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玉林市容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没生活吗

曹文轩

①许多老师,也包括家长认为,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没有生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要总怀疑自己没生活,因为生活无处不在,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见过下雨前的蚂蚁在匆匆搭桥吗?你对你同桌的好分数嫉妒过吗?你被别人误解过吗?……你既然是个大活人,且又是一个天生爱动不肯安分的少年,就一定会有生活。

②为什么大人会认为一个人写不了文章,就是没有生活呢?这是有根源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把“生活”分成了三六九等,有的生活高级,值得写;有的生活低级,不值得写。20世纪50年代的作家们,最典型的形象就是穿着涤卡衣服,挂着毛巾,口袋里插着牙刷,背着书包,到农村、工厂、兵营去体验生活,去写“真正的生活”。结果呢,他们写出的东西,从文学的角度看,一无可取,为什么呢?因为那不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体验。在鲁迅那一代。许多经典的现代作家,几乎毫无例外都是教师,他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从来没有人担心他们没有生活。生活是平等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都是生活,大学教授和捡垃圾的,他们的生活都是值得关注的生活。

③读书与写作生活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孩子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呢?并不是实际上没什么好写的,只是他们“觉得”没什么好写的。造成这种怪事的原因之一是:你不知道应该写的究竟是些什么。换句话说:你老想写一些不该写的东西。这种责任可能也不在孩子。因为大人总是在圈定,应该写的是什么,什么是不该写的东西。真正要学习写作,就必须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驾驭主题的自主权利,回到自身的生活,学会发现生活。

④写作文自然要讲“立意”,但究竟要立什么意呢?难道就是那些虚幻的及任意拔高的思想和观点吗?你一入了这个道,就很快陷入了空白状态,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草包,是个废物:肚子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一个故事,像只空罐儿,于是,你就使劲压挤,压挤了半天,也没有把一页纸写满,无奈之下,你就把早先在脑子里储存好了的落套的、毫无生气和趣味的东西写了下来。

⑤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谈这所谓的“意义”。事情有无意义,并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可能还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些大事情恰恰无太大意义,而那些小事情却包含了很大的意义,

⑥你顶着狂风暴雨给你的老师送雨伞(这雨伞当然是要送的),不就含了一个“师生情”的意义吗?然后,你坐下来再写一篇关于秋日落叶的作文,你可能觉得后者与前者在分量上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你就没有发现后者含着“生命与死亡”“生命是一个过程”“死亡也是一种美”等很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吗?何以见得那片落叶就比你那把雨伞(情节陈旧、还有点矫揉造作)分量轻呢?

⑦还是老老实实不分巨细地写写你对事情的切身感受吧。写写春天天空中飘飞的柳絮,写写夏季蝉鸣闹得人不能入睡,写写秋日黄昏时的芦花如银狐的尾巴一般举在落日的背影之上,写写冬来时天地一片萧索的景象。

⑧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少年写作文,实际是对自己摹物状态的基本功的锻炼,这有点像学美术的,第一步先要学素描。

⑨你还嫌弃你的那份生活吗?

(选自《风流一代》)

(1)、联系全文,说说少年如何写好作文?(含标点限60个字内)。
(2)、作者提出“写作自然要讲立意”,他在文中提到的立意是什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3)、“少年写作文,实际是对自己摹物状态的基本功锻炼”,对你作文有何启示?(含标点限120个字内)。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Ⅱ

说士节

王学泰

①“士节 ”这个词有点“古 ”,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此文的开头不能不对它做些解释。最初 “士 ”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 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节 ”指节操,“士节 ”也就是“士 ”所应该有的节操, 这里的“节操 ”包括操守和尊严。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 ”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表现,士人在严 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

②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士 ”在那个社会里指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 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 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 节还是保存了下来,只是此后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 挺罢了。

③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那时毕竟离贵族社会相去不远,每个阶层的人们对属于自己操守的记忆,尚未 完全丧失,有的还能严格遵守,所以才会有“宋襄公不杀二毛 ”“专诸刺王僚 ”等被后世聪明人视为“愚 蠢 ”的事件发生。还应该看到, 当时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于诸侯之间,在游说人君和宣传自己的政治 主张时,他们逐渐认识到君臣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互有权利义务。孔子说“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 忠    ”    ;孟子说得更清楚明确: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路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当时的士人不仅争得了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赢得了一些做人的尊严。这些在当时的诸子(除了法家)著作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同时,传统的保护士节 的制度和措施也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这也是使士人保持“节 ”的一个外部条件。

④统治者提倡“士节 ”,似乎不能完全从特权角度理解,其目的在于使士大夫保持其精神追求,也是 他们从事其职业的保证。 当时士大夫是社会的管理者,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掌握着“公权力 ”,倘若士节 被摧毁,使其没有了操守,可以无所不为,这样“公权力 ”就会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那么本来的社会中 坚就成为社会蠹虫。另外,还应看到由于社会舆论的鼓励,培养了一批有廉耻、识去就、守信义、重然诺 的官员,这对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力也是一个制约。

⑤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孟子所说的“ 大丈夫 ”品格就是一例。儒、墨诸子以 “ 帝王师 ”而自视,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他们的为人也多有品、有守、有趣。 唯有法家把权力绝对化,漠视众生,面目可憎。他们造就了对君主奴颜婢膝、对臣民冷酷无情的酷吏。商 鞅、韩非的“理论 ”只考虑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和权力,从不为其他阶层的人着想。

⑥当法家的理想国,被称作“虎狼之国 ”的秦统一了天下后,士人的依附者只有皇帝一家了,士人保 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这时“士节 ”要表示出的相对独立性,往往就要依赖统治者对士的尊重 的程度和士人自身的内在力量。

⑦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例如汉代大臣与君主之间 可以从容地坐而论道;唐代的宰相在皇帝面前还有座位;到了宋初,宰相的座位就被撤掉了;明清两代, 士人地位跌倒了低谷。明代的诏狱、廷杖,清代的跪见奏对制度和申斥制度,都是在残酷地摧毁着士人的 尊严。士节所依存的外部条件几乎消失殆尽了。

(节选自《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要靠自主创新实现突破、维护安全,又要全面做强自己、实现引领,蕴含的层次更高、价值更高、要求更高。

②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很多科技创新成果。历史一再证明,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重大成绩,无不留下深深的创新烙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只有坚定创新自信、增强创新自觉,才能清醒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持久丰沛的创新源泉。

③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全面独立的科研体系,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取得了载人航天与探月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打造了一支党领导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途径。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加快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

④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特别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的情势下,不掌握突破“卡脖子”技术,必定受制于人,被牵鼻子。要甩掉“卡脖子”的手,就必须要聚焦堵点、断点、卡点补短板,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高端光刻机、高档数控机床、高端仪器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严重依赖进口的领域,出台“揭榜挂帅”政策,打好攻坚战。同时,还要未雨绸缪、前瞻预判,甩掉未来有可能“卡脖子”的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①世界读书日前后,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举行,大江南北,书香浓浓;天气渐暖,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文化遗址等人潮涌动,“文化游”广受青睐:多地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动启动,送戏下乡、优秀剧目展演等,为人们送上缤纷文化佳宴。金光华董事长说放眼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抹亮色。

②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气象万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到《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从“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蔚然成风,到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见证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20206月,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的感言,让无数网友泪目。“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余生永不忘你”,这位农民工的“图书馆情缘”,背后正是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人得到了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滋养。

④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只有把文化的灯火拔得更亮,才能更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

⑤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4月初,四川大凉山深处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份“心愿书单”;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一次跨越500多公里的书香传递,为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⑥新征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文化的灯火照亮每一个人,让文化的力量启迪每一颗心,一定能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的滋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这种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燃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不会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写鸟的动作,小时候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能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就很少再以"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比如,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两句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毛泽东诗词中也有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是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到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名著阅读

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温儒敏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老舍的作品多取材于市井生活。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各式人物的性格构成往往都在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二《骆驼祥子》

老舍的作品里包含了多样的市民类型。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在老舍笔下除了老派、新派与理想市民几种形象系列,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着显著的位置。这里有洋车夫祥子、老马、剃头匠孙七、妓女小福子、小文夫妇,等等。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如果说在对旧式市民与新派市民的描写中,喜剧的色彩往往构成主调,那么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就更具有浓重的悲剧性。《骆驼祥子》就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然而如果更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部小说还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祥子的不幸遭遇,“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祥子“作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善良愿望的毁灭,是有社会原因的,小说所写的“逃匪”、“侦探”等的欺压,都印现出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得祥子的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但作家同时揭示和批判了祥子自身的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要赚钱,“不得哥儿们”。老舍说他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

老舍的作品创作讲究“俗”和“白”,“俗”即描写普通的市井生活和北京地方特色,“白”即语言朴素,特别注重口语的运用。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日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有删改)

同学们在做“杰出人物――老舍”人物专题时,整理了相关资料,设计了“老舍身份知多少”通关卡,请你来挑战!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

李洪兴

①广袤田野,农民群众抢抓农时,辛勤劳作耕耘;生产车间,大国工匠钻研技艺,不断破解工艺难题;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埋头攻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街头巷尾,快递小哥穿梭骑行,社区服务精细温馨……千行百业的繁荣,千家万户的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我们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奏响“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的强音,培育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

③“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崇尚劳动光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劳动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动精神,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指出“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号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着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④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神舟”问天,“嫦娥”落月,“祝融”探火……中国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广大航天人勤于钻研、精于创新。我们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构建起门类齐全、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持续付出。华夏大地上,从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悦,粮食稳产增收靠的是无数耕耘者挥洒汗水辛勤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一个国家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崇尚勤劳致富。

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亿万劳动群众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必能在新征程上闯出新天地、干出新业绩。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要深入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引导人们崇尚劳动、见贤思齐;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培养更多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⑥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才能破解,现代化建设的新辉煌才能铸就。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5月11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