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老兵和军马

①“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

②八年前,部队招兵,他报了名。“为什么想当兵?”招兵连长问。“奔出息。”招兵连长打量着他,“考高中、上大学,也可以有出息嘛。”“就是考上了,家里也供不起。”招兵连长凝视他良久,“喜欢马吗?”“喜欢!我家那匹马就是我养大的。我对它像兄弟!”就这样,在城里打了三年短工的他如愿穿上军装,被分到一个军马场。

③像大多数新兵一样,他有一个梦想——留在部队,既出息自己,又荣耀家门。他默默地、执着地接近着他的人生憧憬。由于在家养过马,又能吃苦,他很快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他知道养好军马就能让骑兵兄弟多一份保障,但仅凭自己那点粗浅经验是不够的,便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并天天坚持记录驯养心得。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并当上了班长,第五年被授予了“模范班长”的称号。

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僻静处默默流泪——家信中说,家里那匹马病死了。那是他用打工的钱买的,买时还是个小马驹。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不会死。

⑤他很爱一匹枣红色军马。这匹马跟他家的马一样,额头正中也有一处菱形的白毛,他给这匹军马取名叫“白头心儿”。

⑥“白头心儿”救过他一命。那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一匹马上摔了下去,眼看就要被受惊的马群踩踏,“白头心儿”冲过来一口将他叼起,紧紧叼住不放,否则他必死无疑。当马群安静下来,他搂着“白头心儿”的脖子涌出了热泪。

⑦慢慢地,他开始被尊称为“老班长”了。可不是“老”嘛!他已经欢送过一批战友退伍了。当年同一批新兵中,只留下了他一个。他感到几分欣慰,几分自信。毕竟已经是班长了,被留下继续服役了,兴许将来真能当上军官。

⑧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因军事装备越来越现代化,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所有的军马都要被处理。“白头心儿”被牵走时,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一动不动。他轻轻拍着它的脖子耳语:“白头心儿啊,乖乖跟人家走吧,我不会忘了你的……”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

⑨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之一。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他们列队肃立在空荡荡的营房前,营房不远处,是一排排寂静的马厩。连长又给他颁发了“模范班长”的证书,那是对他八年服役最后的嘉奖。连长命令他以“老兵”的身份降下军旗。仰望着在风中飘荡的军旗,他仿佛听到营房中传出了笑声和歌声,仿佛闻到从马厩发出的草料混杂着马粪的那种温热的芳香。如血的夕阳已沉到地平线以下,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上夜幕降临了。回望着越来越模糊的营房和马厩,他想——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他想——他保存他的“模范班长”证书,一定要比大草原保存那遗迹更长久……

⑩归乡途中,他竟在一个小县城看到了“白头心儿”!它卧在一幢砖房前,旁边挂着一块牌子——“吕记马肉”。他走近“白头心儿”,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马肉店老板告诉他,那军马拍电影时断了一条腿,废了。他蹲下查看了马腿,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提出的金额超过了他的复员费。“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他说,“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为止。”

 ⑪在他的救治和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因为“白头心儿”,他没法乘车,只能朝行暮宿,向着家乡“长征”。

⑫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人牵着一匹马站在门前。她惊喜地认出了儿子!他抱着瘦小的母亲,“妈,我回来了。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

⑬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家乡的山头,俯瞰着贫穷的山村,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

⑭那一刻,二十六岁的“老兵”似乎顿悟——他从军队获得的,还有比“模范班长”荣誉重要得多的东西……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请从“老兵”的角度简要概括他和军马“白头心儿”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2)、文中两处画横线句都写到老兵流泪,你从中读出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文章第9段是如何表现老兵离开部队时的不舍之情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老兵得到的“重要得多的东西”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你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吗?”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 ‘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有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一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息的生命之灯。我黯然 , 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中的平凡之美?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云雀
      小的时候,我见过一种奇妙的现象,便不敢忘却,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但仍还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的隔壁,是住着一个老头的。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面住着云雀、绿嘴、画眉……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的,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了下,听着他们鸣叫。叫声是很好听,尤其那云雀,像唱歌一样,大老远就能听到,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颤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声就不如以前那么脆了。老头儿使劲给他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百般逗弄,于是他就又叫起来。但它叫起来时,总是在笼里不得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小嘴从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的越发哑了。
     “它唱得太疲劳了。‘我们都这么说,便去给老头儿建议,不要逗弄她了吧。但是,每当黎明的时候,它就又叫起来了,而且每个黎明都叫。我们爬起来,从窗口里看去,天刚刚发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头并没有床呢。于此才明白别人不逗弄它,它还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挤在笼格外边,翅膀扑闪着,竟有几根绒绒的羽毛掉了下来。
     “它在练嗓子吗?”妹妹说。“不,它那嗓子已经哑了。”我说。
     “那它问什么还要唱呢。”
     “谁知道呢,你听,它是在唱一支抑郁的歌吗?”
      细细听起来,果然那歌充满了抑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声原来是痛苦的呼喊。“是它肚子饥了,渴了吧?”妹妹又说。
      我们跑过去,要给它添些食儿,却看见笼里,满满地放着一盘黄谷,一盆清水。这便又是我们迷糊了。
    “一定是向往这云天吧。”
      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 立即便觉得是很正确了。它未被老头儿捉住之前,它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阔,天便全然是她的,黎明的时候,它一定是非得像云一样高,向黑暗宣告着光明。
      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才这么发疯似的抗议。我们在笼下捡那抖落了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我们把这想法告诉给老头儿,他笑我们可爱,却并没有放了它。它每天还是这么叫着,唱那一只抑郁的歌。我们终于不忍了,在一个黎明悄悄起来,拆开了笼的门,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飞到了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有些站不稳,几乎就要掉下来了。但立即就抖抖身子,对着我们响亮地叫了一声,倏忽消失在云天里不见了。
      老头儿发现走失了云雀,捶胸顿足了一个早上,接着就疑心被人放走了,大声叫骂。我们听了,心里却充满了欢乐,觉得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
                                                                                                          豆春明
       ①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遇不上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③土地也该休息了。
       ④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⑤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⑥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⑦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⑧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⑨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⑩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住明天的村庄?
       ⑪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⑫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多数时间,就是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不管是自家人,还是外来人,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常常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天平仪、小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它们嗷嗷叫着,似乎不达目的不罢休。爷爷和几个同事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也没有应对之策,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二百天都是风沙……

③这些有故事的地方,在地图上都被爷爷的指头给摸得黑乎乎的。可见,分享的次数有多少。

④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大家也就见怪不怪,没有人跟他计较。

⑤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代替测量资料,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⑥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的《中国地图》。

⑦爷爷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赶快挂起来,挂起来!”

⑧小兵就把那张老地图取下来,换上了新地图。

⑨爷爷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他一边看一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⑩“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广州、香港和澳门的。”

⑪ “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趴在地图上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⑫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⑬“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

⑭“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⑮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是不是忘记标了?”

⑯“是啊,乌素沙漠呢?”小兵也给吓了一跳,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然后看了看刚取下的老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⑰ “好!了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走不动。”

⑱“爷我开车带您去。”

⑲“中”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⑳爷爷退休后,几乎就没外出过。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㉑小兵开车带着爷爷,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㉒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㉓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㉔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㉕爷爷:“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

㉖小兵点点头,用自豪的语气说:“当然啦,通过采用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精度高、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㉗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阅读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祁淑英

    尽管连续几年来,袁隆平所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缓慢,但是,他无怨无悔,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地继续他的事业。

 1970年夏季,袁隆平确立了“此路不通走他路”的思维方式,寻找野生稻的决心更坚定了。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水稻也可能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对助手们说:“要积极进取,勇于突破,不要总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原地转圈圈。”

 1970年仲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一边继续选育c系统雄性不育材料,一边考察野生水稻资源。他们常常十天半月穿越在荒野中,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就餐。大家用随身携带的大号缸子舀来清泉水,架在鹅卵石上,点燃枯枝败叶,缸子里的水便咕嘟咕嘟地开了。这时,袁隆平与弟子们一起嚼着干馒头,喝着热乎乎的清泉水,美滋滋地吃起了野餐。袁隆平喜欢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一边野餐,一边谈笑,此时的袁隆平像年轻人一样活泼、调皮。每当与年轻人在一起,他总是洋溢着青春气息。

    夜晚,他踏着月色去杂交稻试验田。每当走进月光下的稻田,仿佛进入一个绿色世界。那悬挂中天的皓月,使得那一块又一块绿毯般的稻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亦虚亦幻,朦朦胧胧,平添了几分神韵。

 1970年11月中旬,袁隆平让助手们除经营试验田外,继续寻找野生稻。他独自上京查阅资料,并向遗传学专家请教理论问题。他获悉日本琉球大学教授用粳稻品种钦苏拉进行杂交,育成了BT型台中65不育系,用台中65不育系中的部分可育株,育成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但由于杂交组合F1优势尚不明显,未能投入生产。这为袁隆平的科研事业赢得了时间。

    北京之行,使袁隆平的紧迫感更加强烈,他决心要在杂交水稻领域抢占世界的制高点,抢在美国和日本的前面,为祖国争光!

 1970年11月23日上午,冯克珊与李必湖发现了一片野生稻。李必湖学着老师的样子,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辨别。突然他眼睛一亮,发现了一株长得很异常的野生稻,当他断定这是一株野生雄性不育株后,二人怀着欣喜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它连根带泥挖出来,同广矮3784栽植在一起。同时,给正在北京作理论探讨的袁老师发了电报。袁隆平欣喜异常,连夜乘火车赶赴天涯海角。来到南红农场时,是次日清晨,踏着晶莹的露珠,穿过迷蒙的雾霭,他走近那裸野生雄性不育株。在蓝天碧水连结的地方,只见那棵野生雄性不育株静静地伫立着,披着迷蒙的雾霭,款款地低下了头。

袁隆平分别采集了3个稻上尚未开放的小花朵,置于100倍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碘败花粉粒,经反复辨认,他激动得大声叫好:“妙,妙!这的确是一株天然的雄性败育野生稻!”他当即将其命名为“野败”,含意就是野生的雄性败育稻。两年以来,袁隆平以寻觅野生雄性不育株为事业,天南地北地长途跋涉,朝朝暮暮,不眠不休。从那一刻开始,他日日夜夜守候在心爱的“野败”身边。“野败”如婴儿般无拘无束地舒展开双臂,贴近身边成行的栽培稻。和风、细雨、流水,它从浅浅的嫩绿变成浓浓的墨绿。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釉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一次地授粉。

“野败”的发现,为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带来了契机。

袁隆平熟记母亲素日常说的一句话:“上帝给我们的不会很多。”

的确,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稳“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他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绒绒

①我从小最怕和别人比。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小时候,我家的生活不宽裕,又没有一个住得这样“远”的亲戚,所以我总是那个在一旁羡慕其他人的、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②后来,我终于发现自己有一项别人都比不上的特长——画画。

③美术老师看我在画画上颇有些天赋,就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比如,学校的公告栏需要经常换板报,下午放学以后,老师就带着我把原来的板报擦掉,用各种颜色的粉笔画一版更加多彩、漂亮的板报出来。

④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羡慕别人的小女孩了。每次画完学校的板报,同学们第二天一早看到黑板上的画面,就会像他们曾经讨论衣服、零花钱和礼物一样,围到我身边,追问我是如何画得这么好看的。

⑤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也许是因为好胜,所以每次的美术课,我一分一秒也不敢放松,每一笔线条仿佛都在我的脑袋里构思了半个世纪。放学以后,我会买彩色画笔和绘画本画画;绘画本画完了,就偷偷趴在窗台上,用画笔把窗台涂得五颜六色。因为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总应该有一样拿得出手、逢人便可炫耀的特长吧。

⑥后来一次机缘,美术老师帮我报名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美术大赛。

⑦我还记得我的参赛作品是一幅画着鹰的国画。为了画好这只鹰,我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练习。每天放学以后,我就一个人跑到画室,一遍又一遍地画。

⑧美术老师对我说,画一只鹰,最重要的是画好鹰的眼睛。于是我跑遍了小镇的书店,问店员:“有没有关于鹰的图画书?有没有更多关于鹰的图画书?”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认识了世界上所有的鹰——它们的品种、它们的羽毛和它们的眼睛……。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可是做了足足两个月的准备啊!

⑨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⑩我得奖了吗?我没有得奖。

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

⑫这着实令我难过了一阵子。相较于“我为什么没有得奖”,更令我无法释怀的,也许是“为什么我明明那么努力,却还是比不过别人”。

⑬后来,老师发现我去画室的次数少了,画板报也不积极了,又变回了曾经那个躲在角落里、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⑭他得知缘由后,叫我去画室。我一进画室,吃了一惊。老师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我看见那些我曾经画过的鹰,一张一张地铺在画室的地板上,像是等待我检阅一般。

⑮老师让我先看第一张,然后跳过中间的无数张,直接看最后一张,问我有什么区别。区别显而易见-与最后一张画里有些睿智与凶猛的鹰相比,第一张画里的鹰简直像一只刚刚出生、丑陋又可怜的小鸡。

⑯ 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这件事情过去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犀利而有光,透着倔强和不服输的神情。

⑰ 我也终于愿意挺起胸膛告诉自己和其他人:“对,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