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福建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正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北宋时,大量的劳动力涌入采煤行业,煤的产量大幅提升,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之物。在都城内外,官营煤场有 20 多处,挖掘运输设施多样,工作流程复杂。采煤业的兴盛主要缘于( )
A、开采技术的进步 B、金属冶炼和铸造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在重视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方面,除改进和创新的农具、提高水肥管理技术的外,农书的编纂与印刷也是重要表现。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中央政府下令刊刻《四时纂要》等月令体农书,并颁发给地方官员加以推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书中所述的农业知识的传播、流传。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当时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典型代表,这些农书往往篇幅宏大,字数较多,图文并茂。在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黄历高达三百多万本,平均每4户就有一册,更为普及的历书客观上促进了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

———摘编自殷三、李浩《雕版印刷对宋元时期农书传播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 宋元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劝农机构和劝农官,认为“农桑,王政之本也”。 宋元时期走上仕途并不意味着从此告别农桑,有许多人做了地方官,仍要劝课农桑、推广农事,各级官员仍要把加强农业管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农桑是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宋元时期,城市以经济中心的优势吸引能工巧匠,培育出许多蔬菜、花卉,为城市人口提供所需的供应,“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宋元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农学著作记述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如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就记录了甘蔗、茶叶等物种的引种国外情况。

——摘编自朱晓琴、员立亭《宋元时期农学著作全面发展的特点及社会原因研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言者谓江北之民杂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虽土风各有所宜,至于参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宋太宗“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1011年,真宗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这是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稻种,又自福建移种于江淮地区。粮食品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初,为提升国家实力,许多欧洲大国开始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并逐渐形成全球植物流动网络。美国建国初期,在科学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下,托马斯·杰斐逊力图通过掌握前沿的植物学知识,建立实验性的园圃,积极参与欧洲国家构筑的全球植物流动网络,实现对外来高价值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植物等的引种与推广,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增强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目的。尽管杰斐逊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实验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仍有部分植物被成功引种和推广。

——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材料三 大豆原产自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孙中山在《实业计划》(1917~1919)之“衣食住行”中叙述了“大豆工业”计划。该计划设想,一方面,在国内设立新式工厂,以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中国传统手工经营方式,为民众提供优质平价蛋白;另一方面“于诸国大城市设立黄豆制品工场,以较廉之蛋白质食料供给西方人民”。孙中山将欧洲战争作为中国输出大豆的国际机遇,以中国传统的优质植物蛋白置换效能转化率低下的动物蛋白。他曾于1909年参观了好友李石曾在法国开设的豆腐公司,该公司斥巨资打造了当时最先进的豆制品机械流水生产线。孙中山宏伟的大豆出口计划就是以豆腐公司为蓝本规划的。但该计划仅停留在纸上,并未实施。

——摘编自王书吟《素食、科学与反殖民——全球史视野中的孙中山“大豆工业”计划》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