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中插叙“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有什么作用?
(2)、分析选文第三段中,“我”的回答为何让母亲喜出望外。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课文中反复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守在窗口的父母》,完成小题。
        ①我匆匆赶到家,客厅里空无一人。我又跑到卧室,才发现他们跪在凳子上,像孩子一样把头伸出窗外东张西望。
        ②我赶紧喊了一声:“爹,娘,你们干吗呢?”
        ③爹扭过脸看到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哦,你回来了。天晚了,看你还没有回来,我们就在这里看看。你看,你娘还在那里看呢。”他像推卸责任一样,赶紧把目标转向我娘。
        ④娘的耳朵基本上听不见任何声音,所有的交流都靠手势,就像哑语。我上前拉了拉娘的手。娘回过头看到我,也笑了:“看了半天,咋没看到你呢?”
        ⑤我说:“我骑摩托车,戴着头盔,跑得快呀。”不知她听到没有,她舒了一口气,把身子抽回来,又一点点挪下凳子,搀着爹,一步步挪回客厅。我跟着他们走回客厅,把电视机打开,眼里竟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⑥这是我参加工作16年来,第一次将父母接到身边住。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房子,后来有了孩子没地方住,再后来是他们年龄大了不愿意动。现在,在我的极力劝说下,他们终于勉强答应住半个月。
        ⑦来到城里之后,他们极不习惯。房间本来就小,忽然增加两个人,空间就更显逼仄。我们紧张,他们更拘束,手脚都不知道该怎样放。除了睡觉,只能在客厅里看电视。
        ⑧爹已经“返老还童”,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不能怪他。他今年已经81岁了,脑栓塞几乎使他偏瘫,而脊椎关节错位,又使他的腰不得不弯下来,走路已经像婴孩一样,步履蹒跚,一摇三晃了。
        ⑨娘的听力不好,但眼睛和手脚尚好,就想帮我们干点儿家务活。可做饭用的是液化气、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服是洗衣机,她在农村积攒了大半个世纪的经验,在这里几乎百无一用。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诫他们:不要乱动电,不要乱动气,不要随便出门。于是,他们被“囚禁”在56平方米的小屋里。
        ⑩干坐着的滋味不好受。爹还好说,他白天看书,晚上看电视,还能抽烟。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就拖地,择菜,做些不需要丝毫技术含量的活儿,地拖了一遍又一遍,菜洗了一次又一次。可娘已经78岁了,眼神不济。地拖了,总不净;菜择了,总有泥。私下里,老婆对我说:“别让娘干了吧。她干了,我还要再干一次。”我说:“你不让她干,她会憋出病的。”
        ⑾于是,娘就津津有味地干,老婆就不厌其烦地返工。
        ⑿一个星期天下午,太阳很好。我们陪爹娘在楼下的草地上晒太阳。一会儿,朋友有事找我们。临走时,我告诉爹娘:“一会儿你们就自己回去,楼上楼下也不远。”朋友的事情忙完时已近傍晚,回去一看,爹娘竟还没有回来。我赶忙下楼找。
        ⒀刚到楼下,就看到娘搀着爹在另外一个单元楼道口上下打量,四处张望。我赶快迎上去说:“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去啊?”
        ⒁“啊……啊……我们找不到咱家的楼道了。”爹有点儿害羞地说。
        ⒂“我说是那个楼洞吧,你非说是这个。”娘还在一边添油加醋地羞他。
        ⒃爹并不生气,只是“嘿嘿”笑着,一步三摇地跟着我挪上了楼。
        ⒄此后,他们就再也不下楼了。
        ⒅有一天上班时,路边楼下,我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忽然就看到了爹娘。他们挤在靠路的窗口,正朝我挥手。我朝他们挥一下,他们再朝我挥一下,如此重复了好几次。下班回来,我有意识地抬头看了看那个窗口,果然看到他们在探着头,朝我下班回来的方向张望。看到我时,他们又开始兴奋地朝我挥手。
        ⒆从此,站在窗口的父母,就成了这栋楼的一道美丽风景,两个老人像一对老鸟一样偎在一起,朝楼下的我不停地挥着手。那温情的目光和挥手的姿势似一张网,将他们的孩子包裹在浓浓的牵挂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 ,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听声音,猜城市

翟杰

       ①微信朋友圈里,好友分享了一个测试。说实话,我对这些网络上的所谓测试一向不感兴趣。什么测性格啊,测运气啊,测心理啊,在我看来,只不过是获取点击量的噱头而已。这次不同,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听声音,猜城市。

       ②饶有兴致地点开,几秒钟后,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出现了几行小字:看电影、看直播、看热闹的世间百态,你的眼力越来越好,但你的耳朵呢?

       ③带着好奇与疑问点击图标,测试就算开始了。首先,传来一阵阵吹哨子的声音,同时出现了三个选项:北京、深圳、贵阳。思索再三,心中实在没有确切答案,反正别人看不到结果,索性凭借感觉选择一个,结果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号,并且在一旁附有正确答案:您刚才听到的是鸽哨,是一种系在鸽子身上的发声器,鸽子飞动带动的气流穿过鸽哨发出声响。哦,答案原来是北京。

       ④恍然大悟。下一题。一阵门铃声响了起来,之后紧跟着一句“您好,欢迎光临”。选项依旧是三个:太原,南昌,上海。这种声音我不止一次地听过,每当进入便利店,经常会有这种声音响起,我知道它更大的作用是提醒店主,有人进来了。不过,到底该选哪一个呢?门铃声一直在响,似乎在催促我赶紧做出选择。应该是上海,在这三个城市中,上海的便利店是最密集的。果不其然,答对了!答案显示,上海是全国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城市,据说如果在街道上画一个直径100米的圆,能圈进5家便利店。

       ⑤再来。听到有人在唱戏,那声音高昂激越、强烈急促,似乎在扯着嗓子大声吼叫。用排除法,最终选择了西安。没错!这是起源于西周,号称关中八大怪的秦腔;继续。呼呼啦啦搓麻将的声音,不用说,一定是成都。麻将对于成都人的生活,似菜肴中的辣椒,缺之无味,成都人的大事小情里,从来少不了麻将……

       ⑥测试结束,最终得到了86分,勉强优秀。忽然,我心底里产生了些许感触。正如测试前提示的那样,我们看电影、看直播、看这个纷繁的世界,但是我们用心听过周围的声音吗?我走过内地的不少城市,看到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吃到的都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却从没想起过用耳朵去倾听一座城市。我又想,如果用一种声音形容我所居住的城市,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声响呢?那该是从两千多年以前传来的经久不息的回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该是一句句响亮且富有韵律的快书: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该是客居在此二十三年之久的李白,站在酒楼上一次次地深情吟诵: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⑦然而,之前,就在这座城市中,我耳朵里装着的全是小贩的叫喊,汽车的笛鸣,洒水车的嚎叫。我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听一听这座城市独有的声响。哪怕是迈出门去,听一位老者骑着一辆老式的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压过一片片落叶;哪怕是独自踱步在落满积雪的小道上,听一阵风把枝头的积雪吹落;哪怕是听一只小小的鸟儿,在草地上随心所欲地啁啾……

       ⑧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独特的印记,有的需要你用眼睛去发现,有的需要你用味蕾去感知,有的需要你用双手去触摸,有的,则需要你用耳朵去倾听。其实,无论身在哪座城市,只要拥有一颗对美充满向往的心,必能听见它的浅吟低唱。

                                                                                                                                                                                            (摘自《新民晚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②一天进村好几趟呢!一位当地干部说,这个时候,群众看见我们的身影,听见我们的声音,心里才安生。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村干部说,生活还得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对不?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③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见到我们,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④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⑤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

    ⑥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⑦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⑧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⑨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⑩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⑪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⑫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⑬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⑭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⑮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⑯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⑰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⑱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⑲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为国家添把力不是?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和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我得跟她说说,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 伙儿和我们一样,在医院外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呢。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

    ⑳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选自《人民日报 》,2020年2月 )

阅读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 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 他是个苦命的娃。 也的确, 父亲十二岁丧父, 不得不辍学到 石灰窑工作, 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 有人说, 老刘命好, 三个闺女乖巧孝顺; 也有人说, 老刘命好, 夫妻俩没红过脸, 恩爱  有加; 还有人说, 老刘命好, 从来不跟人闹意见。 父亲乐呵呵地说, 细水长流嘛。 别人不懂父亲这话 是什么意思, 摸着脑瓜皮说, 老刘可真逗, 说你命好, 你还不乐意咋的? 是啊, 别人觉得, 细水长流  和命好放在一起, 这是哪跟哪啊? 但我最明白, 父亲的意思是说, 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 水长流, 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 继为人母, 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 ”挂在嘴上, 当然, 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 但是, 今年夏天, 父亲的“细水长流 ”刚一 出口, 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 老天爷太吝啬了, 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 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 打了 蔫。 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 心急如焚。 可是, 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 根 本修不出渠来。 再说, 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 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 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 父亲得令而行, 两人不顾炎炎  烈日, 在棒子地里穿梭, 割伤了脸, 衣服都湿透了。 最终用三个小时, 浇了三家的地。 中午, 我赶回  娘家, 替父母准备好午饭。 母亲向来身体不好, 回到家, 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 一个劲擦汗; 一 向  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喘着粗气。 我埋怨他们, 这么大的岁数了, 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

就是旱死了, 不就一年没收成吗? 母亲一 听, 跟我急了, 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我  不敢再接话, 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 母亲便自言自语, 三个小时, 差点把命搭进去, 不知道那两家知  不知情。 父亲说, 干了就啥也别说, 细水长流。 母亲吼道, 水都干了, 还流啥? 父亲一 向害怕母亲, 见母亲发脾气了, 连一 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 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 按理说, 他们没出力, 总该给点钱吧! 父亲说, 也不是人家让 咱们浇的, 爱出不出吧。 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 但还是那个意思。 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 发火, 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 我跟父亲唠嗑, 父亲说, 这人啊, 愿意活得累呢, 就会累; 愿意活得轻松呢, 就会轻 松。 我说, 是啊, 细水长流。 父亲笑笑说, 可是, 你妈有的时候, 就是不明白这个理。 我说, 妈活得 比你累。 父亲说, 所以, 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 再说了, 夫妻之间也是一样, 不能啥都计较, 还是 那句话, 细水长流。 父亲说完, 嘿嘿笑了几声, 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 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丫头, 还是你爸说得对, 真的是细水长流。 原 来, 前几天, 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 一看地早就浇了, 便把水费给了母亲, 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 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 表示感谢。 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 一边说, 你也要记住啊, 这人啊, 可不能太 计较。

       ⑨我瞧了一 眼父亲, 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