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秘密  
靳雪明

①冬日午后三点,阳光喧腾腾的,整个世间像一个巨大的、刚出锅的白面馒头。

②我推车出院门的时候,对门邻居五岁小男孩洋洋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一辆玩具铲车。听到响声,他那双大眼睛的视线落在我身上。我故意不去看他,低着头把车架支好。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大眼睛始终在我身上打转,似乎想要挖掘出什么线索。

③巷子里静悄悄的。这个时间点基本是没人的,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我紧抿着嘴唇,抱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子,用钢丝紧紧固定在车上。卖了半辈子糖葫芦,怎么着这“刘记糖葫芦”的名声也传播在外。每一颗山楂都经过我精挑细选,圆滚滚、红彤彤,在外面裹一层亮晶晶的糖衣,一入口,酸甜软糯甜到心里。

④洋洋仍旧看着我。虽然我避开他的眼神,但余光和第六感清晰地告诉我这个事实。就像以前平常一样,他会目送我跨上车出发,直到转弯驶出他的视线。

⑤就在我准备跨上车扭动电门的时候,一个声音传进我的耳膜。

⑥“你是哑巴吗?”

⑦我花了半分钟的时间,确定这句话出自洋洋的嘴巴。我不置可否,又一次扭动电门。

⑧“爷爷,你是哑巴吗? 怎么不说话?”

⑨我又一次听见了相同问话。 活了六十多岁,第一次有人说我是个哑巴。

⑩我一脚撑地,一脚踩在踏板上,扭头看着眼前质疑我的小男孩,想用成年人的语气怼回去。 紧接着,老伴拉长脸、恶狠狠地跟我说的话在耳边响起。

⑪“这辈子,不许跟对门他们家任何一个人说一句话。老死不相往来!”

⑫那是对门这个小男孩洋洋还在襁褓中时,他家的狗狗在我家大门口“惠赐”了一堆耙粑。接下来,这事儿一来二去,几代人参战、破口大骂,结果就是我和老伴都成了洋洋眼里的“哑巴”,再不同他们有任何交流。这是孩子小小的内心里认知不到的旧事了。

⑬我第三次准备扭动电门。

⑭“爷爷,你是哑巴吗? 可我看到你跟别人说话呀。”

⑮看来洋洋今天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我不回答,或许还会有第四问、第五问。我松开电门,索性从电车上下来,支好车,走到离洋洋一米远的地方。我再不说话,就真成了哑巴了。

⑯“你看到我跟别人说话,还这么说?”我的语气不阴不阳。

⑰“那你怎么从来不跟我们说话呢?”洋洋仍旧天真地问。

⑱我不知道,该怎样给一个尚未明辨是非的孩子解释大人之间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我调整了一下语气。“这不是你一个小孩该操心的事情。”我尽量语气平缓下来。

⑲洋洋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 “爷爷,你的糖葫芦看起来真好吃。”他的注意力转移了。“那当然。谁不知道我‘糖葫芦刘’的名声。”我有些得意。

⑳“我能吃一串吗?”“你有钱吗?”

“我没钱。要不我跟妈妈要钱去。”“不行不行不行! 坚决不行!”我一连串地反对。

洋洋眼神里渴盼的火苗渐渐暗淡下去。 我心里一紧,骂了自己一声,从草靶子上取下一串糖葫芦,递到洋洋面前。

“给你,不要钱,但是有个条件。”我说。

“什么条件?”洋洋眼睛里又升腾起希望。

“我给你糖葫芦的事情,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尤其是对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紧绷着脸,严肃地说。

“不说,肯……定不说。”洋洋说肯定两个字的时候,拉长语调,加重了语气。“那好,给你。”

洋洋接过糖葫芦,咬了一颗,吧唧吧唧咀嚼着。脸上是满足的神情。 “太好吃了!”我满意地笑了,转身要走。

“爷爷,你玩玩具吗?我把我玩具给你玩。”洋洋突然把手里的玩具铲车递到我面前。“玩具?”我懵了一下,还真没玩过。 我接过来,在手里摩挲着。

“爷爷,记得,这是咱们的秘密哦!”洋洋神秘兮兮地说。“嗯!秘密!”

“拉钩!谁也不许说出去哦!”洋洋伸出右手小指头,阳光包裹着他整只手,他的手温暖泛着光晕。我也伸出右手小指头,勾住他的小手。

“说话算数,一百年不许变!”洋洋拉着勾摇了摇,伸出大拇指,跟我的大拇指碰了碰头。

我们之间好像有了某种默契。以后我出门的时候,只要巷子里没人,我跟洋洋就会聊一会。我给他糖葫芦吃,他把玩具让我玩。我们很开心。

这个秘密能永远保持下去吗?或者……还需要保守下去吗?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个“秘密”。
(2)、文中三次出现小男孩的疑问“你是哑巴吗”,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①那是对门这个小男孩洋洋还在襁褓中时,他家的狗狗在我家大门口“惠赐”了一堆粑粑。 (提示:“惠赐”是称人所赠的敬词。)

②我不知道,该怎样给一个尚未明辨是非的孩子解释大人之间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提示:“鸡零狗碎”指无关紧要的琐碎事物。)

(4)、根据文意,你认为这个秘密需要保守下去吗? 为什么?
(5)、同样是处理邻里矛盾,清代学士张英书信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而本文中这两户人家因小事而针锋相对,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假如你是文中的“我”,请想个办法化解矛盾,做到“得理巧饶人”,并阐释这个办法巧妙之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动物导航之谜
        ①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航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2个多月,行程2000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2个月后小龟破壳而出,同样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游回遥远的巴西沿海。
        ②这种奇异的远航本领,鸟类可能更胜一筹。身长仅4厘米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2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
        ③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途外出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④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⑤通过信鸽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航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160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此时却正好在南方,鸽子看到太阳后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
        ⑥蜜蜂和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科学家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对磁场很敏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带上一个小头盔,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磁北极导航的。
        ⑦科学家们的实验,虽然已初步揭示了蜜蜂和鸽子导航的秘密,但是太阳、星星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使是地磁场的强度也会有变化。那么鸽子和蜜蜂是怎样根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导航行为,至今尚无人知晓。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昆虫以及大蝴蝶等能远航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老家的,这些秘密尚未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乌镇的时光

岑亚芳

    关于旅行的去处,我一直偏好古镇,仿佛总有些割舍不掉的心绪,觉得那里还生活着原先,还能看得到旧时的月色,还有一些被称作回忆的东西。

    去乌镇是几个月前的事了。到西柵的时候临近傍晚,阳光穿过深深的巷子,落在廊桥上,长青藤的叶子像玉石般晶莹剔透,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下来,我惊艳于逆光下这唯美的景象。居然忘了要拿背包里的相机。

    预订的民宿临水而筑,我的那间还有个小小的阳台,两把藤椅,一张小几、放着青花瓷茶具,倒也清雅别致。简单整理了下,摄友们便各自出发寻找美景去了。相较于一大群人聚集在一处猛拍出来的照片千篇一律,我倒是更喜欢这种方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乌镇,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而我,更愿意闲散地四处走走,感受小镇特有的韵味。

    西栅果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这种美是大气的,沉稳的,朴素的。在这里,找不到一处西塘那样灯红酒绿的颜色,就是路灯,也是最简朴的灰白色调。青藤从斑驳的墙面垂下来,谁家的屋沿下,还挂着开满小花的盆栽?凹凸的青石板路蜿蜒而前,路面却非常干净,干净得好像我不是走在旅游景点中,而是在穿越一段长长的旧日时光,思绪很容易就陷入飘渺中去了。

    西栅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这里的小巷,石桥,河道,青瓦白墙.雕花木门,还有廊桥下长长的美人靠不知不觉,就会把你的脚步带入深远的记忆。沿街也有不少的商铺,从吃的到用的都齐全,却绝没有嘈杂的喧嚣。你可以进去看,没有人向你兜售什么,仿佛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展示,喜欢,可以带走;不喜欢,它还在那里,静静地封存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岁月。街上有个乌镇邮局,青砖外墙,乌漆墨黑的邮筒。走到这里,时光一下子倒退了百十年,脑海中突然闪现这样的画面:藕色的斜襟上衣、黛蓝的长裙,女孩撑着油纸伞,抿嘴轻笑……呵!那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翻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我特别喜欢那些小小的书店和里面挂着的照片。照片都是当地的摄影师拍的。乌镇的春夏秋冬、暮色晨景,每一帧都是极美的画卷。聪明的人们把它们制成明信片发行,填好地址马上可以寄出去。我挑了几张,却没有邮寄。营业员帮我简单包装了下。素色的纸上印着他们的LOGO—“当年”,不经意间心又被轻轻地拨动了。

    就这样边走边摄,看两岸枕河人家,人们三五成群坐在窗前品茶喝酒,怡然自得。不断有桨声划过水面,摇碎了老屋和桥的影子。晚风吹来,空气里分明带着清新的自由和欢快。

    这样的时光很容易过去,等发现肚饿的时候,已是七点多了。民宿的饭菜都需要预约,也再没有空的桌子可以腾出来给我们了。结果,几个人只好走进一家茶楼,在月光和蕉叶下静静地享用了晚餐。

    夜深了,大部分游人已散去,我们又去拍了几张夜景.月色朦胧,灯光朦胧,露天电影已经散场。

    第二天坐船出来时,摄友们讨论此次拍摄的过程。我拿出包里的明信片给他们看。都说,这样的片子其实我们也可以拍出,只是,作者生活在这里, 一草一木再熟悉不过;而我们之于她,只是红尘中一行色匆匆的过客…

    是的, 也许那个晚上我们错过了最佳的摄影时间,也错过了一场可能非常好看的露天电影,好在并没有错过第二天的晨曦。当阳光笼着枕水人家、古拙的石桥、轻轻摇过的乌篷船,那种宁静、恬淡、惬意悄悄温润了身上每一个细胞。

    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在乌镇的时光非常美好。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第3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钟霄的第九年

王璐琪

    我们画室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大家只有17岁的时候,他已经26岁了。

    所有的人都在准备美术高考,他也在准备,据说,这已经是第9年了。在艺术生的群体中,他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他曾经在墙上画了一幅画,只处理了一半画面,另一半像是被人撕掉了,还卷着纸边,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幅贴在墙上的残破画。那天老师来的比较晚,他到画室后巡视了一圈,然后生气了。“昨天的值日生是谁?怎么这里还贴着一幅破……”他抬起手摁住墙的一瞬间愣住了,手指放在上面很久没有拿下来,再回过头的时候,老师目光直视着他,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当画室老师,做我的副手。”

    全班目光齐刷刷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他没有回答,依然专注地挥舞着手里的画笔。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块颜色画歪了。谁都知道他要考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因为他不肯将就别的。关于那所北方的美术学院,大部分人是不敢奢望的,包括我。

    我们画室在一栋破旧的七层高的居民楼里,那段时光非常快乐,一群孩子肆意地在残破的墙上涂鸦。一栋即将被拆除的旧楼,被我们装点的犹如“卢浮宫”,格外美丽。

    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这栋楼的天台,几个伙伴常常三三两两在天台眺望月亮,谈论着明天的梦想。在我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一定要带着一个速写本,把我们的形态画在纸上。只有提起那所梦想中的美术学院时,他才会插上一两句话。

    美术高考前夕,画室里只听得见笔划过纸面时的沙沙声。忽然有一位同学喊到,“钟霄,外面有人找你。”那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头发几乎全白了,脸晒得土黄,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背着一个布兜。看见钟霄出来,老人黯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灯。他们站在画室门口,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老人几次把布兜交到他手里,钟霄都不接,硬推回去。这样僵持了一会儿,老人生气了,一跺脚,他才勉为其难地接了过来。

    待他回来后,我问他,“那是你爷爷?”他面无表情地说:“是我爸,他知道我明天要考试,给我送庙里求来的馒头,说是吃了耳聪目明,一准儿能考上大学。”后来,我转身拿铅笔时,发现他正在默默地流泪,我同情地看着他。

    这一年,他没有参加考试,做了老师的副手。他坚持了九年,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我很吃惊。而这一年,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他梦想的那所美院的录取通知书。所有人都过来祝贺我,他也不例外,那张单薄的纸,被他摩挲了好多遍,“真羡慕你,真的,羡慕你。”他复读机一样,反复讲,反复说,像是在对我说,也像是在对他自己说。

    “你为什么不再试一试呢?”我问他。他为难地笑笑:“我怕今年考上了,家里拿不出学费。任性考了那么多年,是该给家里挣点钱了。等攒够了钱,我再考。”我想尝试着安慰他,却发觉自己词穷了。

    高考后,画室被拆除了,我们的“卢浮宫”倒塌了。

    再去看他时,他气色好了很多,已经成了老师的合伙人。他邀请我去画室看一看。上了顶层后,我震惊了:顶层的墙壁上,全是孩子们的涂鸦,极像当年我们的“卢浮宫”,尤其是天台。他站在一片彩绘前对着我笑,既像从前那个执著的青年,又像一个全新的人。“虽然没有考上那所美院,可美院现在会请我讲课,也值了……”他谈起自己的事业,开始滔滔不绝。不远处有学生喊他,他去学生那里指导了。

    我沿着彩绘墙慢慢地走,忽然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幅残破的速写画,走近一看,我笑了,又是他的恶作剧,让人误以为是贴上去的。可是当我看完速写画和画旁边的彩绘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那是六、七个少年坐在天台上看月亮,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半空,唯独他,一手拿着画笔,两只眼睛却看向我们。速写画旁边,有那么一个真人比例大小的彩绘,是个蓝色的阿凡达。她手持长矛,满脸警戒的神情,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们的潘多拉星球,以及我们曾经的“卢浮宫”。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怀念方令孺老师

林非

①我永远记得方令孺老师,庄严地站立在紫红色的讲台上,开口说话的时候,就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那一双晶亮的眼睛,射出了多么热烈的光芒。她正在评点一位同学的作文,称赞他将自己乘坐火车时的见闻,描写得如此的活灵活现,接着就欣喜地朗诵起其中的一段文字来。

②我惊讶地张望着她,怎么能够将学生的一篇习作,记忆得这样牢固呢?昨天的夜晚时分,她肯定是坐在灯光下,反复地阅读和琢磨,辛苦地准备着讲课的内容。为了提高大家写作的水平,她竟会付出如此巨大的劳作!我又瞧了一眼左右的同学,发现他们跟我一样露出惊讶的眼光。

③我瞧着这位像母亲一样仁厚和慈祥的老师,感激她如此的关心我们,希望我们都学习好写作的课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长年累月地花费了多少心血啊!

④记得有一回,当她跨上狭长的讲台,瞅见黑板上还没有擦去的许多粉笔字,赞赏地点起头来,大概是喜爱这字迹的工整罢。一位值班的同学,很歉疚地离开座位,迈开大步奔了过去,赶紧拿起刷子,快速地擦拭起来。

⑤我听到了方老师轻轻地叮咛他,“慢慢擦,写得多好的字!”

⑥50多年的光阴,早已经悄悄地流逝,方老师也于20余年前病故了,可是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课堂里,听她讲课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一样。

⑦那时候多少次在校园里碰见她的时候,她总是笑眯眯地询问我和几位一起走路的同学,功课学习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一直说到晚饭的钟声响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跟她告别。

⑧我还跟几位喜欢写作的同学,拿着各自刚写成的文章,恭恭敬敬地走进她的客厅。她一面满脸笑容地招呼我们,坐在矮小的沙发上,一面就拿起我们递上的稿子,戴上金丝镶边的眼镜,匆匆地阅读起来,看完了一页,就平整地摊放在桌子上。全部看完了之后,挨个儿地跟我们讨论起来,指出哪里写得很好,哪里还有毛病,询问我们能否接受她的意见?

⑨怎么会不能够接受呢?简直是一种醍醐灌顶似的感觉!梁实秋在《方令孺其人》这篇散文中,叙述过方老师爱书如命的故事。正因为这样的缘故,方老师才能够成为一位诲人不倦的教授。这时,方老师瞧着我们欢天喜地的模样,她走到厨房里,端出了一盘橘子,要我们一边品尝,一边说话。

⑩因为太喜爱和钦佩方老师的缘故,我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寻觅到了她的散文作品,和几位同学轮番地阅读起来,还尝试着领会她清新蕴藉、亲切睿智和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等到听完了刘大杰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之后,我又浏览了大量有关的作品,有了这样初步积累的知识,就敢于在同学中间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认为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之后,在描摹滁州风景的散文作品中间,就要算方老师撰写的《琅琊山游记》,挥洒得最细腻和迷人了。

⑪当然最使我怀念的,还是方老师那种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和诚心诚意地爱护学生的高尚品格。从我大学毕业之后,她还始终关心我的工作,几次晤面的时候,都详尽地指点着我。直到她病逝前不久,我还收到过她探讨散文创作的来信。

⑫巴金在《怀念方令孺大姐》这篇散文中说过,“她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因此在自己的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

⑬善良、热心和高尚的老师,当然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阅读《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