸就了载入我们精神谱系的“两弹一星”精神、“东风”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近年来,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上海磁悬浮列车跑出了“中国速度”,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刷新了“中国深度”,中国天眼拓宽了“中国维度”,“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划出了“中国弧度”……这一件件大国重器展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加速度”,让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竞争力与日俱增。

    “天宫课堂”饱含着“中国骄傲”,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身影,更是中国科技自信和中国道路自信的体现。科学无止境,征途且漫漫。让我们仔细品味“天宫课堂”背后中国自信的精神密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嫦娥六号开启世界首次月背“挖宝”之旅

    ①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由此开启世界首次月背“挖宝”之旅。

    ②嫦娥六号此次任务周期有多长?

    ③迄今人类所有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均位于月球正面。嫦娥六号预选着陆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地体之一,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④嫦娥六号任务预计需要约53天。相比2020年在月球正面“挖宝”的嫦娥五号任务,此次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需要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嫦娥六号即将采集到的珍贵月球样品,有望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⑤38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怎么去?

    ⑥月球和地球相距38万公里,只有正面朝向地球。到月球背面去“挖宝”,前所未有!

    ⑦想要飞到月背,嫦娥六号首先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与嫦娥五号相比,嫦娥六号重了100公斤,必须挑选一位经验丰富、能力最强的“护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老将出马”,进行了多项设计优化和工艺改进,成功实现“完美瘦身”,满足了“乘客”的出行要求。

    ⑧要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由于月球庞大的身躯会挡住嫦娥六号与地面指挥的通信信号,这就要依靠在轨“等候多时”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当起“顺风耳”,架起“沟通的桥梁”。

    ⑨约53天的“宇宙快递”怎么完成?

    ⑩嫦娥六号此次“出差”,任务全过程约53天。要想取回“宇宙快递”,嫦娥六号必须精准做好“去、下、上、回、入”五个动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人员介绍,轨道器主要负责“去和回”,飞到月球和返回地球;着陆器主要负责“下”,落到月背表面,并进行样本采集;上升器主要负责“上”,携带采集的样本从月球背面飞起来;返回器主要负责“入”,携带月壤再入返回地球。

    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团队称,通过进行适应性改进,嫦娥六号轨道器可以完成分离和组合的变形。同时,通过热控、能源等专业的复核复算,轨道器还能确保逆行轨道的飞行需求,让嫦娥六号有去有回,带着月壤顺利“回家”。

    ⑫月背挖回的土壤里会有啥?

    ⑬此前,围绕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取回的月壤,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⑭嫦娥六号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着陆点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有望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⑮此外,嫦娥六号延续“国际范儿”,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一批月球研究。

    ⑯嫦娥六号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探月的脚步不会停下。目前嫦娥七号、嫦娥八号都在研制中,未来还将进一步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中国人踏上月球,指日可待。

    (选自《新华网》,有修改。)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技术的诞生

    核技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原子结构和性质,并逐渐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自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后,镭和钋的相继发现,人工放射性的发现和原子核模型的建立,以及同位素示踪概念的引入,“核”探索不断进步。直到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标志着核技术的正式诞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核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包括核能发电、医疗诊断和治疗、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

    【材料二】

    核污水的排放

    ①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东京电力公司无视国内外民众的反对和抵制,坚持将“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启动排海。经过17分钟,核污染水就经由海底隧道流进太平洋。日本计划今年排放31200吨,整个排海工作预计持续30年。第一阶段排海将持续17天,合计排放约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

    ②东京电力公司于10月5日开始进行核污染水的第二轮排海,与第一轮排放时长和排放量完全一致。

    ③日本排放的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除了氚以外,还含有碳-14、锶-90、铯-137、碘-129、钚-239、镅-241等63种放射性物质,有的“寿命”长达几十万年。

    【材料三】

    核污染的影响

    破坏类型

    核污染影响

    预防和干预



    水源中的核辐射会导致水体污染,污染物质在水中的扩散速度快,直接威胁到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人体在吸入或摄入放射性核素后,它会衰变并释放出能量,进而对内脏造成伤害,特别是造成组织器官的慢性损伤和免疫系统损伤。人体经历核外照射后容易诱发急性辐射病、免疫缺陷等影响、基因突变、遗传效应等。

    饮食选择:选择来自可靠供应商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物。

    饮用水安全:确保饮用的水源是安全的。

    关注政府发布的信息:密切关注政府发布的有关核废水排放和相关环境状况的信息。

    关注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要戴好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扎好领口、袖口和裤脚口,以免暴露部位和空隙处遭受污染。

    做好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工作:在还未受到污染时,做好防护。

    核能发电站和核武器试验会释放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质,污染空气,这些物质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滋生新型病菌,增强气候异常变化。

    核辐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波及范围十分广泛,这不仅涉及到物质财产的损失,也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受了辐射生长的农作物和水产品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容易引起人们的健康问题。

    【材料四】

    核科学的发展

    ①随着核科学的发展,核能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网友“不会飞的小鸟”在某网络平台创建贴吧:“且看核科学领跑世界”,网友们纷纷留言:

    ②网友1:核电作为清洁能源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有助于减轻温室效应,改善气候环境。其所消耗的核燃料占地规模小,能源供应安全,将是未来社会最好的能源选择。

    ③网友2:医学越来越受益于核技术,许多病症需要用放射性物质来检查,治疗和预防。如,CT检查就是向人体引入安全剂量的放射性核素作为显像剂,让放射性核素作为“导游”,核医学设备作为“摄像机”,带领医生来了解脏器功能,辅助疾病诊断及治疗的一种检查。CT检查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④网友3:核技术也应用于农业改良。通过辐射技术,可以改善作物品质、控制有害昆虫、消除微生物感染等,进而增加农业产量和食品安全性。

    ⑤网友4:在核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勘探地下水源,并且在核技术的帮助下发现水坝受损或水坝渗水。此外,核技术还能淡化水、扫雷、考古的年龄测量和刑事侦察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