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寒假作业测试(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会,古称冈州。“大红柑”和“茶枝柑”是同一栽培品种的别称,在新会,,它们多被称作“新 会柑”,以强调正宗新会地产之意。历史以来,“新会柑”最主要、最著名、最具价值的制品就是“新 会陈皮”,也以此为核心价值和品牌文化。 

《广东柑桔图谱》记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 原料。”《广东植物志》记述:“茶枝柑,别名大红树、新会柑,主产新会,果皮晒干即中药陈皮的正 品”。

世间有川陈皮、广陈皮等,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中以新会产地陈皮为正品,更以经年陈藏为珍品。

新会陈皮,其质优,独具道地药材特色,为“广陈皮”的上品。因此,经营新会陈皮早已成为一个行业。相传唐代开始有“陈皮”的名称,而新会专门种取皮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在栽培管理方面。新会柑的栽植时间是:春植(立春至立夏)或秋植(白露至寒露)。受咸潮影响的围垦地区、春早年份宜在5月至6月雨季来临前栽植。栽植密度:每公顷裁植植林数不超过1200株。

在采收方面,按采收加工时间分为:柑青皮、二红皮和大红皮。柑青皮在农历立秋至寒露采收,二红皮在农历寒露至小雪采收,大红皮则在农历小雪至小寒采收在加工方面。新会柑的开皮采用正三刀法或对称二刀法。翻皮时,选择晴朗天气,将已开好的鲜果皮置于当风、当阳处,使其自然失水萎蔫,质地变软后翻皮,使橘白向外。干皮则可以选择晒干法,也可以选择烘干法。存放时要求在地势较高、自然通风、干燥的地方,离地、离墙、离顶存放。“新会皮”的陈化,需要在保护范围内自然条件下陈放3年以上。

在感官特色方面。柑青皮色泽青褐色至青黑色,质硬、皮薄,味辛苦、气芳香。徽红皮色泽黄褐色至黄棕色,质较硬、皮较厚、味辛甜,气芳香。大红皮则色泽棕红色至棕黑色,质軟、皮厚、味微辛、甜香。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作为中国著名的陈皮之乡,新会已有近千年的陈皮生产历史。新会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孕育出果皮绵厚、油胞粒大、油室饱满的新会柑,以此为唯一原材料炮制而成的陈年贮藏佳品品——新会陈皮药食同源、食养俱佳,为历代名医所推崇,素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美誉,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广东省岭南中药材立法保护品种、广东十大道地中药材之一。根据《地理标志性产品新会陈皮》规定,新会陈皮按采收加工时间和质量分为柑青皮(青皮)、二红皮(微红皮)和大红皮(红皮)。青皮适合入药,疏肝解郁效果显著;二红皮适合饮用或者膳食调味;大红皮性温,,口感好,甜润香醇,可用作冲泡、烹饪和养生食疗。

(摘自《南方农村报》,有改动)

材料四

第六届新会陈皮文化节受到了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五邑华侨网胞的关注和支持,他们携手新会品牌企业代表, 通过打call视频等形式推介新会陈皮, 助新会陈皮出图。近年来, 为进一步有效保护新会陈皮的道地性、可溯源性,新会区创新实施新会陈皮数字化保护工程,应用推广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推动新会陈皮产业全面开花。文化节开幕式现场,首次启动了新会陈皮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新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受益”的共赢模式,不断挖掘新会陈皮的经济效益、文化魅力、健康价值,让更多的人认识新会陈皮、喜欢新会陈皮持续提升新会陈皮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

(摘自《新会发布》2023-11-25,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历史以来,新会“大红柑”最主要、最著名、最具价值的制品就是“新会陈皮”。 B、材料二对新会柑的介绍主要采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C、柑青皮适合入药,而二红皮和大红皮则不能入药,只适合饮用、膳食调料和养生食疗。 D、第六届新会陈皮文化节得到许多五邑华侨同胞的关注和支持,他们助新会陈皮出圈。
(2)、新会陈皮素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美誉,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新会柑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请你结合材料,为江门陈皮行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完成小题。
                                                                                      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韩彦文
        ①一觉醒来,睁开双眼,看到透窗而入的阳光;工作累了,听听轻松舒缓的音乐;新买的衣服,摸起来手感不错;饭菜端上来,先是扑鼻的香气,然后是绕舌的美味。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种感觉塑造而成。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被各感觉器官所捕捉,经过各感觉系统的处理,最终得到一个解释或是一种感受。
       ②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异常情况,比如:白纸黑字的“2”看起来却是红色的;一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嘴中就会泛出奶油的味道……如果有过类似的经验,不必觉得不安。早在1690年,就有科学文献记载说,一个人感到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猩红色的。19世纪末,这种异常生理现象得到广泛关注,但随后便被认为是一种幻觉而遭到冷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并以“联觉”的字样频繁出现在学术期刊中。
        ③所谓联觉,就是某种感觉刺激在引起相应感知的同时,还会引发另外一种感知。联觉能力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具备,并且通常伴随其终身,因此联觉者往往不认为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正常。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就经常跟他的母亲争执字母“b”是黄褐色还是橘红色的。很显然,他和他的母亲都是联觉人。
        ④科学家们对联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最简单的解释是,在处理不同感觉信息的通路间存在着异常的神经联接。比如当看到“星期三”这个词时,视觉系统内专门负责对形状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会作出反应,并通过异常的神经联接,使本应只对咖啡色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也同时兴奋起来,结果便带来了咖啡色的“星期三”。同样的道理,听觉系统和味觉系统间的异常联接带来了五味俱全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⑤联觉并不一定是件烦恼的事情,如果每个数字都代表一种颜色,记住别人的电话号码就容易得多了。事实上,联觉者往往拥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空间记忆能力、更丰富的创造力。这些天分在文学、艺术领域最有用武之地,诗人、作家笔下的美妙意境恐怕不是空穴来风,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是一次独特的和声编排,苦涩的大二度音程、干草味的四度音程或许是音乐家灵感的源泉。如果你是一位联觉者,感谢这种天赋的能力吧,善加利用,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塑料袋真的应该抵制吗

    ①2008年的一纸“限塑令”施行至今已有十年,其间围绕塑科袋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由于不可降解,塑料袋早已成为多数环保主义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海龟和海鸟误食塑料袋后死亡的图片更激起人们对塑科袋的痛恨。

    ②但其实,人们对塑料袋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

    ③伤害海洋动物的是所有垃圾,而不仅仅是塑料袋。事实上,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2008年,北京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仅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在上海,这个数字是7%。

    ④流行于环保主义者中间的一种说法是,塑料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和100万只海鸟的死亡。

    ⑤不过这些健康风险并不会发生在所有的海鸟身上,它对于那些通过反刍喂养幼鸟的物种影响比较显著。而且,目前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塑科袋与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死亡率有相关关系,来自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委员会专家的研究表明,塑料袋对于海洋哺乳动物的伤害远没有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严重,

    ⑥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确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塑料袋定是杀死海洋动物的凶手。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专业动物尸检组织对2010年4月死于美国西稚图海滩的灰鲸进行解制之后发现,在鲸鱼的胃中存在塑料袋、小毛巾、手套。鞋子和其他垃圾,同时这只灰鲸头部还有一个明显的由螺旋浆造成的伤口

    ⑦海洋哺乳类动物误吞塑料袋的比例并不比误食其它垃圾高,靠限制塑料袋保护海洋动物并不比限制鞋子、手套更有效,

    ⑧环保组织常用吞下了塑科袋的海龟照片来证明海龟是白色污染的受害者。不可否认,这种情况也许确实存在,但是图片的超强冲击力也不能直接证明塑料袋对海龟的影响。

    ⑨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在200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塑料袋极少是海龟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要减少对海龟的伤害,禁止钓鱼比限制使用塑料袋更有用。根据美国海洋渔业局的统计,造成海龟非正常死亡最多的人类活动是渔业而非塑料袋制品污染。

    ⑩因此,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

    ⑪除了伤害海洋动物之外,塑料袋对大气、土壤、水的污染和对石油的消耗也一直为人诟病。然而真相出乎人们意料。

    ⑫2005年,苏格兰政府发布了全面评估塑料袋和纸袋对环境影响的报告,结果认为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纸袋和布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环保,生产时,纸袋要比塑料袋多消耗10%的能量,耗水量更是塑科袋的四倍,生产纸袋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塑科袋的3.3倍。结束使用周期后,纸袋还会造成2.7倍于塑料袋的固体废弃物。

    ⑬同时,塑料袋使用的便捷已经让许多家庭主动对塑料袋进行“绿色处理”。他们会把超市和菜市场的塑料袋拿回家储存,在套垃圾桶和装东西时拿出来二次甚至多次使用。

    ⑭不可降解性被认为是塑料袋的原罪,然而它的破坏力往往与低回收利用率绑定在一起,“不可降解”四个字听起来十分骇人,但事实上,除了塑料制品外,金属制品和玻璃制品也不可降解,玻璃制品自然腐烂需要1000年左右,是塑料制品的5倍。

    ⑮人不可能把这些材料的使用都一并禁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不可降解的材料能否被妥善地处理。塑料袋处理的尴尬在于焚烧会污染大气,填埋又污染土地,回收利用就成为它最好的去处。

    ⑯国原本塑料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成为制塑的原料,发热发电的材料,从此变废为宝,改过自新,然而低回收率却阻碍了这一切。欧洲国家塑料的回收率在45%以上,德国和日本的回收率都在60%以上,可中国的回收率却仅有25%,

    ⑰限制塑科袋对环保的作用远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大,只要回收利用得当,塑料袋也并非罪大恶极。

——摘自《青年文摘》2018年第9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绿色,不仅仅是指一种颜色,还是一个象征着环保的强大力量的名词。

    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

    绿色电脑,是一种安全、节能型电脑。绿色只是一种环保称谓,其实质是将耗电量、原材料的损耗以及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力争减少到最低限度。目前,从硬件厂商到普通用户,都更倾向于健康绿色节能型的产品,它既可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又响应了环保理念的号召。

材料二:

    ①“绿色住宅”就是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居住建筑。绿色住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合理,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较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较少。“绿色住宅”从规划选地、设计、建材选用到住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是“绿色”的。

    ②在设计上,绿色住宅采取节能环保和人性化的原则。一方面,要注意住房高质量的通风、采光、隔热、隔音性能的开发。如采用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房间的墙壁或天花板上设有通风口,经过加工净化的空气在通风设备的驱动下,穿过通风口,进入居室。房屋的向阳面设计宽大的窗户,可使室内获得更充足的自然光,冬季能为室内供暖;背阴面的窗户安装特殊玻璃,不但可防寒隔热,同时也对室外噪声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③另一方面,绿色住宅要求尽可能使用节能设施。如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公共供暖供冷系统,这样能节约大量电能,减少大气污染。

    ④再者,绿色住宅应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周围环境美观,推开门窗,绿荫如盖,繁花似锦。绿色住宅还应配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计休闲、文体活动场地。

    ⑤绿色住宅要尽量选择“绿色”建材。如现在有一种新型环保用砖,该砖以发电厂排出的飞灰为重要原料,抗压强度在8兆以上,其防水、隔热、隔音和耐震强度均超过一般红砖;还有一种木屑制砖,该砖的重量只有普通砖的一半,但强度却是普通砖的两倍。使用这些建材还有抗震减灾、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

    ⑥要真正拥有绿色住宅,还需要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担保。

(选自《绿色家园》)

材料三:

    这个形成特殊三角形的三箭头标志,就是这几年在全世界变得十分流行起来的循环再生标志,有人把它简称为回收标志。它被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商品的包装上,在可乐、雪碧的易拉罐上你就能找到它。

    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爱找一找,看商品上是否印有这个小小的三箭头循环再生标志。许多关心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人只买印有这个标志的商品,因为多使用可回收、可循环再生的东西,就会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阅读《“飞天 ”凌空》,完成 各题

“飞天 ”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①她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 自如,1.7 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 ”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 ”,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让几位裁判亮出了 9.5 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 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题背景】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三到六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调查数据】

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示意图(部分)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精选案例】

书法是戴敏的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待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人也变得很自信了”。

对于冉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更不用说用毛笔写字了,“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各方声音】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学习书法艺术,也是在传承中华文化……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字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读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个人档案:

陈望道,义乌人,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料链接: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从一九五七年反右到一九七六年“文革”结束,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我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在这反右斗争的情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撤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

“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一九五八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到了“文革”时,这个意见竟被打成反毛泽东思想的黑话:只因为毛主席只作过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指示。但金子总要发光的。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招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流行语。这些可是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词语啊!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发奋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的”。先生说:

“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五)

一九六三年暑假过后,先生自己花钱,从青岛买来百日红(即紫薇)、马尾松、蚊母树等树苗,种在复旦园内,开了校领导绿化环境的新风。老实说,“蚊母树”我还是平生第一次听到的。奇怪的是,观赏树成百上千,为什么偏偏选中蚊母树等几种呢?后来从修辞角度看,好像明白了:蚊母树是期望大学成为“文化之母”、“文明之母”吧;百日红是祝愿教育事业永远红红火火吧;马尾松原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这应是勉励复旦学子做开拓创新的尖兵闯将吧!先生以种树来行“不言之教”,好让欣欣向荣的花木,时刻向人们倾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奥秘。

(六)

大概在一九七四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了,穿着白衬衫、蓝长裤,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辛酸。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

“望老近来在修订《发凡》?”

“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