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2024年中考三模语文试卷xj

阅读

【材料一】

从汉字上说,“请明”体现出古人对这一节气的理解。

《说文解字》:“清,朗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作为一个形声字,‘清”的义符“水”表明了它的义类,声符“青”则提示了它的读音。《释名》:“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也指出“清”与“浊”“秽”等词词义相反。《诗经》之“河水清且涟漪”,用的正是清的本义,倘将水之清澈,类比为人的品质,“清”就有了新的引申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其中的“清”和“浊”都指向了人的品行。水之清澈还可以被用来比喻社会的状态,《孟子》说“以待天下之清也”,就是期盼着天下的清平。这些蕴含在“清”字里的价值观念,都说明了人们对“清”的状态的珍视。

“明”,从古文字到今文字,有两种不同写法,表达了古人从不同角度对“明”的认识,一种是从“圆”“月”会意,其中“圆”象窗户之形,“明”字取月光进窗户之象,表达出古人对明亮的诗意认识。另一种,是从“日”“月”会意,“明”字兼取白天明亮的阳光和夜间皎洁的月光会意,表达出古人对日月光明的认识。

“清明”连言,正道出了春天里天朗气清、天地澄明的特点。

【材料二】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餐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遵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同时也享受着春天的美好。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一般会到坟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纸钱,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在,它也成为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插柳折柳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柳条插土就能活,生命力非常强大。人们在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拿在手中把玩或者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寓意挡住疾病。

此外,清明节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习俗,如荡秋千、蹴鞠、射柳、斗鸡、蚕花会等。达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智慧。

【材料三】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萃绿”,近年来传统的清明祭扫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清明前后是林昔火灾多发季节,每年因为野外祭祀用火导致的森林火灾事故层出不穷;“豪华跑车”“名表首饰”“四合院”等成各样“奇葩祭品”的出现,折射出人们在祭扫上不断增长的攀比和虚荣心理。此外,传统祭扫文化在商业操纵、价值误导等推动下,已偏离了追忆亲人的本义,带来了种种异端。

因此,对清明祭扫方式进行创新,是一项明智之举。将祭扫活动与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相街接,选择通过“云祭扫”“鲜花祭扫”“水溶祭祀”等方式进行祭扫,具有多重意义。一是继续实现了缅怀逝者、敬仰祖先的目的,让文化得以传承;二是让“变了味”的清明节富有现实意义,让淡忘清明节精髓与精神内涵的人们重新认识和感受到清明祭祀的意义。三是让祭扫更绿色、低碳,不但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更好地倡导生态文明。总之,清明祭祀方式创新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清明之意】阅读【材料一】,思考“清明”的“清”字有哪些含义?
(2)、【清明之诗】【材料二】【材料三】开头都引用了与清明相关的同一首古诗,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清明之承】小语不愿参加清明节活动,他认为: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是扫墓,非常无聊。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劝说他。150字左右。
(4)、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学校举行“云端祭扫致敬英雄”活动。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并结合名著相关内容,谈谈祭扫的原因。
A.红军战士《红星照耀中国》
B.江姐《红岩》
C.鲁迅《朝花夕拾》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书店成为网红打卡圣地,你怎么看?

材料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晓书馆”“钟书阁”“言几又”“西西弗”“三联韬奋书店”……一个个网红书店最近进入人们视野,到网红书店“打卡”成为一种潮流。到底是去网红书店拍照、打卡、遛娃、买文创、喝咖啡,还是去看书?成为网红有错吗?网红书店靠什么赢得读者的心? 

材料二: 

 

(某网红书店)

材料三: 

走进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的言几又书店,好像进入了一个“百宝箱”。喜欢书的读者点一杯咖啡,可以伴着咖啡香读书。更为吸引人的是这里的其他体验项目,从家居、儿童美术中心、服饰、到艺术画廊、花艺、盆栽、 DIY手工艺……言几又突破了书店的传统业态,用创新释放出多元价值。 

2018年至今,北京新增200余家实体书店,如建投书局、上海三联书店、言几又、西西弗和钟书阁等均入驻北京市场,当下,实体书店的创新已从一线城市走向更为广阔的三、四线城市,在江西定南县瑞友书店,读者可以精选图书,还可以享受到餐饮、文创、生活家居多元服务,这不仅带动了图书销售量的增长,也为城市开拓了新的文化空间。如今,实体书店已继电影院、超市之后,成为大型购物和文化中心的“标配”,通过书店,给城市市民带来人文关怀,让大家得到精神的释放,“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当网红从时尚转变为一种公共空间,人们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峰说。 

材料四: 

最近,重庆市渝中区有家旧书店“火了”,这家书店不但凭借独特的“凌乱”风格被媒体关注,还吸引了众多来拍照打卡的市民和游客,有时甚至需要排长队才进得去。对此, 70岁的店主王米渝立了个规矩——拍照可以,拍完照得买一本旧书。乍一听,“买书拍照”规矩很像“霸王条款”,但这得到了不少网友、读者的支持。据了解,店主王米渝是个地地道道的老书虫,他开设旧书书店主要是为了结交更多真正的爱书人。他说:“以前全都是来看书的,现在都是来拍照的。”可见,设置所谓的“霸王条款”只是保护读者的无奈之举。打卡拍照固然能够提高书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被“景点化”的困扰,再加上网络时代下网络阅读对实体书店的不断消解,实体书店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少了“哗啦哗啦”的翻书声,多了“咔嚓咔嚓”的拍照声,当下的实体书店似乎更多扮演着景点、打卡处和咖啡厅的角色,文化消费和休闲的意味大过了读书本身。 

在“流量”时代,实体书店如何平衡打卡和阅读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那么,不妨把“买书拍照”当做一种善意的督促;读书是最好的“打卡”,打卡一本书比打卡一家书店更有意义,更值得“炫耀”。 

(选自 2019年12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