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怀化市八县九校联合调研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小题。

要踏实做人,潜心干事

①前不久,某市召开转变干部作风座谈会。针对少数中青年干部心浮气躁、安不下神,干工作只走形式、不讲实效等不良现象,一位老同志说:“当年我们南征北战,腥风血雨,谁曾想过自己的名与利、苦与乐和生与死、荣与辱”“我们的中青年干部缺少点踏实劲儿”。这番话,值得深思。我们中青年干部一定要学会踏实做人,潜心干事。

②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胸襟。这不仅是一种性格特质,也能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同志成功指挥多次重大战役,当解放区各界代表抬来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时,他却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这份“不敢当”的背后,是面对成绩、荣誉时的冷静清醒,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觉悟修养。现实中,有的人作出一点小贡献,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热衷于评功摆好、表功“造势”,如此一来,人变得飘飘然,自然也就难以沉下心来做事。心存敬畏、虚怀若谷,才能奋发进取、干事成事。

③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担当。毛泽东同志说过:“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作为领导干部,作风要扎实,工作要落实。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担责,只满足于做表面文章,重显绩不重潜绩 , 重包装不重实效,是不可能干出成绩、赢得民心的。当年,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硬是把荒岛变成宝岛,使群众逐渐摆脱了苦日子。谷文昌种树,短期内是难以看到成效的,但他愿意沉下心来、默默付出,去做真正于民有利、利于长远的事。像谷文昌那样,远离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干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④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操守。“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视名利淡如水,待事业重于山,才是做人的高境界。老英雄张富清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但几十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都不知情。1955年退役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很多人不禁好奇,张富清老人为何一辈子深藏功名?他眼眶湿润地回答:“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低头不张扬,埋头躬身行,张富清的人生选择与坚守,真正诠释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崇高精神。

⑤踏实做人、潜心干事,不是要党员、干部甘于平庸,在工作中无原则地回避退让、无是非地明哲保身、无作为地消极处世。相反,我们所讲的踏实做人、潜心干事,是指克服浮躁情绪、摒弃私心杂念、潜心干事创业。我们中青年干部就要像谷文昌、张富清,踏实做人,潜心做事,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原文有删节)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3)、文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出最不适合做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    )
A、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孔繁森 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D、永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曾宪梓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学习幸福
                                                                                                                 林清玄
        ①幸福是花儿能沐浴到阳光,幸福是一个人饥饿时拥有了一杯温暖的牛奶……幸福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但怎样才能做到幸福呢?
        ②第一,要用超越平常的心来看世界。人大概有三个层次:物质跟欲望的满足,文明跟文化、艺术的层次,精神的、宗教的,完全超越物质生活意义的层次。境界越高,视野越宽,困难就越小,也就会越来越感觉幸福。
        ③第二,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平常心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我30岁时已经得到了台湾文学讲坛所有的奖项,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成功的人,只有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得到幸福。为了觉悟,我辞掉了所有工作到山区去住。一天我到山下去采购,我在一个水果摊旁边突然有人跑过来对我说,请问这个水果多少钱?我很气,我这么有气质,你居然说我是卖水果的。我又跑到卖肉的地方,有人跑过来问我说,老板,猪肉多少钱一斤?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你跟所有人是一样的,但是内在是不一样的,幸福的感觉决定你的内心。“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的时候要有红尘的怀抱”,这样你才可以时时用一颗平常心来看世界。
        ④第三,要有欢喜的心理。其中两个方法,一是快乐活在当下,一是尽心即是完美。有一位弟子问师傅,你怎么修行?师傅说很简单,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有一位老先生说,他要找一位最完美的女子结婚,结果60年过去了仍在寻找。他说30岁时曾找到一个,但是对方说自己也要找最完美的男人!其实发现人生的不完美才是快乐。最完美的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要你尽力就好了,尽力之后就可以无恨、无憾、无悔。
        ⑤第四,要有柔和心。柔和心透过慈悲心而来,通过爱己而来。小时候我喜欢读伟人传记,发现一个真理:伟人都喜欢散步。散步可以养成一种从容的态度,因为从容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因为尊重你会发现多元的价值。
        ⑥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快80岁仍在画画。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动就很痛,最后用两个木板把手绑住,还在画。家人不理解,他就对家人说,痛苦会过去,但是美好会留下来。生命的痛苦、考验都是台阶,是我们走向智慧的营养。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就会不断走向幸福。

阅读《最苦与最乐》,回答问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就永远不能解除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①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②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一颗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③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开放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④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一百多年后,大汉的史书上书写下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⑤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叮当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她拒绝贿赂画师终致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⑥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最好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⑦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⑧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呢?
  ⑨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给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⑩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山水画之我见

王蕾

①中国山水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的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艺术门类。中国山水画区别于风景画,前者重内在,后者重外在;前者传心象,后者绘物象;前者依哲学,后者依科学;前者为东方浪漫,后者显西方理性。《论语》里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山水画不是把再现眼前之景、描绘视觉之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以山川为体,以笔墨为用,体自然之规律,察造化之生机,透过山水之景,发乎于心,动之以情,情景交融,造画者心中之境,吐胸中丘壑,传画外之意。正如石涛所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②中国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主要体现在笔墨与意境两个方面。

③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就是笔墨,笔墨不只是山水画的绘画媒介和技术手段,还是区别于其他画科的典型特征。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不同于西画的毛刷、油画笔与油画刀,也不同于画布与油彩,而是以笔、墨、纸、砚作为工具、材料,并赋予笔墨更深层次的审美与文化内涵。因此,山水画家在表达山水意象时,是通过笔法、墨法等艺术语言"由技入道”体现形而上的审美特征,使作品传递出画家在人生境界、修养气质等诸多方面的精神追求。概括来讲,对笔墨的理解与认知可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递进的,也是众多山水画家的毕生之追求。

④一是笔墨技法。笔墨技法是学习山水画入门之基础,诸如锋之中侧、笔之顺逆、势之回环往复、点线之轻重缓急等,皆以书法用笔为特征。二是笔墨语言形式。历代山水画家都是在学习前人、写生实践和创作探索中,在对客观造化的观察和体悟中,不断印证和消化传统,并有所发现和拓展,最终形成既源于传统又区别于传统及同时代人的笔墨语言形式和自家面貌。三是笔墨精神。纵观历代山水画大家,都是在长期的笔墨实践和艺术探索中,通过区别于古人、今人的笔墨与图式,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和时代特色,传递出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神追求。

⑤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意指要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对象,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黄宾虹深研传统,受新安山水和黄山画派影响,广采博收;黄宾虹亦注重“师法造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饱游饫看,心追手摹,积稿盈万,最终形成浑厚华滋的山水画特色和散发着传统内美、具抽象意味的笔墨风格。李可染深受齐、黄两位大师启发,又具备坚实的西画根基,在长期的山水写生探索中,他将中西画法合璧,对景创作,最终形成了立足整体、深邃幽亮、凝重苍润的笔墨风格。

⑥意境,是山水画之灵魂,也是山水画区别于其他画科的显著特征。山水画呈现给观者的既非眼前之客观实景,也非脱离生活的随心所欲,而是画家在对自然造化的体验感受中有感而发,联想生成审美境界,再反复酝酿、加工,通过笔墨形成的情景交融的山水意象。

⑦清代方士庶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可见,山水画为观者营造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流露着画者所思、所感、所追求的精神之桃花源。清代恽南田有言:“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时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清代布颜图言:“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历代优秀的文人山水诗意画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画家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深刻的美学思考,即使具有娴熟的笔墨技法,画出的山水也会没有内涵,意味索然。对意境的追求与修炼,在山水创作中,如同笔墨一样,重要而不可或缺。

(选自《书画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题。

不能“兼济 ”,请先“独善 ”

“知易行难 ”还是“知难行易 ”?很多人曾为此争得不可开交,但是对于“独善其身 ”与“兼济天 下 ”的 难易则仿佛没有任何分歧,人们似乎觉得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兼济天下当然更难。孟子说得很清 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只有飞黄腾达了才能兼济天下,飞黄腾达已然很难了,还要兼济天下, 岂不是难上加难?

但是今天,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兼济天下比独善其身容易多了。

一个人即使只给几个人好处,那么得其好处者就会为其点赞,将他的优点说得无以复加,就像金庸笔下星宿老怪的弟子一样,常常将老怪小小的成绩夸成功高盖天,对他的坏处却视而不见,保持沉默。

只要给少数几个人蝇头小利,“兼济天下 ”者就有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不会质疑他财富的来源 与 支配,只要见者有份就行,至于他是否有劣迹,则在所不问。只要给几个人小恩小惠,后者就会 将 “天 ”缩小为“坐井观天 ”看到的“天 ”,将微不足道的小善吹捧为“兼济天下 ”,不明真相者、不 爱求真者往往就以为有人真的是“兼济天下 ”了。甚至,获利者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按他们的需要重新定义 何为“善 ”,何为“不善 ”。

独善其身的人则危机重重。

一个人独善其身,并不能给其他人有形的好处。虽然一个独善其身的人是加惠周边的,例如他 一 不侵占他人的利益,二不骚扰他人,不给周围的人添麻烦,不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但是周围 的人未必会这么想,独善其身的人无法像“兼济天下 ”的人那样短时间给周围的人以有形的利益。一个人独善其身,他的道德会给周围的人以压力,他的遵纪守法,让其更像是一种异端。当大 多数人 都无视红绿灯的时候,那个看到红灯就止步不前的人,往往被人看成“迂腐 ”“不灵活 ”。一个人独 善其身,他的恬淡,他的甘于寂寞,他的不怕孤独,往往会被其他人觉得是傲慢,是高高在上,不屑 与大众为伍,这又成为独善其身者的一种新罪状。有人不理解独自一人的乐趣,他 们不能理解为何有人不愿意与他们闲聊闲扯打成一片,他们只能理解为独善其身者肯定眼高过顶。

独善其身还更需要勇气。独善其身者没有战友,战壕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单打独斗,独当一面。 他不去结交权贵,也不自我宣传,还懒得辩解,他成为人们眼中的“神秘人 ”“怪诞客 ”,神秘的面 纱 没有揭开,于是误会的潮水汹涌而至,非议的雾霾铺天盖地。由此可见,要独善其身,最难的还不是做到“善 ”,而是“独 ”。

独善其身是这样难,所以真正将“独善其身 ”当成人生理想的人极少极少。大多数人的理想是兼 济天下,因为这个理想说出来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与己心,引来崇拜的眼神,这样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能不能实现则是另外一回事。而独善其身,即使能够实现,也没有粉丝,人生还有什么趣味?

这就是有人喜欢谈过高之理想,愿意装作有“兼济天下之志 ”的原因。其实他们想的只是“达 ”, 担 心的是“穷 ”,至于“独善其身 ”还是“兼济天下 ”,他们实际上是没有想过的。但是,要为天下提供真正新的思想、新的动能,必须独善其身。

思想的交锋不能靠觥筹交错,酒酣耳热只会令头脑发热,真正的成就必将是苦心孤诣的结果。每个人都独善其身,天下自然善了。

(摘自《广州日报》2019-01-20,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是作家梁 晓声谈及文明时所说的四句话。

“仓廪实而知礼节 ”,每个时代都有相匹配的时代精神与文明风尚。但文明之于个人,绝非一时 之 功,绝非一事之力 ;之于城市,更需久久为功。作为“全国文明城市 ”,城市的文明建设已经收获 了累 累硕果。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真正的检验,就在于每个人 的文明指数有多高。这种文明,不仅是独善其身,更是相善其群。

(摘自互联网)

链接二 【调查】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独善其身 ”的处事态度?

态度

非常赞同

比较赞同

不太赞同

不赞同

占比

20%

34%

35%

11%

陶渊明少年时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到他 39 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 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之路。

(选自《独善其身的陶渊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