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容易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读下面的说明性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按照生物的新陈代谢规律,生命细胞会按照各种不同的时间周期正常死亡——凋亡,这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细胞凋亡是有秩序的。如果凋亡过程出现紊乱,不到该死的时间提前死了,那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例如人接受射线的过量辐射,或者因药物副作用的影响等,细胞就如过早凋零的花朵,细胞活不到预期的寿命,就会引发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甚至诱发癌症等。

②那么,该如何挽救那些“不该死”的细胞呢?20世纪末,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蛋白激酶IKK”能够通过激活细胞存活因子——一种能阻止细胞非正常死亡的特殊蛋白质,以此来抑制细胞凋亡。但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这种蛋白激酶的作用还不仅仅有这一项,这种蛋白激酶同时还发挥着抑制促凋亡因子——一种能加速细胞凋亡的特殊蛋白质的作用。这就是说,“蛋白激酶IKK”在保护细胞正常寿命时是“两手抓”,一方面调动保护细胞寿命的有生力量,一方面打压损害细胞寿命的“坏分子”。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未来要挽救那些“不该死”的细胞,就可从借用“蛋白激酶IKK”的“两手抓”做法,去研发预防和治疗细胞不正常凋亡的药物。

材料二:

①在人体内,有一类细胞就能摆脱凋亡的命运而长生不死,它们就是癌细胞。那么癌细胞为什么“死不了”呢?又是谁把它们制造出来的呢?

②我们已经知道,每条染色体的末端含有一段被称作端粒的特殊DNA序列,端粒的长度代表着一个细胞的寿命。当细胞每分裂一次时,它就缩短;当端粒最终消耗殆尽时,细胞就死亡。但端粒的长度受螨粮酶的影响。瑞典科学家发现,正常情况下,一旦胚胎发育阶段结束,除了成体干细胞之外,其他的细胞就停止产生端粒酶了。但是细胞一旦发生突变而重新激活端粒酶,那么当细胞分裂时,在端粒酶的作用下,这种怪异细胞的端粒就会变长而不是缩短,于是这怪异的细胞——癌细胞就“死不了”了。

③那么,这些要命的癌细胞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国复旦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证实,当人体内的异柠檬酸脱氢酶发生突变后,在人体细胞内会生成一种名叫“2HG”的代谢物,这种代谢物很可能会在人体内不断堆积,让细胞发生癌变。因此说这种代谢物很可能就是癌细胞的“制造者”。

④科学家指出,未来治疗癌症除了想办法从源头预防“2HG”的代谢物的出现外,重点要想办法铲除癌细胞的端粒酶,这样就可以让“死不了”的癌细胞“去死”了。

材料三:

①尽管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铁律天条,可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却似乎并不想屈从于这个残酷的自然法则,一直在寻找永生不死的途径。

②不过,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前景似乎并不乐观。爱尔兰的科学家认为,人类永生不死可能是永远的梦了,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所具有的某种抑制癌细胞分化的机制,同时也抑制了细胞团发育成再生器官,如果解除细胞不死的“魔咒”,那么人类就会被癌魔包围。

(1)、下列分析与上面三则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
A、“蛋白激酶IKK”能抑制细胞凋亡,同时还发挥着抑制促凋亡因子的作用。 B、端粒的长度代表着一个细胞的寿命,但端粒的长度受端粒酶的影响。 C、人体内的异柠檬酸脱氢酶发生突变后生成的“2HG”代谢物被证明是癌细胞的“制造者”。 D、尽管人类一直在寻找永生不死的途径,但现有科技表明人类永生不死可能是永远的梦。
(2)、材料一中画横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中,不包括( )
A、作假设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下定义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短语“正常情况下”运用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现说明语言生动幽默 B、体现说明语言鲜明简洁 C、体现说明语言准确严谨 D、体现说明语言富于变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个故事,叫乌镇

    ①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美美地歌了一宿,留下段美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乌镇。

    ②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可。京杭大运河流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乌镇宛在水中央。

    ③乌镇备东南之形胜,具吴越之风韵,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棚大街随水而形,汉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碧水清荡,似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是各种绿,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水乡的根。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

    ④西市河宽不过20米,鸡犬之声相闻。隔河人家,轻唤一声儿,对岸便探出头来回应。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是故事。墙根躺三两排木椅,支三两根木柱,下八九级石阶,便有渡船荡着波儿在候着。河埠系舟,水畔勒马,到处有码头,随地是水口,出门便上船,起岸就进店,乌镇人随时可以出发,哪里都能生根。船工或者船娘慈善地坐着或者蹲着,不招徕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这不叫乌篷船,乌镇不是一切都姓乌。独自坐在平顶的摇橹船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绿波拍打你的心波,轻轻荡。乌镇是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鸡,凝成一幅壁上画、岸边图、水中景。水乡乌镇,是温润的江南玉,任由风雨刻刀精心地雕、细细地磨,在流水时光里淡淡地沁养。

    ⑤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天已有70多座。单孔桥、三孔桥、石拱桥,造型不一,各成风景。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通安桥,万兴桥,如意桥,迁善桥,咸宁桥,平安桥,延嗣桥……寓示乌镇人价值观的桥名,读得你慈眉善目,佛心满满。

    ⑥倚桥顾盼,凭栏张望,一秒钟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断桥、鹊桥、廊桥……桥乡乌镇该是有故事的地方。桃红李白青石条,斜风细雨青石桥,乌镇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撑一柄青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把个袅袅娜娜留在空空蒙蒙的画里。软软的风,牵起江南的衣角,分分钟在等。画外音,是人间四月天在轻轻地吟。

    ⑦古朴是乌镇的底色,灵动是乌镇的天性。遍地茶馆酒肆,满街客栈商铺,可以接南北客,谈东西事,聊古今天,每一句都那么妥贴。从从容容,低低缓缓,乌镇的日子散淡而恬静。

    ⑧乌镇是天界馈赠一幅水墨画,飘落在江南的一隅,让你流连忘返,只想卷起带走。

    ⑨历史是最好的美容师,时间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紧巴巴的念想皱巴巴的情,来乌镇一憩,这里能修复一切。

(选自《人民目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参的绝技

      世上的许多种动物皆可以视作一部励志大书,即便是那些生命形态极其简单的物种。

      海参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它的生命形态简单得甚至连眼睛也没有,但仿佛世上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能练出不一般的本领。

      隐身是人类眼下最热衷的“高科技”之一,比如隐身飞机,隐身潜艇等。海参数亿年前就具有这种隐身的本领,生活在礁石旁边的海参,它的身体颜色为棕色,而生活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变色的本领使得敌人很难发现它们。

      海参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人类往往要将它们作为餐桌的美味。为了不致于被贪得无厌的人捕捉,它们终于练就一种绝技,这就是自溶。海参通过进化,体壁中拥有了一种自溶酶,当海参离开水时间太长,体壁就会变形,自溶酶发生反应让整个海参迅速溶解成液体。

      海参离开海水后六七个小时就溶解成水,是在向人类宣示:不要大量捕捉海参,即使存储起来,也是一场空!这样海参也就有效地保护了自己——至少在科学落后的时代是这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溶成了海参们的一种自然归宿,在海洋中生长约10年时间,海参就会把自己溶解在海洋里,以此结束坚强而奇葩的一生。

      海参的奇葩还在于它们一年两眠。海参除了冬眠外,还会夏眠。海参的食物来自于海洋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是趋温避冷,冬秋之季水下的温度比海面要高,微生物就生活在海水下面。海参只在水深处13至15米的地方活动,这就让它们有了足够的食物。到了夏天,海水表面温度随着阳光的照射开始升高,海底的微生物上浮到海面上来活动和繁殖。这时海参的食物匮乏,它们于是开始夏眠,睡它三四个月的觉,一觉醒来,那些浮游生物正好沉入水底,在海参身边快乐玩耍着,这时海参只要开开合合嘴巴,很快就痛痛快快地吃了一个肚儿圆。冬天,浮游生物虽然在海水下面,但已不多了,这时,海参就再睡一个长长的大觉。

      海参最为奇葩的技艺是遇到危险时,它们会把内脏当作“子弹”打出去。天敌来袭了,它们的身体一收缩,海参的肛门就有一道黑烟喷出。这可不是它们从体内排放出的对敌人造成伤害的有毒液体或气体,而是它们的身体内的肠子、肝脏以及大量的体腔液。海参的这一“子弹”也不是去伤害敌人,而是让天敌的眼前有一片障碍,不,海参是以整个内脏给贪心于食物的天敌,自己则借助内脏及体腔液喷射出去对身体所起的反作用力,从而迅速逃掉。

      当然,海参这不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海参体内有一种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由若干个形状的细胞构成,让海参具有了很强的再生能力,它们一旦抛掉内脏等器官,仍然能够完好坚强地活着,并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生出内脏。

      纵观海参的各种绝技其实是一种自我牺牲,比如变色牺牲了特有的个性皮肤;夏眠牺牲了夏日海底世界的热闹与美丽景色;尤其是喷射出自己的内脏,海参更是忍受着巨大疼痛,还要牺牲一段时间享受美食。

      正因为此,海参以极其简单的个体,在世界生存了6亿多年,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有海洋活化石之称。

(选自《知识窗》2015年第7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阿尔纳夫·卡普尔是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的硕士生,也是相关论文的作者。他说,这款设备并不能读心,也不能读取一闪而过、没有意识的念头。他说:“这款设备读取的既不是内心的想法,也不是大声说出的话,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信息。这种信息既是有意识的,也是私密的。我们捕捉的就是这个。”传媒实验室是麻省理工学院重点研究人与技术交互的实验室。

    ②从它现在的样子来看,这个设备原型像电话营销人员佩戴的白色耳机。不过,电话营销人员佩戴的耳机通常会在嘴部前面设置一个麦克风,而这款设备则紧紧贴合面部和颈部,上面放有很多电极,用来捕捉自言自语时肌肉微妙运动产生的微弱电流信号。设备通过蓝牙技术连接计算机,计算机与服务器通信,后者解读信号,判断佩戴者说的是什么。

    ③虽然现在还处于原型制作阶段,但是它对当前交互模式的颠覆令人着迷。换句话说,这种技术就像佩戴一款能听到你无声之言的语音助手。

    ④研究这种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卡普尔说,目的是促进“人机紧密结合”。人们与计算机的交互越紧密,就越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比如在解数学题或者翻译时迅速获得帮助,而不必放下手里的工作,然后去点击鼠标或者打字。

    ⑤毫无疑问,这种技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每一款应用软件只能学会20个单词。这套系统无法理解一个人说的所有的话——只能理解它学会的词。卡普尔说,有意识地自言自语,但不全部大声说出来,这是一种简单的学习行为。在培训人们使用这款设备时,首先要求学员大声读出一段话。“读完后,我们要求他们再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这比大声说出来更舒服。”

    ⑥为了研制这一设备,卡普尔使用了一种常见的人工智能工具,即神经网络。神经网络能够通过输入的数据进行学习。研究人员训练神经网络,让它识别不同的电信号如何对应一个人对自己说的不同的词语。

(选自2018年4月9日《参考消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

智春丽

①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久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语贯古今字载中华——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成果展”,一批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等出版一批重要著作,中华精品字库、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建设迅速推进……这些宝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筑牢根基。

②语言里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探源中华文明、阐释“何以中国”,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语言是珍贵符码。正如有学者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人们得以从汉字原初构型中破解文明起源的奥秘。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沉淀在中华典籍里的人文思想,蕴含着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得益于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厚。

③语言里有生生不息的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诗句曾扣动无数游子的心弦。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留住了文化乡愁。

④语言里有蓬勃生长的文化自信。保存和研究语言文化现象,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应用。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自然语言处理成为热门应用领域的背景下,语言文化工程的成果开发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古文字传播应用,让冷门绝学走近大众;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中华精品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开发甲骨文互动展区,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创新是语言的活力所在。当记录在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页上的古文字化身数字比特,插上大数据的翅膀,我们的语言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为独特的魅力。

⑤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流淌着文化基因,凝结着情感认同,记录着时代风貌。身处全球化时代,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记录着厚重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语言是资源宝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沿着文明的脉络,从古文字里探究文明源头的奥秘,从各地方言里感知文化的多样,从数字化创新中触摸时代的脉动,让中国语言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14日 05 版)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发射升空。这颗“收官之星”,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定位系统正式实现“全球覆盖”。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我国为了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数以上的国家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随着全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朋友圈”将持续扩大。(选自《中国日报网》)

材料二 截至2019年底,经全球范围测试评估,北斗三号系统定位精度在全球区域优于10米,亚太区域定位精度优于5米。完整的地基增强体系建成后,北斗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在全国范围内可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定位基本服务能力。

北斗在功能设计上要超过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以及欧洲的Galileo等其它导航系统。刘经南院士评价:“能实现通、导、遥一体化的,只有北斗。”譬如,北斗是全世界目前唯一一个能把通信和导航很好融合起来的系统。基于北斗的实时广域精密定位服务系统,用户可在没有通信覆盖的地区,如海洋、沙漠中,发送120个字的信息和自己的定位信息。中国中海达公司生产的“全球精度”星基增强实时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让用户在无需架设基站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任意地点可获得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增强服务。

据《北斗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国内的北斗产业重点布局芯片、终端、板卡、电子地图、运营等产业链核心环节。2020年7月3日人民日报一篇时评文章介绍,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材料三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众多。如下图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这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几何式增长。2015年后,相关企业年注册量突破800家。截至2019年6月,全国范围内,卫星导航相关企业注册量达1100余家,是十年前的6倍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植物也“聊天”

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植物居然也有自己的“语言”。植物的“语言”到底是如何表达的呢?

③20 世纪 70 年代,有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当植物遭受严重干旱时,会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后来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发现,声音是由植物体内的输水管震动产生的。植物在“渴”的时候会发出这种声音,是因为它们需要从根部吸收更多的水分,这就使得输水管内的压力增大,从而导致震动,发出声音。

④科学家还发现,植物的叶片被昆虫啃食时,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会随风飘散,附近的同种植物接收到信号后,会迅速地启动防御机制,分泌毒素来驱赶昆虫。比如,当一棵柳树被天幕毛虫啃食时,它不仅会释放出化学物质驱赶天幕毛虫,还会向周围的柳树发出信号,让它们也做好防御准备。

⑤更神奇的是,植物之间还能通过“地下通信”进行交流。研究发现,植物的根系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在土壤中扩散。当植物的根系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时,就能够感知到周围其他植物的信息。比如,当番茄的根系检测到附近有黄瓜的根系时,它会调整自己的生长方式,以避免竞争。

⑥植物的“语言”如此神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植物的“语言”来为人类服务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这一问题。例如,通过监测植物发出的声音,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为农业生产提供帮助;利用植物之间的化学信号传递,我们可以诱导植物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⑦虽然我们对植物“语言”的了解还很有限,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的“语言”,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