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3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双减”政策针对以往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现象,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材料二】“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材料三】“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评价能力等,从而真正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服务和发展引领。“双减”政策出台,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在校学习效率,丰富阅读和文体活动内容;减少校外培训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子交流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 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B、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比反对的要多。 C、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D、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与反对的一样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加点的词“减轻”和“加重”为反义词,“书面”和“全面”为同义词。 B、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成分用符号标示: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C、材料一主要运用列数字、作诠释、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D、材料三中加点的词“在校”可以去掉,因为去掉后,原句意思没有变化。
(3)、“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如何促进自身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做法。
举一反三
阅读

【材料一】

从汉字上说,“请明”体现出古人对这一节气的理解。

《说文解字》:“清,朗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作为一个形声字,‘清”的义符“水”表明了它的义类,声符“青”则提示了它的读音。《释名》:“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也指出“清”与“浊”“秽”等词词义相反。《诗经》之“河水清且涟漪”,用的正是清的本义,倘将水之清澈,类比为人的品质,“清”就有了新的引申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其中的“清”和“浊”都指向了人的品行。水之清澈还可以被用来比喻社会的状态,《孟子》说“以待天下之清也”,就是期盼着天下的清平。这些蕴含在“清”字里的价值观念,都说明了人们对“清”的状态的珍视。

“明”,从古文字到今文字,有两种不同写法,表达了古人从不同角度对“明”的认识,一种是从“圆”“月”会意,其中“圆”象窗户之形,“明”字取月光进窗户之象,表达出古人对明亮的诗意认识。另一种,是从“日”“月”会意,“明”字兼取白天明亮的阳光和夜间皎洁的月光会意,表达出古人对日月光明的认识。

“清明”连言,正道出了春天里天朗气清、天地澄明的特点。

【材料二】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餐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遵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同时也享受着春天的美好。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一般会到坟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纸钱,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在,它也成为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插柳折柳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柳条插土就能活,生命力非常强大。人们在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拿在手中把玩或者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寓意挡住疾病。

此外,清明节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习俗,如荡秋千、蹴鞠、射柳、斗鸡、蚕花会等。达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智慧。

【材料三】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萃绿”,近年来传统的清明祭扫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清明前后是林昔火灾多发季节,每年因为野外祭祀用火导致的森林火灾事故层出不穷;“豪华跑车”“名表首饰”“四合院”等成各样“奇葩祭品”的出现,折射出人们在祭扫上不断增长的攀比和虚荣心理。此外,传统祭扫文化在商业操纵、价值误导等推动下,已偏离了追忆亲人的本义,带来了种种异端。

因此,对清明祭扫方式进行创新,是一项明智之举。将祭扫活动与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相街接,选择通过“云祭扫”“鲜花祭扫”“水溶祭祀”等方式进行祭扫,具有多重意义。一是继续实现了缅怀逝者、敬仰祖先的目的,让文化得以传承;二是让“变了味”的清明节富有现实意义,让淡忘清明节精髓与精神内涵的人们重新认识和感受到清明祭祀的意义。三是让祭扫更绿色、低碳,不但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更好地倡导生态文明。总之,清明祭祀方式创新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海军三大舰队在南海海域举行实兵实弹演习

    ①央视网报道 7月8日,海军组织三大舰队上百艘舰艇和数十架飞机以及部分岸导发射单元,分成红蓝双方,在海南岛至西沙附近海域举行实兵实弹对抗演习,全面提高海军部队新形势下执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②记者在红方编队的指挥舰合肥舰上。演习刚刚开始,蓝方就派出多个兵力群,从空中 、水面 、水下和电磁空间,对红方进行轮番袭扰。

    ③红方舰艇编队迅速采取反干扰措施,在空中预警兵力的协同,及时侦获蓝军行动。红方航空兵多架战机前出,对蓝方来袭机群进行拦截,夺取了局部制空权。在航空兵制空作战中,红方多型舰艇和飞机发射导弹对蓝方来袭战机和舰艇实施精确打击。

    ④此次演习,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为演习背景,课题设置紧贴实战,重点演练制空作战、对海作战等信息化海上作战相关内容。参演兵力以南海舰队为主,包括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部分兵力,涵盖航空兵、潜艇、水面舰艇和岸防部队等各类作战平台。

    ⑤演练中,蓝方多艘潜艇悄然出动,逼近红方舰艇编队。红方多架舰载反潜直升机,与舰艇密切协同,锁定蓝方潜艇踪迹,并抓住有利战机果断发射鱼雷,对蓝方潜艇实施精确打击。与此同时,红方两艘深海待机的潜艇发射鱼雷,对蓝方两艘潜艇成功进行伏击。

    ⑥红方指挥舰合肥舰舰长赵岩泉:蓝方兵力在哪里?舰艇如何出击?飞机什么时候起飞?潜艇在哪里?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必须要自主地搜集情况,自主判情,综合定下决心,这样才能获得战场主动权,这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一场实战化的考验。

    ⑦演习中,蓝方还对红方附近的要地实施了突袭。红方岸防兵力对来袭导弹实施分层抗击。记者在现场看到,干扰与反干扰 、侦察与反侦察接踵而至的敌情,各种火力运用一波接一波。红蓝双方的舰潜机共进行了多个波次的对抗,演习海空域导弹怒射,鱼雷逐浪,霹雳震天,一个个目标被准确摧毁。演习实射各型导弹、鱼雷数十枚。

    ⑧此次演习是海军年度例行性训练活动。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王冠中,海军政治委员苗华,南部战区司令员王教成以及军委训练管理部有关领导参加演习并现场指导。

   ⑨演习指挥员、南海舰队司令员沈金龙:这次演习是全军实战化训练座谈会后海军组织的首次重大实兵实弹演训活动,反映了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成果,体现了海军设计战争、设计训练的练兵思维,有力推动了海上方向实战化训练深入发展。(央视新闻 记者:朱传亚 黎友陶 陈振宇 冯 刚 张杰 吴永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

(摘编自《“小城故事多”宝藏小城旅游为经济增长添活力》,人民网2024年5月7日)

【材料二】

“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分布在18个省份,具体分布为:四川14席

浙江32席

江苏8席

江西7席

贵州10席

湖南和山东均占4席,安徽、福建和云南均占3席,河北、河南、湖北和重庆各占2席,广东、广西、吉林和山西均为1席。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级行政区共新增127家4A级景区,其中65%都分布于县城及县级市,这对当地旅游消费的带动效应十分显著。除此之外,高铁等交通基建的完善,提高了三四线及县域市场与中心城市的直达性,使得下沉市场的旅游供给不断完善。据统计,我国铁路已经覆盖了全国81%的县,高铁通达93%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铁路网络日益完善,进一步释放了县域旅游的潜力。

(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大作为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

【材料三】

①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

②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入,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

(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

【材料四】

①“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

②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

③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

(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年纪轻轻,但身体却脆弱到了“一碰就坏”的地步,成为所谓的“脆 皮”年轻人。对于年轻人而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充足的睡 眠和规律的饮食。长期的生活压力使得他们的身体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从而导致身体 机能的下降和疾病的产生。北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纪泉说:“一些年轻人虽然深知健康的重 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因为追求学业、事业的成功而牺牲自己的健康,让他们成为了‘脆皮’年轻人的主力军。”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3年10月13日)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7月20日)

材料三:

数字时代,借助数字技术改进体育教育方式,融合传统体育教育与数字技术,以运动伴 生数据赋能体育参与、技能习得、运动保护,针对学生进行数字体育教学。针对不同年龄段 的学生,利用数字化体育设施,通过对训练过程数据的分析及评价,可以了解个体及整体学 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计划。利用数字技术对每个学生健康数据的 把握和引导,兼顾考评的基础性、过程性和选择性,有助于实现育人和选拔内在统一的体育 考试机制创新。同时,通过体育大数据挖掘分析,更有利于探索数字体育教育新规律,精准 发现更多有特长和天赋的学生,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8日)

寻访家文化,传承家风尚。活动中,小文准备策划“家书文化展”,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历史的小细节,时代的□情感——家书文化展

家书的变迁

家书文化传统在我国久远绵长、博大精深,是我国社会历史最基本的文化单元之一。秦汉以后, “尺素书”大量涌现。在这一历史时期,经济优裕的家庭已经用锦帛写作并传递家书,文人士子将写就的家书装入鲤鱼形状的函套里,此乃古诗文中以“双鲤”指代家书的由来。除了“鱼”的借喻之外,简、束、札、帖、笺、素、榆、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等,也在这一阶段被用来称作家书。

东汉后期随着造纸术的问世,家书逐渐进入社会底层的寻常百姓家,家书文化也由此步入一个崭新而稳定的漫长历史时段。19世纪上半叶,伴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近代大门,现代邮政业逐渐登陆东方古老国度,电报电话日趋取代纸质信函。20世纪90年代以来,移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疾发展,成为当代家书的主要平台。

家书的价值

民间家书集历史、文学、传播、档案、心理、礼仪、书法、集邮、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载体,代代相传,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献档案。这些文献是写信人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对于个人史、家庭史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史料,同时从某些侧面见证了社会变迁,是进行社会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世易时移,现在已经进入微信时代,家书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和即时通讯所带来的便利时,常常感到怅然若失,有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感觉,蓦然回首,发现传统的家书,在一行行的书写中、在一页页的信纸上还寄托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体验,古老的家书文化穿越历史风云,默默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家书的抢救

进入新世纪,网络通信、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日新月异,民间关于“书信消亡”的声音再起。

2005年4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9月,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16年10月,中国第一家家书博物馆——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挂牌成立。家书抢救工程显现出勃勃生机。

从2005年开始,项目组先后举办了“中国传统家书展”“中国近现代书信文化”“红色家书军营巡展”等主题展览。从2006年开始,有《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抗战家书》等13部主题书面世;2021年,还影印出版了《中国民间家书集刊》第一辑,共三卷十册。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 许多的民间家书得以保存流传并发挥作用。“抢救民间家书”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文化行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