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

舢舨

王华琪

①舢舨就是一种小船。

②舢舨长度一般不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后面是二米不到的船舱,则盖着船板,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

③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舨情有独钟。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舨,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舨的尾部,把舢舨放入水缸里,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不知道那是什么原理,几个小伙伴总喜欢围着水缸痴迷地玩起“赛舢舨”的游戏。

④我哥哥比我长七岁,他曾经用一块木头雕刻一只舢舨,锯、凿、锥都用上,偷偷地做,我做帮手,终于雕刻出一只三四十厘米长的迷你小舢舨,那是小时候的我见过的最大的“工程”了!可惜

⑤多年之后的一个早晨,我回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天阴阴的,渔港特别的冷清。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

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舨,一只是旧舢舨,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另一只是新舢舨,红红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

⑦旧舢舨底部是赭红色的,长满了贝壳;上部是深蓝色,个子不高,穿着厚夹袄,一绺一绺地耷在宽厚的脑门上,眼神有些浑浊,那是长期饮酒的标志。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舨破了,弟弟先拆下已经腐烂的破船板,换上一块新船板,堵上缝隙,最后还要把新船板烘烤干再上漆。

⑧这时,新舢舨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外地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舨很少了,摇舢舨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舨都租给了来小镇的外来打工者了。老渔民抬头看了一下海面,但透着坚定。

⑨旧舢舨也装上了马达,不用摇橹了,但老渔民还是将一把旧船橹绑在船舷的一侧。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

⑩时过境迁,渔民大都上岸了,舢舨尤其是木质舢舨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

⑪老渔民兄弟专注着修舢舨,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我的话。对于我这个十七岁离开渔港的晚辈,他们是陌生的。

⑫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轻拍海涛,静听风啸,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岸上的石头屋里有他们的家,船和海是他们的精神皈依之处。还在守着舢舨的老渔民或许是最后一代真正的渔民了。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眼神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

⑬离开渔港,细雨已歇。清冷的渔港,寂寥的渔船,连同渔民那个佝偻着的背影,构成了我的家乡影像,我能闻到浓浓的海腥味,我能听到高亢的渔歌号子。

(1)、【事•阅读散文要梳理文章所写的事件】下面是小杭梳理的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2)、【情•阅读散文要体会事件背后的情感】这篇文章作者很少直抒胸臆,而是把情感隐含在叙事描写中。请结合下面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

(3)、【赏•阅读散文要赏析作者行文的匠心】请仔细阅读第⑥段,说说作者描写新旧两只舢舨有什么作用。
(4)、【悟•阅读散文要明其主旨,有所感悟】假如学校文学社要编一本散文集,把本文收录其中,你觉得应该放进“赤子乡情”栏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约会荷花》
  ①早早的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②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我们的一次聚首,一场约会,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而我私底下却在想: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
  ③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是身体上的不适?是想拼命忍着将要流溢出来的口水?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是新的黑洞理论?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
  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哪怕是装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它只属于大地。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才能够懂得!
  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⑥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去!
  ⑦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多美啊!美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付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⑧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
  ⑨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他与荷花融为一体。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霍金也如一朵荷花,幽香随风飘过来,带给我们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庆发

       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色。等,是诗一般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等是一种态度。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词语忸怩,不因其声名鹊起而逻辑狷介,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24期)

阅读《牧羊歌手》,完成各题。

牧羊歌手

郭震海

    ①清晨,苍茫的群山被鸟儿的翅膀一点一点擦亮。

    ②厚重的木制门,“吱扭,吱扭”地,一扇扇开启小镇新的一天。晨雾中小镇四周的群山若隐若现。三三两两的农人走出家门,走向晨雾,走向原野。

    ③这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末,我和老三相约到太行山深处这个宁静的小镇,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婚礼开始前,我们信步走进小镇后面一个空旷的山谷。

    ④只见一位牧羊老汉手举鞭子,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啪啪啪”脆生生的鞭响,惊起一只正在觅食的山鸡,山鸡欢叫着振翅飞起又迅速落下。

    ⑤“庆生叔,这样好的天气,你咋不亮开嗓子唱一个呢?”老三远远向那牧羊老汉打招呼。

    ⑥“哈哈,唱一个!”牧羊老汉乐呵呵地回道。

    ⑦老汉说着,大声咳嗽了几声后,便开了腔:

    ⑧嗨——/送郎送到大门口/扑上来看家的大黄狗/认了认是郎哥/摇了摇尾巴住了口口……

    ⑨“好!好——”老三高声叫好,同时双手举过头顶鼓掌。

    ⑩确实是好!我也在心里暗暗赞叹。没想到,在这苍茫的群山之中,这位牧羊老汉的嗓音会如此的高亢嘹亮。他那辽阔婉转的歌声如一把铁锤有力地撞击着大地,层层叠叠的群山,也仿佛随着老人的山歌活泛了,亮开嗓子,纷纷回音。群山伴唱,流云起舞,纯粹而自然。

    ⑪老三告诉我,这位牧羊老汉名叫侯庆生,他爹在世时,就是出了名的“喊号子”的人。他爹的“号子”喊得响亮,大家干起活很起劲儿。

    ⑫“你知道啥叫‘喊号子’吗?”老三问我。

    ⑬“就是劳动号子吧。”我说。

    ⑭“小的时候,我爷爷和镇子里的人从山下往山上运石头的时候,七八个人用绳索用力拉着,一点一点上移,那时候庆生他爹就负责喊号子。喊的啥倒是不记得了。”老三的家就住在小镇上,在小镇上出生长大。

    ⑮“没准,我还能喊上几句哩。”我说。

    ⑯“你?”老三停下脚步,回头一脸惊奇地望着我,眼里流露出怀疑。

    ⑰我确实没有骗他。我曾经对劳动号子进行乡村调查走访,听过多位至今依然健在的喊号子者喊过,也知道一些内容,只是从未亲口喊过。

    ⑱“要不要现在就喊一回?不过,我需要你的配合。”我对老三说。

    ⑲“好!喊一回!你说需要我咋配合?”老三的眼里疑惑瞬间变成了兴奋,仿佛射出两道光。

    ⑳我说:“很简单,比如,我喊‘劳动号子嘛吼嘿’,你就跟着喊‘嘛吼嘿’,我就是喊号子的人,你就当正在劳作的人。”

    ㉑那天,我和老三竟然忘情地在山谷中喊起了劳动号子:

    ㉒劳动号子嘛吼嘿——嘛吼嘿/震天动地嘛吼嘿——嘛吼嘿/不怕风儿嘛吼嘿——嘛吼嘿/不怕雨儿嘛吼嘿——嘛吼嘿/愚公移山嘛吼嘿——嘛吼嘿/传遍四方嘛吼嘿——嘛吼嘿/团结紧呀嘛吼嘿——嘛吼嘿/齐努力呀嘛吼嘿——嘛吼嘿……

    ㉓我们由最开始的小声喊,到彻底亮开嗓门,越喊声音越大、越高亢。老三平时是很沉稳的人,此时仿佛整个人都被点燃,两个胳膊在空中挥动着,仿佛再次回到童年。

    ㉔我越喊越投入,眼前仿佛山坡上真的出现了一群弓着身,光着背,负重前行的人,汗水在他们古铜色的脸上。随着号子声声,他们一步步向上,向着挂着太阳的地方走去……

    ㉕“三娃子,三娃子,是谁教你们喊号子的,三娃子……”

    ㉖我们太陶醉、太投入了,完全不知庆生何时停的歌声,更没有听到他急切的呼喊,直到他从山坡上连滚带爬,挂着一脸泥土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停止喊声。

    ㉗“谁教你们喊号子的?”他问我。

    ㉘我被他的问话喊醒,忙说自己之前曾经对劳动号子进行过乡村调查。

    ㉙“调查?”他问道。

    ㉚“是的,我曾在报社当记者,专门调查过劳动号子,这算是我们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我调查就是想记录下来,记录这份宝贵的民间艺术。”我说。

    ㉛庆生听了,几步走近我,一双粗糙的手不容分说就紧紧抓住我的手,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后来我才知道,老人一辈子太爱民间艺术了,老人说他的父亲就爱唱民歌,爱喊号子,他继承父亲之所爱,比他的父亲还要痴狂。从小只要听他的父亲唱过一遍的民歌,他就能记在心里。

    ㉜老三告诉我,庆生老汉的儿子大学毕业,在一个煤矿当技术工,家里小日子过得很不赖。只要跟庆生提到民歌,他总是张嘴便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我问庆生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首民歌,他笑笑说:“多得很,一箩筐肯定装不完。”

    ㉝看着眼前的庆生老汉,想起刚才他那高亢有力,婉转动听的歌声,我想起了近几年一路走红的华阴老腔,那几位陕西老汉,在舞台上,忽而人喊马嘶、气吞山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每每看到他们这样的表演,扑面而来的是真实。这种真实让人震撼,更令人神往。

    ㉞庆生告诉我,其实他啥也不图,更没有想过当歌唱家,只是觉得这些山歌经过数代人的口口相传,不能丢,丢了怪可惜。可我分明觉得这位牧羊歌者就是一位真正的歌唱家,是我在这山野中遇见的“歌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

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A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

①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

②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住在山野(节选)

李娟

①我们搭的帐篷,除了我们谁也不敢进去。这“房子”才住进去三天,柱子便倾斜到了一种相当可怕的角度。

②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在那个破帐篷里住了一个夏天。那根柱子一直不曾停止过倾斜,但始终没有真正倒下来,因为我们始终没有放弃维护。我们先是在柱子根部垒了几块大石头;然后用粗铁丝揽着它的顶端朝相反方向拉,绷直的铁丝另一端系在另外一块大石头上——把柱子拽住;最后还用一根手臂粗的木棍抵着帐篷另一边的另一根柱子——把这根柱子撑住。就这样,它一直坚持到我们离开的那一天。等我们收拾完行李,扯开塑料篷布,撤去所有的防御工具,它居然还没倒下。

③我怀念那个憩息在美丽地方的五彩鲜艳的半透明“房子”。住在里面,黑夜仿佛只是一瞬间,白昼漫长而绵绵不绝。巨大的云朵在天空飞快地移动,“房子”里也跟着忽明忽暗。阳光暴晒的那些天里,简直要撑着伞才能在“房子”里过日子。若是雨天,则满地水坑,四处明晃晃的,“水线”悬满了“房子”。而那些后半夜突然醒来的时光里,圆月从群山间升起,帐篷上清晰地印出一个硕大无比的牛头,那是在我们篷前空地上过夜的牛朋友。

④我家床底长满了青草,盛放着黄花,篷顶上停满了鸟儿。那些鸟儿的“小脚印”细碎,闪烁地移动着,清晰、可爱,给人“叽叽喳喳”的感觉,尽管它们并没有叽叽喳喳地叫。我们在帐篷里愉快地生活,不时抬头看着透明篷顶上那些调皮、有趣的“小脚印”。它们浑然不觉,放心大胆地在我们头顶展示着轻松与快乐。有时我妈爬上柜台,站得高高的,用手隔着篷顶的塑料布轻轻地戳那些脚丫。开始它们没有觉察到,可能只是感览有些痒吧,便在原地蹭两下。后来我妈戳重了,鸟儿们也只是漫不经心跳开去,就像在大树上感党到叶子料功那样不经意,一点儿也不大惊小怪。我妈满脸笑着,但忍着不出声,鸟儿跳到哪儿犹戳到哪儿,她想象着鸟儿们纳闷儿、奇怪的表情。

⑤听起来好像我们跟大自然有多亲近似的,其实不然。在这里,牛总是顶我们撑帐篷的桩子,狗偷我们晾挂的干肉,顾客和我们吵架,风也老掀我们的筵项。我妈就从森林里拖了几根小倒木回家,请邻居小伙子帮忙,哼哧哼哧架到帐篷顶上。她以为用它们压住篷布,风就没办法掀开篷顶了。结果刚刚搁上去最后一根木头,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噼里啪啦”“稀里哗啦”……塑料“房子”给压塌了。

⑥最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大雨天气,四面八方都是水,跟住在水晶宫里似的。一抬头,一长串冰冷刺骨的水珠淌进脖子,我缩起脖子赶紧跳开,却一脚踩进一个水坑。

⑦在那个帐篷里睡觉,被子上还要搭一层塑料布。六七月间,总会时不时来一场雨,有一阵没一阵地摔打在篷布上,“房子”里也会有细雨如蒙蒙雾气般飘起,枕巾和被头潮潮的。有时候雨下着下着我就渐渐感觉不到水雾了,外面静静的,又让人莫名地激动,上方的天空像在幻觉中蒙蒙现出动人的红色。我知道,那是下雪了。

⑧山里面的天气那是——刚刚晴空万里,碧蓝如洗,突然一下子就移过来一堆云,顷刻暴雨连连。暴雨铺展没一会儿,瞬间打住,像自来水龙头一下子拧紧了似的。我还没回过神来,云层像戏法似的突然散尽,晴空万里。再等几分钟,再来一次乌云沉沉,大雨倾盆,然后雨水再一次戛然而止,天空做梦似的晴了,阳光再一次普照万物……就这样反反复复,把人折腾得俊傻的,麻木地等着下一场雨或下一场晴猛地跳出来吓唬人。

⑨在那些日子里,几乎每天都得如此反复三四遍,甚至更多。

⑩其实,如果我们的小帐篷再结实一点儿,我也绝不会说这么多有关天气的废话。我们实在太惧怕天气了,在自然中,人渺小又软弱。风雨来时,我们几乎只能用双手挡在头顶了。我们保不住“房子”,最多只能保住心底巴掌大的一处干燥、温暖的角落。我们也在想各种办法补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我们翻出各种各样的器具接水,用绳子把篷布漏水之处揪作一团绑好;把篷顶上被风掀起的篷布边缘系根绳子、吊块石头,使其平整、稳固;还在帐篷四面系上铁丝,周围挖好排水渠……但做了这些就跟什么也没做一样,我们暴露在荒野中,被风雨“冲刷”。我在风雨中用铁锹挖开帐篷四周的泥土。锨刃下草根牵牵扯扯,草皮密实地连成一团,怎么也挖不动……我们又往垂落在泥地上的篷布边缘上压石头。石头不够时,便压上去一些连着草皮的重泥块儿。对铲不动的草皮,我就扔了铁锨徒手上,又拽又扯。拽着拽着,我突然停住,指着一大块沉甸甸的潮湿泥土,对我妈说:“看,这上面还有株草莓……”

⑪她笑了,然后我们一直笑着干到最后。雨也停了。雨停的地方,到处都是草莓的掌状叶片。我想,不久后会有一颗鲜艳的果实,结在我们最艰难、最绝望之处。

⑫我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更好地回来。

(选自《九篇雪》,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