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浙北六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试卷

散文阅读。

紫藤花下闲吟诗

王新芳

①春声入尾,花事将了,扁鹊公园西南角,却有一架紫藤花开得正好。

②悠闲的周日,我一个人来看紫藤花。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在嫩叶中泛着点点银光把荒凉的角落装点得如诗如画。走近些,就看清了紫藤的花形,一嘟噜一串,像槐花;每一穗花上面盛开如张满的帆,下面待放如羞涩的笑。微风吹来,藤蔓轻摇,有一种垂垂如丝之美。

③紫藤花真让人惊艳,如仙如梦,淡淡的芳香似乎也成了紫色。赏花的人真不少,两个小孩子跳着脚,喊妈妈帮他们摘一朵紫藤花。一个老人拎着鸟笼,从花廊下走过。有穿着汉服的女生和紫藤一起合影,让人想起李白的诗“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来了。还有夕阳红的歌友们围着紫藤在唱歌。紫藤拉长了初夏的时光,深深浅浅的浪漫紫中有了几分世情味道。

④紫藤花开得繁茂,其实只有10棵树。它们努力爬到高高的水泥花架上,搭建了一个“之”字形花廊。我从廊下走过,被紫藤的茎干震撼到了。底根有碗口粗细,刚出地面,就分出很多藤,相互缠绕交错,拧着劲儿向上生长。它们迅速占领花架的顶部,然后在外边抽叶开花。人们往往只看到紫藤花美,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藤的顽强坚韧。【A】

⑤舒婷的《致橡树》中,有两句诗对我影响极深:“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从此,我讨厌一切藤类植物,好像它们的“人品”都有问题。现在想想,真是幼稚。王国维有一句话说得好.“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藤,原本是最平常的植物,却因人们赋予的品格,而各有不同。藤不能直立,借他物才可攀援向上,这固然不假。但若无他物,藤或匍匐.或垂吊,也照样生活得很好。

⑥藤,是向一切看起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写“竖”这个字的时候,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教他向枯藤学习如何运用笔势,感受拉扯不开的坚强力量。

⑦而紫藤,在唐代颇有清贵之气。紫藤花开淡紫,颇有仙意,是唐朝固定的高贵色彩。同时,紫藤亦是长寿的象征。拙政园里,明代文徽明亲手种植的紫藤,已经有四百多岁了。枝丫盘曲的紫藤,见证过园子几易其主,依然扛起岁月的荏苒。

⑧人间有紫藤,紫藤亦有人间。紫藤如美人,但人未必有紫藤的精神和胸怀,有紫藤的坦荡和热情。

⑨花朵垂悬,紫藤给予我心灵的充盈与清澈。生活原本可以过得简单,并不需要过多的金钱物质,大自然早已为她的子民准备好了一切。敞开自己,就能获得生命最本真的快乐与幸福。【B】

(1)、请给第③段“紫藤花真让人惊艳,如仙如梦,淡淡的芳香似乎也成了紫色。”这句话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从用词或者修辞角度赏析)
(3)、下面这段话应放在文章【A】【B】两处中的哪一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紫藤花下闲吟诗,吟一首关于生命的诗。

(4)、有作家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哲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五个饽饽(有删节)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干豆秸烧得噼噼啪啪响。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我跟着爷爷到了院子里,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
      “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这个自称不信鬼神的中学生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这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我们家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它寄托着我们一家对来年的美好愿望。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财神爷,站门前 / 看着你家过新年 / 大门口,好亮堂 / 石头狮子蹲两旁/大门上,镶金砖/状元旗杆竖两边 / 进了大门朝里望 / 迎面是堵影壁墙……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的祝福。他都快要把我家说成刘文彩家的大庄院了。“财神”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多好的精神会餐!我被“财神爷”描绘的美景陶醉了。我端着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很惭愧地说。他为我们家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明年考中状元。”
      “财神”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是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我们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这个杂种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杂种,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积雪在脚下吱吱地响。“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财神”,你真毒辣,你真贪婪,你真可恶……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地揉着眼睛,又扯了一下耳朵,很痛,不是在做梦!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解】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一短篇小说。有删节。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光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 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美慈善之比较

梅砥宪

    作为现代慈善事业发源地之一的美国一直是中国取经的对象,但是只有厘清中美慈善发展经历中的异同,才能用好这块他山之石。

    经常有人怀有这样的疑问:美国人民的慈善感情是怎么炼成的?他们怎么这么喜欢捐钱,而且怎么捐得这么放心?中国人怎么这么不相信别人?似乎这些搞慈善的人个个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些慈善机构背后也一定有种种难以言说的猫腻。

    其实和中国一样,美国的早期慈善家和慈善机构同样经历了大量质疑。

    美国石油大亨洛先葙勒被认为是现代慈善机构的奠基人。他在1908年提出成立基金会之初,要求在国会立案,主动接受国会监督,但从检察长到总统都怀疑其动机是“企图用另一种方式永久拥有其财富”,国会也是抵制多余支持。最终,洛克菲勒基金会未能在联邦政府注册,只能于1915年在纽约州根据州宪法注册,但是仍受到联邦政府的调查和抨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认方,围绕着洛免菲勒基金会的辨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强化了基金会的独立型。一是独立于政府,确定其私人性质:二是独立于其初始捐赠者或其家族,日益脱离其意志的影响。

    美国的基金会不仅要面对公众的质疑,而且要面对政府的质疑,接受官方的调查。而中国国字头的公募基金会则主要需要面对公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之下,中国公众对基金会的质疑,往往直接转化成愤怒。因此,尽管中国官办公募基金会面临的压力更小,但其因此而承担的风险却大大增加。

    美国的慈善事业发端于民间,蓬勃于民间,尽管官方出于担忧曾经采取过限制措施,但总体来看,民间不断壮大的进程从未被中断。

    中国的慈善事业尽管同样发端于民间:1949年以前,来自西方国家的宗教组织、其他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慈善救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育婴堂”“救济院”遍布全国大小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非政府组织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取缔,少部分则由政府接管,改组为官方的福利结构。

    学者呼吁重新寻找和发现“社会”的价值。只有官方重新肯定“社会”的价值,并从中抽身出来,中国善善才能回到正常的轨道继续前行。

(节选自(环球慈善》,2011年8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 , 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

    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象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象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象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看着那裹着灰沙的风从他面前扫过去,他点点头。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象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象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胜利是祥子的!及至遇上顺风,他只须拿稳了车把,自己不用跑,风会替他推转了车轮,象个很好的朋友。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些诗词脍炙人口,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唱出来的经典

    ①日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戳中网友泪点,大家惊叹:原来唱出来的经典如此好听!

    ②观众之所以感到吟诵出来的古诗词生动,好听,是因为吟诵最能完整表达古诗词的丰富魅力,古人创作的所有诗词都是被赋予深厚音乐性的,包含平仄的格律,每一个平仄的青调,都是一把解锁诗中意蕴的钥匙,更是帮助我们现代人记忆一首诗的隐形通道。

    ③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吟诵诗词的传承,她也一直强调,吟诵是古人读诗最源本的“打开方式”,是学习古典诗词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④然而,在我们现代的诗词教育中,“读诗”,恰恰是一直被忽略的关键环节。

    ⑤诗词之所以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到头疼,是因为在裸堂上他们少有机会感受诗词的吸引力。有些教者非但自己没有读好一首待、还如对待一本拼满宇符的宇典一般,直接对疑难字句解释一通,要求学生通篇背诵完事。

    ⑥每个人早年求学时,如果能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经典咏流传》中,王之炀老人生前吟唱《长恨歌》《木兰辞》等,甚至亲笔写下简谱。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国文教育中、诗词在脑海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可以吟唱的音乐旋律,而打动内心的旋律跟了自己一辈子。

    ⑦“在天愿作比翼岛,在地愿为连理枝。“每个人对白居易的爱情金句烂熟于心,但与读其他好诗一样,对于多数人而言,诗句的意境都是通过字面脑补而来的,只是好看,但并不好听,古人写作期许的美意被辜负了一大半,诗词也显得淡而无味。

    ⑧另外,能一字不落地背景大量诗篇,就被视为国学教育做到位,是一种教育误区、如此教育的结果,只能让年轻学子轻松应付考试卷那10条可怕的诗词填空,或是在舞台上进行一番博取眼球的“才艺表演”。正因现实中仅仅让经典进行生硬的时空“平移”,或者只把它当成现代人达成些许目的的美化工具、因而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在如此之当下,唱出来的《长恨歌》这么容易就“俘虏”了现代人的耳朵,便不足为奇了。

    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向国人传播经典,还要向世界展示的文化自信。也许这首直达人心唱出来的《长恨歌》,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传承经典不能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应该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味。

(选自2018年3月2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