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语文作业本】八年级下册写作学写读后感

任务一展板评星
(1)、 学完本单元后,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就这个单元的某篇课文写一则200字左右的随感。下面是四位同学的作业,请你给它们评星,并说明理由。

A.作者所描绘的地方是一个美丽的桃花源。这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的池塘、挺拔的桑树,男女老少都安居乐业,其乐融融。村中的人最为热情,每家每户都争着招待外来的人,老人与小孩在壮年人的照顾下过得无忧无虑。我真喜欢这儿!

——《〈桃花源记〉随感》

评星:☆☆☆☆☆

B.《蒹葭》中诗人用蒹葭来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思念,诗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现出诗人不停地从河的上游到下游来回寻找爱人的踪迹,以至于出现了幻觉。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蒹葭〉随感》

评星:☆☆☆☆☆

C.人之所以被称为高等动物,那是因为人有毅力。《蒹葭》一诗中的主人公为追随、寻觅伊人,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的步伐。生活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想到达的远方、想追寻的人,既然如此,何不像他那般努力? 也许最后“伊人”早不复存在,但你会发现在努力的路上,你已到达了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蒹葭〉随感》

评星:☆☆☆☆☆

D.《核舟记》所记载的修狭桃核,“为人五”“为窗八”,又能清楚地看到许多人的神态动作,可见手艺人的技艺高超。但如今许多传统手艺都渐渐消失,小时候听过的吆喝声,如今难觅踪影,小巷总是空荡荡的,感觉似乎少了点什么。正如《老木匠桑伯》里写的一样,那是手艺人一生挚爱的事情啊,快节奏的生活却已经抛弃他们了,他们喘不过气了。

————《〈核舟记〉随感》

评星:☆☆☆☆☆

理由:

(2)、 展板评星活动之后,小组同学围绕“怎样写好读后感”展开了讨论。请写下讨论结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最响亮的声音是乡音

材料一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二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三

交流方言如今已成为Z世代聚会项目不可或缺的有趣一环。模仿、学习对方家乡的常用语,成为年轻人缓和气氛、拉近距离时屡试不爽的新方式。 “她扒拉我” “蓝瘦香菇”等带着浓烈地方色彩的流行语,配上影视剧中“鬼畜”的剪辑,更是以其魔性的发音再度翻红,成为热衷于玩“梗”的Z世代心头爱。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4.77%被调查者会使用“方言梗”。

《浅析网络热词的传播机制》显示,“雨女无瓜”相关台词一经播出,72小时内最高热度值便已达到40.75(2017年6月19日热搜第一,当天的热度值为29.33)。哔哩哔哩网站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已超过900万。”现今,“雨女无瓜”仍是Z世代表达态度的常用词之一。

(摘编自《“方言梗”走进大众视野 近八成Z世代愿为家乡方言代言》)

材料四

      乡音难改成为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我们应注意避免破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摘编自饶高琦 王莉宁《“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