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池州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与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态传承,其精粹总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凸显了“人”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安徽泾县的宣纸生产过程包含100多道传统工序,没有多年积累难以掌握诀窍。不少非遗技艺、工序没有文字记录,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

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近年来,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云南大理,当地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在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坚持了18年,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感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无疑是一种双赢: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0日)

材料二

节目《一纸千载》,用舞蹈重现竹纸制作技艺,从竹到纸,咬定青山,展现出竹纸文化的博大精深。舞者们穿着竹纤维服装,在竹林中翩翩起舞,用身体语言诉说着竹纸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舞台上方悬挂的巨型芳纶纸,经过500℃高温处理后仍然不燃不熔,展示了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中“湿抄法”的神奇效果。还有《青·韵》(龙泉青瓷)、《丝·往》(蚕丝)、《原·衍生》(台州刺绣)等节目,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这些创演秀正是非遗“活”在当下、火在当下的生动展现。非遗是文艺创新的宝藏,《非遗里的中国》联合中国歌剧舞剧院,挖掘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了非遗文化生命力,创演秀的连续上演,本身也是非遗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

当前,《非遗里的中国》仍在热播,由节目引发的“非遗与艺术的碰撞”相关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如何用艺术为非遗插上翅膀,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仍然值得深思。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

材料三

全国人大代表曾娜是一名80后,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的第23代传承人。“非遗的传承既要有匠人之心,也要有创新之志。”曾娜说,“在形式上,把传统品酒调酒技艺用通俗化、生动化的表现形式,为消费者打造一套‘美酒DIY互动体验’,让消费者‘能听懂、能看懂、能参与’。”

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毅看来,非遗创新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工业化之前人民生活方式的非遗项目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并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03月08日)

(1)、下列对联或诗句,没有写到“非遗”的一项是( )
A、虎跑泉畔风光好,铁画芜湖描绘真。 B、篾条裁就如丝线,匠作编成胜桂芝。 C、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材料一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所给三则材料,说一说非遗保护传承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4)、如何用艺术为非遗插上翅膀,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请结合实际列举两条具体可行的做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相同的或者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思想的作家的笔下,可以写出意义截然不同的作品。②恩格斯说:“情节大致相同的同样的题材,在海涅的笔下会变成对德国人的极辛辣的讽刺;而在倍克那里仅仅成了对于把自己和无力地沉溺于幻想的青年人看作同一个人的诗人本身的讽刺。……前者以自己的大胆激起了市民的愤怒,后者则因自己和市民意气相投而使市民感到慰藉。”③这样的例子,我国也有。④大家去读读鲁迅的小说____a____和胡适的剧本《终身大事》吧。⑤这两个作品的题材也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写五四前后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故事。⑥但是,____a____表现了妇女在没有得到政治经济上的解放以前,婚姻自由只是一个幻想而已,子君即使走出了家庭的旧牢笼,依然走不出更大的社会的旧牢笼。⑦《终身大事》中的田女士则心满意足地坐上陈先生的汽车一走,就万事大吉了。⑧前者深刻地揭示了婚姻关系和整个社会的联系,揭示了小资产阶级梦想的破灭;后者则只是贩卖令人作呕的小市民的庸俗乐观而已。⑨血管里出来的是血,喷泉里出来的是水。⑩根本的问题,是作家的世界观。 “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 这里说的太阳,就是指____b____,无论什么题材,只要投以马克思思想的阳光,都能显示出它的意义。 没有阳光的照耀,大海也不会有光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I

中国传统纹样之云雷纹

①云雷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之一,在古代各种器物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猜测说云雷纹脱胎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涡纹,有延绵不绝、生生不息之意。

②在田自秉所撰写的《中国纹样史》中,对云雷纹有如下的描述: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组成。云,《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雷,《说文》:“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即由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云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雷纹。

③“云纹”的演变和发展十分复杂。到春秋时期,“云纹”出现了简化和物象化特征。秦汉时期的“云纹”形式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漆器上,纹路以变幻多姿的云气为主体。

④“云纹”发展到唐代,更加写实和具象化,其中多以S形、波浪形等形式构成其骨架,显祥和之气,被称为“祥云”。

⑤唐代以后,“云纹”的用途更广泛。辽代“云纹”波折曲线增多,云尾变长。金、元时期的“云纹”,不仅出现在日用器具上,还出现在建筑构件的装饰上。到了明清时期,“云纹”大量出现在纺织物、瓷器、玉器、硬物类家具等器物上。

⑥同时,“雷纹”也出现了多种变化,商周青铜器上已有“曲折雷纹”“勾连雷纹”等,后来又出现了“方形雷纹”“长方形雷纹”等。青铜器上的“雷纹”,常作连续式排列,部分用金银丝、金银片、绿松石等镶嵌,显得富丽堂皇。

⑦“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表现技法。在粤系铜鼓上,鼓面中心是太阳纹,周围是密布的“云雷纹”,反映了南方民族对太阳和云雷的崇拜。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101号云雷纹大铜鼓”,鼓面直径约165厘米,残高约64厘米,重299千克,体态硕大厚重。纹饰铸造也相当精细,鼓面中心的太阳纹放射着8道光芒,外圈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5道晕圈。

⑧《论衡》有记:“云雷在天,神于百物。”云雷纹源于自然,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雷纹在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千锤百炼下也日趋完美,同时又以它不同时期的独特民族风格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其美学思想也始终贯穿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南国早报南宁讯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数字民乐,乐美广西——AI助力广西民乐传承”展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此次民乐展览以广西全区地图为画布,将马骨胡、天琴、侗族琵琶、壮族会鼓、黄泥鼓、蜂鼓等11种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置于其上,并在地图中植入互动装置,参馆游客轻触互动按钮,便可欣赏到这些广西特色民乐。此次展览聚焦广西本土特色民族乐器,旨在运用AI科技,让更多人感受广西民乐的魅力。

【材料三】

广西民族博物馆常设展厅

常设展厅名称

展览内容

五彩八桂

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展。介绍广西各民族基本情况、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节日传统等。

霓裳羽衣

广西民族服饰展。介绍民间传统纺织工艺,展现百变多样的服饰特征与文化特色。

穿越时空的鼓声

广西铜鼓文化展。介绍山寨铜鼓声、铜鼓的发展演变、当代铜鼓艺术的传承发展、铜鼓装饰艺术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