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开展“非遗+校园”活动,请完成学习任务,◎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星。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数据显示:
![](http://tikupic.21cnjy.com/2024/05/29/21/fa/21faf0cac4d7d7d320b8bf8d95865b03_523x211.png)
材料二
三五好友,起炭生火,煮一壶茶,烤红薯、柿子等,边烤边吃、边煮边聊。“围炉煮茶”,成为时下备受青年追捧的社交方式。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需要青年一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中国茶文化中的社交意味和仪式价值被年轻群体所提炼,与都市生活巧妙结合后便让“围炉煮茶”焕发新生机;短视频平台上来自戏校的青年学生将京剧与流行音乐结合演绎戏腔歌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戏剧……让非遗拥抱新平台、拥抱新生活、拥抱新时代,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守正创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当木版年画脱离木板母体,被绣在被面上、画在葫芦上时,这些创新作品还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木版年画’么?”长期从事民俗学研究的江玉祥教授对绵竹木版年画目前的“创新”作品——刺绣年画、葫芦年画提出了质疑。和绵竹年画一样,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市场中徘徊,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工作中难以绕开的困境。
市场的萎缩促使一些“非遗”走上求变图存之路。拿传统表演类曲艺杂技来说,面对主流娱乐方式的挤压,开始“嫁接”大量流行、外来元素。“一些地方在‘非遗’项目创新上走了弯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精髓尽失的‘转基因’产品,弱化甚至异化了其传统文化内涵,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技艺的一种破坏、伤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忧心忡忡地表示。
那么,该如何在恪守传统与创新发展之间走好平衡木?部分专家提出“非遗”文化“优质基因”的观点,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其中的优质基因不变异。
(摘编自新华网《“非遗”保护存三大误区:传承与创新之间把握失衡》)
材料四
![](http://tikupic.21cnjy.com/2024/05/29/b1/a3/b1a331e5aa34cbc2d01b1736bd49a7a2_515x329.png)
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国家大力支持非遗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合借力,共同发展。运用广泛的融合形式主要有“非遗+校园”“非遗+文创”等,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保护意识,激发学生一代积极继承非遗项目的兴趣。
例如“非遗+旅游”,将非遗与旅游融合,开发好非遗旅游商品,可达到提升旅游体验、推广地方
文化的双重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非遗项目体验也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兴产品。以观看、体验传统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景点、景区不断增多,成为地方旅游的热门业态,也成为非遗工坊等传习场所扩展旅游观光功能的重要方式。这一类旅游景点让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体验经济挂钩,将非遗的独特工艺流程、手工制作场景、特色生产风貌等转化为景区、景点的旅游元素,用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特色产品等吸引目标人群,通过“观光工厂”实现文化传播和产品营销的有机整合。
(摘编自民生智库、《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五
“五一”期间,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摄制团队来湖州拍摄,单霁翔、龙洋、黄轩等明星在湖州荻港感受非遗魅力。话题#从非遗里的中国看湖州#也妥妥地登上了微博同城热搜榜NO.2。
荻港陈家菜制作技艺,是湖州非遗项目之一。湖州的桑基鱼塘千百年的沉淀与发展,使得荻港陈家菜也成为了舌尖上的非遗味道。石锅鳜鱼、生熯肉饼子、烂糊鳝丝、水乡鱼圆……可谓道道经典,口口美味!陈家菜体现的是湖州舌尖上的非遗,陈家菜更是蕴含着运河文化的精髓。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人尝出别具一格的江南风味。
(摘编自“湖州文旅”,2024-05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