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自主高效练】主题一民俗风情

阅读

鼓 神

王 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凉,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

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 一串神秘的符号! 一团无形的罡声!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群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 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中国现代新人文散文》,有改动)

(1)、从“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
(3)、文中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从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水乡的日子  

史良高
①只有把小船撑到蓬蓬勃勃的茭草深处,头顶只剩巴掌大的一方天空,而你一伸手就可以随意地采菱摘莲时,你才有资格说你到了真正的水乡。
②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阴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早起盥洗梳头,蹲在伸到水中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③ 夏天的许多日子,我都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太阳从水中升起,躺在水边的竹榻上数天上的点点繁星。我和伙伴们从水边摸来螺蛳,砸碎坚壳,放在竹篮里钓虾,那些贪吃的大虾便一个个成了我们盘中的美味。有了兴致的时候,祖父就划着小船,穿过一片清悠悠的河面,去不远处的一个河湾。那时,我便和大人一起兴高采烈地采摘青乎乎的莲蓬和水淋淋的菱角。有时也打荷叶,然后和大人一起运到岸上晒干打捆。偶尔一阵狂风吹来,荷叶们便快活得飞到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我们这些伢们便纷纷去追,跑着,跳着,抓着,把笑声抛撒得满满一河。荷叶们后来都到了镇上的供销社,成为包装红糖与咸盐的“包装纸”。河里有一种叫“高苗”的东西,其实就是茭白开花后结成的米,细细长长,形状如梭,颜色像红红的玫瑰。将“高苗”捋回晒干,磨成粉,粉是红的,做成粑,锅里便是一朵朵盛开的玫瑰。揭开锅盖,那水乡植物特有的清香由不得你不口水四溢。以至我后来走遍大江南北,再也没有寻到过这种东西。祖父把船停在河心的那一刻便开始钓鱼。祖父钓鱼很特别,他将竹篙在水中击打几下,就有鳊鱼鲫鱼草鱼黑压压地来了,祖父从茭草上捋下一把“高苗”撒向鱼群,接着将一粒“高苗”迅速地穿到钩上,刚一下钩,就被一尾大鳊鱼死死咬住。不上一袋烟工夫,准能钓上三条五条。
④水乡的孩子没有不玩水的,也没有不会水的。白天摸鱼捉蟹,扎猛子,玩狗刨,把黝黑的肚皮漂在水面,一个个没命地疯,回到家里就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于是在夜幕四合的时候,就有踮着小脚的奶奶手里拿着一件小孩的衣物什么的来到河边喊骇。喊骇一般叫的是乳名:“伢子耶,莫骇噢,快些家去吧——”那拖得长长的尾音时常从沉寂的河面一直弥漫到村庄的角落。
⑤也许因了水的滋润,岸边那一丛丛芦苇总是显得特别的茂密鲜活。我常常与小伙伴们钻进苇丛挖甜甜的芦根,打鲜嫩的芦叶,用自制的芦枪打“游击战”,有时也用芦笛吹起一支支跑调的歌曲。秋风中的苇花如絮似雪很有诗意,软软的,柔柔的,四处飘荡。水乡人说那是一位痴情女子的魂。那时节,村庄的屋顶、树梢、田野和河面上,到处游荡着那痴情女子洁白洁白的魂,不过,没有人感到害怕与讨厌。不经意间,一年的秋天就这样地过去了。
⑥ ①水乡还是水鸟的天堂,水乡人也离不开水鸟。②河边的水草里、稻田里时常见到水鸟的窝,水鸟的蛋,有时还有刚出壳的雏鸟。③没有人捡它碰它,谁家不懂事的孩子要是招它惹它,准会遭到大人一顿训斥。④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大自然中的生命。⑤一窝窝小鸟长大后远远地飞走了,飞到河里,然后亮起悦耳的歌声。⑥水乡人最能理解百鸟争鸣的含义,那是水鸟们回报大自然的一场场露天音乐会!⑦干活累了,坐在田垄地边抽根烟,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享受;心情快要下雨时,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慰藉。⑧从水鸟的鸣叫中,水乡人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插田收割,甚至,还能从鸟语中揣测到年成的丰歉。
⑦水乡的日子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水乡的水早已远离了水乡的乡民。水乡人早已习惯了在稻田里种藕,在池塘里养鱼,飞絮的芦花成了诗人笔下的浪漫,欢快的鸟语悄悄走进往日的梦乡。提到过去的日子,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我听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家乡的小枣

肖复兴

    ①枣有多种吃法,枣可以入菜,可以有多种做法,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吃法,这样的做法。

    ②一般用枣做菜,枣只是陪衬,比如红枣煨肉,枣只是肉周围一圈的护兵,将军肯定还是中间昂昂然的肘子肉。在家乡沧县吃的这道菜,却是全部用小枣做成的。一盘端上来,红扑扑的,玛瑙一样层层叠叠全是枣。做法是将枣去核后,中间塞上黏面,使得这道菜红白相间,色彩多了一份明快。再浇上一层拌有桂花的浓汁,又使得这道菜玲珑剔透、晶莹透明,还多了一份浓郁的香味。

    ③关键是这道菜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更有味道,一颗颗小枣虽然只有手指甲盖大,枣肉却厚实有劲,夹上黏面,就更有嚼头。黏面中不用加糖,小枣本身就足够甜的了。北方人都爱吃黏面,有了这层黏面,绵绵软软之中,多了扯不断理还乱的回味。

    ④我是第一次吃这样新鲜而有味道的菜,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这样的菜。家乡沧县被称为枣县,到处是枣树,光枣的品种就有两百多种。说起家乡的枣,打我小时候记事时起就知道。虽然,父亲年轻时候就离开了沧县,我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沧县的武术和小枣,不知多少次提起过沧县的小枣,说得他的嘴唇、听得我的耳朵都起了茧子。家乡人从老家给他带来小枣,是让他最高兴的事了。那种来自家乡的小枣,对于父亲来说一眼就能认出来 , 就像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乡亲一样;对于我来说,虽然一眼认不出来,看不出它和其他地方的枣的区别来,但只要吃上几颗,就会和别的枣判若两人般分得清爽。

    ⑤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两棵枣树,秋天打枣,曾是我们孩子的节日。但那枣吃起来,确实不如沧县的小枣甜。当然,甜不是沧县小枣比别的枣多出的惟一优势。有一阵子在北京到处卖一种叫做伊拉克蜜枣的,甜是足够的甜,父亲说甜得齁嗓子,哪儿赶得上老家的枣!老家的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

    ⑥家乡的小枣,一直弥漫在父亲的回忆里和对我们的絮叨里。

    ⑦可惜父亲从未吃过用家乡小枣做的这道菜。

    ⑧回到北京,我如法炮制,也做了这样一道菜。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天在沧县吃的不一样。真是怪了,莫非真是橘易地而成枳吗?

    ⑨毕竟那是在家乡。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①2014年8月28日,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的亿元富豪指数显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拥有218亿美元资产,超越万达集团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②马云的成功让我们赞叹羡慕,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有过吃9个月泡面的艰苦创业期。

    ③马云从学校辞职后创办中国第一个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在杭州开始创业,也经过了一个不挣一分钱的艰难阶段。

    ④刚开始,大家工作都很投入,一眨眼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常常肚子饿时才想起来吃饭,为了省时间,他们便吃快食面。

    ⑤可是创业的困难程度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当初准备的钱都投进去了,可是连个泡都看不到。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马云唯一能满足大家的就是免费发快食面。为了省钱,他连快餐都不舍得吃,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⑥马云每个月入不敷出,被迫沦为“泡面党”。一日三餐都吃快食面,把一些人的胃吃坏了,有些人不得不溜号走人了。也有些人开始叫苦:“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吃泡面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马云总是学电影里的台词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⑦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 , 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因为他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天工作20个小时,仍然没有成功,他也没有底气说一定会成功。

    ⑧那年春节,大年三十他还在工作。母亲放心不下他,于是打电话问他:“晚上吃什么啊?”他没有想,就说:“吃快食面。”母亲突然停住了,说:“那你回来,别干了!”“不行,弟兄们都还没走。”母亲哭了,说道:“你这是何苦啊,好好的固定工作不干,非要创业。”母亲专程赶过来,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大家吃得舒舒服服的,但也流出了眼泪。

    ⑨后来,马云在一次招聘中问一个学生:“你喜欢吃什么?”那人说:“快食面。”马云马上就乐了,“好!”那人也乐了,补充了一句:“我能把方便面煮出18种味道,成了同学们口中的方便面‘达人’。”马云马上说:“你,我要了!”

    ⑩此后,马云就让那人给大家煮泡面,把快食面吃出花样来。那人一来,果然让大家改善了生活。她不是只买一种牌子的方便面,而是不断地换牌子,每种牌子和口味都尝试一下。什么酸辣牛肉面、豉汁辣排面、蟹黄鲍鱼面、麻辣火锅面、酸菜炖排骨面、小鸡炖蘑菇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笋干老鸭煲面、蟹粉狮子头面、葱香排骨面,就这样各种牌子、各种味道的方便面大家都吃了,渐渐地都说快食面好吃。

    ⑪后来她能够把方便面煮出50多种味道来了。就这样,马云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还是十分艰苦,但吃泡面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浑然忘记身处低谷与逆境,一直都这么乐观与从容着。试问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专注和态度、韧性和耐力,还有什么样的苦难他扛不住?就这样,他们在吃了9个月的快食面后,开拓出了一条“血路”。

    ⑫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用马云的话说,“一创业就想挣钱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五年时间”“阿里巴巴过去走的路和吃的苦,很多公司要重新走一遍,吃一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炸豆①

阿慧

    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②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粒长大。夜晚,小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②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阅读

小偷

苏童

①小偷在箱子里回忆往事。如此有趣的语言总是有出处的。事实上它来自于一次拆字游戏。这些人挖空心思在一张张纸条上写字,堆了一桌子。后来名叫郁勇的人抓到了这四张纸条:小偷在箱子里回忆往事。郁勇说了一个别人无法打断的故事。

②我不是小偷,当然不是小偷。我母亲是个中学教师,我父亲是空军的地勤人员,很少回家。谭峰是我在四川小镇上的唯一一个朋友,他跟我同龄,那会儿大概也是八九岁。谭峰家住在我家隔壁,他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是农村户口。他们确实宠爱他,但是只有我知道谭峰偷东西的事情,除了我家的东西他不敢偷,小镇上几乎所有人家都被他偷过。有一次谭峰偷了人家一块手表。谭峰嘴举,他大叫着我的名字,要我出来为他作证,我就出去了,我说峰没有偷那块手表,我可以证明。

③假如不是因为那辆玩具火车,我不知道我和谭峰的同盟关系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谭峰有一个宝库,其实就是五保户老张家的猪圈。谭峰让我看他的宝库,我毫不掩饰我的鄙夷之情,然后谭峰就扒开了那堆药瓶子,捧出了那辆红色的玩具火车。那辆红色的铁皮小火车,有一个车头和四节车厢,车头顶端有一个烟囱,车头里还坐着一个司机。

④我发誓这是我第一次对谭峰的行为产生嫉妒之心。说起来奇怪,我当时只有八九岁,却能够掩饰我的嫉妒,我冷静地问谭峰,火车能开吗?火车要是不能开,就没什么稀罕的。

⑤谭峰向我亮出了一把钥匙,他用钥匙拧紧了发条,然后我就看见小火车在猪圈里跑起来了,小火车只会直线运动,不会绕圈,也不会拉汽笛,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⑥我觉得我脑子里的那个念头越来越沉重,它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可是我无力把它从我脑子里赶走。我跑到卫生院去找到了何医生,告诉他谭峰偷了他女儿的小火车。铁匠怒气冲冲地来到我家,问我谭峰去了哪里,我不说话,铁匠又问我,谭峰是不是偷了何医生家的小火车,我还是不说话,我没有勇气作证。

⑦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谭峰不肯坦白。他不否认他偷了那辆红色小火车,但就是不肯说出小火车的藏匿之处。我听见了谭铁匠的咒骂声和谭峰的一次胜过一次的尖叫,铁匠对儿子的教育总是由溺爱和毒打交织而成的。我听见铁匠突然发出一声山崩地裂的怒吼,哪只手偷的东西?左手还是右手?

⑧我恰好看见了铁匠残害他儿子的那可怕的一幕,看见他把谭峰的左手摁在一块烧得火红的烙铁上,也是在这个瞬间,【A】我记得峰向我投来匆匆的一瞥,那么惊愕那么绝望的一瞥 , 就像第二块火红的烙铁,烫得我浑身冒出了白烟。我的心也被烫出了一个洞。我怀着恐惧和负罪之心疯狂地跑着不知怎么就跑到了五保户老张的猪圈里。

⑨谭峰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愚笨,他把小火车转移了。我迫切地想找到那辆失踪的红色小火车。母亲把门反锁了,我从窗子里跳出去,怀着渴望在小镇的街道上走着。我没有目标,我只是盲目地寻找着目标。我看见了玉米地里那座废弃的砖窑。我搬开堵着砖窑门的石头,钻了进去,我看见一些新鲜的玉米杆子堆在一起,就用脚踢了一下,你猜到了?你猜到了。我在砖窑里找到了成都女孩的红色小火车。

⑩我为小火车找到了安身之处,不止是床底下的杂物箱,有两处作为机动和临时地点,一处是我父亲留在家里的军用棉大衣,还有一处是厨房里闲置不用的高压锅。我藏好了小火车,一直坐立不安。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那把拧发条的钥匙,我得不到钥匙,一辆不能运动的小火车起码失去了一大半的价值。

⑪开学了,我被峰堵在学校门口,谭峰的模样显得失魂落魄的,他用一种近乎乞求的眼神盯着我,他说,你拿没拿?我对这种场景已经有所准备,你不能想象我当时有多么的冷静和世故,我说,拿什么呀?谭峰轻轻地说,火车。我说,什么火车?你偷的那辆火车?谭峰说,不见了,我把它藏得好好的,怎么会不见了呢?你肯定不能相信我当时的表现,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会有如此镇定成熟的气派。

⑫说起来可笑,我把小火车弄到手以后很少有机会摆弄它,更别提那种看着火车在地上跑的快乐了,我只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偶尔打开高压锅的盖子,看它几眼,仅仅是看几眼。

⑬就是那年的寒假,我父亲从部队退役到了武汉,所以我们一家要从小镇迁到武汉去了。【B】离开那天小镇下着霏霏冷雨,我们一家人在汽车站等候着长途汽车。我看见一个人的脑袋在候车室的窗子外面闪了一下,又闪了一下。那是谭峰,我知道是他,但我不理他。是我母亲让我去向他道别,她说,是谭峰要跟你告别,你们以前还是好朋友,你怎么能不理他?我只好向谭峰走过去,谭峰的衣服都被雨点打湿了,他用那只残缺的手抹着头发上的水滴,他的目光躲躲闪闪的,好像想说什么,却始终不开口,我不耐烦了,我转过身要走,一只手却被拉住了,我感觉到他把什么东西塞在了我的手里,然后就飞快地跑了。

⑭你们都猜到了,是那把钥匙,红色小火车的发条钥匙!我记得钥匙湿漉漉的,不知是他的手汗还是雨水。我感到很意外,我没想到会有这么一个结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结局仍然感到意外。有谁知道谭峰是怎么想的吗?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