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善读无字之书

齐夫

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他告诫 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 也会读无字书。

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 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 向社会、 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 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然而,现实中常有 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 因此,要 善读无字之书。

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良友既 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 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如古代的高山流水、 、桃园结义等,都歌颂了 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 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

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 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 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 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 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遍走四方, 留心地势地貌, 了解民 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

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阳明曾说过: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 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 有方。

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 字大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 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 发言权 ”,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 了解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 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 以便作出正确决 策。

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 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 人生当如此。

(选自《前线》2022 年第 10 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引用周恩来的自勉对联,意在引出既要会读有字书,又要会读无字书的观点。 B、②段把事业成功者和不善读无字书者作对比,突出了前者比后者更善于读有字书。 C、③段列举鲁迅与瞿秋白、冰心与巴金等事例,论证了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 方面。 D、⑥段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2)、结合第③段内容,在文段空白处补写一个事例。
(3)、选文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4)、小李同学所在学校将到外地与某中学联合开展“走进田间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他担心参加活动影响学习,不愿意参加。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内容, 劝他参加此次活动。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散文,回答下面问题。

“心灵鸡汤”与“心灵鸭汤”

       ①鸡汤性温,营养丰富,以“补虚”而著称,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可助人病体早日痊愈,且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青睐。营养不良者,病后虚弱者,刚生育的产妇,都适宜进补鸡汤。

       ②正因为如此,人们把那些含有智慧、热量、催人进取的话语、段子、故事叫作“心灵鸡汤”。走进书店,这类书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一开始,“心灵鸡汤”还挺受欢迎,毕竟是激励人们上进、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多看看确实可以激发热情,鼓舞斗志。但看多了,也试过了,人们渐渐发现,“心灵鸡汤”里许多高明的道理,在实践中其实很难走得通,那些引为例证的成功楷模,也离自己很遥远。老喝这种“心灵鸡汤”会导致虚火上升,心头燥热,使人处于困窘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败火、降温了。

       ③说到败火、降温,鸭汤有此奇效。鸭汤性凉,有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尤其是盛夏酷暑,鸭汤能补虚损、消暑滋阳,为夏日滋补佳品。民间亦有“大暑老鸭胜补药”的说法。

       ④因而,我们不妨把那些教人冷静、劝人沉稳、阻人躁动的文字称为“心灵鸭汤”。这种文字朴实无华,没那么大的煽动性,但重理性、远情绪,注重理性分析,不搞狂热忽悠,目的是引人走向平和、务实、恬静、豁达、不在名利一棵树上吊死,不在成功一条道上走到黑。老庄哲学,陶渊明的田园诗,温庭筠的花间词,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汪曾祺的《受戒》,季羡林的《清塘荷韵》等都可算是“心灵鸭汤”,读这些东西,不会助你显达,但会给你一个轻松心情,使你被名利烧灼的心冷静下来。

       ⑤“心灵鸡汤”的核心是励志。(A)但励志是把双刃剑,人不能不励志,也不能升虚火。(B)志向太高脱离现实,就会处处碰壁,自寻烦恼;志向太大能力有限,就会志大才疏,捉襟见肘。譬如,“心灵鸡汤”里举的最多的那些成功范例,不是盖茨就是乔丹,不是爱迪生就是贝多芬,可这些人都是不世出的特例,是可遇而不可求,可羡而不可学的。倘著没有乔丹那身板,你就是每天练24小时,也难成“天皇巨星”;而少了贝多芬的天赋,即便终日泡在琴房里,也创作不出《英雄交响乐》那样的传世精品。

       ⑥而“心灵鸭汤”的特质是降温。酷暑难熬时,来一碗鸭汤可清热消暑,祛暑消疲;心烦气躁时,读几篇优雅清新的文章,看几个禅意沛然的小故事,亦可静心养气,凝神舒缓。当一个人被升官发财的欲火烧得浑身燥热时,读读严子陵钓鱼的故事;被名缰利锁缠得透不过气时,吟诵几段李叔同的佛诗、佛联;被追求成功的压力弄得如牛负重时,聆听一曲《渔舟唱晚》,或许就会使自己冷静下来,从容不迫。

       ⑦公允论之,“心灵鸡汤”之升温鼓劲,“心灵鸭汤”之降温放松,都不可或缺,各有其存在意义。心灰意冷时,需要来点“鸡汤”,读读《满江红》什么的,给自己打气、加油;心热气躁时,不妨喝点“鸭汤”,翻翻《菜根谭》一类,慰藉躁动的心绪,远离功利的诱惑。这就是林语堂说的那个话“中国人得意时信孔孟,失意时信老庄,左右逢源,有张有弛,决不会为难自己。”

       ⑧苏东坡就是典型,就看他的代表作《赤壁怀古》,前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其壮怀激烈,催人奋进,犹如上好的“心灵鸡汤”;后半阕“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自我降温,进入务实之境,好比优质的“心灵鸭汤”。不夸张地说,命运多舛的苏东坡能一生潇洒,金刚不倒,就全仗这两碗汤伺候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本来面目长如故

韩青

    ①苏轼在《老人行》中写道:“本来面目长如故。”意思是说,不管时间、环境、地位、遭遇等怎么变,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应该总是跟原来的一样。而这样的始终如一就是一种节操,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持着。

    ②而事实早已说明:一个人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本色,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男神”,不仅如此,他的演技更是精湛传神,韵味十足。可是,他并不恃才放旷,而是更加谦逊,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他也会在他的包里放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力,在演艺界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从来没有在演出中念过白字。他曾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他这种始终如一的态度和精神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成就了他高尚的人格。

    ③可是,有一种人,他声称自己是始终如一的人,当他一旦言行不一的时候,就会找个借口来敷衍,这样的人,就不是始终如一的人。因为,真正始终如一的人,不会找一些借口来应付的,即使有时候忘记了曾经的承诺,也会再去找个机会弥补。当代画家李苦禅就是这样的人。凡是答应别人的事,他从不食言。可是,有一次,一个老友请他作一幅画,当时,因为有事在身,他没有及时完成。后来,他在老友病故后才想起这件事,于是立即作了一幅画,并郑重地题上老友的名字,还盖上印章,随后把画作带到后院烧掉。事后,他告诉儿子:“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虽然,迟了一步,但是,他终究没有食言,没有改变自己始终如一的本色。托马斯·麦考利说:“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质,要看他在知道永远也不会被人发现的情况下做些什么。”说实话,李苦禅的这位老友已经离世了,就是不作画,这位老友也不会知道了,可是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始终如一。

     ④而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始终如一,就必须保护好自我的纯粹性,不能有其他杂质的介入。美国作家福克纳曾有一段时间为金钱而写作。他不善于理财,加之妻子又崇尚奢华,财政情况如同一团乱麻。为了摆脱负债的状况,他与华纳、福克斯公司等著名电影公司签订了长期的合同,为他们写剧本,这使得他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却丧失了宝贵的自由。他素来痛恨为了金钱而写作,偏偏却不得不为金钱而写作。这使得他背离了真正的自我,也使他的写作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没有这些欲望、金钱的诱惑与干扰,那么他的文学成就会更大。所以塞内克说:“始终如一,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那些始终如一者,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做根基,否则,建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就像无根的浮萍,不能坚守自己的方向。

    ⑤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着始终如一的言行,他才能赢得世人和这个世界的尊敬。”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出尔反尔、变化多端的人照样活得风风光光、有滋有味。但是,要知道,那毕竟是暂时的,因为时间如水,终究会洗去他们这些渣滓。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忍受枯燥

①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写作的开始,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是枯燥的;深刻的课堂,是枯燥的。枯燥是一个门槛,为不学无术、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

②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我为什么不写,因为没有灵感,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肯定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一气呵成,很少是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冲动的,而是在克服开始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酝酿出来的。伟大的记者李普曼一生创作1000余万字,这需要克服枯燥的强大意志。李普曼初出道时,他的老师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对自己要有所强制:一个作家每天至少要写1000字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愿意,甚至不管他有无东西要写。

③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再深奥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小时慢慢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是在寻找优秀的读者,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很多人的问题在于,容易被书的标题吸引,却连3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那些让人很舒服、不断点头的轻松阅读,往往是重复你既有认知的无效阅读,要想获得认知增量,需要艰难的“入境”,需要烧脑的坚硬阅读。

④上一门好课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常听学生说,某某课是好课,老师善于讲段子;某某课太枯燥,全是抽象的概念和艰涩的推理。我说,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用“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者自负去判断,那是对好课的侮辱。首先要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门课去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思想。学生与老师并不是“我花钱让你教我知识”的消费关系(流行的知识付费异化了教育关系),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才会有收获。

⑤枯燥是一个门槛,庸人越不过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电脑上的综艺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和课堂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学霸与学渣、人才与人手的分别。所谓优秀,绝不是机巧式小聪明,背后必有强大的枯燥忍耐力,是聪明人下笨功夫,越过了枯燥并攀登到知识高处的结果。

⑥好习惯的养成,是克服枯燥的过程。运动,学英语,坐地铁时读书而不是刷短视频,睡前读几页书而不是刷短视频,会议间隙写几段文字而不是刷短视频。有了想法立刻记下来而不是“等会儿记下来”,多个动作,动笔去记,而不是相信记性或指尖。刚开始总有点枯燥,有了近一个月的积累,回过头去看,有了受益感,进入身体本能,就成习惯了,让我们终生受益。

⑦专业训练的过程,是克服枯燥的过程。史学家桑兵说,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培养兴趣逐渐变成内行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弹钢琴,学历史,读哲学,读文献写论文,写一手好字,成为专家,每一项令人景仰的成就,受到业内外专业人士的肯定背后,都经历过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你看到的有趣好玩,那是别人专业积累之后游刃有余的从容驾驭。

⑧看看那些能成就人滋养人、在哪里都能受到推崇的好品质,多跟“忍受枯燥”相关。专注、自律,是对枯的克服;勤奋,刻苦,深刻,耐心,坚强,钻研,节制,谨慎,惜时,坚毅,慎独,忍耐,适应,是对枯燥的超越。唯有接受和越过枯燥,才能塑造这些滋养人格和意志、让人受益终身的好品质。

(本文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议论文阅读

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易舟

①如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使自己的思维视野、认知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青年人,要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②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在学习阶段把基石打深、打牢,才能为青春蒿满能量。

③勤奋学习既要学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80后“新农人”魏巧,靠自身所学和一股子拼劲返乡创业,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广大青年带着理论知识寻找实践坐标,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④勤奋学习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2024年1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圆满完成商业首航,背后是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型邮轮项目设计青年团队的默默付出。团队成员王高帅说:“当时国内资料有限,每次一拿到资料,大家就分组学习,再通过交流汇报的方式进行总结。”从零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到学习吸收再创造,青年团队见证了一张张图纸变成一艘巨轮,该团队也获评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⑤青年人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