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襄阳市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月考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争做新时代奋斗青年

张均华

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新鲜血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是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不可或缺。新时代青年更应该心有梦想、胸怀大志,在无悔的青春路上,争做新时代有学习之心、自信之心、奋斗之心的“三心”青年。

②争做有学习之心的新时代青年。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担当、一种信念、一种克服本领恐慌的妙药良方。青年是青春蓬勃之时,是风华正茂之时,也是学习能力最强之时,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做好引路人、当好接班人。年轻正是学习之时,学习才能支撑展翅翱翔的抱负,抵达“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青年更要放眼长远、戒骄戒躁、主动加强学习,不断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时刻用知识武装头脑,把学习作为生活、工作的“必备品”,提高工作实战能力,增强工作本领。

③争做有自信之心的新时代青年。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有对自己的“小自信”,更要有对国家的“大自信”。自信是对自己的肯定,是对国家的肯定,是一切目标实现的源泉。今天的中国重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让我们自豪和骄傲的成就,当前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时期,是彰显青年才干之时,青年必须要有敢做敢拼的勇气,拥有一颗自信的心,勇于拼搏、敢于亮剑,以舍我其谁的信心去面对未来、迎接挑战,努力在事业舞台上创造辉煌成绩。

④争做有奋斗之心的新时代青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青年一代,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积蓄力量扬帆远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奋斗。青年应当时刻保持奋斗的姿态。有志者事竟成,青春只有一次,人生没有回头,要用努力和奋斗去浇灌人生。特别是青少年,更要以身作则,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守政治信仰,永葆初心,在新时代中敢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

⑤燃青春之年华,铸大国之泱泱。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交到青年手中,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青年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担当,对标“三心”,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矢志不移、逐梦前行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披荆斩棘,跑出最好的青春“加速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贡献青春伟力。

(光明网2023.7,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列三则材料哪一则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材料一】《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克服读书的困难和求学的艰难,最终学有所成。

【材料二】陈芋汐和全红婵经过不懈地努力和奋斗,获得了2023年福冈游泳世锦赛跳水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

【材料三】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新时代青年来说,学习既是态度、责任和追求,更是担当、信念及克服本领恐慌的妙药良方。 B、新时代的青年一代,要时刻保持奋斗的姿态,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C、②段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从反面角度论证了青年要主动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学习方法上予以指导。 D、第③④段分别论述新时代青年要争做有自信之心和奋斗之心的青年,两段也可以互换位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贵在养成良好习惯
      ①一位已经卸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二十年后,必判若两人。”这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告诫,说明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何谓习惯?字典的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常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适应,也称为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利的习惯。激励大师金克拉说:“良好的习惯是你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素质,尤其在事业上。”他总结了使他事业和人生皆臻化境的因素:自律,努力工作,判断力,诚实正直,守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幽默感。这些素质是任何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的。
      ③有人说:“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是人后天的全部本性。”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对习惯作出的更为本质的分析与判断。生物学家告诉人们,不断重复的习惯性行为,往往会转变为一种肌体的内在的机能和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生物的内在本性。人们从小就接受这样一种教育、培养和训练,那就会使人每一天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利于人每一天的生活。因此,人们要做到尽可能地把一些有益的行为转变为习惯性的、自觉的行为,抵御和避免一些不利的行为。
      ④习惯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自己的职责,也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习惯决定命运。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1200名失败人士进行过调查,当被问及他们失败的原因时,几乎95%的人都认为“不良的习惯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人们平时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⑤良好习惯需要培养。据说,柏拉图当年曾经因为某件小事责备过一个小孩。小孩委屈地说:“就因为这点小事,你就责备我吗?”柏拉图严肃地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可就不是小事了。”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即便是极其小的细节,都会被一种我们觉察不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东西便是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习惯。比如,每天同一时刻开始读10分钟书,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每当这一时刻即使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你也会进入同样的精神状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人们习惯在早已习惯的轨道上滑行,习惯在习惯的人与事中穿梭。可以说,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本能。
      ⑥抑制坏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关键在于自我节制。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它要么能阻止人性中的邪恶,要么使其更为放纵。”年轻人更需严格自制,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养成懒散的习惯,贪玩好乐的习惯。而要积极进取,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需从规范自己的每一个细微的行为开始。
                                                                                                               (选自《成功之路》有删改)

阅读《家丑不怕外扬》,回答相关问题
       ①家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人们都爱自己的家,因为爱就产生了护短之心,于是“家丑不可外扬”。
       ②然而,如果爱,请真爱,真正的爱,不是隐瞒丑恶,佯装美好。“家丑”始终是“家丑”,不会因为不扬而消失,更不可能变为“家美”。所以,家丑不怕外扬。
      ③传奇作家柏杨曾说过:“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代中国人,也刺痛了一代中国人。所谓爱之深,痛之切,面对隐疾,唯有直面,方能解决。
      ④家丑不怕外扬,是勇于自省,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⑤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全世界的注目下,跪倒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⑥他这一跪,让德意志站了起来。
      ⑦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⑧于是,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⑨说到底,家丑不怕外扬,是对真理的坚持。
      ⑩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并不因为柏拉图是他的老师,而不去批评柏拉图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⑪没有家丑不怕外扬的勇气,没有追求进步的坚持,亚里士多德早已“泯然众人矣”。而从整个哲学史来看,人类精神探索的脚步,或许要放慢很多年了。
      ⑫那么,对那些溺爱、盲爱、滥爱家的人,我们也要勇于说一句:“吾爱吾家,吾更爱真理!”如果我们坚持真理,不惧自省,我们就能拥有更美好的“家”。
      ⑬那么,家丑何必怕外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 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苏轼既不 执著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在他看来,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清秋时节,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破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善读无字之书

齐夫

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他告诫 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 也会读无字书。

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 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 向社会、 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 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然而,现实中常有 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 因此,要 善读无字之书。

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良友既 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 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如古代的高山流水、 、桃园结义等,都歌颂了 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 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

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 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 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 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 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遍走四方, 留心地势地貌, 了解民 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

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阳明曾说过: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 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 有方。

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 字大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 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 发言权 ”,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 了解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 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 以便作出正确决 策。

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 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 人生当如此。

(选自《前线》2022 年第 10 期,有删改)

实用类文本阅读

好小说,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

1954年5月的一天,在马德里的一家咖啡馆,海明威对前来采访的《巴黎评论》记者乔治·普林顿说:“你可以读读《赛马新闻报》,在那儿你能感受到真正的小说艺术。”海明威强调小说家要具备一颗世俗的心,对俗世生活保有常人鲜有的敏感和热情。

确实,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的俗世生活来展现人类活着的状态,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这注定小说的土壤是生活,是生活中那些世俗的人,琐细的事,微妙的情,那些循环往复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冷暖人生。好的小说家,从来不是抽象地写一种生活,而是要照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器物、风景、习俗、人情世故、气候变迁、道路的样子、食物的味道、人的感知、事的沉浮,乃至说话的口气、衣冠的穿戴等,去编织生活。生活是有形的,有一张由时间和空间编织的网,一个“壳”。小说家若不能编制一个坚固的俗世生活的外壳,人物的心灵就没有容器来装盛 , 读者也无从得知人物内心是怎样成长的,情感是怎么演变的,挫折或苦痛是怎么拷打磨砺人的。

一定意义上说,小说家都是生活的专家。照沈从文先生的说法,专家就是有常识的人。小说家不能对生活犯常识错误,那样“壳”破了,读者就不会认同你,甚至嘲笑你。比如前些年电视上冒出一堆抗日电视剧,被观众嘲讽为“雷剧”。为什么?因为常识性的错误太多,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我们常说“真善美”,“真”是首当其冲的,失去了“真”,一切无从谈起。

虽然生活无处不在,人人有份,但并不是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用来写小说。进入小说中的生活,必须经过作家的选择、过滤和重新组织。作家不能沉溺于生活中的某种个人趣味和认知而不能自拔。有一段时间,文学界流行写小事,写私情、欲望,写细碎的生活、心灵的乱象,一些作家甚至津津乐道于此。生活固然有颓败、暗黑的一面,但小说家不能任性直接展示这些颓败、暗黑,因为人的生存不止于这些表面的乱象和败象,人也不甘心于此。事实上,每个人的颓败背后都有复杂的心灵挣扎和精神冲突,这才是一种真实的人生。作家必须深入人的内心生活,要追问,要去伪 , 目的是挖拓人精神的深度、广度,展现人灵魂深处的纵深感,让人看到暗黑中的亮光、绝望中的希望,获得一种能站立起来的精神,而不是在怨毒和呻吟中沉沦——这是人最基本的真实,像心跳一样,人人共有。

这就是说,尽管作家的世俗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是活跃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怀有一种饱满的创作热情,不讷于生活对他们的呼唤;但另一方面,作家对庸俗的趣味、赤裸的欲望,对人类内心黑暗的经验以及那种令人下坠的力量,也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好的作家,永远不可能放弃他的批判性,但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牢固地树立人的良知,更加强力地捍卫和坚守世道人心。这是文学的尊严,也是作家的责任。好作家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无论时代如何“喧哗与骚动”,无论生活如何“罪与罚”,无论人性如何“至暗时刻”,他都要劝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颗“勇敢的心”,做一个“良善的人”。

(摘自《中国文学批评》,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