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低头的甜瓜

崔安宁

       ①每年春天,母亲都会种一棚甜瓜.

②去年,母亲忙着走亲戚,便嘱咐我来移植甜瓜苗。在移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棵甜瓜苗不仅细弱瘦小,还一直卷着叶子低着头。虽然家里种植甜瓜,但我却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经过一番思索,我还是把这棵甜瓜苗移进了大棚里。

③将所有甜瓜苗都移植好后,我开始在手机里搜索甜瓜苗低头的原因,大多数人说,缺水会导致甜瓜苗营养缺失,从而使它低头。于是,我从家里提来一桶水,让这棵苗喝了个痛快。几天后,所有的甜瓜苗都在茁壮成长,唯独那棵低头的甜瓜苗,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毫无生机。母亲见它如此颓废,急忙去药店配了些甜瓜专用的生长素和常用药,给它反复喷了好几次。

④一周之后,所有的甜瓜苗都长大了,那棵低头的瓜苗好像积攒了无数个愁心事,虽然它的叶片平整,但还没有改掉爱低头的毛病,母亲见状,又请来亲戚们来帮忙看瓜苗。亲戚们来了一波又一波 , 他们给这棵甜瓜苗开了很多治疗偏方,还拿来了不少甜瓜的特效药 , 经过我们的多次实验,什么效果都没有。最后,母亲只能去请教我们村里的种植能手王大爷。经过一番描述,王大爷认为这棵瓜苗在育苗前就损坏了根基,所以后期也供不上养分,没有力气抬头。母亲对王大爷的话深信不疑,于是我们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给这棵低头苗灌生根的肥料,以此帮助这棵瓜苗快速“昂首挺胸”.

⑤就算如此悉心照料,这棵甜瓜苗的情况也从未好转。为了不影响其他瓜苗的生长,我们只好把它种在棚外一个向阳的地方,任其自由生长。

⑥几个月后,棚里的甜瓜已经成熟,采摘工作也渐渐提上了日程。当我们的甜瓜采摘结束后,我突然在棚边看到那棵爱低头的甜瓜。此时的它早已萎靡不堪,所有的叶子枯黄地缩着,低头的病也更加严重,整棵甜瓜的枝盐都软软地趴在地上,犹如一条没有灵魂的绳子。于我而言,这裸甜瓜早已没有存在的意义,出于清扫障碍的目的,我把整棵瓜都拔了起来。

⑦就在此时,我发现这棵瓜苗的藤上,竟然长着一个圆润饱满的甜瓜,这个甜瓜不仅瓜型漂亮,吃起来更是甘甜多汁。甜瓜的味道不仅弥漫在我的嘴里也抚慰了我的心头。这棵甜瓜因为低头而被我们放弃,但它在我们的有色眼镜下,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努力积蓄力量,奋力生长。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没有过低头的经历?假如我们也如这棵甜瓜一样,在有限的条件内,低头修行,积累力量,是不是也会结出自己的硕果呢?

⑧如今,每当我觉得生活不尽如人意时,总会想一想这棵低头的甜瓜,我想,低头并不是狼狈不堪,也不代表丢盔弃甲,反而是勇往直前的开始。就像这棵甜瓜苗一样,终会结出最美的果实!

 (选自《邵阳晚报》2023年4月7日,有删改)

(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一个字(动词),梳理文章内容。

种甜瓜→①甜瓜→移甜瓜→ ②甜瓜→吃甜瓜

(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时的它早已萎靡不堪,所有的叶子枯黄地蜷缩着,低头的病也更加严重,整棵甜瓜的枝蔓

都软软地趴在地上,犹如一条没有灵魂的绳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甜瓜的味道不仅弥漫在我的嘴里,也抚慰了我的心头。”中加点字的含义。
(4)、文章以“低头的甜瓜”为标题,有何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⑴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⑵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便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⑶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他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⑷“×××!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⑸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⑹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⑺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有历代佳作有时事杂论,油印分发给大家。他这样新旧兼收选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⑻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⑼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⑽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 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在21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为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成长和成功
                                                                                                           俞敏洪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就算活着,也没有了梦想和激情。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任人平白地“拿来”,因为凡是唾手可得的东西也极有可能随时失去;成功是一种成长,而成长源自一个人的内心,得到了就是永恒。人们在看待成功时,通常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看成功本身,而不去探索如何成功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到的?还是通过权钱交易的阴谋得到的?如果一个人得到的财富、名誉和地位不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完善和光明磊落的努力得到的,那他所谓的成功就是令人鄙视的,这种成功也和成长毫无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是和成长相连的,是通过不断努力而取得的,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成功会比较长久。
         ③成长是一个人不断取得成功的加油站。如果一个人继承了一笔遗产、中了一份彩票,或者因为考试猜对题目而得到了一次高分,这不叫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它与成长无关,不可复制,存在极大的偶然性。试想,如果此人想要再继承一份遗产,再中一次彩票,或者再猜对一次题目,还会那么容易吗?但相反,如果一个人勤奋工作、努力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么他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未来更多的成功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复制。所以,持续不断的成功必然和成长相关。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成功的故事时,其实就是在谈论他不断成长的过程。并非所有的成功人士都值得尊敬,除非他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成长过程。
        ④现在的年轻人只追求成功,不追求成长,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这就像造一所房子,只追求房子的高度,却不努力把地基夯实,房子到了一定的高度必然轰然倒塌。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时光,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探索真知、广交挚友,让美好的青春留下一路成长的轨迹是令人着迷的一件事情。同时,前途的迷茫、失恋的痛苦、人生的徘徊、现实的苦闷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可惜,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选择用一种浅薄的方式——或打游戏或上网——来刻意回避自己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努力和痛苦。不过,任何逃避都只能是暂时的,现在的一时逃避通常意味着未来以成倍的努力和痛苦来偿还。我见过太多的人,由于在大学时不愿意主动成长,不追求知识,不丰富自己的心灵,不思考自己的人生,结果走上社会后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人,在社会的边缘游荡,不能融入社会,也不被社会所接纳。
        ⑤只追求成长,不追求成功,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人生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她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她曾经有过毛毛虫笨拙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之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母亲

莫言(删改后)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讧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④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迫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恩,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⑥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我父亲的女儿

    ①他不算很老,66岁,如果染染头发,刮净胡子,穿上那套得体的西服,还是一个很帅的老头儿。他自己也始终不肯服老,上台阶时扶他一把,他会很生气地甩开我的手,像要证明什么似的,“蹬蹬蹬”疾步走出很远。给园子里的菜浇水,还像个年轻人一样,一手一只水桶,一哈腰提起来,健步如飞。带我出去,把车骑得风驰电掣一般,让坐在车上的我胆战心惊。

    ②他的脾气还是那么坏。我平时一天给他打一次电话问候,那天家里来了朋友,我陪着客人吃饭聊天出去看景点,像陀螺似的忙了一天,忘了给他老人家请安。结果第二天我再打电话回去,他一听到我的声音便火冒三丈:“你眼里还有我这个老爸吗?你都38小时42分钟没有往家里打电话了!不中用的东西,真是白养了你……”便狠狠撂了电话。

    ③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通常只消隔半个小时再打回去,对前尘往事绝口不提,只可怜兮兮地说正在啃方便面,馋他做的红烧鱼可乐鸡,他便前嫌尽释,不出一个小时,便在楼下把我的小名喊得惊天动地。自然,少不了一份香气四溢的红烧鱼。

    ④他还喜欢不断地给我惹事。前一天刚帮他给李阿姨家的儿子写了单位的行业征文,后一天他又跑来,要我给常来送信的那个邮递员写篇读后感。我知道,这都是他四处为我吹嘘带来的副产品。我板了脸,埋怨他:“爸,你能不能不给我揽这些闲七杂八的活儿啊?我自己的事儿都忙不完,你这不是给我添乱吗?”他这时候会变得很谦恭,跟着我身前身后地转,赔着笑:“我闺女是大作家,哪能让这点事儿难住?再说,我都答应人家了。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我给你烧鱼去……”

    ⑤他越来越爱争风吃醋。饭桌上,我给老公夹菜而没有给他夹;回家,我给妈买了新衣,却只给他一盒茶叶;他想吃牛肉我却给他买了烧鸡;我坐老公的车回来没有让他送我……他都会生气不肯理我。他什么都喜欢争,像个任性的孩子。我必须加倍地对他好,才能应付他如此频繁的索求。我大大咧咧的性格,在他这样的督促提醒之下,亦开始变得细腻而温柔。我知道他喜欢听哪种碟穿什么颜色的衣,知道说哪些话能哄他开心,知道怎样用自己的成绩去取悦他的虚荣心……

    ⑥他,粗暴,任性,虚荣。我和他做了父女,我们的个性在爱的作用力下彼此消融,相互化解。我们只是这尘世里最平凡的一对父女,他不过是想要一个乖巧能干的女儿,我也不过是想把这个老男人,哄得舒舒服服喜笑颜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面子

陈振林

    ①年青的判官走进府衙的时候,阳光正好,凤翔府衙门前的梧桐树上几只喜鹊正欢畅地聊天。

    ②进到公堂里,他却看到一张绷着的脸。那脸,长在一个瘦小老头的身上。

    ③“我姓陈。”绷着脸的老头开口说话了。年青的判官知道这位就是自己上司知府陈大人了。年青人想要自我介绍一下,老头摆了摆手:“我知道你,你是新上任的知府判官。”年青人昨晚作了一首诗准备呈给知府大人的,他没有从袖口里拿出来,自个儿站在了一边。

    ④下午卸下了差事,判官随同事们快步走出府衙。快嘴的衙役丁三拉过年青判官:“贤良,你要习惯呢,陈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让你没有面子。”

    ⑤“贤良,你的才华我们早知道了,你本是状元,欧阳大人最初看到你的卷子,因担心是自己的学生中状元,才朱笔将你批成了榜眼。他老人家想不到是你呢。”衙役赵四接过了话。

    ⑥年青人知道,“贤良”这一说法是对读书人赞美性的称呼,自己当初应考时就是“贤良方正”科。他拱了拱手,只是轻轻地一笑,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点好事,居然传到了这儿。

    ⑦又一天的公堂,知府陈大人拍了下惊堂木,叫:“前日里,哪几人称呼府人时用上了‘贤良’一词的?“报上名来。”丁三和赵四慌忙站了出来。陈大人又拍了下惊堂木,二人立即被按在长条凳子上,各人被责打了二十板子。

    ⑧年青的判官额头一直在冒汗,他没有想到,几乎中了状元的人也不能被称作“贤良”,他只能眼看着两个喜欢说笑的衙役趴在长条凳子上叫喊。这怪老头子,太不给人面子了,年青人实在是想不通。

    ⑨转眼到了中元节,按照惯例,府里的大小官员得一起聚会谈心。判官心想,虽说刚来,自己也算是府衙中的一员,自己也应该有个小主张才行。既然这陈大人不给自己一点面子,那这次我也就不响应他的号召,我不去参加中元聚会了,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抗议。

    ⑩第二天清早,年青人在府衙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公布了昨天没有参与聚会活动人的姓名,一共有三人,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赫然入目。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处以八斤铜的罚款。刚刚履职的年青人,没有领到第一个月的薪俸,却倒被处罚了。

    ⑪知府陈大人似乎没有觉察青年判官的感受,上班了,他照样分配给年青判官不少的事儿。其中重要的一桩事就是,写文章。说回来,写文章对年青的读书人不算什么了,更何况是官府的公文。每每任务到,等不了多长时间,年青的判官就写好了,认认真真地呈到陈大人面前,想着改变一下老头儿对自己的看法,让他多给自己一点面子。不想,每次呈上去的公文,陈老头不是在这儿添加一句话,就是在那儿删除一个词。这让优秀的读书人更是难堪,年青的判官狠狠地捶着自己的书桌。

    ⑫几个月之后,凤翔府修建了一座凌虚台,这次知府陈大人似乎给了年青的判官一点面子,那就是让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年青人知道机会来了,他想着借写这篇文章,好好地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年青人在文中写道,世事变换,飘浮不定,“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众人一看,知道年青人在文中有特别意思。可意外的是,知府老头儿一个字儿没有修改,让人将全文刻在了一块石碑上。立在凌虚台前。

    ⑬做判官的日子似乎并不长,年青人终于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不给自己一点面子的瘦小的陈老头了。

    ⑭之后的岁月,年青的读书人四处漂泊为官,几次受馋遭贬,又几次出山,他都平平安安,在好些个有月亮的晚上,读书人猛然想起的,居然是那瘦小的陈老头。

    ⑯他太给我面子了。读书人心里说。

   ⑯读书人成了大学士。他从不给当朝人立传;偏偏,他为那瘦小的陈老头写了一篇长长的《陈公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