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记叙文阅读

冬天里的生灵

①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当它强劲地扫过江淮丘陵时,童年的我眼中曾经活泼的生灵,顿时蔫了下去。飞翔的鸟,飞着飞着,突然往下掉,接近地面时再飞上去,让人心中感觉好一阵惊险。

②草与叶开始枯黄衰败,枯草在风的缠绕中呜咽,枯叶沙沙地撤退。家禽与家畜们不再远足,它们尽可能地贴近灶火,暖和身子。

③再冷的天,我们也得吸着鼻涕上学。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进来,来一阵,我们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有一天,老师看着我们,久久地看着,很认真的样子,突然大笑起来,他说:“怎么一到冬天,我看你们都像‘傻子’?”“哄”的一下,全班跟着笑起来。下课找个坑洼照照,果然,脸庞冻僵,毛发耸起,呆头木脑,像个“傻子”。冬天里,我们犯了错,老师不再用尺子打掌心,他说,冬天孩子们哭起来的样子怪可怜的。

④天晴的时候,暖阳像刚出炉的蛋糕一样诱人。有一两只土蜂在土墙的缝隙间往来穿梭,嗡嗡鸣叫。父亲搬一把藤椅坐在院中,院里有株蜡梅花吐着芬芳。他教我背两句诗,一句是“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他说你看冬日里的动物,天晴了沙鸥跳舞跳得很开心,逆风一吹雁阵就溃不成军了。另一句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说这是写静物,天晴了,一条藤上的雪化了,露出了新绿,抬眼看远处万点雪峰也露出了峰顶。诗中,冬天里的生灵,可怜又可爱,显然父亲很欣赏这两句诗。

⑤而当时,万籁俱静,风过小院,轻叩柴门,黄犬卧地,父亲随手翻书,我和妹妹在院里的腐土中挖蚯蚓。不远处,溪流在冰层下流过……

⑥阴云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顶,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阴沉的天色渗透到人的内心:严寒会来,大雪会来,或许会缺衣少食,会不会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灾难和不幸呢?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但也更善良,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

⑦有一年冬天,我顺着梯子掏了屋檐下的一窝麻雀。五只未长毛的小麻雀,像一群襁褓里的婴儿。第二天早晨,父亲对我说:“昨天晚上老麻雀叫了一夜,我猜就是你掏了它们的窝!”

⑧父亲脾气暴躁,发怒时很吓人。我从灶门口端出一只鞋盒,鞋盒里垫满了那年我家打被絮剩下的新棉花,这群“黄口小儿”伏在云朵一样的棉花上哼哼唧唧,仿佛在向我父亲哭诉。父亲照例发了脾气,我也斗胆抗争。父亲让我把它们全送回去,我说如果那样我就不再上学了。

⑨我和父亲都是同样的犟脾气,父亲知道这一点。僵持了一会儿,父亲做了让步。他说他会折纸鸽子,作为补偿,他折纸鸽子给我玩。纸鸽子好玩啊,拉它的尾部,它的头就向下啄,翅膀就扇起来……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地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他的“变态”在于引我上钩,以期协议的达成。我已经乐不可支。

⑩中午时分,父亲并没有折出纸鸽子,而练习本被撕掉了整整一本。他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双目一亮,想起自己童年时的一个伙伴会折这玩意儿。而那个伙伴却住在十几里外的山里。

⑪大雪盖了下来。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傍晚,母亲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天,说:“为了你的纸鸽子,你父亲看来要被困在山里了。”说话间,父亲已抬脚进门。只见他成了雪人,眉毛上也是雪。他跺跺脚,雪簌簌地顺着他的黑大衣落了一地。

⑫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1)、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请阅读全文,将下列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父亲答应为“我”折纸鸽子玩作为补偿→③

(2)、阅读文章,品味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

(3)、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5)、作者曾说“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文章题目为什么不取为“纪念我的父亲”,而是“冬天的生灵”?
举一反三
        阅读《卖白菜》,完成下列问题。
                                                                                           卖白菜
                                                                                            莫言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透过朦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yuān,器皿]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娘,”我哭着说:“我……”“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记叙文阅读二

忏悔的水冬瓜梨

①父亲打来电话,说村里的拐叔死了,要我回去参加他的葬礼。我二话没说,请了假,急匆匆从千里之外往回赶。

②拐叔是村里的老光棍,个子不高,瘸着一条腿。小时候,拐叔对我们很好。想起拐叔,自然就想起了他家那棵水冬瓜梨树,那是村里唯一的一棵。

③农历的七月,正是田里稻谷开始成熟,地里苞谷可以收割的季节,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懒虫没完没了地叫唤。中午时分,我约了小伙伴悄悄来到拐叔家的水冬瓜梨树下,准备偷梨子,因为这时候,拐叔正在睡午觉。水冬瓜梨,又叫“半斤梨”,梨树不高,成熟得早,果实椭圆,柔软多汁,香甜可口。此时,那青中透黄的梨子悬挂在树枝上,十分诱人。

  ④那是一个贫穷的年代,农村人连饭都吃不饱。每年从生产队分回的谷子和玉米,到这个季节就已经吃光了。为了吃饱,我们偷过生产队的红苕,偷过生产队的玉米,偷过生产队的甘蔗和黄瓜。你说现在看到拐叔家的梨子熟了,我们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孩子,能不动心吗?

  ⑤我脱下胶鞋,往手心里吐了些唾沫,“嗖嗖”爬上梨树,摘下一个梨子,咬了一口,蜜甜蜜甜的梨汁涌了出来,甜透心灵。“给我一个”,方娃叫了起来,我摘下一个,扔了下去,方娃从脚边捡起,连泥巴也没擦,就送进嘴里。“我要一个”,老四也叫了起来,我将还没吃完的半边梨子衔在嘴里,又摘下一个,扔了下去。“我也要一个”“我也要一个”“我也要尝尝”,下面的小伙伴一个又一个嚷了起来。听到他们的嚷闹声,我摘下一个个梨子,扔到他们面前,那模样神气极了,仿佛电影里开仓放粮的英雄好汉,把粮食一袋一袋地发放给穷人,忘了自己也是一个“贼”,并不是水冬瓜梨树的主人。岂料一会儿他们就不再满足于嘴里有梨子吃,而是要将梨子揣进兜里带走。这样一个一个地发放不是办法,我干脆双手抱着梨树,使劲摇了起来。梨树被我一摇,树枝哗哗响,梨子簌簌掉,满地都是水冬瓜梨在滚动。我正得意间,忽听“哇”的一声,方娃大哭起来,原来他只顾埋头捡梨子,忘了注意上边,掉下的梨子正好砸在他的头上。于是大家赶紧给他看看砸破头皮没有,劝他不要哭了。

  ⑥“你们这群小毛贼,简直太不像话了,大白天的敢来偷梨,老子不打死你们才怪!”一个炸雷似的声音忽然在身后响起,大家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拐叔来到了我们身后,举起手里的木棍劈头盖脸地打来,放哨的贵贵早已加入到捡梨的行列中,忘了自己的职责。

  ⑦一见拐叔来了,大家“哄”的一声四下逃去。老四跑慢了一步,被拐叔一棍子打在屁股上,玲玲跑得鞋都掉了一只。拐叔瘸着一条腿刚要去追,忽然想到了树上还有人,于是转过身子。我吓得一只衣角还挂在树枝上,就赶紧抱着梨树往下滑,脚还没落地,衣服被剐开了一条大口子。不就摘你几个梨子,犯得着这么凶吗?也许是衣服被剐烂了正没地方出气,也许是害怕拐叔的木棍打痛屁股,也许是想起父母也曾经给他送过好吃的东西,当拐叔举起木棍向我打来的时候,我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抓住他的木棍,使劲一拖,拐叔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当我正想武松打虎似的给他几拳头时,拐叔一下小孩似的大哭起来:“你们吃就不说了,为啥摇得满地都是嘛?”大人也会哭鼻子?我一愣,赶紧一溜烟跑了。

  ⑧我知道我的祸闯大了,那天不敢回家。晚上父母提着马灯在一个山洞里找到我,把我领了回去。母亲用热水给我洗脸,烫脚,父亲要我以后出去玩注意点,别把衣服撕烂了,那是要花钱买的。母亲拿起我脱下的衣服,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补起来。躺在床上,我忽然想:父母为啥不责备我偷梨、打拐叔的事呢?难道拐叔没来告状?

  ⑨第二年梨子熟了的时候,拐叔背着一背篼水冬瓜梨来到我们这些有小孩的家里,每家送了不少,这倒让我们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从此再没去偷过他家在梨子了。后来上中学,读大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一晃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回到家乡的时候拐叔还没下葬,村里的人都来帮忙料理后事,父亲是支客师,正指挥村里人做这做那。拐叔活了八十多岁,无儿无女,父亲要我披麻戴孝地去为他端灵当孝子,我不知父亲何意,但想起拐叔小时候对我们的好,同意下来。下葬回来,父亲把我叫到堂屋,拿出一袋水冬瓜梨,说是拐叔临走前嘱咐留给我的。我以为拐叔还记着我们去偷他家梨子的事情,脸一下红了起来。不料父亲问我,你知道拐叔的腿是怎样瘸的吗?父亲说那是小时候你母亲背着你去割草,把你放在树林里玩耍,你溜到崖边,不小心掉下去,被半崖上几棵小树挂住,拐叔正在旁边犁地,听到你母亲的呼救声,冲过去趴在崖上救起了你,却不小心蹬翻一块石头摔下崖去,摔瘸了的。也因为这条腿,拐叔后来连媳妇也说不上,打了一辈子光棍。

  ⑩“原来是这样,那您为啥不早点告诉我呢?”我的心一下沉重起来。“你拐叔不让说呀。”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拐叔说他救人是自愿的,娃娃这么小,不能让他以后背负着情感的债务去生活。后来见拐叔孤身一人,我想让你做他的干儿子为他养老送终,可拐叔坚决不同意。“你拐叔是个好人呀,你小时候偷梨、打人的事他也是前几年才告诉我的。”父亲话未说完,撩起衣角拭了拭眼泪。我的脑海中一下浮现出儿时的情景,内心陷入深深的忏悔和自责之中。

临离开家乡时,我来到拐叔坟前,摆上供品,点燃香烛,虔诚地给他叩了几个响头,供品就是那青中透黄的水冬瓜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小题。

锦诗之美

——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

②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度。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奢侈。

⑥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明,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⑧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犹如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慨:“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⑪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⑫“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你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被打成右派,还持续去画画,仍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并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实的家。”

⑬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⑭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⑮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外公的菜园子

邓宗良

①外公的菜园子在镇子西北边缘,一个池塘围堰的后面。它北边是镇子的屠宰场。西边是荒坡,十天半个月不下雨,那些高高的野草就开始枯黄。这样的周边环境里,菜园子看上去,就像一小片绿洲。

②外公肩膀上挑着浇菜水桶,水桶斜插着两个用竹筒做的喷头,水桶往下倾斜,水像雨点一样喷洒出来,逆光看过去,两扇水雾都挂着小小的彩虹。田垄上长的菜,沾上水,忽然鲜艳起来,活跃起来,好像两个小小的喷头洒下的不仅仅是水。外公的菜园子,像一个巨大的调色板,韭菜的苍翠,盖菜的幽蓝,青菜花的嫩黄,长茄子的紫黑,旱黄瓜的乳白,在屠宰场灰暗沉闷墙壁的衬托下,是一片跳动着的、洋溢出来的色彩。这个调色板像一池春水,一年四季不干枯。当然,并不适宜把这想象成外公在地里作的画,外公只是个农民。

③外公总是穿着一身黑衫裤,一年到头都是如此。他看上去大大咧咧,实际上心思缜密。他把这块菜园子收拾得井然有序,时下种什么菜应季好卖,他了然于心。大家都种同样的菜,他的第一个上市。他的菜从种下到收割,周期比别人短一些。他比别人能吃苦,更重要的是他凡事都爱琢磨。他早上割了这茬菜,下午新的菜苗就栽上了。其间的翻地、耙地、备苗等等,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外公的菜园子,不能比喻为时髦橱窗,却引领着时蔬的上市。

④在广州读大学时,校后门有一片菜地。一个个陶土做的酒瓶大小的圆管,套在里面的应该是一丛丛的韭菜,到了收割时,出来的不是绿油油的韭菜,而是嫩黄可爱的韭黄。寒假回家,跟外公讲起,他好像发现新大陆,兴趣十足。他推断,琢磨,怎么让韭黄不见太阳还能长得那么好。外公后来一定试种过吧。他遇到问题,会自言自语,又像对菜园子说,对土地说,谁都能听出来,这是对老朋友说话的口吻。

⑤菜园子只是外公的自留地。他更大的本事不在这儿。他是生产队的田间管理的“总工程师”,生产队什么时候小田育种,什么时候大田插秧,什么时候灌溉或者排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开镰,都是外公说了算。他心里有一本账,但不是死账。他要考虑变量因素,比如天气,要看冷暖的变化,雨水的多少。看眼前的,想先前的,预见之后的。那些农谚,那些节气,在他心里是鲜活的。

⑥他还是镇子里最有口碑的牛市中间人。外公深得买卖双方的信任,在外公的撮合下,买卖双方都觉得合算,自己不是吃亏的一方,这实在不是件易事。外公对每头牛特点的把握令人叫绝,好像掀开牛皮看透了牛的一切。千百年来,农民跟耕牛相依为命,对耕牛的了解,胜于对自己的了解。外公对行情心中有数,他说的价格八九不离十,对于预先算过账的买卖双方来说,完全契合心理预期。外公能拿捏卖家和买家的心态,不太了解农民的人也许觉得外公身上有农民的狡黠。说句公道话,这种常理范围内有点小技巧的交易,更多地体现了农民的纯朴、真诚、善良和实在,没有什么需要藏着掖着的,坦诚相见,与人为善。

⑦外公的粗犷外形,与种地能人、走南闯北的副业经营能人的形象很是吻合。结结实实的高个子,酱色的脸庞像石头般坚硬,鼻梁高高的,目光不时习惯性的投向远处。那双大手,皮肤粗糙黝黑,血管凸起,骨节粗大而柔韧。外公不去人多的地方,不玩牌九,不约人喝酒,不凑婚丧嫁娶的热闹,甚至也不听歌看戏。他是生产队里的顶梁柱,大家信任他。尽管他游刃有余,责任却让他有些压力。

⑧在菜园子,外公找到了乐趣,这里是他排解压力的好去处。在菜园子里,外公想种什么,怎么种,想改变什么,怎么改变,都随心所欲,好与坏自己承担就是了。他不开心时,到菜园子里走走,心底会舒坦起来。他的菜园子,就没有不中看的时候。他有时抓一把泥土,摊开在手心看一看,皱着眉头对它说,伙计,你瘦了,该给你补点儿好的了。他将一片菜叶翻过来瞅一眼,便知道什么虫儿来过。菜园子顺着他的脾气,但有时也给他出些难题,闹点小别扭,好在外公有的是办法应对和化解。这时,他就当菜园子像小孩子那样调皮了一回。

⑨外公是农民户口,是绑在土地上的老农民。他的菜园子,使他与土地有了一条更紧的纽带,这不是约束的纽带,而是甜美的纽带。在菜园子里,常常看到外公弯腰在那里细心播下种子,看到他左手抱着装着肥料的粪箕,右手洒脱地抛洒着,看到他挑着水桶,水桶的喷头洒出一团水雾。晨光里,夕阳下,斜斜照过来的阳光里,有外公移动的剪影,水桶里洒出的水花,在阴影中是雪白的,在阳光里是金黄的。外公长长的影子落到地.上,似乎要与菜园子融为一体。小时候,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总觉得外公离土地那么近,离我们那么远。

⑩外公这一代农民,跟土地,跟耕牛,跟他种过的每一种作物,跟传统的耕作,水乳交融,构成那个年代农村的经典风光。他们对土地专注倾心,他们对土地温情脉脉,他们像土地的主人,又像土地的仆人。他们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交给了土地,将心糅进了田间劳作。我作为农民的子弟,常常为之感慨,为之动容。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9日16版 有删改)

阅读《广元蜀道》。回答问题。

广元蜀道

①四川盆地辽阔肥沃,物产丰富、历来为繁盛富庶之地,但四周被崇山峻岭阻隔,交通十分艰险。过去许多朝代,京城通往蜀地,尤其是成都必须要修路,这些路就是蜀道。

②古蜀道有几条? 说法不一。广义地讲,蜀国境内及各地通往蜀地的道路都是蜀道。狭义的蜀道主要是指七条越过秦岭翻过大巴山,连接长安到成都的道路。这其中,最著名、最险峻的当属四川广元境内的金牛道。

       ③李白有诗《蜀道难》,这蜀道,说的就是广元这一段。

④蜀道为什么难?概因地形险恶所致。由成都到长安的蜀道,露要胆山(巴山)越岭(秦岭)。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用李白的话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黎猱欲度愁翠援。”鸟兽尚且如此,何况人乎?以著名的金牛道为例,由四川成都始,至陕南汉中止。蜿蜒六百公里,尤其是路经川北广元,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几乎无路可走。人们为连接川陕交通,只有在悬崖峭壁上架设栈道方可通行。

⑤中国的名山大川遍布全国。数不胜数,人们到广元,看的不是山不是水,而是一条路,一条举世闻名、世界唯一、堪与长城与运河齐名的古蜀栈道。

⑥这里群山环绕。山体如刀削斧砍般垂直壁立,根本没有地方修路。栈道只能在半山腰沿悬崖修建,在绝壁之上开凿一些棱形半米见方的石孔,内插木桩或石桩,上面铺上木板或石板。以通人马车辆。

⑦明月峡栈道修在嘉陵江边上,曾经是进出蜀地的必经之路。进入景区门口,建有诸葛亮的雕像,他最早修建这条路,以实现统一的梦想。可惜最终功败垂成。蜀道犹如一条河,汇集了大量珍奇的自然景观和著名的人文遗存,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历史与三国文化密不可分。

⑧明月峡有交通博物馆、交通活化石之称。因为它一峡辖六道:栈道、驿道自不必说,还有行船的水道、拉船的纤夫道,以及沿金牛道两岸修建的公路、铁路。历史上的古道修修建建历经两三千年。新中国成立后,108国道也从这里经过。国道改建完成后,明月峡栈道才成为景区的一部分,供游人参观。

⑨古栈道为著名的金牛道的一部分,路不宽,厚重的木地板,下架木梁支撑。最初是什么人想到的这种筑路方式? 硬生生地在绝壁山崖上造出一条路? 这除了需要智慧、需要技术,更需要人们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看一看插入石梁木梁的孔穴,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45公分见方,75公分进深的石孔。那可是石匠身悬半空,一锤一锤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多少条蜀道,多少处栈道,洒满了筑路人的血汗。

⑩在千年的栈道上漫步,前方路旁建有一丈余的石牛。臀下堆满金元宝。塑像是根据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而建。据说早在战国时期,秦王蜀王在打猎途中相遇,秦王一直觊觎蜀国的富庶,始终暗怀亡尔之心,但苦于大山阻隔,无路可走,便想出一计,将一石牛置于路旁,每天早起在牛屁股下放一些金子,谎称石牛可以拉下金子。为两国交好,本想将石牛送给蜀王,怎奈道路不通。如果蜀国能够派人修好道路,石牛便可运送进献。蜀王于是派五名大力士率人开山辟路,修好了蜀道,没想到拉金子的石牛未到,秦国大军却蜂拥而至。

⑪在广元,石牛粪金之说人尽皆知,金牛道成了秦国的吞并之道、侵略之道,也是蜀国的亡国之道、屈辱之道。石牛粪金不过是一种传说,我不以为然,如果蜀王连牛拉金子这样的谎话都能相信,而且奸诈的秦王会无偿奉送,那如此贪婪愚蠢的国君被人除掉也是蜀国人的大幸。

⑫看古蜀道,我以为,走进明月峡足矣。栈道、石孔、雕塑、碑刻,山谷、绝壁、江水、古树一应俱全。它是蜀道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它将蜀道的险峻、蜀道的精华、蜀道的历史、蜀道的文化与精神基本囊括。看过明月峡,蜀道已了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