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论述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重庆市大足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何以中国?这看似宏大的命题,却为一代代青少年反复追问。从家门到校门,从迈向社会到走向世界,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需要回答的“成长课题”。

层次

内涵

政治

“中国”一词最关键的意义是连系于“天子支配天下的政治体”,如《诗经》说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就是中央地域的概念,而中央地域概念就是权力的中心。

地理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汉唐以降,“中国”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达大漠的广阔领域。

文化

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之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两宋时期,“中国”出现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局面,政治中心和地理空间范围上的“中国”已经破灭,此时“中国”一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元明清则沿袭这一趋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

民族国家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清朝大门,“中国”一词开始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名使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签署的中英《江宁条约》(通称《南京条约》),出现了“中国”与“英国”的对称,并多次出现“中国官方”、“中国商人”的提法。此后,清政府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

新中国

庚子之役后,梁启超等人率先提出“新中国”这一概念,开始国人对于中国未来的设想。辛亥之后,国人丰富发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立宪派一方坚持建立君主立宪式的“新中国”,革命派则坚持民主共和式的“新中国”。五四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一词完成了使命。

——摘编自史宏波、黑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举一反三
家谱、族谱是我国民间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出现了家谱学著作,例如《潜夫论·志氏姓》《帝王年谱》等,还有碑刻家谱《孙叔敖碑》,记载了该家族数百年的历史,碑文已经具备家谱的性质。汉代的家谱作用是“明系世、辨昭穆”,记载内容有家族世系、生卒、字号、官位、葬地等。东汉及魏晋以后,族谱便以纸质方式大量留存下来。而唐朝时期,修家谱、重门第的风气达到顶峰,唐太宗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关陇士族皇族一脉作为第一族,下令重修族谱。武则天也下令重修族谱,加入自己所在的庶族一脉。

——摘编自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

材料二

《水澄刘氏家谱》及其系列宗族、乡约、保甲文献,是宋明时代宗族重建运动的重要代表。其内容有:“初,刘氏家庙所行,皆世俗之礼。先生一一正之,置祀田,辑宗谱,立乡约。乃立宗长一人,总宗教、宗翼二人佐之,宗老一人以齿(老人),宗干一人司钱谷,宗纠一人司赏罚。举宗之事,皆质成于宗长。宗长未听,而投牒于官者,罪之。月朔,宗长率宗人而谒庙,有善恶皆书之。置义田百亩,定卸(通“恤”)例:一卸贤,二卸鳏,三卸孤,四卸嫠,五卸丧,六助婚。罪人与醮妇不卸。”

——摘编自刘宗周《水澄刘氏家谱》

材料三

明清时期,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孙中山先生指出:“族谱记录着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和“重视精神谱系”的建设,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探月精神、深潜精神,为新时代精神文化提供丰富的滋养。

——摘编自沙其敏《中国族谱与地方志研究》、[日]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隔绝,最终衰落甚至灭亡。

——摘编自吴平《中国概况》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把握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要倡议。

——摘编自杜月明《中国道路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

材料三   面对今日世界共同的难题,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实现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仁者爱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稳定又丰富多彩的根本保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