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

【材料一】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 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 咱们就去 ‘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 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材料二】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节选自莫言《母亲》)

(1)、材料一中三次写到“看花”, 原因和结果各不相同, 依据材料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原因

结果

第一次

“我”暴怒无常,母亲想让我快乐起来

第二次

“我”勉强同意去看花,母亲却突然病逝

第三次

妹妹推“我”去看花,完成母亲生前遗愿

(2)、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其中“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自暴自弃的痛心焦急。 B、材料一中“秋天的怀念”, 寓意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 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C、材料二中依次从听觉、嗅觉、视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不仅体现了母亲劳作的辛苦,也体现了当时生活的艰辛。 D、材料二中“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突出了母亲的坚强、乐观。
(3)、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录音:天津城市建设成果图片展 ;

    各位听众:

     “天津城市建设成果图片展”作为2002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的内容之一,将如期开展。昨日上午,大会筹委会负责人再一次对展览筹备情况进行了检查,记者也来到位于大会主会场侧边的展厅先睹为快。

     (现场检查音响) i

     (压混)筹委会的同志认真地审定着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介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市容委总工程师刘红尧告诉记者:

     (录音)“现在的布展状况已经审查过两次了。因为来的好多都是外国朋友,我们想通过这次展览尽量把我们天津市发展的历史和最近旧城改造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外国朋友和全国来的代表。这次检查以后还要根据大家提的意见补充、完善、调整。像规划方面的内容都是第一次对外公布。”

    记者在展厅看到,展览共分十三个部分,以大量图片为主,附以中英文介绍。每一幅图片都非常精彩,从最佳角度展现着一处处津城美景。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明皓说:这些照片都是专业人员从专业角度拍摄的。

     (录音)“这些图片都是规划院组织的,规划院本身就是考虑如何将城市艺术、城市景观结合起来的。这次展出的好多照片都考虑到了城市美、整体美,特别强调建筑本身的美和环境的配合,讲究构图,建筑的韵律、线条、色彩都充分用上了。”

    这些精美的照片就来自于我们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照片上的地方可能我们每天都会路过,王明皓会长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多发现一些存在于生活中的美:

     (录音)“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城市多关心,在路上走的过程中:站下来看看,就是很荚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城市的美像交响乐的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京启用“京医通”卡  方便北京非医保人群和外地来京患者就医

    本报北京4月22日电(记者王明浩)4月21日,北京在友谊医院正式启用“京医通”卡。该卡面向北京非医保人群和外地来京患者发行,年内至少覆盖4家医疗机构,未来将推广至市属22家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取代医院“各自为政”的就诊卡。据估算,“京医通”卡实施后,将有40%的门诊患者获益。

    据了解,近5年来,北京医疗机构每年要为大约5000万人次外地患者提供服务。非医保人群和外地患者到医院看病,需先办理一张就诊卡,之后的各就诊环节都要到专门窗口排队缴费。而且,各医院的就诊卡不能通用,很不方便。

    “京医通”卡是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的实名制IC就诊卡,可充值并划卡缴费。通过“京医通”系统,患者可在完成诊疗服务后直接划价付费。如卡内余额充足,医生可在开处方、检查化验单时,根据患者意愿即时现场划价结算。如余额不足,患者可在医院的收费窗口进行充值,也可自助完成充值、查询、缴费等服务。此外,使用“京医通”卡的患者通过网上预约挂号平台或电话预约成功后,可直接到预约的医院科室分诊就诊,不需要再排队取号,挂号费就诊后结算。

    除方便患者就医外,“京医通”卡内存储的患者就诊信息、基础病情信息,有助于医生分析疾病过程,及时掌握和控制传染病疫情,未来可通过身份识别与电子健康档案关联,实现外地患者基础病情异地查询。

    据介绍,今年年内“京医通”卡还将在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儿研所和朝阳医院等市属医院实施。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京医通”卡和为本市参加医保人员发放的“社保卡”,将共同构成北京就诊“一卡通”体系。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首部家庭教育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引发广大家长关注。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近年来,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此次立法,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强化法治保障,也切实为家长赋能。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个公式:“5+2=0”,即5天的学校教育很有成效,可如果2天的家庭教育没跟上,孩子的教育又会回到原点。在所有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然而,“我国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倾向一直以来是教育生态中的灾难,家庭教育应该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坦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无疑是为我国家庭教育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材料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关键的责任主体是家长,家长必须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这是最重要的一课,它关系到孩子人格、价值观的养成。

《家庭教育促进法》侧重于在追究父母责任之前,社会要把服务做到位。家庭教育通过立法变为国事,就需要建立一套工作机制进行推动。学校和家庭配合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关键,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是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比如,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和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

同时,《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对家长是一种提醒和激励。它规定了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不利后果,让“养不教,父之过”的逻辑落地,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

【材料三】一些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有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关起门来的私事,法律不能干预。这部新法的颁布表明,家庭教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事”,而是纳入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

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不足。这部法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多种多样,哪些内容是合适的,哪些方式是正确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作出了一些引导性规定。这些对于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平、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家庭教育不仅需要家庭负责、国家支持,还需要学校的配合、社会的协同。相信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细落实,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将会更好地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探学者魅力】

任务三:

百年巨匠·竺可帧

都说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透过竺可桢留下的诸多文字,人们又能看出怎样一个竺可桢?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 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专注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什么1952年周恩来总理刚开始考察原子弹研制的问题,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这很有代表性,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初中课本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课文就是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种能耐。”何亚平说。留美回国后,竺可桢就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有些什么资源,各地气候,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排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朱可真的一生勤学。何亚平说,看朱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还有一点因为与他研究气象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他无论到哪儿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对各地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好的了解,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知识蕴藏。”

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观测天气,记录气温、风向、阴晴云雨,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包括小说名著;喜欢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又每每在日记中予以评论,有时又从一个地理学家的角度挑剔其中有违科学规律之处。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对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与这些爱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

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他希望体育运动能普遍,还鼓励浙大的教师、学生也多运动,养成习惯。”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对他来说,自制力、自信力、忍耐心,同情心、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李玉海说。

“求是”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源自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求真”。而竺可桢的一生,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爱挑刺,很少对任何人有溢美之词。“但是他评价竺可桢‘很难得’。”王作跃说,“难得”是许先生评价他人的最高级别,20世纪80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专门推崇竺可桢“求是”的精神。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他对‘求是’最精辟的一种解读。”何亚平说,竺可桢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情社会,是非是让位于利害的,甚至有些人只计利害,不管是非。“他坚持了他理解的‘求是’,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品格很有参考价值。”

为了完成这种品格砥砺,竺可桢常常在日记里自省,因此他的日记给许多人的感觉都是没有傲气,只有谦卑。

(选自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文字稿,有删节)

【注释】①文章中提到的王作跃、何亚平、李玉海均为纪录片拍摄受访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