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名师面对面】浙江新中考语文第一类散文阅读考点讲解考点二赏析语言

题型5:语言风格型

(2023 云南)本文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头朝下的逃生者
        ①这是2004 年冬天发生在我们县城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②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幢居民楼起了火。这房子建于20世纪40年代末,砖木结构,木楼梯、木门窗、木地板,一烧就着。顷刻间,整幢楼都被火海包围了。
        ③居民们纷纷往外逃命,才逃出一半人时,木质楼梯就轰地一声被烧塌了。楼上还有九个居民没来得及逃出来。下楼的通道没有了,在烈火和浓烟的淫威下,这些人只有跑向这幢楼的最顶层四楼。这也是目前惟一没被大火烧着的地方。
        ④九个人挤在四楼的护栏边向下呼救。消防队赶来了,但让消防队员束手无策的是,这片老住宅区巷子太窄小,消防车和云梯车都开不进来,灭火工作一时受阻。
        ⑤眼看大火一点一点地向四楼蔓延,消防队长当机立断:先救出被困的居民!没有云梯车,他只有命令消防队队员带着绳子攀壁上楼,打算让他们用绳子将被困的人一个一个地吊下来。两个消防队员遵命向楼上攀爬,但才爬到二楼,他俩借以攀抓的木椽被烧断了,两个人双双掉了下来。没有木椽就没有了附着点,徒手是很难爬上去的。就在这时,底层用以支撑整幢楼的粗木柱被烧得咯吱咯吱响,只要木柱一断,整幢楼就有倾塌的危险。
        ⑥什么样的救援都来不及了,现在被困的人惟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救自己了。   
        ⑦没有时间去准备,消防队长只好随手抓过逃出来的一个居民披在身上的旧毛毯,摊开,让手下几个人拉着,然后大声地冲楼上喊:“跳!一个一个地往下跳,往毛毯上跳!背部着地!”为了安全起见,他亲自示范,做着类似于背跃式跳高的动作。只有背部着地,才是最安全的,而且毛毯太旧,背部着地受力面大些,毛毯才不容易被撞破。
        ⑧站在四楼护栏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妇女。无论队长怎么喊叫,她就是不敢跳,一直犹豫着。她不跳,后面的人也没法跳,而每耽搁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楼下的人急得直跺脚,只得冲楼上喊:“你不敢跳就先让别人跳,看看别人是怎么跳的。”那妇女让开了。一个男人来到了护栏边,在众人的鼓励下,他跳了下来,动作没有队长示范的那么规范,但总算是屁股着地,落在毛毯上,毫发无伤。队长再次示范,提醒大家跳的方式。接着,第二个人跳下来了,动作规范了许多,安全!第三个、第四个······第八个,都跳下来了,动作一个比一个到位,都是背部着地,落在毛毯上,什么事也没有。
        ⑨楼上只剩下一个人了,就是那个穿大衣的女人,可她仍在犹豫。楼下的人快急疯了,拼命地催促她。终于,她下定了决心,跨过护栏,弯下腰来,头朝下,摆了个跳水运动员跳水的姿势。队长吓了一跳,这样跳下来哪还有命在?他吼了起来:“背朝下!”但那女人毫不理会,头朝下,笔直地坠了下来.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只见她像一发炮弹笔直地撞向毯子,也许是受力面太小的缘故,毯子不堪撞击,嗤地一声破了,她的头穿过毯子,撞到了地面上。“怎么这么笨啊?前面有那么多人跳了,你学也应该学会了嘛!”队长慌忙奔了过去,他看到,那女人头上鲜血淋漓,已经气息奄奄.女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意,她抚了抚自己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队长这才看出,这女人,是个孕妇。女人断断续续地说:“如果我不行了,让医生取出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我没······伤着他(她),能活”所有的人顿时肃然起敬,人们这才明白,这女人为什么犹豫,为什么选择这么笨的跳下方式.她犹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头朝下的方式跳下来,对她来说最危险,对她肚子里的孩子来说最安全!
        ⑩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把最安全的交给孩子,这就是天底下的母亲时刻在做或者准备做的选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夜

何君华

    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娘说:“儿,回来吧。”

    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娘说:“儿,回来吧。”

    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竟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他又犹豫起来:“怎么面对娘呢?”

    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娘,是我。”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淤泥偏自出芙蓉

胡晓军

    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碧、其香清远。其花,纳兰状为“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其叶,东坡喻成“重重青盖”,诚斋夸作“接叶连天无穷碧”;至于其香,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

    我之爱莲,后又进了一层,是因读《爱莲说》称其“花之君子者也”,得以因物及人、由目入心,实现了从视觉、嗅觉到心境的升格。

    莲花与君子的相同处,周敦颐只用三句话便道中、道全了。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君子即便身处污浊动荡之境,但心始终高洁稳正,不受污染,不为矫饰,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内心通达、气脉正直,不会倚靠附和,不会攀缘拉拢,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党”;第三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君子腹有诗书,故而气质洁净,声息清新,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曾抄写、诵读《爱莲说》无数遍,每至文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时,都不禁脱口而出:“我!”随后发出一声叹息,叹息与周敦颐相隔了近千年,不能同他一道,前去赏莲。

    据闻周敦颐为了赏莲,特命人挖了个大大的池塘,池塘中心置小亭一座,以九曲桥相通,以便从各个角度、近距离地观赏。我猜周敦颐赏莲时,可能独自一人,方出此言;即使有人伴随,却对他的爱莲之切、知莲之深,未必懂得,这反倒增了他的孤独。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此番心境,还可再溯千年以上。屈原钟爱鲜花香草,曾让山鬼披薜荔、配女萝,又用各类花卉饰满了湘君与湘夫人相会的房间,其中就有莲叶。而他自己,则“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离骚”的装束。这身装束,自然难以被人理解,所以屈原紧接着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孤独之强之烈,直到了使他绝望自尽的程度。我想屈原之所以选择投水,是想从一个君子变成一朵莲花吧。君子和莲花的区别,只是一个在大地上,一个在水中央。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当然,泛泛而言,所有的花儿都可比作艺术;但我以为唯有莲花,最能揭示艺术的真谛。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唯独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必须先突围后方可孕育生长,恰似先要从地狱来到人间,然后进入天堂。艺术亦像莲花,生来便在淤泥之中。艺术要像莲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莲花将根向下扎入淤泥,为的恰恰是向上生长,当终于开出花来时,必向上空高高擎起,离得淤泥越远越好。艺术同理,其生存需要金钱的滋养,但她的目的,恰恰是离金钱越远越好。

    既然君子、艺术皆与莲花相类,那么两者必然互通,即君子可成就艺术、艺术也可成就君子。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过于孤独。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心中悲凄,却以书画一面遣怀、一面养生,享了当时罕见的高寿。他画莲花,寥寥数笔便神完气足,这莲花就是他的化身。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耻于谈钱,至少不会像乞丐那样潦倒和无奈。板桥居士毕生鬻画,不但标明价码,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更关照不受别的,只收银子。“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因为“盖公之所喜,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因爱君子,后是因爱艺术,爱其置身困顿而最终超越了困顿、借助金钱而最终摆脱了金钱。反过来说,也是淤泥成就了莲花、困境成就了君子、金钱成就了艺术……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作了。

    不过,有时即使白银在前,板桥居士也不予理会,甚至还要骂人;有时就算片铜皆无,他也会泼墨挥毫、慷慨赠送。这一点,连他都觉得不可思议:“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我想前者,他或是画得累了倦了,或是不想伺候某些俗物;后者,他正是达到了理想、赢得了自由,好比一朵莲花已从淤泥中攒够了营养、长足了枝叶,向空中张开了花瓣、散出了清香,只为君子、为艺术尽兴地开放。板桥居士曾咏过一朵入秋方开的莲花:“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朵莲花便是他的化身,不是不想顺时应序,只因困顿太久、积攒太难,故而开得稍迟一些罢了。

    淤泥偏自出芙蓉,代有前贤为此钟。屈子衣裳逐水去,周生笔墨待人逢。从来孤独皆难耐,当是艺文最适从。初夏深秋俱恰好,何妨盛放在春冬。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李传鹏输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开了十七朵

    ①教学楼前的梅花不觉间红了,不是鲜血一样的红,而是像桃花一样红得淡雅,红得羞涩,红得傲岸,红得让人生出一份牵肉割筋般的疼痛。在冬天一片肃杀之中,这怒绽的梅花所显示的生命的意味,显得格外引人瞩目。那几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我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一遍遍搓着双手,心里不停地为梅花祝福,我祝福雪儿早停,也祈祷梅花早些长大。梅花并不理睬我的奉挂,它只是按自己的意志绽开着,一瓣一瓣,一朵一朵,几天功夫,树上就像点着一团火了,梅轻轻松松地走过了自己的冬天。

    ②中国人似乎特别喜欢梅,歌唱梅花的诗比比皆是。不过,梅花在不同人心中,自有不同的意味。陆游的梅是美丽而又寂寞,无人理解的,他的《卜算子·咏梅》这样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林和靖的梅是特立独行的,《山园小梅》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林和靖对梅的高洁极尽赞美。

    ③教学楼前的梅是寂寞的,没有谁给它写诗,因为它生长在文学家们看不到的地方,因为它与一个不知名的城市、不知名的学校联系在一起,甚至它也无法得到我们这些来去匆匆的校园人的赞赏、关注。然而,我却并不因为她出生贵贱和她的长久被轻视而看低她,她在我心里已不仅仅是一株自然的梅树,更是一种倔强生命的象征。

    ④无法忘记我的学生远怀揣着梅花离别这个校园的情景。远左手有些残疾,个子矮小,十七岁的男生居然只有一米五八。他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小他两岁的弟弟主动放弃了求学机会,进私人小煤窑挣钱供他上学,他才进了大学校门。然而,命运就像一个势利小人,偏偏喜欢欺负弱者。远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十六岁的弟弟因为劳累过度患了肾炎综合症,需要大笔医药费。虽然师生们给他捐了不少钱,却依然杯水车薪。为了给弟弟治病,远拖着病残之躯暂时休学去了北方打工。临走时,学校的东西他什么也没要,单单跑到梅树下摘了十七朵梅花放在口袋里,他说他要像梅花样在生命的冬天绽出自己的花朵,灿烂自己,也灿烂那些关爱他的人。

    ⑤远去北方已两年了。两年来,他干车工,为别人推销保险,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为重病人做男保姆,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没有屈服,一边拼命工作,给弟弟寄钱治病,一边继续做着大学时代的文学梦。前不久,他写信告诉我:今年一月份,某大型诗刊推出他的一部五百行的长诗,最近准备再写一首。

    ⑥教学楼前的梅花,浓艳欲滴地书写在我的视线里,每朵都像是远瘦弱却又无比坚强的身影。我不知道远何日重返校园,也不知道远计划中的另一部长诗写到了什么程度,但我相信,远定是这个世界上少数的几株永远开不败的梅花,这株梅花正在变得越来越艳丽、越来越深厚。我不禁生出了几分母亲般的牵挂。

(作者:游宇明。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①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②那一年是1936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③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④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一来,一丈青大娘可就跟儿媳妇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⑥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⑦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

⑧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人们看,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而且,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他这一作揖,一烧番,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小说促成长】

禁   足

①可可是某小学的五年级女生。2020年春节刚过,爸爸妈妈作为医院的骨干就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去武汉支援抗疫了,把她和她的小狗“木木”送到了爷爷家。

②过了两天,爸爸妈妈跟她和爷爷视频时,说武汉目前有很多人家缺口罩,如果家里有多的话,可以捐一些。家里并没有存多少口罩,可可想了想,拿出自己带来的口罩 说:“爷爷,我也捐一些吧。我粉尘过敏,同学们给我送过口罩,我不能只接受别人赠送却不关心别人。我可以两星期不出门,这样就能省下不少口罩了。”爷爷把可可抱在怀里说:“可可真是好孩子,能和爸爸妈妈一样为抗疫作贡献了。”从那天中午起,可可就开始了自我“禁足”。

③白天,爷爷去社区做志愿者,可可一个人在家,写写作业,逗逗“木木”,看看书……晚上,可可跟爷爷一起看看电视,听爷爷讲讲外面的事……三天很快过去了,自己取得的“成绩”多少有点儿骄傲了。

④但是,当第五天上午,可可面对的考验升级了。

⑤这一天,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像春天般暖和。她站在窗前,打开窗子,呼吸新鲜空气。突然,一个念头涌上来:“天气真好啊!下楼转转吧,就一会儿。”爷爷养的八哥“老八”在自说自话:“好球!好球!”“玩玩去……玩玩去……”“老八”的话让她难以抑制想出门的念头。“木木”听到“老八”的话兴奋起来,闹着要出门。可可想出去的愿望像决了堤的河水,再难控制。“好吧,那就陪你出去走走。”

⑥“木木”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就在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是班主任打来的。老师关切地询问了她的情况,还表扬了她。原来,可可把她捐口罩和自我“禁足”的事告诉了好朋友冉冉,冉冉又将这事告诉了老师。接完电话,可可缓缓地在椅子上坐下来,她有些不好意思。她想,仅仅为了在小区走一圈就用掉一个口罩,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⑦午饭时,爷爷说:“可可,你已经五天没出门了吧?你不用对自己这么严格,也有小朋友在楼下玩,你如果非常想出去,用一个口罩也不算浪费。”“不全是浪费不浪费的事儿,我要把‘禁足’当成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可可说。

⑧那天中午,爸爸妈妈终于又有时间跟他们视频了,说大家捐给武汉的口罩开始向市民发放了。听到这消息,可可和爷爷都特别高兴。

⑨可可的心又平静了下来。她的生活里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她为“木木”洗了一次澡——以前,这都是在宠物店里完成的。她还成了“老八”的语言老师,教“老八”学会了新诗句,使它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⑩第十天,可可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极限。打开电视,她看到许多跟口罩有关的消息,好像全世界都急需口罩。这些消息让她有些恐慌——什么时候能买到口罩啊?家里并没有多少口罩可用了,她感到自己就快挺不住了。

⑪中午,爷爷比平时提前一小时回家,一进门就兴奋地说:“可可,好消息!上午区领导来视察防疫工作,说咱们国家已经能够充足地向医院供给医用口罩了。估计民间缺口罩的日子也快要结束了!”听了爷爷的话,可可不再那么担忧,意志力似乎也增强了。

⑫下午,冉冉打电话来,说她外婆在外省被确诊了,进了抢救室。冉冉哭得很伤心,可可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但冉冉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不会安慰也得安慰啊!从这天开始,可可坚持每天与冉冉通一次电话,想办法找开心的话题,跟她聊聊天,给她讲故事……可可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量使自己的好朋友不被突然而来的担忧“压扁”了,以至于她竟忘了“禁足”这样的事。日子呢,似乎也没有计数的必要了……

⑬一天早上,爷爷笑着对可可说:“好孙女,你完成自己的目标了,真是了不起!从今天开始,你可以下楼玩一会儿了,相信过不了多久,买口罩困难的日子就过去了。”可可愣了片刻,突然哭了起来……

(节选自《可可、木木和老人》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