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池州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材料一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与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态传承,其精粹总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凸显了“人”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安徽泾县的宣纸生产过程包含100多道传统工序,没有多年积累难以掌握诀窍。不少非遗技艺、工序没有文字记录,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
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近年来,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云南大理,当地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在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坚持了18年,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感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无疑是一种双赢: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0日)
材料二
节目《一纸千载》,用舞蹈重现竹纸制作技艺,从竹到纸,咬定青山,展现出竹纸文化的博大精深。舞者们穿着竹纤维服装,在竹林中翩翩起舞,用身体语言诉说着竹纸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舞台上方悬挂的巨型芳纶纸,经过500℃高温处理后仍然不燃不熔,展示了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中“湿抄法”的神奇效果。还有《青·韵》(龙泉青瓷)、《丝·往》(蚕丝)、《原·衍生》(台州刺绣)等节目,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这些创演秀正是非遗“活”在当下、火在当下的生动展现。非遗是文艺创新的宝藏,《非遗里的中国》联合中国歌剧舞剧院,挖掘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了非遗文化生命力,创演秀的连续上演,本身也是非遗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
当前,《非遗里的中国》仍在热播,由节目引发的“非遗与艺术的碰撞”相关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如何用艺术为非遗插上翅膀,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仍然值得深思。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
材料三
全国人大代表曾娜是一名80后,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的第23代传承人。“非遗的传承既要有匠人之心,也要有创新之志。”曾娜说,“在形式上,把传统品酒调酒技艺用通俗化、生动化的表现形式,为消费者打造一套‘美酒DIY互动体验’,让消费者‘能听懂、能看懂、能参与’。”
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毅看来,非遗创新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工业化之前人民生活方式的非遗项目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并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03月08日)
中国传统纹样之云雷纹
①云雷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之一,在古代各种器物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猜测说云雷纹脱胎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涡纹,有延绵不绝、生生不息之意。
②在田自秉所撰写的《中国纹样史》中,对云雷纹有如下的描述: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组成。云,《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雷,《说文》:“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即由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云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雷纹。
③“云纹”的演变和发展十分复杂。到春秋时期,“云纹”出现了简化和物象化特征。秦汉时期的“云纹”形式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漆器上,纹路以变幻多姿的云气为主体。
④“云纹”发展到唐代,更加写实和具象化,其中多以S形、波浪形等形式构成其骨架,显祥和之气,被称为“祥云”。
⑤唐代以后,“云纹”的用途更广泛。辽代“云纹”波折曲线增多,云尾变长。金、元时期的“云纹”,不仅出现在日用器具上,还出现在建筑构件的装饰上。到了明清时期,“云纹”大量出现在纺织物、瓷器、玉器、硬物类家具等器物上。
⑥同时,“雷纹”也出现了多种变化,商周青铜器上已有“曲折雷纹”“勾连雷纹”等,后来又出现了“方形雷纹”“长方形雷纹”等。青铜器上的“雷纹”,常作连续式排列,部分用金银丝、金银片、绿松石等镶嵌,显得富丽堂皇。
⑦“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表现技法。在粤系铜鼓上,鼓面中心是太阳纹,周围是密布的“云雷纹”,反映了南方民族对太阳和云雷的崇拜。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101号云雷纹大铜鼓”,鼓面直径约165厘米,残高约64厘米,重299千克,体态硕大厚重。纹饰铸造也相当精细,鼓面中心的太阳纹放射着8道光芒,外圈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5道晕圈。
⑧《论衡》有记:“云雷在天,神于百物。”云雷纹源于自然,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雷纹在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千锤百炼下也日趋完美,同时又以它不同时期的独特民族风格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其美学思想也始终贯穿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南国早报南宁讯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数字民乐,乐美广西——AI助力广西民乐传承”展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此次民乐展览以广西全区地图为画布,将马骨胡、天琴、侗族琵琶、壮族会鼓、黄泥鼓、蜂鼓等11种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置于其上,并在地图中植入互动装置,参馆游客轻触互动按钮,便可欣赏到这些广西特色民乐。此次展览聚焦广西本土特色民族乐器,旨在运用AI科技,让更多人感受广西民乐的魅力。
【材料三】
广西民族博物馆常设展厅
常设展厅名称 | 展览内容 |
五彩八桂 | 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展。介绍广西各民族基本情况、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节日传统等。 |
霓裳羽衣 | 广西民族服饰展。介绍民间传统纺织工艺,展现百变多样的服饰特征与文化特色。 |
穿越时空的鼓声 | 广西铜鼓文化展。介绍山寨铜鼓声、铜鼓的发展演变、当代铜鼓艺术的传承发展、铜鼓装饰艺术等。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