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容易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读下面的说明性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按照生物的新陈代谢规律,生命细胞会按照各种不同的时间周期正常死亡——凋亡,这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细胞凋亡是有秩序的。如果凋亡过程出现紊乱,不到该死的时间提前死了,那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例如人接受射线的过量辐射,或者因药物副作用的影响等,细胞就如过早凋零的花朵,细胞活不到预期的寿命,就会引发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甚至诱发癌症等。

②那么,该如何挽救那些“不该死”的细胞呢?20世纪末,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蛋白激酶IKK”能够通过激活细胞存活因子——一种能阻止细胞非正常死亡的特殊蛋白质,以此来抑制细胞凋亡。但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这种蛋白激酶的作用还不仅仅有这一项,这种蛋白激酶同时还发挥着抑制促凋亡因子——一种能加速细胞凋亡的特殊蛋白质的作用。这就是说,“蛋白激酶IKK”在保护细胞正常寿命时是“两手抓”,一方面调动保护细胞寿命的有生力量,一方面打压损害细胞寿命的“坏分子”。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未来要挽救那些“不该死”的细胞,就可从借用“蛋白激酶IKK”的“两手抓”做法,去研发预防和治疗细胞不正常凋亡的药物。

材料二:

①在人体内,有一类细胞就能摆脱凋亡的命运而长生不死,它们就是癌细胞。那么癌细胞为什么“死不了”呢?又是谁把它们制造出来的呢?

②我们已经知道,每条染色体的末端含有一段被称作端粒的特殊DNA序列,端粒的长度代表着一个细胞的寿命。当细胞每分裂一次时,它就缩短;当端粒最终消耗殆尽时,细胞就死亡。但端粒的长度受螨粮酶的影响。瑞典科学家发现,正常情况下,一旦胚胎发育阶段结束,除了成体干细胞之外,其他的细胞就停止产生端粒酶了。但是细胞一旦发生突变而重新激活端粒酶,那么当细胞分裂时,在端粒酶的作用下,这种怪异细胞的端粒就会变长而不是缩短,于是这怪异的细胞——癌细胞就“死不了”了。

③那么,这些要命的癌细胞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国复旦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证实,当人体内的异柠檬酸脱氢酶发生突变后,在人体细胞内会生成一种名叫“2HG”的代谢物,这种代谢物很可能会在人体内不断堆积,让细胞发生癌变。因此说这种代谢物很可能就是癌细胞的“制造者”。

④科学家指出,未来治疗癌症除了想办法从源头预防“2HG”的代谢物的出现外,重点要想办法铲除癌细胞的端粒酶,这样就可以让“死不了”的癌细胞“去死”了。

材料三:

①尽管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铁律天条,可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却似乎并不想屈从于这个残酷的自然法则,一直在寻找永生不死的途径。

②不过,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前景似乎并不乐观。爱尔兰的科学家认为,人类永生不死可能是永远的梦了,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所具有的某种抑制癌细胞分化的机制,同时也抑制了细胞团发育成再生器官,如果解除细胞不死的“魔咒”,那么人类就会被癌魔包围。

(1)、下列分析与上面三则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
A、“蛋白激酶IKK”能抑制细胞凋亡,同时还发挥着抑制促凋亡因子的作用。 B、端粒的长度代表着一个细胞的寿命,但端粒的长度受端粒酶的影响。 C、人体内的异柠檬酸脱氢酶发生突变后生成的“2HG”代谢物被证明是癌细胞的“制造者”。 D、尽管人类一直在寻找永生不死的途径,但现有科技表明人类永生不死可能是永远的梦。
(2)、材料一中画横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中,不包括( )
A、作假设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下定义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短语“正常情况下”运用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现说明语言生动幽默 B、体现说明语言鲜明简洁 C、体现说明语言准确严谨 D、体现说明语言富于变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孤岛

张博然

      ①在地表之上,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哪怕最清澈的海水,在200米以下也几乎是漆黑一片。没有阳光,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断绝,但是并非没有其他途径。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学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生存。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海洋雪”)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孤岛和绿洲。这些躯体是鲸鱼的尸体,被称为“鲸落”。

      ②当一头鲸鱼死在大海中央时,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这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③当鲸鱼的躯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鲸鱼90%以上的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盛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

      ④当这40多个物种的大号食腐者心满意足离去之后,轮到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食物残渣可以维持它们两年的生存。

      ⑤但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鲸鱼只剩下骨架时,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深海并非没有氧气,但也谈不上多丰盛,因此会有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它们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

      ⑥一些生物可以靠共生从这些细菌获得能量,另一些则可以直接吃掉细菌聚集成的菌垫。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鱼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⑦如今,鲸鱼越来越少了。全世界鲸目物种有80多个,但是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这就只剩下不到十种,而其中一半是濒危的。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鱼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1/6。

      ⑧假如大型鲸类数量彻底崩塌,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

      ⑨没人确切知道。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但是无论如何,如果鲸鱼没有了,鲸落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

                                                                                                                             (选白《中国利普文学精选》2014年版,有删改)

阅读《蓝牙技术》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蓝牙技术

       ①科技时代,蓝牙这个新的无线通信技术也随之出现了。它孕育着颇为神奇的前景,这项技术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②公元10世纪,丹麦国王就叫蓝牙,因为他本人喜欢吃蓝莓,所以牙龈每天都是蓝色的,这才有了这个名字。而在行业协会筹备阶段,往往需要一个极具有表现力的名字来命名这项高新技术,行业组织人员在经过一夜关于欧洲历史和未来无线技术发展的讨论后,有些人认为用蓝牙国王的名字命名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国王的口齿伶俐,善于交际,就如同这项即将面世的技术,技术将被定义为允许不同工业领域之间的协调工作,保持着各个系统领域之间的良好交流,例如计算机、手机和汽车行业之间的工作。

       ③蓝牙是﹣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它可以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掌上电脑)、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有了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简化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通信,从而使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这就为无线通信拓宽了道路。通常,蓝牙采用分散式网络结构以及快跳频和短包技术,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的通信。

       ④蓝牙耳机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戴上蓝牙耳机,无论你是正在写电子邮件,还是开车时,都不会再有恼人电线的牵绊了。而使用蓝牙耳机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健康。常讲电话的朋友一定都有这种经验,手持电话贴着耳朵讲,不仅手和脖子容易引起酸痛,讲久了连头也渐渐痛了起来。蓝牙耳机的电磁波远比手机低,讲电话时只要将手机放在公文包内或是口袋里,戴上耳机轻松对讲,既不用将手举得老高,还能够有效减少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

       ⑤一般来说 , 手机与蓝牙耳机的距离和通话噪声成正比。另外,使用立体声蓝牙耳机欣赏音乐时,也不要距离手机太远,否则容易出现断续的现象。

       ⑥除功能性考虑外,蓝牙耳机的佩戴舒适度也是选购时必须留意的。

       ⑦基于先进的蓝牙无线技术,人们又设计出了蓝牙无线光电鼠标。它具有高频渗透性,低干涉性和全向型信号传输的特性。蓝牙鼠标可提高达10﹣20米的无线连接距离且没有方向性限制,甚至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使用的效果。

       ⑧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简化以上这些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通信。

(选自《科技博览》,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犹如柏林爱乐乐团拥有爱乐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拥有金色大厅一样,上海交响乐团

    ——这个拥有135年历史的“远东第一乐团”,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厅。这标志着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历时6年即将建成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闹中取静的复兴中路,这儿原来是上海跳水池,(A)为了与附近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呼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以简朴的陶土作为外立面,建筑顶面配上了柔和舒展的曲面,让整个建筑从高处看像一本摊开的乐谱,与音乐厅之名自然贴合。

    与外观的低调不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内部设计有许多亮眼的创意。其中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承担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为了拓展功能,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更是巧用空间,辟出了一条80米左右的音乐互动长廊,进行交响乐的普及教育。

    一般来说,建造音乐厅,“看得见的”远远没有“听得见的”重要。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每一个设计都有严格的声学考量。为了克服附近地铁10号线的震动干扰,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采用了隔振器技术,通过安装底部弹簧阻振器的方法,将它们建成上海首个全悬浮结构的建筑。(B)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繁华地段,为了阻隔外部噪音,大小音乐厅的外墙都采用了双层墙设计,由两堵25厘米的墙与两堵墙中间40厘米的空心距离组成,90厘米厚度的双层墙可以有效隔绝外部声音。

    在两个音乐厅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与声学设计师共同在电脑上进行了100多次声学模拟测试,确定没有留下声音死角。然后他们又以大音乐厅1:10的比例制作模型,特制了安装仿真人体胸腔的中空假人,作为模型里面的“听众”,巧设了最大程度接近真实的测试环境。设计师在这个模型中做了4次声学测试,直至测试结果达到理想数值。

    音乐厅除了演出之外,还兼具了录音棚的功能。前几年,上海交响乐团为著名音乐家谭盾录制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却苦于没有那么大的音乐棚,只能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这样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可以设想,功能齐全、声学效果极佳的音乐厅,一定会成为演出和录音的理想之所。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建成,对乐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对提升观众的音乐欣赏品位,对交响乐的推广和普及,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飞絮何时不再惹人烦

    ① 4、5月份正值春光烂漫,但同时也是漫天飞絮的时节。这些杨絮、柳絮个头儿不大,数量却不少,给市民带来诸多困扰。这些“春季飞雪”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成灾”?有什么治理的好办法?

    ②杨树和柳树都属于杨柳科,雌雄异株,而所谓飞絮,其实是雌树的种子和衍生物。杨柳雌花发育后长成小蒴果,里面有白色絮状的绒毛,中间藏着一些芝麻粒大小的种子。随着不断成熟,小蒴果逐渐裂开,那些白色絮状的绒毛便携着种子漫天飞散,以风为媒,传播繁衍下一代。

    ③每年的“飞絮大军”分为两拨。一般而言,北京4月上中旬左右迎来的是杨絮,而柳絮则来得更晚一些,在4月底至5月初发生。杨絮、柳絮会各持续两周左右,周期一过就自动停止。飞絮本身并不构成问题,但集中、过量就会成灾,若空气中杨柳絮的浓度太高,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④杨柳絮的危害主要有:不利于人体健康,飞絮如果进入眼睛、鼻腔,容易引起不适或炎症。特别是易过敏人群,暴露在大量飞絮之下,会刺激加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会影响交通和公共安全。絮状物会堵塞汽车水箱散热片,导致熄火,还会遮挡行人和车辆视线,影响交通安全。其“见火就着”的特性也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飞絮还会干扰正常的工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对设备的运转构成一定威胁,影响精密仪器测量准确性。

    ⑤飞絮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困扰,各部门为治理飞絮几乎使出浑身解数。

    ⑥第一种是“更新法”。即淘汰杨柳雌株,种植杨柳雄株或其它乡土树种,对现有树种结构进行改造。这是治理杨柳飞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北京市的杨柳雌株数量十分庞大,更换树种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配有较大数量的采伐限额,导致这一方法很难大面积推广。

    ⑦此外,杨柳树的生态作用远大于飞絮的影响,不能一砍了之。目前北京杨柳树品种数量多,且大都已形成大树,具备释氧固碳、降温增湿、减菌杀菌等功能。如果大量伐除,不仅会引起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的下降,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生态损失。

    ⑧第二种是“药物疗法”。即给树干“挂吊瓶”,注射花芽抑制剂,抑制花芽分化和飞絮形成。但这种方法不能一劳永逸,需要每年重复实施,成本偏高,而且长期使用,树木容易生“烂皮病”。除了“抑制”,还能以药“疏除”,即喷洒生物药剂,促进杨树雌花提早脱落,控制飞絮产生。但这种方法对施药时间和技术要求较严格,并未大面积应用。

    ⑨第三种是“嫁接法”。截除柳树雌株树冠,高位嫁接雄株接穗,让雌株“变性”以避免飞絮产生。但这种方法的技术要求较高,且嫁接后养护成本高,只在小范围进行了试验。

    ⑩那么,飞絮能根治吗?根本途径是优化生态系统,只要全力以赴,用5年左右的时间,能把北京的飞絮减少一半;再经过5~10年,就能全面控制杨柳飞絮。今年北京将在重点区域,采用更新树种、疏伐、修剪、化学抑花等方法,综合治理40万株杨柳雌株。到2020年,全市杨柳飞絮将得到明显改善,实现“有絮不成灾”。所谓“不成灾”并不是一点儿飞絮都见不着,而是通过合理控制,让杨柳絮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不对敏感人群造成困扰。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3日)

【气象浙江】

浙江不乏山河湖泊,引得人们在这一城风雨变幻之下感知自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4年1月,中国气象局发布2023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杜苏芮”北上发威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赫然在列。

超强台风“杜苏芮”的来袭对我国相关地区产生极大影响。造成台风“杜苏芮”强度偏强的原因,首先是台风所经过的洋面海温较高,达到28℃至30℃,且海面较为宽阔,为台风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其次,“杜苏芮”高层南北侧的辐散比较强,这为台风的进一步增强带来动力条件。此外,台风“杜苏芮”于7月21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相较于南海台风,这类台风距离中国大陆有一定距离,有充足的时间来发展增强,这也是其强度偏强的原因之一。

7月底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京津冀等地遭受极端强降雨,引发严重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北京、河北、天津551.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43.4万人;倒塌房屋10.4万间,严重损坏房屋45.9万间,一般损坏房屋77.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16.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57.9亿元。

(取材于《五问台风“杜苏芮”》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绝大多数台风是在两半球信风气流矛盾冲突中诞生的,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天气系统中有如此多的、尖锐而有趣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台风会造成狂风暴雨的天气。可是,恰恰在台风的中心,即直径为十几至几十公里的台风眼区里,却是个天气晴好、无风或小风的“世外桃源”。因此,在狂风暴雨区和台风眼区分界面内外,几尺之间,这两种截然相反、矛盾鲜明的天气和谐地共存着。

降暴雨的台风会引发大火,这是台风制造的又一个尖锐矛盾。日本曾多次发生这一现象。因为在日本,台风过境后,其后部西南气流在较高大的东西向山脉背风的北坡下沉时由于“焚风效应”而变得又干又热,只要有火源,大火就会一发不可收拾。1955年10月1日深夜,日本新淇县府失火,恰逢台风过境后的强烈焚风迅速助燃,造成了市中心的毁灭性大火。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可以利用雷达监测台风的移动方向。建立城市的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还有气象台,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警,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让沿海渔船及时避风回港,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

(取材于林之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台风这一热带风暴可为人们带来丰沛的淡水。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取材于张汉武等的相关文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在传统民居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建筑科学技术也获得长足进步。

②夏商周的早期民居主要为穴居和巢居,至商代中后期,在建筑形态上出现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周朝的建筑技术比夏商时期进步很多,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规则《考工记》,记录了周朝营造国都与城池的礼制,足见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

③秦汉时期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单体或组合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状态。中型以上住宅则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形成以建筑围合的院落形式,并用围墙和回廊包围起来,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建筑材料普遍进行过烧制,有“秦砖汉瓦”之说,代表着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之状。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已非常发达,特别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已极其完善。宋代以后,建筑技术日趋完善,在建筑的人文精神追求上有突出的发展。

④元末明初,砖券结构开始在民居中采用,深厚黄土层中营建窑洞式穴居和江南大型木构架住宅技术日趋成熟。清代民居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民居的地域特色更为突出,北方窑洞式穴居、客家土楼大型集体民居、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居住建筑达到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高峰。

材料二:

①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风格各异的民居住宅。

②合院式民居,由几栋独立的建筑围合成封闭的庭院,分布于华北地区。这一带冬季寒冷干燥,北风盛行,因此房屋多坐北朝南。这种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既具有高度私密性又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北京的四合院民居是最典型的代表。天井院落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夏季闷热多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与北方四合院所不同的是,四面的屋檐相连,屋顶上形成一个朝天的“斗”形,这就是“天井”。四面屋顶的水向中间流入天井中,民间把这种“天井”叫做“聚宝盆”。天井具有采光、排水、蓄水、通风、调温的重要作用。皖南民居和江南民居是其代表。杆栏式民居,俗称“吊脚楼”,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等地广泛存在这类民居形式。这些地区多山地,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常年潮湿多雨。这种民居干燥防潮又凉爽,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山地,是传统民居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

③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地域特征鲜明。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雄浑的“太行川寨”,还有江西苗寨的古老与神秘……各种民居建筑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材料三:

①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这是先民智慧的体现。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遮阳、避雨、散热、通风和防潮。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黄土高原地区,因为干燥少雨,形成了窑洞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白墙黛瓦的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即便主要受文化艺术、宗法制度影响的民居样式,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庭院中植树种花、建假山盆景,依然体现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特征。

②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传统民居习俗生态智慧的另一种体现,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及吊脚楼主要以竹木、石材为建筑材料。青藏高原上的碉楼多以当地的土石作为建筑材料。

③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神——思想和智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