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吉林市油田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回望钱学森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 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 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 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 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 ”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 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 ”,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 科学上没有最后! ”

②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 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 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一等,而是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二等,这哪 里像公众心 目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 因为他们 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

③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 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 续在黑板上写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作哈维格的学生回忆, “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 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感不解!”

④天才绝对出自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校友回忆:“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 以为整栋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 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 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⑤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 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 森出任院长时,只有 45 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什么都得管。 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这些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 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⑥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 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 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 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 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 ”钱学森硬邦邦地说: “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 无一失? ”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 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 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⑦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 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 题嘛 ”,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 “滚开! ”

⑧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更加令人喜爱。

(有删改)

(1)、文章主要记述了关于钱学森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使用“欣赏 ”这个词语?
(3)、请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

(4)、文章标题是《回望钱学森》,“回望 ”一词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文章第②段写到:“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几句老实话。”谈谈你从文章中钱学森的 那几句“老实话 ”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和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 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五里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阅读《家丑不怕外扬》,回答相关问题
       ①家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人们都爱自己的家,因为爱就产生了护短之心,于是“家丑不可外扬”。
       ②然而,如果爱,请真爱,真正的爱,不是隐瞒丑恶,佯装美好。“家丑”始终是“家丑”,不会因为不扬而消失,更不可能变为“家美”。所以,家丑不怕外扬。
      ③传奇作家柏杨曾说过:“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代中国人,也刺痛了一代中国人。所谓爱之深,痛之切,面对隐疾,唯有直面,方能解决。
      ④家丑不怕外扬,是勇于自省,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⑤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全世界的注目下,跪倒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⑥他这一跪,让德意志站了起来。
      ⑦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⑧于是,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⑨说到底,家丑不怕外扬,是对真理的坚持。
      ⑩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并不因为柏拉图是他的老师,而不去批评柏拉图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⑪没有家丑不怕外扬的勇气,没有追求进步的坚持,亚里士多德早已“泯然众人矣”。而从整个哲学史来看,人类精神探索的脚步,或许要放慢很多年了。
      ⑫那么,对那些溺爱、盲爱、滥爱家的人,我们也要勇于说一句:“吾爱吾家,吾更爱真理!”如果我们坚持真理,不惧自省,我们就能拥有更美好的“家”。
      ⑬那么,家丑何必怕外扬?

阅读下面两则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次论坛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会议围绕三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扩大国际合作共识,二是推进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三是规划长远合作愿景。会议将推动经济全球发展,将在文化品牌、生态旅游、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工业产品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双赢局面,互惠沿线各国。

【材料二】两位热心网友,针对手机中的三条信息,进行了“石家庄与一带一路”的主题探讨。

①高铁将石家庄带入一小时经济圈:向北,一小时到达北京;向南,一小时到达郑州:向西,一小时到达太原;向东,一小时到达济南。

②2016年,君乐宝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达到81.7亿元,成功跻身全国奶业四强,增长速度在全行业领先。

③很多人都知道赵子龙,可是我们没有打好他的牌子,很多人知道赵州桥,可是我们也没有打好这张牌。

甲:河北省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重点区域,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省会,具有极大的交通、地理优势。

乙:是啊,除了地理、交通优势外,我们的君乐宝也通过打造高品质产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但我市还有一些牌子没有打好。

甲:是呀,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这两方面的牌子没有打好,我们该怎么办呢?

乙:我建议: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现代文阅读

白杨礼赞(选段)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