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舢舨
王华琪
①舢舨就是一种小船。
②舢舨长度一般不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后面是二米不到的船舱,则盖着船板,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
③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舨情有独钟。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舨,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舨的尾部,把舢舨放入水缸里,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不知道那是什么原理,几个小伙伴总喜欢围着水缸痴迷地玩起“赛舢舨”的游戏。
④我哥哥比我长七岁,他曾经用一块木头雕刻一只舢舨,锯、凿、锥都用上,偷偷地做,我做帮手,终于雕刻出一只三四十厘米长的迷你小舢舨,那是小时候的我见过的最大的“工程”了!可惜
⑤多年之后的一个早晨,我回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天阴阴的,渔港特别的冷清。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
⑥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舨,一只是旧舢舨,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另一只是新舢舨,红红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
⑦旧舢舨底部是赭红色的,长满了贝壳;上部是深蓝色,个子不高,穿着厚夹袄,一绺一绺地耷在宽厚的脑门上,眼神有些浑浊,那是长期饮酒的标志。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舨破了,弟弟先拆下已经腐烂的破船板,换上一块新船板,堵上缝隙,最后还要把新船板烘烤干再上漆。
⑧这时,新舢舨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外地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舨很少了,摇舢舨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舨都租给了来小镇的外来打工者了。老渔民抬头看了一下海面,但透着坚定。
⑨旧舢舨也装上了马达,不用摇橹了,但老渔民还是将一把旧船橹绑在船舷的一侧。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
⑩时过境迁,渔民大都上岸了,舢舨尤其是木质舢舨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
⑪老渔民兄弟专注着修舢舨,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我的话。对于我这个十七岁离开渔港的晚辈,他们是陌生的。
⑫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轻拍海涛,静听风啸,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岸上的石头屋里有他们的家,船和海是他们的精神皈依之处。还在守着舢舨的老渔民或许是最后一代真正的渔民了。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眼神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
⑬离开渔港,细雨已歇。清冷的渔港,寂寥的渔船,连同渔民那个佝偻着的背影,构成了我的家乡影像,我能闻到浓浓的海腥味,我能听到高亢的渔歌号子。
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
____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樕如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 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A乌鸫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 ① |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 ② |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