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梦碎雅典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惟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

    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去年底,奥蒂曾经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的深深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1)、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成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序言》

【材料二】重回经典阅读的Z世代,“阅读社交”氛围渐浓。他们喜欢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等,阅读兴趣更是成为他们日常社交的谈资,也渐渐成为Z世代社交的一种行为方式。在各大网络平台都能看到,不少用户都选择用余华、鲁迅、余秀华、村上春树等作家的名字当作自己的引力签,以此吸引同好,共同分享阅读带来的感悟和收获。

事实上,一部经典的产生是阅读风尚、社会需求、文化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好的作品都具有一种力量,能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面前散发光彩。文学经典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提升了我们的品位,铸就了我们的情感模式,具有恒久的价值。正如余华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选自《大众日报》2023年12月18日(有删减) 

【材料三】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选自叶圣陶《读<经典常谈>》(有删减)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l 新推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使用了 GPT3.5架构。这是一种用于处理序列数据的模型,拥有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尤其是它会通过连接大量的语料库来训练模型,这些语料库包含了真实世界中的对话,使得 ChatGPT 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的能力,做到与真正人类几乎无异地聊天、交流。ChatGPT 不单是聊天机器人,还能完成撰写邮件、制作视频脚本、撰写文案、写代码、翻译、作画等任务。

    材料二:

    据OpenAl 研究团队负责人预测,有30%的机会在2030年借助Al实现50%的人类工作自动化。而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至少1.18亿人的岗位被机器人取代,其中700-1200万人需要转换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传统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大规模替代。

    英国剑桥大学分析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率”

职业

电话推销员

打字员

保险业务员

艺术家

音乐家

科学家

建筑师

教师

淘汰率

99.0

98.5%

97.19%

3.8%

4.5%

6.2%

1.89

0.4%

材料三:

    面对 ChatGPT,人类不需要恐慌,但需要警惕,在ChatGPT触及以及未触及的领域,人类需要更多发挥自身优势。那么人类的优势是什么?第一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人类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创新、发明新技术和解决问题,这是人工智能和 ChatGPT所无法取代的。例如,人类通过创新发动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二是____。虽然 ChatGPT 可以处理自然语言并与人类进行交互,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理解和表达情感。例如在教育领域,学生需要学会与人交往,需要学习处理情绪,而这恰恰是ChatGPT 无法实现的。第三是____。社会中每个岗位不仅有工作内容,还有与之相匹配的责任感。而 ChatGPT 无法对其所完成的工作负责,相反,它的工作责任会落在人的身上。第四是____。ChatGPT基于训练和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但人类有时会依赖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或者考虑道德和伦理原则,这是 ChatGPT 无法实现的。在纠纷案件中,道德与法律常是两难问题,有经验的法官通常会做出既符合人性,又不违反法律的判决。ChatGPT本身是依托于一定规则与算法训练而来,导致其回答缺乏直觉和道德判断这些超脱于规则与算法之外的元素。

    材料四:

    在高阶认知层级上,如在语言、思维和文化等方面,人工智能相比人类智能还相差很远。人工智能本身不具有道德意识与伦理责任,也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与创新创造,人类教师的“育人”职能不能被 Al教师所替代。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伦理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唤醒学生的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健康成长。教育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人的价值观、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理互动和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

    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对于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教师的帮助进行自主学习。未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学习一般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人类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使教师从繁重而纷杂的理论、实践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而有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编辑科普宣传展板

【展板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化面积迅速增加的同时,大量的城市设施建设导致硬地面积增大,阻碍了雨水下渗过程,形成了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同时,建筑物取代了树木,绿地面积减少;汇水区和雨水管道取代了自然流域,城市创造了一种新的水文环境,打乱了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此外,城市地下空间大范围、高密度的开发利用,如停车场、地铁、下穿隧道等,会导致排水系统形成“盲点”,水流无法畅快排出,形成内涝。

【展板二】

A、B两城市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城市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A

675

405

337

68

270

B

644.5

267

96

171

377.5

【展板三】

为更好地应对暴雨洪涝,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研究表明,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地面、生物滞留池等开发设施对综合雨水径流大小有一定影响,可以减少进入管道的雨水量。通过上述手段,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地削减雨水峰值流量,降低内涝风险;同时涵养水资源,补充城市地下水,促进水循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展板四】

为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很多学校积极尝试建设“海绵校园”,下图为某学校设计的“海绵校园”规划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