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素养提升练习试卷
【甲】
①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等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②唐白居易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前四句,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而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③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标志是什么呢?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李白诗云:“东风已绿瀛洲草 , 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标志之一。王安石这两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前半句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选自《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有改动)
【乙】
①二十四节气确立后,成为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内容。我国古代很讲究节气物候,流传在神州大地的节令农谚很多,例如“不懂甲子莫算命,不懂节气莫种田”“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等等。二十四节气及“节气物候历”,对中华农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②第一是“劝农籍田”。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举国上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春”活动。在京城,皇帝和皇后要携领文武百官到先农坛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以示重农爱民、国泰民安。
③第二是“敬授农时”。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和农事来制定的,其他地区只能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参考,这就需要各地制定当地的“农事历”,以便百姓依历耕种,确保农业丰收。
④第三是“测天占候”。古人在有关节气物候的实践中发现,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例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这是指立春举行“打春牛”民俗仪式时下雨,则这年会发生春旱;“立夏雷唱歌,早稻害虫多”,表示如果立夏这天有雷雨,这一年的早稻田虫害就比较严重。总之,节气物候的预警,可以使人们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⑤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实现了对天气和气候的中长期预报,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 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知识、文化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民俗活动,仍在继续传播和使用。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人民心中留存的深厚民族情感和悠久历史记忆,地久天长。
(选自《二十四节气与物候》,有改动)
[示例]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清明时踏青扫墓,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追念之情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意。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