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积雪草的《包浆的小板凳》,完成各小题。

    ①母亲家里有一个宝贝,是一只矮脚的小板凳,拙朴、精巧,看得出来,做的时候着实花了不少心思。因为年代久远,那只矮脚的小板凳已经变得油光铮亮,原木的花纹已经被时光打磨出光泽,有了质感,让我想起一个专业用语——包浆。

    ②那只矮脚小板凳虽然有了包浆,但却并不是古董,看着虽好,但由于年代久远,混在一大堆现代风格的家具中,显得独树一帜,不怎么搭调。母亲一辈子搬了好几次家,每一次搬迁都会丢掉一些东西,但是无论丢掉什么东西,母亲却从来没有舍得丢掉那只矮脚小板凳,她视它为珍宝。

    ③有一段时间,我特别不理解,一只破矮脚小板凳有什么了不起,当宝贝一般放在家里,那颜色,那样式,“土”得都掉渣,放在哪里都碍眼,留着它有什么用?有一次我趁母亲不注意,把那只矮脚小板凳丢到楼下的花丛里,母亲回家遍寻不见,问我板凳放哪儿了,我吱吱唔唔,不敢实话实说,母亲急了,说:“一只小板凳放在家里,又不碍你们什么事儿,难道它自己长腿跑了不成?”说到后来,母亲竟然掉下眼泪,我知道我闯了祸,飞奔下楼,在花丛里找到小板凳,拿回家后悄悄藏在柜子后面。

    ④后来,母亲偶然在柜子后面发现了那只小板凳,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我心中有些愤愤不平,一只破板凳而已,看得比亲闺女还亲,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再后来,我终于知道,那只比亲闺女还亲的破板凳是母亲的陪嫁。

    ⑤母亲出身小户人家,陪嫁并不算丰厚,而且都是些平常的东西,我小时见过的有青花瓷瓶,被褥,衣裳之类,我万万没想到,这只平凡而普通的矮脚板凳也是母亲的陪嫁,而且随着岁月的变迁,那些东西都不见了,母亲的陪嫁只剩下这只矮脚小板凳。

    ⑥有时候,母亲会盯着这只小板凳发呆,而且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我猜想,她是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看到了自己梳麻花辫、当新嫁娘的美丽时光,母亲叹气,长长的气息像一个感叹号。

    ⑦这只并不丑的矮脚板凳是母亲的父亲亲手做的,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姥爷,那时候母亲的父亲已经得了胰腺癌,虽是早期,但无药可医,人已是气息奄奄,瘦弱不堪。母亲是他唯一的宝贝女儿,掌上明珠,女儿要出嫁,母亲的父亲挣扎着爬起来,做了这只手工精巧的矮脚板凳做陪嫁,可见用心之良苦,用我姥爷的话来说,就是留个念想。

    ⑧这只矮脚板凳跟随母亲很多年,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像亲人一样,它见证过母亲的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母亲有时候也会跟这只板凳说悄悄话,高兴的事情,烦恼的事情,这只矮脚板凳都是母亲最忠实的听众。

    ⑨有时候我会想,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姥爷,送给母亲这只矮脚小板凳的时候,是把自己所有的牵挂和祝福都深藏其中,他愿意看着他的女儿幸福地过一辈子。

【注】包浆: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及“我”的心情。

母亲视小板凳为珍宝,我不理解—→母亲找到我藏在柜子后的小板凳惊喜,我①→母亲盯着小板凳发呆眼圈发红,我②→③,我理解感动。

(2)、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矮脚小板凳是母亲的父亲瘦弱不堪之际为女儿亲手做的陪嫁,所以母亲格外珍惜。 B、这只小板凳拙朴精巧,是母亲的亲人,陪母亲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C、文中好几次提及姥爷是母亲的父亲,是作者故意为之,目的要突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和祝福。 D、母亲看着小板凳眼圈会发红是因为她看到小板凳就只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美丽时光。
(4)、请说说本文中的“我”和《孔乙己》中的“我”的作用有何异同点。

共同点:

不同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花开不寂寞

禹正平

      ①那年初冬,我赋闲在家,整天无所事事,便隔三差五地爬上我居住的那座七层楼去散心。往往一待就是小半天,看云舒云卷,观日出日落。

      ②不知是被人淘汰呢,还是遭人废弃?楼顶平台上横七竖八地杵着10来盆叫不上名字的花木,它们荒芜落寞,无人问津。

      ③原先,我没怎么在意,总是视而不见;后来,随着登楼次数的增多,开始瞅那么几眼;最后,发自内心地关注起来。我知道那些花盆有几个是塑料的,有几个是粗瓷的,还有一个竟是用烂脸盆改装的。尽管材料不同,大小相异,但有一点是相近的,那就是每一个花盆里的花木或焦黄枯萎,或残枝败叶,弥漫出一种淡淡的寂寞与无奈。

      ④我曾想给他们浇水、修枝,但一想到“师出无名”便放弃了。

      ⑤我曾想给他们松土、施肥,但一想到这么高的楼层,即使花红叶绿,又有谁知?于是作罢。

      ⑥我唯一能做的是将花盆摆放整齐一些,再整齐一些。

      ⑦时光在我往返楼顶的脚步声中悄然流逝,那些花木依旧憔悴、萎蔫,每况愈下,先前的那种淡淡寂寞宛如一丛生命力极强的藤蔓,葳蕤着在平台上蔓延开了。不见一只蚂蚁来拜访,也没有一只飞虫来做客,唯有凄风苦雨常来造访,使寂寞更加黏稠、绵长。

      ⑧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寒冷,寒风凛冽,霜冻过后花木的叶子全秃光了,这里愈发显得萧索颓败。那棵栽在烂脸盆里的花木耐不住严寒,守不住落寞,连枝带叶枯死了。没有了生命的躯干,很快被朔风拦腰斩断,不知抛向何方。我不忍心看它们那副奄奄一息、苦苦抗争的身影,心里暗暗担忧:它们怕是熬不过这漫长的霜冻期。从此,我再没有登楼。

      ⑨一天,风和日丽,突然想起楼顶上的那些花木,便三步并作两步跨了上去。一抬头,往日寂寞、萧索的平台上一派新绿,几十株花朵正在花盆里迎风招展,竞相怒放。我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置信,先前那些萎蔫、颓败和濒临死亡的生命里,竟然蕴藏着一个烂漫的春天、灿烂的花季。我上看下看,前看后看,却叫不出花名儿,只见粲然绽放的花朵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这样一边观花,一边感叹,一丝酸楚意味徐徐袭来,颇觉花儿开得不易,更觉花儿开错了地方,就在我遗憾地抬头天地之间,一双彩蝶不知从哪儿轻盈地飞舞过来,不一会儿,几只蜜蜂不期而至。这些小精灵们熟稔地绕着鲜花不停地狂舞、歌唱,蝶儿翩翩,蜂儿嗡嗡,刹那间,一个热热闹闹的世界奇迹般地呈现在花的笑靥上——花开不寂寞。

      ⑩凝望着这些生机盎然、生死共济的坚强花木,我突然大彻大悟:花木们无怨无悔的追求,千辛万苦的磨难,一点一滴的积蓄,不正是为了实现“花开不寂寞”这个坚定的信念,才百折不挠,活出了今天的精彩吗?

      ⑪现实生活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总有少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步履维艰,度日如年,他们中的一些人因自身的劣势而自惭形秽,无意苦争春,错失了人生平台上那一次又一次展示自己花季的绝好机会。其实,有时候,我们就像平台上那些无人问津的花木,遭人遗忘,饱经风霜,不时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这种时候,对于人的生命而言,信念才是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尽管坚持信念,要忍受寂寞漫长的霜冻期,要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艰辛,但只要“花开不寂寞”的信念还在,不懈进取,寂寞的人生平台上总会开出绚丽的事业之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①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②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③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④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⑤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⑥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⑦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⑧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⑨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⑩“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⑪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⑫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⑬“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⑭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⑮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⑯“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⑰“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⑱“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⑲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家书上的爱

梁柱生 沈骋宇

①1982年秋,杨福考上县重点高中。因离家远,加上经济困难,每周星期天他都待在学校里。

②在当时,写信还是主要的通信形式。杨福虽然从未收到过一封信,但是每天下午都是第一个跑到收发室去把同学们的信件和班上订阅的报纸拿回来,风雨无阻,乐此不疲,令人费解。

③杨福、那隆、沙坪被同学们戏称为“言而无信三人行”,因为他们从未收到过一封信。不过,杨福跟班上的“收信大王”葛阳相处得不错,因为他们是同村老乡。

④葛阳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封信,这令班上的同学眼热不已。葛阳的母亲是村小学语文教师,她跟葛阳天天书信来往,除挂念儿子外,还为了帮助儿子提高写作能力。杨福除了佩服外,还有无尽的羡慕。

⑤杨福的父母是文盲,母亲还是截瘫残疾人,靠编织斗笠为生。杨父在靠公路的墙壁上开一个窗口,再从镇上进些日用品回来。这样,老伴就能一边编织斗笠,一边卖东西,增加收入。

⑥镇上的邮递员每天下午骑车到村里来送信时,就把邮件放到小卖部,让杨母转交。久而久之,小卖部就成了“村邮电分所”。

⑦葛老师天天给儿子写信,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照顾一下杨母的生意。对葛老师的这种照顾,杨家自是感激。所以,葛阳每次写好信后,杨福都主动帮他把信拿到收发室去。

⑧一个学期快过去了,这些天杨福的情绪越来越低沉。到了星期六,他向葛阳借钱,要回家一趟。“我妈病了,我想回去看看。”他着急地说。

⑨葛阳吃了一惊:“你家给你写信了?”杨福说:“没有,我爸妈都认不来宇。”葛阳笑了:“那你怎么知道你妈病了?别疑神疑鬼了,好好学习吧。”

⑩“不,我一定要回去看一下,不然我连书都看不进去。”杨福固执地说。

⑪一周后,杨福才返校,果然是母亲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不过现在已经出院,回家调养。

⑫葛阳很惊奇:“既没写信,又没打电话,你怎么知道你妈病了?”

⑬杨福见他追根问底,就说:“请把你收到的信件都拿出来。”葛阳不解,但还是打开箱子把信拿出来。

⑭杨福说:“秘密就在这些信封上。”

⑮药阳这才发现信封背面右上角那里有用圆珠笔画的小图案,很不起眼:几个小圆点,或三撇斜线,或一小段波浪线,或一个小三角,或一个小圆圈……

⑯“这就是我妈借你的信封传递给我的信息。”

⑰杨福说他母亲从葛老师手里接过信后,在交给邮递员之前,就把要对他说的话画到信封背面右上角:小圆点表示饭粒,意思是要他吃饱饭;三撇斜线表示起风了,天气转冷,要他添加衣服;波浪线表示水,意思是天气干燥,要他多喝水;小三角表示山峰,意思是要他勤奋学习,勇攀高峰;小圆圈表示圆满,意思是家里一切都好,让他不要挂念,安心学习……杨福说:“为了一睹 为快,我天天跑到收发室去取信。上上一周,我看到你的来信上都没画符号,这说明我妈没在小卖部。她有腿疾,一连几天没在小卖部,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她病了,人没在家,所以我急着要赶回去,果不出所料。”

⑱“另外,”杨福说,“我帮你交信时,也用同样的方法给我妈回信:画小圆圈表示一切如常,我在学校里很好;画小五角星,表示最近考试平均分数在九十分以上;画小正方形则表示在九十分以下……”

⑲正说着,那隆和沙坪进来了,两人手里都拿着一封信:“杨福,谢谢你的好心!”

⑳“咋啦?这不关我的事。”杨福一脸无辜的样子。

㉑两位朋友说:“你就别装啦,这两封信都是你写的,虽说是假信,但还是要谢谢你。”原来,杨福见那隆和沙坪从未收到过家书,情绪低落,便在镇卫生院护理母亲时,抽空以家长的口吻给两人各写了一封信,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㉒“但我一收到信就知道是假的,因为我爸是个盲人。”那隆说。

㉓“我爸更不会给我写信,永远不会。”沙坪说,“他四年前就去世了。”

㉔原来是这么回事!葛阳动情地对那隆和沙坪说:“从现在起你们也给家里写信,邮资我出!”

㉕那隆和沙坪很高兴,当即写信。半个多月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们都收到了复信:所说的内容是各自的家事,叙述的语气是各自妈妈的口吻,而书写是由村里的团员代劳,邮资则是村团委所付!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第6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