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吃在春天

徐名印

①“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一来, 山慢青 ,水慢绿, 草长莺飞, 花 红柳绿, 千红万紫 。 一个美得让人眼花潦乱的春, 就来到了人们的面前。

②这是视觉中的春 。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 用味觉品一 下春, 则又有另一番滋味。

③立春已过, 大地从沉睡中醒来, 地气上升, 暖意涌动, 万物萌发 。 我们这里有立春 剜荠菜 、 吃荠菜的习俗 。这时荠菜的叶子刚刚泛绿 ,叶小 ,无味 ,主要吃荠菜的根 。荠菜的 根像银参 ,黄白色 ,又胖又大又长, 吃起来软脆 、清香 、味甘 ,有嚼头 。荠菜的根是一 味中 药,有解毒清热 、降脂 、利便的功效 。可与大白菜放在一起作馅包饺子吃 ,也可用鸡蛋炒着 吃 。再过半个来月,荠菜的根渐小 ,叶渐大,这时就主要吃荠菜的叶子了 。把剜来的荠菜用 清水洗净,把根摘掉,用酱蘸着吃,也可与酱 、葱 (蒜薹) 一起包在煎饼里吃,荠菜的甜味、 涩味与酱味 、 辣味合在一起, 是难得的美味, 吃得让人感叹 ,让人酣畅。

④雨水前后 ,熬过了一冬的葱 ,长出了像羊角一样绿绿的叶子----“羊角葱”,正是好吃 的时候 。刚刨出来的葱 ,葱白像弯曲的白 玉, 晶莹剔透 ,湿滑柔嫩,还滴着生命的浆液,让 人不忍下 口 。尝 一 下 ,滑腻可 口 ,清脆微辣 ,用牙一碰就咽下去了 ,完全没有了夏天 、秋天 和冬天的辛辣 。这个时候 ,黄卿鱼来了 ,海虾来了 ,用“羊角葱”就着它们吃 ,是绝妙的搭 配 。仅是煎饼卷大葱 ,也是美味一绝 。“羊角葱”得抓紧时间吃,再过半个月 ,等长出薹子, 秀出穗子, 葱就老了 。 与“羊角葱”同时拥向餐桌的还有苔菜 、菠菜 、茼蒿 、油菜 ,用它们 包饺子, 做渣腐, 炒着吃, 熬着吃, 人们变着法儿大展厨艺, 用味蕾品尝着春天。

⑤雨水之后, 就是惊蛰 、 春分 、 清明了, 先后登场的就是茵陈 、榆钱 、 韭菜 、 蒜薹和 香椿了 。 在我们当地, 茵陈有二种身份, 有“三月茵陈四月蒿, 再过几个月当柴烧”说法。 茵陈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三月长出为茵陈---- 我们这叫白蒿, 四月长高称为蒿 。 茵陈是 一 味中药,有清热解毒 、降脂降压等作用 。从野地里挖来的白蒿,用面一和 ,可用花生油炸 着吃,脆而香;也可当茶喝 ,利胆护肝 。榆钱是榆树开出的花 。小时候常常爬树摘着吃 。读 刘绍棠的《榆钱饭》后,才知道可以用榆钱做饭吃 。今年做了一次榆钱粥 ,味美淡甜 。在三 月, 白蒿和榆钱是酒店最具时令 、 最吸引顾客的两道菜。

⑥“最美不过头刀韭”。吃韭菜要吃第一茬长出的韭菜 。刚割下来的韭菜,嫩绿 ,味鲜。 吃饭时 ,切上一碗, 用酱油 、香醋一拌, 是最好的下饭菜 。 用煎饼包上一 小把, 就着咸菜, 也能吃上两三个煎饼 。 如果用它做馅包水饺吃, 能让人留恋好几天。

⑦清明过后, 农家的菜园里蒜薹和香椿就长出来了 。 蒜薹 自不待说, 单是香椿就能吃 上 一个月 。 先是吃香椿的芽儿, 红红的香椿芽既可生吃, 也可用鸡蛋炒着吃 。 待天气暖了, 香椿叶由红变绿 ,长得快了,人们便把香椿叶掰下来,切碎,用盐淹着吃;也可把整个香椿 叶子用盐稍微一淹 ,放在冰箱里, 一年都有香椿吃。

⑧谷雨以后, 春就走了, 夏就来了。

⑨春的味道, 是稍纵即逝的 。 若留不住, 品不足, 只能在味的记忆中去寻找, 或期待 明年春天了。

⑩春的味道, 是具体而微的, 是凝聚在荠菜 、“羊角葱”、茵陈 、榆钱 、 韭菜 、 蒜薹和 香椿上的。

⑾春天的味道, 是有脚的 。 她从严冬走来, 从太阳走来, 从大地走来, 走向 自然中的 万事万物 。 然后借万事万物, 幻化成不同味道,走向百姓的餐桌 。

(1)、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请据此理出文章思路的思维导图。
(2)、文章的第②和⑨⑩⑾自然段,你感觉它们的形式和作用分别与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相似?并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的题目是“吃在春天”。作者在写春天“吃”的时候,主要用了哪些方法来写“吃” 的?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4)、在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上,有的文章显豁直露,有的文章则深沉含蓄。本文在思想感情 的表现上属于哪种类型?请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举一反三
阅读课文《雪》,完成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水乡的日子  

史良高
①只有把小船撑到蓬蓬勃勃的茭草深处,头顶只剩巴掌大的一方天空,而你一伸手就可以随意地采菱摘莲时,你才有资格说你到了真正的水乡。
②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阴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早起盥洗梳头,蹲在伸到水中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③ 夏天的许多日子,我都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太阳从水中升起,躺在水边的竹榻上数天上的点点繁星。我和伙伴们从水边摸来螺蛳,砸碎坚壳,放在竹篮里钓虾,那些贪吃的大虾便一个个成了我们盘中的美味。有了兴致的时候,祖父就划着小船,穿过一片清悠悠的河面,去不远处的一个河湾。那时,我便和大人一起兴高采烈地采摘青乎乎的莲蓬和水淋淋的菱角。有时也打荷叶,然后和大人一起运到岸上晒干打捆。偶尔一阵狂风吹来,荷叶们便快活得飞到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我们这些伢们便纷纷去追,跑着,跳着,抓着,把笑声抛撒得满满一河。荷叶们后来都到了镇上的供销社,成为包装红糖与咸盐的“包装纸”。河里有一种叫“高苗”的东西,其实就是茭白开花后结成的米,细细长长,形状如梭,颜色像红红的玫瑰。将“高苗”捋回晒干,磨成粉,粉是红的,做成粑,锅里便是一朵朵盛开的玫瑰。揭开锅盖,那水乡植物特有的清香由不得你不口水四溢。以至我后来走遍大江南北,再也没有寻到过这种东西。祖父把船停在河心的那一刻便开始钓鱼。祖父钓鱼很特别,他将竹篙在水中击打几下,就有鳊鱼鲫鱼草鱼黑压压地来了,祖父从茭草上捋下一把“高苗”撒向鱼群,接着将一粒“高苗”迅速地穿到钩上,刚一下钩,就被一尾大鳊鱼死死咬住。不上一袋烟工夫,准能钓上三条五条。
④水乡的孩子没有不玩水的,也没有不会水的。白天摸鱼捉蟹,扎猛子,玩狗刨,把黝黑的肚皮漂在水面,一个个没命地疯,回到家里就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于是在夜幕四合的时候,就有踮着小脚的奶奶手里拿着一件小孩的衣物什么的来到河边喊骇。喊骇一般叫的是乳名:“伢子耶,莫骇噢,快些家去吧——”那拖得长长的尾音时常从沉寂的河面一直弥漫到村庄的角落。
⑤也许因了水的滋润,岸边那一丛丛芦苇总是显得特别的茂密鲜活。我常常与小伙伴们钻进苇丛挖甜甜的芦根,打鲜嫩的芦叶,用自制的芦枪打“游击战”,有时也用芦笛吹起一支支跑调的歌曲。秋风中的苇花如絮似雪很有诗意,软软的,柔柔的,四处飘荡。水乡人说那是一位痴情女子的魂。那时节,村庄的屋顶、树梢、田野和河面上,到处游荡着那痴情女子洁白洁白的魂,不过,没有人感到害怕与讨厌。不经意间,一年的秋天就这样地过去了。
⑥ ①水乡还是水鸟的天堂,水乡人也离不开水鸟。②河边的水草里、稻田里时常见到水鸟的窝,水鸟的蛋,有时还有刚出壳的雏鸟。③没有人捡它碰它,谁家不懂事的孩子要是招它惹它,准会遭到大人一顿训斥。④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大自然中的生命。⑤一窝窝小鸟长大后远远地飞走了,飞到河里,然后亮起悦耳的歌声。⑥水乡人最能理解百鸟争鸣的含义,那是水鸟们回报大自然的一场场露天音乐会!⑦干活累了,坐在田垄地边抽根烟,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享受;心情快要下雨时,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慰藉。⑧从水鸟的鸣叫中,水乡人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插田收割,甚至,还能从鸟语中揣测到年成的丰歉。
⑦水乡的日子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水乡的水早已远离了水乡的乡民。水乡人早已习惯了在稻田里种藕,在池塘里养鱼,飞絮的芦花成了诗人笔下的浪漫,欢快的鸟语悄悄走进往日的梦乡。提到过去的日子,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我听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活动三识水乡精灵忆水乡故事

父亲的船

王瑛

①家门前的河埠头还是泊着一排水泥船。从斑驳的船身和船舱的绿苔可以看出,这些船已经被遗弃很久了,那里有一只大水泥船特别抢眼,船身干净,舱内几乎无积水。它是父亲的。

②这是父亲这辈子的第三只船。

③那时水乡的路狭窄简陋,坑坑洼洼。路难行,船便成了水乡人出行和运输的主要工具。水乡的船就是水乡人的腿,如草原上的马,林海雪原的雪橇。

④第一只小木船是父亲成家后除了房子以外唯一的大宗资产,也是父亲放下书包去生产队挣工分的必备工具。父亲划着它去田间地头,运输生产队必需的肥料等生产物资。为了工分,也曾让脏兮兮的鸡鸭鹅坐过。

⑤当然,父亲最为自豪的是他划着这只小木船,欢天喜地地接回了他的新娘——我的母亲。每当母亲提起这个事,都会露出羞涩的笑,仿佛回到了那个既贫穷又浪漫的年代。母亲说:“我这辈子吃最大的亏,就是让你爸用载过鸡鸭鹅的小木船把我接了过来。”她说这话的时候,是一脸的满足,语气中没有丝毫的后悔。母亲的话让父亲非常享受。他总是含笑细听,偶尔也会蹦出一句:“下次我换个大船让你坐坐吧。”

⑥有较深记忆的是家里的第二只船——小水泥船。船上有桨,可以划也可以蹬。一脚蹬开,便会惊动潜伏在水草丛里的小鱼,它们闪动着黑灰色的鳞光,箭一般的四处迸射。我还爱趴在船头,看水草依依地舒展手臂,看小鱼你追我逐,看阳光在水面上跳跃。这种水泥船在水乡很普通,在我眼里是移动的家。

⑦我从小喜欢坐船,便总想着法子让父亲给我划船。那时候去的最多的是外婆家。外婆家也是水乡,从水乡到水乡,需要划个把小时的船。有一年春节,河面结了薄冰,小船需破冰才能前行。母亲说不去了,这么远,碎冰划船太费时费力。但我太想念外婆家那口装满零食的大木橱,哭闹着一定要去。没料想,父亲说,天气好,走吧——大不了多划半小时。这一次,父亲破例主动让母亲划船,自己则拿着一柄更为厚实的木桨跪在船头破冰。父亲奋力把船头的冰用木桨击碎推开,母亲则在船尾用力划上几下。如此反复,船行进得很慢。好在快到外婆家时,河面豁然开阔。冰层消失了,河面上飘动着腾腾热气。父亲迫不及待要把母亲换下来。母亲擦了一把额头的汗说:“都快到了,还换什么。”父亲早就脱光了厚衣服,内衣也湿了,他笑着说:“你每次起桨都敲得船沿啪啪响,再这样敲打下去,我怕我的船帮要保不住喽。”母亲也笑了,佯嗔道:“你的心里只有船。”

⑧在我十岁那年,家里的小水泥船卖掉了。那天,父亲一大早起了床,把水泥船的船肚打扫得干干净净,买主把船划走后,父亲仍呆呆地站在河埠头盯着船缓缓远去,许久许久,扬起的手才垂下来。卖掉小水泥船后,父亲似乎变了一个人,常常呆坐在河埠头,一语不发,默默地吸着他的烟。

⑨一天早上,母亲去了外婆家,傍晚还未归。父亲又呆坐在河埠头,大口地抽着烟,那背影孤寂得像岸边的老槐树。远处的河面,一艘船在向河埠头靠近,慢慢停在了父亲边上。父亲抬头,夕阳下,一个弱小的身影正用一根粗大的幕杆在泊船,这瞬间迎面的夕阳差点灼伤父亲的眼。是母亲!父亲扔掉快燃到指尖的烟头,站起身,一个箭步跨进船,接过母亲手上的篙杆,问怎么回事。母亲看了父亲一眼,说:“喏,这船是你的了。”跟在母亲身后的父亲一个踉跄,差点落水,急声问母亲:“你说啥?”“这船是你的了!”母亲大声跟父亲嚷道。父亲先是一脸的错愕,接着像个小孩子,跳进船舱上蹿下跳,摸摸船头,又看看船尾。原来,母亲是凑钱买船去了。

⑩这次,父亲听从母亲的安排,在船尾装了台柴油发动机。父亲驾船的姿势,俨然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母亲站在岸边,一脸幸福地对我说:“船是你父亲的命。”

⑪船大了,又装了柴油发动机,父亲常常以河为路,以船为家,农闲的时候就用船搞运输挣钱。到了年底,结婚办喜事的人家多。有次,村里一户人家要接新娘,自家的船太小,村里也没有别的带动力的大船。于是,主人家找到父亲,问能不能借用一下大船接亲。父亲想都没想,立马答应。

⑫主人家走后,父亲开始翻箱倒柜。母亲问他找什么,父亲说:“我记得你有一条大红被面从没用过,帮我找找。”母亲好看的眉眼皱了一下,说:“你用红被面做什么?”父亲说:“接新娘要喜庆点,接你时没这条件,现在我得把船装点装点。”找到被母亲压在箱底的红被面后,父亲又去街上买了些彩带彩旗,砍了几根竹子,在大水泥船的船头上扎了个喜气洋洋的彩棚。

⑬到了约定的日子,父亲开着船来到主人家门口的船埠头,闻讯出来的主人家欢喜得连声道谢。用扎了彩棚的船接亲,这在我们村还是第一次。原来用船接亲也可以如此喜庆啊。

⑭父亲的这次创举,给他带来了租船接亲的“商机”。开始父亲是友情出船,后来再有借船接亲的,主人家都会多多少少给些报酬。父亲却每每拒绝,他总说,乡里乡亲的,不用了,你们能看得上我这位“老伙计”,给它沾点喜气,就是它的福分了。扭不过父亲的乡亲们,最后总会笑嘻嘻地把喜糖递上,父亲也乐呵呵地接过,再互道一声“谢谢”。

⑮后来,我成家、有孩子了。父母亲不再年轻,大水泥船也老了。父亲已好多年没再划船,他和母亲跟着我一起住进了城里的高楼。老家门口这条熟悉的河变得冷冷清清了,河面上很少能再听到“突突突”的马达声,船孤独的身影横亘在宁静的河水中,也停泊在了我的记忆里。

⑯偶尔,我们回到乡下老家,父亲就会下到停在河埠头的水泥船上,摸一摸拆去了柴油发动机的船尾甲板,舀一舀去积在船舱中的雨水,再拿把扫把,把船打扫得干干净净。做完这一切,他就蹲在船头抽烟,仿佛在和一个久违的老朋友促膝长谈。

(选自《野草》2023年第4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