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全效学习】中考学练测语文项目化学习任务群二微专题联读文本阅读(2)

“人与自然”学习小组组织了一场文学沙龙,请你一起参与。

一树繁花听鸟鸣

张学鹏

沙河弯弯,欢快流淌,曲曲折折伸向远方。

沙河村依河而居,一棵百年的大树长在村口,枝繁叶茂,四季常绿,成为一大奇观。每年春天,碗口大的红花盛开,芳香袭人,蜂飞蝶舞,花期可达半年 , [批注一]引得方圆百里的男女老少前来赏花,络绎不绝。

树是祖辈传下来的,归老人所有,老人守望着那郁郁葱葱的树,春夏赏花开,秋冬听鸟鸣,好不快活。

老人视树如命,日夜守护。

春暖花开时,村主任带领一群城里人来赏花。城里人赞不绝口,要出高价买树。

老人蹲在树旁,看树,抽烟。

城里人说:“这棵树卖吗? 我们出高价。”

老人说:“不卖。”

城里人说:“这棵树拉到城里会很值钱,你不喜欢钱吗?”

老人说:“喜欢。”

城里人说:“喜欢钱就得卖树,你要钱还是要树?”

老人说:“要树!”

城里人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呢? 给你十万,卖不卖?”.

老人说:“不卖。”

城里人又说:“十五万呢?”

老人说:“不卖。”

老人又说:“这不是钱的事,树是祖传的,祖上有言在先,再穷也不能卖树,传了好几代了,到我手里,能卖吗?”

城里人望树兴叹,无奈离去。

秋叶飘落时,城里人又来了,这次来的人更多。这次城里人做通了老人儿子的工作。 儿子同意卖树。

城里人说:“这棵树很珍贵,长在这里可惜了,拉到城里会有更多人欣赏,给你二十万,卖不卖?”

老人说:“不卖。”

城里人说:“三十万呢?”

儿子说:“爹,三十万,不少了,卖了吧,你看别人都买了小轿车,进城住上高楼了。”

老人瞪了儿子一眼,说:“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树是这里的风水,这里的根基,没有了树,村里也就失去了根本。”

老人发下狠话:“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谁也不能动! 谁动,先从我身上踩过去。”

城里人怕闹出人命,又一次不欢而散。

城里人走后,儿子说:“老迷信,顽固不化,气死我了!”

老人常常一个人坐在河边,眯着眼,吸着烟',听河水哗哗地流淌,听鸟儿在枝叶花丛中歌唱,闻着淡淡的花香,脸上挂着笑。

树木大了,啥鸟都有。树上搭了许多鸟窝,有喜鹊,有斑鸠,有黄鹂,有夜莺……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叫尽生命的欢腾。[批注二]

雪花飞舞时,城里又来人了,来的人比上次还多,小轿车停了好几辆。

儿子也来了,儿子坚持卖树。

一个老板模样的人说:“这棵树是珍稀濒危树种,我们拉到城里会好好保护它,让更多人欣赏它,给你一百万,卖了吧? 这是我们公司能出的最高价了。”

老人说:“不卖。”

老板很无奈,笑了笑,说:“不爱钱的,我见过,可是像你这样不爱钱的人,我真没见过。”

老板又说:“卖了树,你就是百万富翁,这是许多人的梦想,你真是个怪老头。”

老人说:“七十多年了,我从小跟着俺爷、俺爹一起守着这棵树,已经习惯了听树上的鸟叫,看树上的花开,闻树上的花香,我离不开这棵树。”

事后,有人问老人:“一百万,这么多钱,为啥不卖呀?”

老人说:“许多人喜欢钱,认为只有钱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如果绿树、河流、鸟语、花香能让一个人得到满足,要这么多钱干啥呢?”

多年以后,老人去世,儿子抵抗不住诱惑,卖了树,留下一个巨大的树坑。 不久沙河搞开发,树坑变成了人工湖。 沙河村人逐渐进了城,村庄越来越小,没有大树,就没有鸟鸣,也就没有了花香……

日子久了,因为管理不善,人工湖变成了垃圾场。村民看见坏掉的人工湖,总会说:“以前这里长着一棵大树,有花有鸟,非常漂亮,大树真好。”[批注三]说这话时,他们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人工湖像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村民看着,心里感觉很疼。

(有删改)

(1)、【情节·理行文思路】请根据文意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

(2)、【环境·赏古树美景】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根据提示,完成批注。

批注一:一树繁花听鸟鸣。 赏繁花,仿佛置身桃林,感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浪漫。

批注二:听鸟鸣,犹如漫步钱塘湖畔,感受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灵动。

批注三:读至此处才明白,上文反复描写花和树的美好,是为了②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3)、【人物·探老人心灵】故事中,老人的语言时而简洁,时而繁琐。请以“老人语言的简和繁”为切入点,剖析老人形象。

老人语言的简和繁

语言

之简

【摘录】不卖。

【感想】城里人三次买树,老人五次回答“不卖”,拒绝得简之又简,表现出老人⑴的心理。

语言

之繁

【摘录】①这不是钱的事,树是祖传的,祖上有言在先,再穷也不能卖树,传了好几代了,到我手里,能卖吗?

②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树是这里的风水,这里的根基,没有了树,村里也就失去了根本。

③七十多年了,我从小跟着俺爷、俺爹一起守着这棵树,已经习惯了听树上的鸟叫,看树上的花开,闻树上的花香,我离不开这棵树。

④许多人喜欢钱,认为只有钱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如果绿树、河流、鸟语、花香能让一个人得到满足,要这么多钱干啥呢?

【感想】每一次话语的“繁”,都是老人对自我内心的剖析。语言之繁,使我理解了他不愿卖树的原因:⑵ 。(分点概括回答)

(续表)

结语:简和繁之间,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老人:⑶

(4)、【主题·思乡村之变】学习小组对老人是否要卖树展开了辩论,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针对小语的观点进行反驳。 (100字左右)

【链接材料】

材料一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节选自《植树的牧羊人》)

材料二

一座村子或一个“老庄子”往往寄托着很多人的无限乡愁。但现实是,这些并不遥远的乡村生活正在慢慢远离我们。有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向外界透露,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节选自《每天消失1.6个 抢救濒危中国传统古村落迫在眉睫》,有改动)

小语:老人不应该那么固执。把树卖给城里人,他既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也可以重新找一处环境优美的地方,过上更舒服的生活;而大树作为珍稀濒危树种,“拉到城里会好好保护它,让更多人欣赏它”,岂不是两全其美?

我:

(5)、【联结·提和谐倡议】请结合本文以及《昆虫记》《寂静的春天》等作品,向民众写一封倡议书,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倡议。(120字左右)

倡议书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盼望

       海子妈从村长家出来,细脚伶仃的瘦腿在窄窄的土路上迈得特别轻快。土路上草色、土色的蚂蚱纷纷向深草里飞溅。海子妈手中紧紧地攥着一封信,是海子从部队寄来的。海子当海军已两年,新兵时来信很勤。第二年成了老兵就懒惰了,有时两三个月来一封信,有一次,还把给战友的信装错信封寄回了家。海子妈把沉甸甸的信捏了个遍。

       海子妈路过自家的油菜地也没顾上看花开得繁不繁,只是疾步往家里赶。

       其实,家里这会儿没人。海子是老幺,哥姐们都有了自己的光景。海子爹在镇上的小学当民办教师,还没放学。但海子妈还是一步比一步走得急,她要让老头子一进门就得到这个喜讯。她知道,老头子盼得厉害,虽然每次她一念叨海子该来信了咋还不来时,他总是平平淡淡地说:“来了来,不来罢。”但她还是发现,好几次老头子对着相框子里的海子呆望。那张相片是海子年前探亲时带回来的。那天海子的男女同学挤了一屋子,其中一个叫娅妮的闺女长得真水灵,像画里人似的。

       海子妈回到家,就径直从堂屋的柜子上抱下那只盛放信件的匣子放到院子的石桌上,里面共有16封信,全是海子的。每次收到信,她总要他爹连念三遍,一字一句听清楚了才像神符一样放到匣子里,等想海子了再拿出来温习。时间一长,她几乎能准确地复述出匣子里任何一封信的内容。

       海子爹一进门就闻到了油泼辣子的香气,当下饥肠辘辘。一边洗手一边问:“老婆子,今儿遇上啥喜事啦?”

       “你估。”海子妈把表情装得平静,边说边将辣子、醋往桌上端。

       海子爹猜了几下没猜到,就从锅台上抱起老碗面呼呼噜噜起来。海子妈上前把碗口一捂:“先念信,先念娃的信!”

       一大口面把海子爹噎了一下。他接过厚厚的信封正正反反仔仔细细端详了一遍,眼圈就发红了。这几天他老梦见海子,在枪林弹雨中海子受了伤,他和海子妈去扶海子,可海子不理他们,跟着那个叫娅妮的姑娘走了。这个梦折磨着他,但他不敢说给老伴儿听。

       拆开信,信封里有好几张照片,蓝莹莹的海水,雄伟壮观的军舰。海子站在战舰上咋看咋英武,咋看咋帅气。海子妈的热泪沿着满脸错乱纵横的皱纹落在了相片上。她没有见过海,但照片使她一下子相信海的确是个美地方,倏然间她感到老头子给娃取“海子”这名字很有文化。

       海子爹展开信陡然有些惊慌,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他却支支吾吾念不出音来。

       “念,快念呀,别光顾自个儿高兴。”海子妈等得有些焦急。

       海子爹微微打了个寒颤,高声而动情地念了起来:“亲爱的爹、妈,孩儿在部队一切都好……”念完长长的信,海于爹已经泪流满面

       第二天,海子爹一大早去了学校。海子妈还想听海子的信,就叫隔壁刚刚初中毕业的栓娃给她念,栓娃照着信一字一句认真地念了起来:“亲爱的娅妮,我在部队很想念你……”

                                                                                                                                                                               (选自《解放军文艺》,有删改)

阅读《牡丹的拒绝》,完成下列各题

牡丹的拒绝(有删改)

张抗抗

       ①牡丹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这是早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②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但仰慕者、好奇者,却偏偏要翻山涉水,从天南海北不约而同地涌进洛阳城。这风习由来已久,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③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亲合,传奇的身世与最美的容颜使洛阳牡丹名躁天下。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绝佳品种,独出此地。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

       ④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节”。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而至。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⑤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末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⑥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⑦曾经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轻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话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⑧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我想,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牡丹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

       ⑨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烟花惊艳

肖复兴

    ①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前,我刚住进这个小区,它就存在。十四年来,花开花落,世事如风,变迁很大,它依然偏于小区一隅,没有任何变化。别的理发店都重新装潢了门面,在门前还装上了闪闪发光的旋转灯箱什么的,连名字都改作美发厅了。它依然故我,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而且,别的理发店里伙计不知换了几茬儿,甚至老板都已经易人。它的伙计一直是那几个,老板始终是同一个人。什么事情,能够坚持十四年恒定不变,都不容易,都会老树成精的。

    ②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快一年,但印象很深,每一次去小店理发,见到老板都忍不住想起这件事,而且会和他谈起。他总会哈哈大笑,笑声回荡在小店里,让回忆充满暖意和快乐。

    ③因为常去那里理发,我和这位老板很熟,其实,小区好多人图个方便,更图老板手艺不错,都常去小店。大家都知道每年春节前是他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会坚持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直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然后回江西老家过年。他买好了大年夜最后一班的火车票,他说虽然赶不上吃团圆饺子,但这一天车票好买,火车上很清静,睡一宿就到家了。

    ④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他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时间毕竟晚了,进门一看,伙计们都下班回家了,客人也早已经不在,店里只剩下他一人,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过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他会不会耽误乘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⑤我知道,理我的头发确实很简单,就是剪一下,洗个头,再吹个风。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活儿了。但毕竟有些晚了,还是有些抱歉。迎来送往的客人多了,理发店的老板都是心理学家,一般都能够看出客人的心思。他看出我的心思,开玩笑对我说,怎么我也得送走最后一个客人,这是我们店的服务宗旨。

    ⑥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我心想,居然还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一路路过好多家理发店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⑦等她坐下来,我替老板隐隐地担忧了。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

    ⑧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表情,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还是去过年。虽说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但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跟聊斋里的女鬼似的,别再吓着我婆婆!

    ⑨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对象给吹了。

    ⑩她大笑道:您还是真说对了,我这么大年纪,也是属于“圣(剩)斗士”了,找这么个婆家不容易。

    ⑪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对老板说:你赶紧先给这位美女理吧,我不用见婆家,不急。她忙推辞说,那怎么好意思!我对她说,老板待会儿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她说,那就更不好意思了。但我抱定了英雄救美的念头,把她拉上了座位,然后准备转身告辞了。老板一把拉住我说,没你说得那么急,赶得上火车的。正月不剃头,你今儿不理了,要等一个月呢!我只好重新坐下,对老板说,那你也先给她理吧,我等等,要是时间不够,就甭管我了。

    ⑫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悄悄拿起外套刚走到门口,老板头也没回却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看我又坐下了,他笑着说,您得让我多带一份钱回家过年。说得我和那女人都笑了起来。

    ⑬老板麻利儿地做完她的头发,让她焕然一新。都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其实人主要靠头发抬色呢,尤其是头发真的能够让女人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你比她简单多了,一支烟的工夫就得!

    ⑭果然,一支烟的工夫 , 发理完了。我没有让他洗头和吹风,帮他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拿好他的行李,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位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你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一支烟的工夫就到。

    ⑮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就像突然炸开在我的头顶,挺惊艳的。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足印

    ①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贾永  白瑞雪  孙彦新)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足印——27日17时,42岁的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漫步。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②16时41分,身着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头先脚后飘出母船——“神舟七号”,沿轨道舱壁开始活动。翟志刚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飞控中心观看这历史性一幕。

    ③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背景下,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接过同伴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徐徐挥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第二次探出舱门时,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一根8米长的白色电脐带,把翟志刚和飞船相连。每一次移动之前,他把身上另外两条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用“太空漫移”来形容这次太空行走,似乎更为确切。同此前世界上已经完成的319次太空行走中的大多数一样,翟志刚的“行走”,正是通过双手在飞船扶手上移动和安全系绳的保护来实现的。

    ④舱外活动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舱门从开启到完全打开,花了6分钟。当翟志刚在舱外移动时,电脐带缠绕到了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麻烦”。

    ⑤17时00分35秒,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右臂戴着“飞天”标志的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⑥中国第一套舱外航天服的名字,取自敦煌壁画。而保存着这些古代壁画的西北大漠,正是“神七”43个小时前起飞的地方。

    ⑦“出舱,是‘神舟七号’最重要的使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对于中国将要开展的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⑧在刘伯明协助翟志刚出舱时,航天员景海鹏留在返回舱值守。

    ⑨13天后,翟志刚将迎来他的43岁生日。就在翟志刚出生的前一年,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在太空中留下了人类的第一行足印。

    ⑩“在太空中,我们是后来者,但我们有信心以自己的努力造福人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