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情感相对统一,极少出现分裂型人格和自毁型悲剧,虽然陶潜、苏轼等人也有忧患和矛盾,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相对统一的整体。而在现代新诗史上,自杀、沉沦、精神分裂等现象却频频出现。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一下诗性阅读了。
我们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借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时代已经落幕,一个更加日常化的“散文时代”开启。在日常生活中发掘生命的诗意和人性的丰富性,大概是现阶段诗歌最重要的意义。
诗歌是非常独特的文体,它最富有情感性、想象性、象征性。诗歌的艺术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有着巨大的异质性,或者说它是一个超现实的艺术空间。因此,我们倡导最有效的阅读方式——诗性阅读。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性、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这些特质都具有弥散性、非直接言说性。“诗性阅读”重在体会,是读者在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忘我的浸入,是不带“思想预设”和“解释企图”的浸没。“解释”显然不是这种阅读方式的手段,更不是目的。体会往往具有瞬间性的特征,它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读者暂时忘记了对历史—现实的价值提问,全身心的参与使读者的本能感受在瞬间复苏。“体会”的结果是读者接触文本时产生的“快感”。引起这些快感的,可能是诗歌意象蕴含的“思想”“本质”,也可能是意象本身的鲜明质感,还可能是语言本身的质地。
必须指出的是,诗歌的风格是丰富多样的,不同风格的作品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应来“抚慰”心灵。面对优美的诗,我们的心情获得愉悦;面对悲伤的诗,我们的心灵经受洗涤;面对荒诞的诗,我们会在非理性的勘探中获得理性精神的韧性……这就有必要破除关于“诗意”的“唯美化”定义——“语句优美、诗情画意、意象鲜明、主题明确”,而应该专注于各种风格所营造的深邃而绵邈的艺术境界,去激活自己的生命感受。有些并没有直接呈现“思想性”的作品,依然可以唤起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泰德·休斯的《马群》。我们不必匆忙地去寻求《马群》里“马群”象征的是什么“思想”。事实上,意象自身的意味足以令人无法忘怀。面对“马群”意象,我们犹如面对一组冷酷、犷悍的青灰色铜雕。我们在设身处地的阅读与体味中,灵魂获得一种有效击打!这是对生命力的一种有效治愈与激活。
现代汉诗的境界越来越追求更大的审美张力,越来越趋向于更多复杂性与含混性的表达。因此,我们不必刻意去提纯“诗意”,以削弱诗歌的表现力和诗思的丰富性。现在的诗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往往将“诗意”理解为“唯美”,将诗意提纯为积极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摒弃了“复杂性”。文学所表现的世界不应该只有“唯美”,越是复杂世界的表达,越是能够加深读者的认知,使其能够形成更加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广义的“诗意”是文学作品中呈现的独特而丰富的感性生命形态,而不是唯美的、抽象化的认知。它是整体性的生命观照,既呈现美好的一面,也呈现并不美好的一面。譬如,海子自杀不值得提倡,但他无论面对多么荒谬的现实,总是在自足的艺术王国里葆守着一份本真与纯粹,宁肯自毁也不愿被玷污。这种纯洁的乌托邦精神,唤起的是积极的价值观念。正如殷国明所说,对于诗人来说,“死亡不仅具有个体生命的意义,而且拥有群体生命的意义;个体生命能够从死亡中得到解脱,但是群体生命却能够从死亡中获得警示: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命,尽量避免再次堕入深渊”。所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悲剧,在悲剧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而不是回避悲剧。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人的具身化逐渐使人的情感创造功能转移到技术媒介,从而让行动媒介理论主宰了“人”的精神活动,人类社会似乎进入了“后人类时代”。当前的“后人类主义”思潮对诗歌艺术的情感价值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情感的立场、人性的立场,才是诗歌艺术最终极的立场。尽管出版了诗集的机器人小冰和小封都声称是IQ和EQ的综合体,但是,究其实质,其创造机制都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技术。算法是以一种“可计算”的信息产制模式将“数据转换成可读的故事”,是一种高智能化的文字组合游戏;而诗歌艺术的情感世界远远超越了AI算法所遵循的“可计算”逻辑及其“数据关系”。无论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何使人具身化,人自身的主体性是无法让渡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现实生活的波澜壮阔与丰富多彩,只有经由诗人主体的情感的浸润和灵魂的重构,才能转化为优美的诗篇,触动万千读者的心灵。在高度物质化、技术化的时代,更有必要重提诗歌的人文精神和诗教价值。
(摘编自赵思运《新媒介时代的“心学”》)
材料一:
氢能是低碳,甚至零碳排放,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国际氢能源委员会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进入氢时代,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同时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氢能的使用,既可以每年减少几十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可以形成巨大的产业领域,提供几千万人的就业岗位。
目前氢能的利用,特别是在汽车燃料电池上实现了应用的突破。除了在汽车上应用以外,还可以应用在深海潜水、无人机、高速列车等设备上,只要是移动器件需要动力的地方,氢燃料电池都可以应用。5G时代所有基站的能源体系、供电系统也可以用氢。在生活中分布式发电方面,实际上每家每户都可以放一个氢燃料电池的发电小装置,用来制冷制热、发电供电,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可以利用它。另外,一个氢气管道进入家庭就可以供给所有需要的能源,非常高效便捷。
氢能源做的燃料电池与锂动力电池相比较,锂动力电池在重载航空航天或者大型移动器件上作为主动力电源,它的续航里程不够,能量密度也没有氢燃料电池高。所以,像航空航天大功率的这种运输工具,使用氢燃料电池是非常适合的。
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有814座加氢站投入运营,欧洲、亚洲、北美仍是加氢站建设的主要地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氢能源的发展利用提高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我国氢能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售18197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17座,位居全球首位。据预测,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
(摘编自干勇《氢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材料二:
氢能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氢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负荷侧均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是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优质介质。随着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氢能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占据重要位置。目前,我国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面临重大挑战。
氢能兼具“清洁能源”与“危化品”的双重属性,在做好氢能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并加快制定氢能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氢能发展战略部署。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中国的能源属性,但针对氢能产业链安全监管体系缺乏统一认知,特别是对氢能的能源属性理解不足,导致在落实氢能项目时安全监管机构职责不够明确,跨部门、跨领域缺乏协作协调。
制氢、储氢、运氢及应用尚未形成完备高效的产业链。在产业上游,我国灰氢技术成熟、成本低,但化石能源紧缺,加之排放量高、杂质多需要提纯,或将逐步被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技术所取代。不过,目前,我国利用清洁能源制氢的效率偏低,还没有到大规模生产的产业阶段。在产业中游,国内车载高压储氢以及运氢方面均比较薄弱,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加氢站数量少且储氢量小。在产业下游,氢能当前的应用范围比较窄,主要以燃料电池形式应用于交通领域,且技术瓶颈导致成本较高,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应用推广仍存在一定难度。
氢能的资源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不匹配,且目前氢能长距离长时间储运技术不够成熟、成本较高,制约了氢能的大规模生产与消纳。我国绿氢上游生产多集中在华北、西北、东北等可再生能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而下游需求多分布在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需要依靠长距离储运技术以实现氢能跨区域统筹利用。绿氢在我国空间维度上的错配问题及新能源制氢的波动性问题,对氢能跨区域、跨时间储运提出了更高要求,氢储运供应链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绿氢制氢和用氢场景的技术经济性较差。目前,氢燃料汽车加注绿氢成本在50—60元/公斤。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高,导致绿氢产业链整体成本居高不下,绿氢及其下游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同类型传统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绿氢的应用和产业链的发展。
绿氢要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需要从系统设计、多电解槽运行管理、材料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降低绿氢制备系统总成本,提高制氢效率。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风光储氢”耦合技术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推动“电—氢能”系统在满足生产目标条件下,实现最优化运行。另外,还要重视培育氢能应用场景,如氢能特种车辆、港口物流车、重型卡车、公交车等,以解决部分试点城市规划难以落实的困境。
(摘编自李继峰《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需克服四大挑战》)
材料三:
氢能各环节技术生命阶段时间点
技术环节 | 区域范围 | 新兴期/年份 | 成长期/年份 | 成熟期/年份 | 饱和期/年份 |
氢气制取 | 全球 中国 美国 | 1908 1985 1912 | 2013 2016 2010 | 2028 2023 2030 | 2043 2031 2050 |
氢气储运 | 全球 中国 美国 | 1901 1984 1919 | 2007 2004 1999 | 2030 2015 2025 | 2052 2027 2051 |
氢燃料电池 | 全球 中国 美国 | 1953 1996 1976 | 2001 2005 2001 | 2014 2016 2010 | 2026 2027 2019 |
(摘编自徐硕、余碧莹《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