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018)第10课 从三到万 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

兔子的那些事儿

①长耳朵短尾巴,三瓣嘴红眼晴,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兔子。很多人儿时都养过小白兔,但对兔子并不真的了解。不过,兔子鲜为人知的趣事儿还真不少。
②对人而言,兔唇是生理缺陷,必须进行手术修补,但三瓣嘴却是兔子生存的必需。兔子三瓣嘴,准确的表述是兔子上唇有两片唇瓣。兔子的门齿,像是割草机上的刀,且天天在长,所以很大。兔子低头吃草时,如果上嘴唇不分开,门齿正好挡住口腔;而分开的上唇,可以把草夹住后再送到嘴里,因此吃草时,兔子的上唇必然会习惯性地动起来。三瓣嘴增强了兔子嘴唇的灵活性,更便于把地面上的草搂进嘴里。
③尾巴是动物很重要的器官,可驱赶蚊蝇,奔跑时作舵控制方向,从高处落下时当降落伞……卷尾猴用尾巴带孩子,老虎用尾巴作武器,但兔子的短尾巴的功用却令人捉摸不透。动物学家研究认为 , 兔子的短尾巴是为生存而进化的结果。兔子胆小,一旦遇到敌害就得迅速跑跳,这就要求尽量轻装,长尾巴显然是累赘。长期的选择进化使兔子的尾巴变短了。当兔子被猛兽咬住尾巴时,兔子会立刻将尾巴的“皮套”脱下,从而赢得逃命的时间。兔子在跳跃时会上下抽动尾巴,跳与摆尾十分协调,这是兔子的习惯动作。如果你发现兔子经常抽动小尾巴,就如人伸舌的动作,哈哈,那是它调皮的表现。
④兔子不会像猫狗那样大叫大嚷,在选择进化中,它们形成了复杂的声讯和肢体语言,足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情感。
⑤兔子满足时会“呜呜”地叫,不过这声音不是从喉咙里发出的,而是用牙齿发声。当兔子对另一只兔子发出“嘶嘶”叫声,意思是告诉另一只兔子别过来。兔子感到非常高兴时,会原地跳跃,在半空微微反身,有时候还会边跳跃边摆头。它们跳跃的姿势,像舞蹈演员一样灵活,十分优美,特别是侏儒迷你兔,最喜欢用跳跃表达自己高兴的感觉。当兔子躺在地上翻身时,意味着它心情很不错,感觉很舒适。如果侧着身子睡,表示它很享受。有时,兔子会同狗一样舔主人的手,这表示它对你很满意,舔手是“谢谢你”的意思。
⑥遇到危险时,兔子会用后足站立,这种站立可以持续几秒至几分钟,直到危险过去。当感到害怕时,它会用后腿跺脚。在野外,当敌人接近时,兔子也会用后腿跺脚,通知同伴有危险快躲开。兔子下巴有香腺,所以常用下巴去擦东西,以便留下自己的气味,划分地盘。
⑦我们都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确,兔子不急,是不会咬人的。如果你的行动令兔子感到有威胁存在,它就会发出喷气声。如果你再不停止这种行动,它要真急了就可能去咬你。
(据《科学大众》有关内容改写)

现代文阅读。

(一)沙漠奇遇

[俄] 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5年前的情景。

    ③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看上去是一男一女。他们几乎分辨不出五官,只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④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突然,他“哎呀”一声惊叫起来,裤兜里,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他们回到了家乡,同行的费多罗夫,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据他的实验助手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⑦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⑧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⑨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他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⑪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新陈代谢和生命持续的时间并不固定,它们因物种而异,差异幅度极大。例如葶苈属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在五六周内即可结束,但红杉属植物却能生长几千年。

    ⑫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⑬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在这五年时间里,米哈伊尔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他结识了一些朋友,也失去了一些同志,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⑭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⑮“瞬间”这个概念是非常相对的。人生的一秒钟并不是钟表的“滴答”一声这么简单,而是指人在这一秒钟内所做的事情。这一秒钟可以是无所作为,也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秒钟之内,地球运行一定路程,风儿掠过一定距离,蚂蚁爬过一段小路。人可以根本不介意一秒钟时间,也可以用一秒钟按动电钮,将火箭送入太空;可以无聊地打个呵欠,也可以发现一条新的自然规律。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时间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主,而人则是自己时间的主人。

    ⑯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选自《沙漠奇遇》(有删改)

(二)科幻:想象创造价值

    也许每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幻想着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无论民族、时代、阶层,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这正是科幻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

    近年,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我们似乎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科幻文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它给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带来了哪些启迪?

一:“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一只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但人类社会中潜水艇成为现实,却是在几十年以后。1886年,英国才建造出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4年,美国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艇也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并且改变了世界。

    “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科幻文学不仅能反映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状况,更能启迪科学家的思考,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

    科幻不仅赋予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科学的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它通过对科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想象构造,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科幻作家在乐观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科技泛滥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中,网络独行侠凯斯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情报,在信息大战中帮助神秘力量主宰世界。但他想得到的并不是世界,不是权力,而是希望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还有许多科幻文学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们的前瞻与忧思:人类在利用科技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份理性与制衡?

二: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

    美国哲学教授拉菲尔是一位科幻迷。他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怎样通过科幻小说学哲学”的课程,大受欢迎。他认为,科幻是思想的实验,而哲学里也有许多思想的实验,其内在思维是相通的。

    以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情景为例: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假设这一刻成真,而你是执掌地球生命的核心人物,你会怎么决策?放弃哪些人的生命而拯救其他人?为什么该放弃的不是你自己?

    正是在这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科幻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实验,激发无数想象、创造、预测、设计,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科幻文学的不竭动力正在于此。而我们的未来,正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在这样的视野之下,科幻作品的意义就显得深远而重大。

    在科幻作家吴岩看来,科幻不属于科学教育,而应属于创意教育。“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要的,是科幻文学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和改变。”美国科幻文学研究者托马斯·斯科提亚也指出:“科幻小说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实验的专业制造者,不管他是在考察一项新的科技发展所引起的局部后果,还是在考虑一种社会潮流的更为宽泛的影响。”

    或许到了必须为幻想正名的时候。幻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在心理学教科书中,想象分为三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多种课本都在重复一个说法,即再造想象就是在脑海里复现一个事物,比如让你先对一个杯子进行观察,然后凭想象画出这个杯子;创造想象是把几个事物在脑海中加工、组合并表达出来,比如让你将鱼鳞、鹿角、蛇身、凤爪想象拼装成一条龙的样子。据说,这两种想象是“好的”,而那种抛开现实事物,天马行空地去想并实现出来的幻想,是应该规避的,是让人想入非非的。

    吴岩认为,这种说法应该彻底改变。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如果一直模仿前人,不去远离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这才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有价值的想象。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别让果实长成诱惑

    ①她是个懂情调的人,因为爱梨花的白,她让丈夫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梨树。梨树还来不及开花的时候,丈夫就去了国外。再后来,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她却只能守着梨树守着相思过日子。每年梨树的果子还没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引得四邻的孩子目光艳美。于是,不时有小脑袋在围墙外打探。

    ②她是个善良的人,明白小孩子的心思,明白他们心里和嘴里的那份馋。所以,她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有孩子趴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的时候,她会回到屋里去。她家的围墙不高,孩子们费不了多少力气就可以爬上来,站在围墙上,就可以够得着树上的果实。她会躲在屋里看孩子们偷摘果子而发笑,孩子们的得逞,也是她心里的一份满足和快乐。再后来,面对孩子探头探脑的举动,她甚至故意敞开了院门。可冬春时节,当她看不见孩子们身影的时候,思念的烦闷和寂寞就又会袭上她的心头。

    ③梨树上的果子没有哪一个能真正等到成熟就都告慰了孩子们的馋劲。孩子们喜欢她的大度,大人们喜欢她的善良。

    ④但终于还是出了事。有个孩子贪恋树顶上的一枚果子,爬上了树,结果摔了下来,折了腿。孩子在医院里躺了好些日子才康复,一出院,孩子的父亲就提着斧子径直来到她家,要砍掉她的梨树,说留着这棵梨树终是祸害,不定谁家的孩子又会从树上掉下来。她觉得他这样做有些无理,四邻更是觉得他太过蛮横,自己的孩子贪嘴受了伤,怎么反倒怪起了别人。在人们的指责声中,他抢起的斧子落不下去,悻悻地作罢。

    ⑤这件事使她觉得很无趣,便生了去国外与丈夫团聚的念头,于是办了签证变卖房产。哪知道第一个跑来要买她房子的,竟是那个要砍掉她的梨树的男人。

    ⑥于是房子易了主,院子里的梨树便有了新的主人。新主人还是不容梨树存活,搬来的第一天就要将树砍倒,但被邻居们劝住了。他们说,这棵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大家习惯了看。

    ⑦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还是听了大家的劝,扔了斧子,放梨树一条生路。自此,梨树仍在院子里开花、结果,仍有四邻的孩子在围墙外打探,艳美枝头的果实。但他却不容孩子们打这些果子的主意。他一发现有孩子在围墙外探头探脑或站在围墙上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他甚至去买了防护网安在围墙的上头。这样,一树的果实被罩在了围墙里,谁也够不着。孩子们都说他吝啬,邻居们也认为他太小家子气,不就几个梨吗,何必这样宝贝着。

    ⑧转眼就是秋凉,一树的梨黄澄澄的。他架了梯子,一个个摘下来。摘了一箩筐,又拆去了墙上的防护网。他将那些梨分装在许多塑料袋里,然后,一家一家地送,让四邻品尝。大家都说,原来这树上的梨不是酸的,原来会有这么甜。

    ⑨自此,梨树在院子里年复一年地生长,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围墙上的防护网也是安了拆,拆了安。没有孩子再打那些果实的主意并因摘果子而摔伤。每一年的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那一树果实的甘甜。他说,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那一树果实长成诱惑。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⑩他原来是想砍掉那棵梨树的,他觉得,他孩子的受伤,是梨树的过错。但后来他想通了,梨树并没有过错,错的是梨树的主人。它过去的主人是善良的,任由孩子们采摘果子,但恰恰如此,让那一树果实,成为了一树的诱惑,诱使孩子们学会了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诱使孩子们去遭遇因这种获得而带来的危险。

    ⑪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

【注】①风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说写作能力

材料一:

    在语文这个学科中,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听、说、读、写。在这四个方面中,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是写作。作文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深浅等,所以作文的分值一直在语文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写作,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材料二:

    在微观面上,作文占据语文试卷的小半壁江山,一般100分的试卷,作文占30分;120分的试卷,作文占50分;150分的试卷,作文占60分。要想在语文这个科目取得优异的成绩,作文写得不好,那么你离优秀差得可不是一般远!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那么他的语文成绩一般不会差,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容易解释。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般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字词句段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试卷的基础题都是考字词句段。而且语文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成绩。

    在中观层面上,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两者有着密切关系。一个喜欢阅读的学生不一定会喜欢写作,但一个喜欢写作的学生一定喜欢阅读。写作能力能够促进阅读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也能促进写作能力,虽然有时不能成正比关系。

    在宏观层面上,写作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写作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个学生要想写得清楚就必须想得清楚;要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写得生动有趣,那么必须富有合理的想象力。所以一个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材料三:某地区写作相关数据调查

人群

写作态度端正

具备写作能力

写作结果

中学生

20%

18%

15%

成年人

11%

10%

9%

写作者

9%2

91%

90%

材料四:

    日前看来,学生的写作在某些方面明显存在短板:生搬硬套、东拼西凑、复制粘贴了事;或者是内容不够形式来凑,修辞堆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辞通畅都达不到。而且当今广义上的写作也有不容乐观之处。写不好一张请假条、做不好一份会议记录,并非只是笑谈;书面表达中夹杂大量网络语言,不顾文体与语境地肆意生造语言、游戏语言,在今天的成人写作中也相当典型;当代文学出版物中,写作注水、文笔拙劣、语言粗俗化现象更是一度受到读者诟病。

    试想,如果工作后的成年人,能够将相关的写作项目做得非常到位,是不是非常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