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全效学习】中考学练测语文项目化学习任务群二专题9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说明文

学校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小文同学是活动志愿者,请阅读以下材料,帮助她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茶·源自中国

据考证,有文字记载的茶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0年左右,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就有“横(jiǎ)”字,称“横就是苦茶”(“茶”是古汉字,即今之“茶”)。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南方八国伐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这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就已用土产茶叶作为贡品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推论,至少在3000年前,我国就已有茶的栽培和制作技艺。 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比这更早的发现与记载。 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有删改)

材料二

茶·征服世界

公元17世纪,中国茶叶的出口,就已超过瓷器和丝绸,约占全国出口货物的90%。 那时欧洲人以茶为极品,尤其是英国人,他们饮茶都已自成一套茶文化。据说,茶叶是有史以来最先在伦敦做广告的商品,不仅贵族趋之若鹜,资产阶级也跟着大饱口福,就连英国工人也以茶点为饮食。在《傲慢与偏见》里,主人餐后必有茶席,饮的就是中国茶。

而今,茶叶无处不在,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所以,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的著作《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材料三

茶·饮之有道

红茶性温,有暖胃的作用,虚寒体质者和老年人宜饮性温的红茶。冲泡时,适宜用壶或盖碗,茶水比为1:50,水温100℃,冲泡3次,时间为2—3分钟。

绿茶微寒,有助降火,胃寒的人应该少喝,而容易上火、体壮身热的燥热体质者宜饮。 冲泡时,适宜用玻璃杯或盖碗,茶水比为1:50,水温80℃,冲泡3次,时间为2--3分钟。

白茶富含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天然物质,具有保肝护肝的作用,还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冲泡时,适宜用壶或盖碗,茶水比为 1 : 20—1 : 25,水温100℃,冲泡4次,第一泡时间约1分钟,第二、三、四泡依次为1分15秒、1分40秒、2分15秒。

乌龙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是不可多得的减肥茶。 乌龙茶性平,能清除体内积热,特别适合秋天饮用,可缓解秋燥。 冲泡时,适宜用壶或盖碗,茶水比为 1:15,水温100℃,冲泡4-5次,第一泡时间约1分钟,第二、三、四泡依次为 1分 15秒、1分40秒、2分15秒。

(摘编自网络)

(1)、任务一:制作“茶”海报仔细观察小文制作的海报,结合上述材料,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海报中心的“茶”字并不是一个错别字,而是一个古汉字,也就是现在的“茶”字,用“茶”字可以表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茶事历史悠久。 B、海报中“茗香传千古,茶道有来人”两句宣传语用的是楷书字体,显得雍容舒展,带有一种古朴之美,和茶文化一样极富历史韵味。 C、海报中“绿色黄金”指的是茶叶,彰显了茶叶经济价值之高,当下它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好几种饮料的总和。 D、海报中心图片上的茶壶和盖碗适宜泡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冲泡水温100℃为宜。
(2)、任务二:讲述“茶”历史;外教查理来自英国,在和小文交谈的过程中他一再强调,茶起源于印度,是从印度传入英国的。请结合上述材料和【链接材料】。帮助小文说服查理。

【链接材料】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申遗成功。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说:“可喜可贺!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不仅向世界共享了茶文化,还贡献了茶文明,中遗成功正说明了中华民族通过茶文明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学,得到世界的充分认可。”

(3)、任务三:荐尝“茶”味道;查理想要体验一下中国茶文化,品一品中国茶,请结合材料三和查理的个人信息,给他推荐一款茶并告诉他泡茶的方法。

个人信息

姓名

Charlie(查理)

国籍

英国

年龄

36岁

身高/体重

182cm/100kg

职业

 

英语外教

饮食习惯

 

爱吃牛排、汉堡,喜欢饮酒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乐清男孩失踪:一场事先“策划”的走失

【新闻回放】

    2018年11月30日,浙江乐清一名男孩“失联”,其母随即报警。当晚,微博网友@猴子爱烧酒发布寻找“失联”男孩的信息,此事开始在网络传播。12月3日、4日,乐清警方两度发布寻人启事。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警力进行搜寻,公益组织、社会公众纷纷帮助寻找。与此同时,随着媒体报道、网友转发,此事开始引发舆论关注。

【警方应对】

    乐清警方接警后果断立案进行搜寻,12月5日,“失联”男孩被找到。乐清警方针对事件进行了两次通报,通报指出,此“失联”事件是男孩母亲陈某为测试丈夫对自己和孩子是否关心、重视而故意制造的虚假警情,警方将依法追究陈某刑事责任。5日,乐清检方称提前介入此案,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

【网友反应】

    如果说孩子母亲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令人心寒,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间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温暖的一面,那便是网友对寻人信息的转发。下图是从微博网友转发、评论最常使用的表情:

【事件评论】

    乐清当地人朋友圈中对寻子信息的刷屏转发,体现出社会对于“失孤”问题的高度关注。当乐清失踪男孩真相大白之后,男孩母亲的行为却给这样温暖的关切泼了一盆冷水,扑灭了无数心系此事的网友心中希望的火苗。当代“狼来了”的故事就此上演,倘若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那么对社会的信任与良知将是无比沉重的打击。因此,对男孩母亲的审判和量刑必然关系到社会信任与良知体系的未来和发展。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十多年前的“彭宇案”。众所周知,这起事件最终以当事双方和解,彭宇出钱赔偿“被摔”老人而告终。此事一出就被公众斥之为“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并被称作社会“道德滑坡”的标靶。

    “彭宇案”的出现令社会中屡见不鲜的扶摔倒老人被讹的事实摆到了大众面前,其实“彭宇案”本身并没有多么重要,其关键症结在于由此事件而引发人们对于救人成本的思考。自此当看到路边摔倒的老人时,人们总要再三忖度,考虑后果。

    可如果行善助人之前都要如此“三思而行”,那么这样的善行就变了味道。由此观之,在虚报警情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对于是否会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的担忧也并非杞人忧天。社会这个大机器的运转秩序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法律,另一个便是道德,前者强调强制性作用,而后者体现在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的教化作用上。

    法律的不完备给社会的秩序带来损失,我们可以通过逐步修订,促进法律体系走向更加完善。相对于法律,社会的道德系统对于个人的影响更加深远,它潜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言行举止密切相关。但是,一旦道德系统遭到破坏,其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严重,甚至会达到难以修复的地步。

    知乎有网友发表感慨:“一义士受辱,则万众齐喑;一善人蒙冤,则天下心寒。”当社会的良知系统遭遇动荡,当公民的良心和信任白白被虚耗,谁还敢勇于站出来对危难之人伸出援手?

    所以,对于失踪男孩家属谎报警情这件事情而言,我们在关注孩子母亲既蠢且坏的恶劣行为的同时,更应该思索其行为对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当真正摔倒的老人躺在路边无人搀扶,当真正丢失孩子的父母束手无措却无人伸出援手,这样人情冷漠的社会状态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但现实中发生的诸多性质恶劣的事件,却屡屡冲击着人们的认知,拍打着良心与信任的最后底线。

    尽管社会的良心与善意被“戏弄”,我们也不应因噎废食。“良人者良其心也,贵人者贵其心也”,心存善念永远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会,古称冈州。“大红柑”和“茶枝柑”是同一栽培品种的别称,在新会,,它们多被称作“新 会柑”,以强调正宗新会地产之意。历史以来,“新会柑”最主要、最著名、最具价值的制品就是“新 会陈皮”,也以此为核心价值和品牌文化。 

《广东柑桔图谱》记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 原料。”《广东植物志》记述:“茶枝柑,别名大红树、新会柑,主产新会,果皮晒干即中药陈皮的正 品”。

世间有川陈皮、广陈皮等,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中以新会产地陈皮为正品,更以经年陈藏为珍品。

新会陈皮,其质优,独具道地药材特色,为“广陈皮”的上品。因此,经营新会陈皮早已成为一个行业。相传唐代开始有“陈皮”的名称,而新会专门种取皮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在栽培管理方面。新会柑的栽植时间是:春植(立春至立夏)或秋植(白露至寒露)。受咸潮影响的围垦地区、春早年份宜在5月至6月雨季来临前栽植。栽植密度:每公顷裁植植林数不超过1200株。

在采收方面,按采收加工时间分为:柑青皮、二红皮和大红皮。柑青皮在农历立秋至寒露采收,二红皮在农历寒露至小雪采收,大红皮则在农历小雪至小寒采收在加工方面。新会柑的开皮采用正三刀法或对称二刀法。翻皮时,选择晴朗天气,将已开好的鲜果皮置于当风、当阳处,使其自然失水萎蔫,质地变软后翻皮,使橘白向外。干皮则可以选择晒干法,也可以选择烘干法。存放时要求在地势较高、自然通风、干燥的地方,离地、离墙、离顶存放。“新会皮”的陈化,需要在保护范围内自然条件下陈放3年以上。

在感官特色方面。柑青皮色泽青褐色至青黑色,质硬、皮薄,味辛苦、气芳香。徽红皮色泽黄褐色至黄棕色,质较硬、皮较厚、味辛甜,气芳香。大红皮则色泽棕红色至棕黑色,质軟、皮厚、味微辛、甜香。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作为中国著名的陈皮之乡,新会已有近千年的陈皮生产历史。新会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孕育出果皮绵厚、油胞粒大、油室饱满的新会柑,以此为唯一原材料炮制而成的陈年贮藏佳品品——新会陈皮药食同源、食养俱佳,为历代名医所推崇,素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美誉,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广东省岭南中药材立法保护品种、广东十大道地中药材之一。根据《地理标志性产品新会陈皮》规定,新会陈皮按采收加工时间和质量分为柑青皮(青皮)、二红皮(微红皮)和大红皮(红皮)。青皮适合入药,疏肝解郁效果显著;二红皮适合饮用或者膳食调味;大红皮性温,,口感好,甜润香醇,可用作冲泡、烹饪和养生食疗。

(摘自《南方农村报》,有改动)

材料四

第六届新会陈皮文化节受到了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五邑华侨网胞的关注和支持,他们携手新会品牌企业代表, 通过打call视频等形式推介新会陈皮, 助新会陈皮出图。近年来, 为进一步有效保护新会陈皮的道地性、可溯源性,新会区创新实施新会陈皮数字化保护工程,应用推广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推动新会陈皮产业全面开花。文化节开幕式现场,首次启动了新会陈皮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新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受益”的共赢模式,不断挖掘新会陈皮的经济效益、文化魅力、健康价值,让更多的人认识新会陈皮、喜欢新会陈皮持续提升新会陈皮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

(摘自《新会发布》2023-11-25,有删节)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①燕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运最久的国家之一,雄踞河北北部。河北博物院的《慷慨悲歌——燕国故事》展厅,有一件纹饰精美、体量巨大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这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

②铜铺首出土于燕下都遗址,是燕国的代表性器物。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保定市易县东南。1966年2月,易县原练台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在燕下都遗址中的老姆台东170米处挖土时,发现了这个举世罕见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考虑到这个铜铺首的规模和样式,不少专家都认为这是燕下都宫殿大门上的门环。两千多年前,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屹立于此地,如今虽然不复存在,但从这件硕大的铜铺首中依然感受得到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感。

③铜铺首通高74.5厘米,重21.5公斤。整体是兽首衔环造型,兽首主体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怪兽——饕餮。宽眉巨目,圆眼吊睛,凶猛无比,锋利的牙齿从口角两边露出并上卷,口鼻两边有须。面部结构紧凑,特点鲜明,层次清晰。

④饕餮额部饰有一立凤。凤冠饱满,颈向前伸,昂首瞪目,尾部翘起,两爪粗壮尖锐,各抓一蛇。两蛇巧妙地构成饕餮的额粱,蜿蜒游弋,缠绕在立凤的左右两翅,双首昂扬相对,好似因遭到侵犯随时准备攻击,又好似在苦苦挣扎。

⑤铺首两侧各有一条向上攀爬的龙,刚劲有力却又不失灵动,颈部从上端两侧向前弯曲,头部向前伸,张口露齿,虎视眈眈地看着下方。尾部盘绕于饕餮双目的左右下角。整个场面充满紧张的气氛,犹如一幅剪纸,揭示了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⑥铜铺首的环套在八棱半椭圆形的衔中,内径16厘米,外径29厘米。环上饰双龙纹,双龙分别缠绕于环的两侧,颈部从上端两侧绶带纹组成的圆环中钻出,突出于环外,双首相背,弯颈俯首,神情与上端双龙相似。

⑦这件铺首采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造型精致生动,布局错落有致,线条婉转细腻,艺术风格严谨,具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目前所见我国最大的战国时期铜铺首。上海世博会期间,曾作为河北馆的镇馆之宝向世界展示。

⑧铺首是我国古代器物上的附件,最早萌芽于史前时期,成熟于殷墟二期偏晚阶段,后历经两周、两汉、魏晋隋唐,直至明清都被广泛使用。主要在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瓷器、墓门、墓葬棺椁以及建筑的门上。汉代以前,铺首被称为“金铺”或“铜铺”;唐代才出现“铺首”和“衔环”两个概念;到明代,人们才开始使用“铺首衔环”这一称呼。所谓的“环”,是具有实际使用功用的部件,供敲门使用,同时又有装饰意义。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要阻挡妖魔鬼怪进门,最主要的方法是在大门上放一怪兽衔着门环,可以防止妖魔鬼怪入门。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