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白山市第三中学、白山市第五中学、白山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是年味肉糕香

①年味是吃出来的。

②在老家麻城,过年重在一个“过”字,讲究的是过程,熬腊八粥、打糍粑、炸丸子、做鱼面、酿米酒……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是节。每一个节点都和吃紧密相关,人们似乎要把一年的收获和对来年的期许,都注入到饱含祝福的食物之中。

③这么多美食,最能代表老家年味的是什么?毫无疑问,肉糕!

④老家有句俗话:“没有肉糕不成席。”肉糕是供奉祖先必不可少的供品,在春节期间也是款待客人的必备佳品,还是红白喜事的酒桌上绝对不能少的一道硬菜。过年没有肉糕,那就不叫过年了。

⑤肉糕的主要原料是鱼肉。老家麻城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润,古时濒临云梦泽,河道交错,池塘如星,水草丰美,是鱼儿们的天堂。每逢雨季,鱼儿就成群结队顺流游上农田、沟畦。先人们不用下网,在农田里、沟堰边一弯腰就能捡到鱼。相传楚王嗜鱼成性,又时常因鱼刺卡喉而恼火。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发现,从背部下刀很容易把肉和刺分离开来,于是把去刺后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厨师告老还乡后把技艺传到民间,人们就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

⑥剁肉糕,在老家人心目中是件大事。过年的肉糕,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后才开始剁。童谣中“二十四,嗍(吸)鱼刺……”那个鱼刺就是剁肉糕剩下的。那时,家家户户在磨刀剁鱼前,都要在香案前虔城上香、烧纸,然后放鞭炮,接天上的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祭祀之后,村子里便响起了咚咚有力、此起彼伏的剁肉声。那几天,如果在路上碰到熟人,不再问“你吃饭了没?”,而改口问“你家肉糕剁了没?”

⑦记得小时候,我常站在案板前观看剁肉糕的全过程,主要有剁肉、磨碎、打芡、上蒸四个步骤,其中关键一步是打芡,这是个费力的事,要把几十斤浓浓的浆体在盆里充分搅拌、完美融合。早年常是祖父操作,父亲在一旁辅助。后来,祖父上了年纪,没有力气,就在一旁指导父亲:“再快一点!用力用力!搅匀搅匀!成了!”打好芡,配上生姜、味精等调料后就可以上锅蒸了。火候的掌握同样重要,母亲在锅里一次性加满水,默不做声地往灶里添松柴。在这之前,母亲总要对我们围观的小孩嘱咐几遍,千万不能说“死”、“干了”、“完了”之类不吉祥的字眼。至于不得不说的“蒸笼”,也得改称“蒸溜子”,龙颜是冒犯不得的。在老人们心里,蒸肉糕的过程,包含着全家新一年的运气:如果肉糕制作过程顺利,蒸得膨胀喷香,就预示着来年诸事顺心。因此,一家人合力做起肉糕来,那份专注和虔诚,就如同宗教礼拜。

大火蒸四五十分钟之后,揭开盖子,香气扑鼻。出锅前在肉糕上涂一层新鲜的蛋黄液,出锅倒扣在案板上,肉糕便制成了。刚出笼的肉糕叫做“热肉糕”,可以直接切下来吃。谁家要是做肉糕,一定会事先跟邻居说。于是,左邻右舍便都去吃一块小边角,一边品尝,一边赞美主人的手艺好。家家户户的肉糕做好了,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每次祭祀上香,老人们总要切两片搁在碗里,让祖人菩萨们尝尝家里最好的东西,心里才舒坦。

⑨各家做肉糕有各家的传统与习惯,里面的配料也不尽相同,味道自然也有区别。拜年时,主人总会煮上一大碗肉糕,说:“来试下我的肉糕怎么样?别客气,都吃了。”客人自然不会当真全吃了,斯斯文文地拿起筷子来,先是带声响地美美地喝一口汤,接着吃两块肉糕便放下,连称“你家的肉糕做得真好,发财!发财!”

⑩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忙碌在外,过年时一家人也难得聚齐。可是,不管走得再远,时间再久,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肉糕。就像作家许忆在《旧时光的味道》里写的:“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你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家常菜。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⑪祖父去世后,父亲继承了做肉糕的技艺,承担起过年做肉糕的重任。只是,身边少了我们几个围观的小孩子。每次做好了肉糕,母亲总会在电话里说:“肉糕做好了,你们什么时候回来过年啊?”每次回老家过年,临走前,母亲总是大包小包地给我们装好土特产,其中必定有肉糕。母亲常说,“这肉糕啊,可是你在外面再有钱也买不到的!”我们就这样,带着肉糕,带上家乡的味道,再次奔向远方。

(1)、请简要概括,文章围绕“肉糕”写了哪些方面的事。
(2)、仔细揣摩第⑧段画线句子,任选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大火蒸四五十分钟之后,揭开盖子,香气扑鼻。出锅前在肉糕上涂一层新鲜的蛋黄液,出锅倒扣在案板上,肉糕便制成了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引用《旧时光的味道》中的话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沿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散文海外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感冒吃药有讲究

    ①又到了感冒多发季节。

    ②感冒引起的鼻塞、咽痛、咳嗽等一系列症状着实让人难受,不少市民为了免受这些感冒症状的折磨。一有感冒症状就马上吃药或打点滴,甚至身边有人感冒或流感流行时,害怕自己被传染,也赶紧服用板蓝根等药物,认为这样可以把感冒“截”住。

    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部主治医师刘红升表示,感冒药的主要功效是缓解症状,让感冒的人感到舒服点,但是并不能让感冒病程缩短。而使用抗生素是非常错误的方法,因为抗生素无法消灭病毒。“对付感冒病毒最有效的不是药,而是多休息、多喝水,让身体自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普通感冒与流感相混淆。”刘红升解释说,“流感与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呼吸道引起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⑤普通感冒30%﹣50%是由鼻病毒引起的,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病,特点是散发性,不引起流行。普通感冒的症状有发热、流涕、打喷嚏、鼻腔干燥、头疼、头晕、恶心等,但不是所有的症状同时出现,根据个体差异症状各异。

    ⑥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特点是具有流行性。流行性感冒多发于冬春季节,大面积群体出现,由病毒引起。流感的症状在有些病人身上表现比较典型,一发病即可能出现高烧,常达38.5℃以上,并伴有寒战、肌肉酸痛、头痛、咽痛、全身乏力;但在有些病人身上表现不典型,通常和普通感冒症状类似,只是在程度上稍重。尽管这些流行性感冒的主要表现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但季节性和传染性较强,一定要引起注意。

    ⑦“普通感冒不是什么大病,许多人选择了自己买药服用,这种方法不是不可取,但一定要明白如何选药。”刘红升表示,普通感冒如果症状轻微,甚至可以不用药,如果症状重,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物抗病毒和减轻症状的西药,比如“白加黑、泰诺、康泰克”等,“但在临床中我们发现一些病人几种药一起吃,这样的做法有害无益。因为这些西药的药物成分大多类似,多种药物一起吃,仅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⑧流感的处理则要区别对待,如果症状不典型,市民不能分辨自己是患了普通感冒还是流感,处理原则可以参考普通感冒,如果症状迁延不愈,可以看医生来帮助解决。但对于症状较重的流感,最好发病初即去医院就诊,医院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检查帮助明确是否感染流感病毒,在治疗上会加用治疗流感的药物,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奥司他韦”。

﹣﹣选自2012年3月28日《科技日报》

阅读下文,完成下来了各题。

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①参加了一个助学公益活动,我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②女教师三十多岁,清秀的脸上带着几分腼腆,一说话脸就红,像山里入秋的枫叶。谈话中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一所很偏僻的山村小学。众人在感叹钦佩的同时,问她为何能坚守这么多年?她说,也曾动摇过。当初选择去偏僻山区,是被电影《凤凰琴》中扎根山区的美丽女教师感动了。她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女教师的影子。于是,那年枫叶泛红的时候,她来到了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

       ③所谓学校,无非就是三间简陋的屋子,三十多个学生,一个黄土地操场,操场上一杆褪色的国旗。学校的教师除了她,就只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们可亲。谁家有了好吃的,都会让孩子拉她去家里。学生们都很懂事,也喜欢黏在她身边。乡亲们就像她的亲人,即便自己几乎和外界失去联系,她仍很满足。

       ④直到第三年,她回城参加同学会,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服装打扮,还是言谈举止,连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在别人讶异不解的眼神里都变得毫无底气。同学问她,难道你要在山里呆一辈子?轻轻的一句话,却重重地落在她的心上,一直沉到心底。

       ⑤走,还是留?【A】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一次次,父母和着眼泪的话语就像汹涌的潮水,把她一直以来坚固的心堤冲垮了。

       ⑥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一直关心自己的老校长说出了这个决定。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是该回去了,都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不到一天,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B】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⑦临走前一晚,屋外响起烈烈的风声。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噼哩啪啦的雨点砸在窗棂上。她一夜未眠,脑海里浮现的满是白天孩子们哭花的泪脸。

       ⑧天终于还是亮了。屋外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女人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涟涟,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泥泞的土路铺上了一层厚厚软软的黄沙。泪眼望去,村里的男人们正在前方赶着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用铁锨铲……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⑨老校长走过来,说,妮啊,今天你走,我们也没能为你做什么,就修修路,铺点沙,你能好走些。

       ⑩那天,大伙儿一直将黄沙路铺到山外。她的泪也一直流到山外。

       ⑪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来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乡亲们惊喜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震耳的欢呼声中,她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了。她也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踩着坚实的步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世界的路。

       ⑫那次活动以后,我便时常想起那位山村女教师,想起那个铺路的故事。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堂里的篱笆

    一扇竹编的篱笆,鸟一样蹿进了学堂。它在学堂的左侧,围着一块菜地和几棵橘子树。我常在窗口呆拙地想,篱笆里头的蛐蛐长得怎么样了?会不会像学堂的老师讲的,长成了童话里的仙人和妖怪?

    下课,我就徘徊于篱笆前,看一树的橘子,馋得口水直流。教我书的老师姓胡,我们叫他老夫子。老夫子也常在篱笆前徘徊,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像稻田里赶雀儿的人。

    我们终于憋不住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翻过了学堂里的那扇篱笆。我们有些害怕,途经坡上大柏树时,①__________地放下了几个橘子。

    第二天,老夫子守在学堂门口,与往常不同,诡异地对每一个进入的学生屈指而算。这招太深邃老道了,据前几届学姐学哥们说,他算得准,一般八九不离十。只是这种杀手锏,不在非常时期不用,现在他出手了,可见昨晚的事很重大。

    我们很惊讶,马上嗅了自己的手。哎,事已至此,只好交代。老夫子罚我们背一篇课文,我至今还记得那篇是《落花生》。

    外面的天色暗了,篱笆在风中抖擞。我们几个人在教室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个字也背不出来。老夫子搬个凳子靠在门框上打瞌睡,花白的头不时地顿一下。我瞄到后土墙上的大窟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拖着书包匍匐地爬走了,之后是那几个笨蛋。出了洞,我踮起脚从后窗朝老夫子望,分明看见老夫子睁开了一只眼,然后又转头佯装睡,偷偷地看着自己起伏的胸口笑。

    篱笆里的橘子越来越馋人。老夫子把一本书教薄了,冬天的脚步也一步步逼近。风疯狂地刮几天,云低了,乌漆漆的,接着地凉了,泛起了霜。篱笆也不堪风的摧残,向一边空虚处斜去。

    这天早晨,我站在泥巴坪上瞄,篱笆里的橘子一个都不见了!而老夫子微启的房门里,一塘炭火兀自地跳跃。他从屋里出来,看我痴痴的,叫道:“看见狐姑娘了呀,色迷迷的。”

    我抿嘴呵呵笑,但还是轻轻道:“篱笆里的橘子呢?”

    “哦,”老夫子笑道,“被人偷了。”

    我有些奇怪,除了我们嘴馋,谁会偷呢?按说这橘子还要十天半月才熟透,那时才更好吃。我思绪万千地进了教室,看老夫子在讲台上摇晃,听化纤布的裤子磨出的沙沙响。我没有心思上课,一听见沙沙响就想起风吹橘叶的声响,就想起那一颗颗橙黄的橘子。

    等待冬天夜晚的降临原来是那么漫长呀,我②________在想,一定要爬进他的屋里瞧个明白。

    那晚的风像精灵,顽皮地爱钻人的脖子。冻了的鸟,嗓子嘶哑,声音短促,饿——饿——地叫。我用口水点湿窗纸,一个小孔里的世界豁然开阔、明白,只见狭小单薄的床上盖一床土布印花的被子。屋里只有老夫子,傻了似的,时而突然呵呵笑。

    月光透过学堂的空旷,照得明明亮亮。我刚想转回家加件厚衣服再来,却听到不远的暗处好几个人向我招呼。我轻轻地走过去,原来是我的同学。他们压着嗓子小声问:“你来干啥?”

    “我想探个究竟。”我③_________道。

    夜渐渐深了,我差点迷糊地睡了。老夫子在屋里倏地起身,兴奋地说:“终于有情况了。”

    我翻身爬起,只见老夫子打开了木门朝我们大喊:“齐了不?我知道是你们,快进来吃橘子吧!”我们听了,呆怔在那里④__________

    我们一行被老夫子赶进了屋,幸福地看着老夫子,然后围着火塘吃橘子。老夫子也疼爱地看着我们,说:“慢点,橘子有好多呢!”这时,我们才知道老夫子也很顽皮,像小孩一样玩耍着我们,等待着我们来吃橘子,那滋味儿充满了暖暖的童趣,也充满了暖暖的惊喜,暖暖的爱。

    后来,我们才知道,老夫子过几天要退休了,提前摘了学堂的橘子准备与我们聚聚,说说心里话。

    后来,我不知那晚怎么回去的,霜一层压着一层,风慵懒地摇着沙沙作响的草。而学堂左侧的那扇篱笆,它也从青青的那头走到了枯黄的这头,累累沧桑地被风吹倒了。

    我再也看不到那扇篱笆!在学堂的左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生生不息儿女河

竹 心

①儿子小时候总是喜欢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妈妈,我们为什么喜欢吃醋呀?”“因为我们是山西人呀!”“妈妈,我们的皮肤为什么是黄色的呢?”“因为我们老家有条河叫黄河呀!”“黄河在哪里呀?”“黄河在中国,在山西,在忻州。姥爷、姥姥和他们的姥爷、姥姥一直生活的地方,有一条长长的河,叫黄河,是母亲河。”“哦!妈妈,我知道了,黄河是母亲河,我们就是黄河的儿女了吧!”

②父亲的家谱在经年的战乱中已然不存,但是口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祖先在500多年前曾经生活在河南的黄河岸边。由于黄河洪水泛滥,常遭水患。据说在明朝年间,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水灾之后,祖先们便拖家带口,渡过黄河,北上山西,远离水患。最终选择了距离太阳和蓝天更近的太行山,选择了黎城。我从字面的意思揣想黎城即黎明之城,估计这带给了先人们无限的曙光和希望,或许也带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更辽阔的眼界。追本溯源,我们是真正来自黄河的儿女,是母亲河的子孙。

③母亲的故乡是山西忻州,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发源地。

④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六市,全长713千米,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汾河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可称为三晋大地的母亲河。

⑤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一年,在墨西哥湾咸湿的海风里,我和6岁的儿子一起背诵。“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啊?”我告诉儿子,这首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欣赏千里之外的风光景物,就要登上更高一层楼。我的本意是教育儿子努力学习,才会成绩优秀。可儿子直接忽略我的教导,反而对黄河兴趣浓厚。于是我便对他讲了姥爷家族几百年前的黄河迁移,姥姥家的汾河之源,以及汾河和黄河的母子关系。潜移默化地,儿子逐渐知道自己来自黄河岸边的土地。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与儿子谈论家乡的黄土高原,儿子恍然大悟般说:“妈妈,我明白了,我们的老家在黄土高原上,又在黄河边。黄土、黄河,都是黄色的,所以我们的皮肤才是黄色的呀!”说完又求知欲极强地念叨了一句:“只是不知道是黄河的水把土地变成了黄色的呢,还是黄土地的土把河水染成了黄色的。”

⑥为了解答儿子的问题,我特意上网查找答案,根据网上的解释,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它的名字并不叫黄河。《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汉书·西域传》中称之为“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它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由此可见,黄河之称的来源确实与黄土地的泥沙相关。

⑦黄河之所以被称为母亲河,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无论是父亲的家谱中惧怕黄河水患的祖先,还是一直生活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头的母亲的祖先,祖祖辈辈都是喝黄河的水长大的中华儿女。所谓母亲河,就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河水,而我们就是传承到了21世纪的黄河的又一代子孙。

⑧儿子在4岁时随我们漂洋过海来北美定居。虽然他的中文听、说、写能力有限,但是对中国、山西、黎城、忻州,尤其是黄河却如数家珍。每每与人聊天,总是骄傲地说:“我们是山西人,我们喜欢吃醋;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所以我们有黄色的皮肤;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汾河是山西人的母亲河。”

⑨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浇灌着黄土地上干涸贫乏的土地,养育了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父亲一直自诩他是黄河和太行山的儿子。而我的儿子则在异国的土地上,坚信他是黄河和黄土地的后世子孙。

⑩黄河的水日夜不停地流,黄河的儿女们散落天涯。唯有那份乡愁,那口乡音,那乡思乡情,与黄河相依相连,与黄土地割舍不断,一代代传承。在异域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 回答下题

鹿城盛开三角梅

①走出海南三亚凤凰机场出港口,我们齐整地把几个行李箱放在路边。

②一辆广汽埃安像一条银鱼, “哧溜”,从车流中驶来。车窗摇下,一个平头发型的青年核实了我们的身份后,跳下车,身轻如燕。我感慨:“你真厉害,一眼就能认出要接的客人?”他笑了,说:“‘候鸟族’有特点啊,辨识度高。”说着,提起路旁的行车,一件件放进后备箱,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③小伙子人不错,一般的网约车司.机不会抢着帮乘客搬行李。他若不上手,这几个大行李箱还真够我们忙一阵子的。

④车驶入主路,路两旁如画一般的风景,在车窗外渐次展开。

⑤突然,手机响了,小伙子摁下接听键,是一名客人去机场,预约的车没到,怕耽误行程,情急中想起他。小伙子很愕然,蹙起眉头,说:“不应该呀,一般是我们等客人,怎么能让客人等我们?”可惜他分身无术,便安慰对方再耐心等会儿。挂断电话,他看看似表盘上的时间,摇摇头,神色有点焦虑,嘀咕了一句:“再不到,真可能会误机。”这时,手机又响了——原来网约车停在小区的拐弯处,客人没看见,一场乌龙。小伙子如释重负,忙说:“没耽误您用车就好。”感觉得出,他的急切和高兴都发自内心,自然而然,没有一丝刻意。其实,这件事和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此刻,车窗外,路边的三角梅正热烈地盛开着,是那么鲜艳、动人。

⑥妻子夸赞小伙子:“你真是个热心肠!”

⑦小伙子有点腼腆地说:“服务行业嘛,就是要为客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⑧闲聊中,我们得知,他是陕西人,在北京顺义当过几年兵,退伍后来到三亚围世界。先是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后来。专职做了网约车司机。看得出,在部队,他得到过很好的锻炼,说话不紧不慢,很有气场。红灯亮了,小伙子踩下刹车,扭过头,笑着说:“你问干这行累?累呀。不过,累点没什么。我才三十出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也就才翻了少一半,远没到精彩的部分呢!”

乐观是青春的鸽哨,它和憧憬连在一起,总是伴随着蓝天与白云。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笑问:“哎,你怎么断定出我们是‘候鸟族’?”

⑩小伙子嘿嘿一笑,神色中闪过一丝狡黠,说:“这不难判断呀。特定的时间段,飞到三亚来,入住的是‘候鸟’集中的小区。”我接着问:“你说‘候鸟族’有特点,是什么特点?”小伙子握着方向盘,头也不回地回答:“头发白,穿衣多,箱子大。当然,如果加上米色礼帽和拐杖,就更容易识别了。说实话,接你们这种行动自如的老人比较省事,看准了就可以;如果遇到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我会在出港口等候,一直搀扶着到停车场。”

⑪“那,要另外加收费用吗?”妻子问。

⑫“哪能啊!”小伙子语含惊诧, “举手之劳,还要收费?”

⑬一句话,顿时让我对小伙子更加刮目相看,距离一下子又拉近了不少。我告诉他:“年轻时我也当过兵。”小伙子听了,双眸一亮。他摁下音响开关,车厢里立马回响起那首熟悉的歌:“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一时间,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军营。那是属于男儿的回忆,连着边关的明月,连着青春和梦想。本来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段相同的人生经历,有了命运相连的感觉。良久,小伙子像对自己也像是对我说:“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曾是一名军人。”我也感慨:“是啊,军营的记忆会伴随我们一生。”记忆像一幅山水长卷,可以将那些难忘的时光定格;没有什么可以将它冲淡或者抹去,因为,它已经被浓烈的情感着色。我忽然想起,在首都机场出示退役军人优待证,可以优先登机,便问他是否办理了。小伙子点点头,说: “办了,不过从来没用过。”这在我的预料之中:他办了,是因为珍惜;他不用,同样是因为珍惜。

⑭正聊着,娈子突然捉出一个问题:“这条路你好像很熟,一直没看你用导航。”

⑯小伙子莞尔一笑,说:“太热了,前两年,我还是你们这个小区的租户呢。”

⑯娈子像是一下子想起了什么,有些激动:“啊,.民是不是见过你呀?好像有点面熟。”

⑰小伙子回过头来,高深莫测地眨眨眼,说:“嗯,有可能 ”

⑱“对了!前两年,你是不是一到周六下午,就在小区门口挂一块‘免费理发’的纸牌,高龄老人还提供上门服务?”娈子问。

⑲小伙子点点头,没有否认。

⑳妻子更激动了,双眸有了神采,继续问道:“听邻居说,八十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你还留下电话,免费提供买菜、就医服务?“

㉑小伙子一笑,语气平和地说:“我是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群众需要的时候,肯定要冲在前面。” “不过,”他下意识摇摇头,吐出一口气,说,“也有人质疑我,说我肯定有个人企图,不然,怎么会干得这么起劲?我听了,一笑了之。我问心无愧,对得起曾经穿过的军装。”说这话时,小伙子挺直身板,嘴角上扬,表情中有一种明显的不屑。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有过从军的经历,生命就是一块淬过火的钢。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情动于衷,发乎于心,像清澈的湖水,即便被泥沙侵袭,经过沉淀和自滤,仍会坚守自己原有的明澈。

㉒丰行平稳。路旁盛开的三角梅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小伙子告诉我们,三角梅是三亚的市花,只要有适宜的阳光,它可以一年四季把城市点缀得生机盎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天被涂上一层金黄,远处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几艘游轮正在入港。有余晖照进车厢、洒在他身上,侧面看上去,有一种庄重的美。

收恐、城市也是有魂的。城市的魂,呈现在一座城市的日常表情中。而这日常表情,当立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构成。小伙子说,三亚还有一个别称——鹿城。印传、一位青年猎手追逐一只坡鹿,面对山崖和茫茫大海,无路可逃的坡鹿回过头, 目光竞集山泉一样澄莹。猎手被眼前的情景震撼,放下弓箭。不想,火光一闪,烟雾腾空,坡鹿化作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因此结缘并定居,繁衍出了这座城。确实,这是一座爱意流淌的城,它不光有动人的传说,有盛开的三角梅,还有像青年猎手一样善良而质朴的人。

他们用心守护着这座城市,也守护着心中的美好与未来。

(选自《 人民日报》作者:杜卫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