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湖州是吴兴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成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序言》

【材料二】重回经典阅读的Z世代,“阅读社交”氛围渐浓。他们喜欢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读书笔记、阅读感悟等,阅读兴趣更是成为他们日常社交的谈资,也渐渐成为Z世代社交的一种行为方式。在各大网络平台都能看到,不少用户都选择用余华、鲁迅、余秀华、村上春树等作家的名字当作自己的引力签,以此吸引同好,共同分享阅读带来的感悟和收获。

事实上,一部经典的产生是阅读风尚、社会需求、文化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好的作品都具有一种力量,能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面前散发光彩。文学经典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提升了我们的品位,铸就了我们的情感模式,具有恒久的价值。正如余华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选自《大众日报》2023年12月18日(有删减) 

【材料三】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选自叶圣陶《读<经典常谈>》(有删减)

(1)、为了解本校师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小语进行了采访,以下是他跟小文同学之间的对话,请结合上述材料进行补全。

小语:“同学,请问你平时经典阅读多吗? 

小文:“平时学习压力大,我喜欢看杂志,经典作品读的少。”

小语:“阅读杂志固然可以减压,但不能取代经典阅读。阅读经典作品的好处可多了,比如。”

小文:“你说的有道理,但有些经典作品不太读得懂,你有好的阅读方法推荐吗?”

小语:“可以呀,我阅读经典作品时,。以上是我的阅读方法,跟你分享。”

小文:“感谢分享,我去试试看。”

(2)、【材料一】中朱自清以“船”为喻,为《经典常谈》导读。请你从以下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也用比喻的修辞为作品写一段导读语,80字左右。

A.《朝花夕拾》 B.《红星照耀中国》 C.《简·爱》 

(3)、阅读【材料二】中的画线句,余华、鲁迅等作家各具魅力,成为大家首选的“引力签”。以下三位作家,你想选择谁作为你的引力签?请回答并结合他的写作特色和相关作品(教材中的名著)阐述理由。

A.老舍 B.法布尔 C.艾青

(4)、学校准备邀请家长参加本次读书节的汇报展示,请你代表所在的班级给家长写一封邀请函。

①说明活动的背景、意义等相关信息;②120字左右;③不得出现人名、校名。

举一反三
阅读一则《傅雷家书》,完成练习。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到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来人间一趟,想要把你照亮

    2019年1月23日,著名作家林清玄过世,终年65岁。

    消息一经传出,令无数人震惊、悼念。

    提起林清玄这个名字,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他那既美好又充满禅意的文字,他的散文,曾让几代人手不释卷、痴迷不已,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态度,更是启迪了千万人。1月22日上午,他还发了一条微博:“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挂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或者,溪河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也或者,那灿烂的花颜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的吧!

    1953年,林清玄生于中国台湾南部乡村。“我的人生几乎是从最底层出发的。我生长在一个几乎没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而且家庭十分贫困。”然而,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们生活在泥沼之中,但是有人依然仰望星空。上学时期,他遇到一位老师,那位老师对他说:“我用我的生命向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这句话对林清玄是莫大的鼓舞,他宛如有了指路明灯,开始一步步实现他的作家梦。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开始坚持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一直笔耕不辍。恶劣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的不理解,都不曾让他打消写作的念头。

    “我这辈子一直想当作家,从来没有改变。”自八岁立志成为作家,数十年来,林清玄依然保持笔耕不辍。如今,林清玄已经成为国宝级智者,功成名就: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奖最多的一位,至今已出版一百三十多部作品,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是无数人的“心灵导师”,有三百万人听过他的演讲。

    曾有人问林清玄什么是成功,他说:

    “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就是一种成功。”

    “如果每天都成功,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不管你从哪里来,要去到哪里,人生不过就是这样,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灵气的自己。”

    林清玄的文字,总会给人以清凉之感入身,醍醐灌顶之气入神,能够把对生命的关注与思索,写得如此空灵飘逸又玄思浅显,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大雅与大俗,出世与入世,低处与高处,简单与丰富,悲与喜,在林清玄身上转换自如,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林清玄曾回忆说,自己的相貌曾吓到过女粉丝。“我从小就读你的文章,非常敬仰你,没想到看到你很像周星驰电影里的‘火云邪神’,真是相见不如怀念啊。”

    为此,林清玄还特意回信安慰:

    “相见也美,怀念也美,你长什么样子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头皮里面的东西,如果你有东西,你就会活得很开心,很自在,很有智慧。”

    睿智,却不故作高深;豁达,却不矫揉造作;淡雅,却无一般文人的酸腐。这就是林清玄的境界。

在“读美文·学写作”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阅读散文《我来人间一趟,想要把你照亮》,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最近,Sora 火爆全球。班级同学搜集相关资料,打算在校报上开设一期专栏, 请你协助完 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清澈灵动的眼眸、活泼可爱的萌宠、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熙熙攘攘的夏日街区、充满科技 感的魔幻都市……这段场景逼真、色彩丰富、氛围浓厚的短视频,全部由人工智能系统制作生 成。

2024 年 2 月 15 日(美国当地时间) 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OpenA I 正式对外发布首个 视频生成模型 Sora。根据 OpenA I 官方介绍, Sora 能根据文字指令, 创作长达 60 秒的视频,视 频包含多角度镜头,不仅能够生成具有连贯性的场景,还能够模拟复杂的场景和角色表情,为视 频增添更多细节和想象力。

有网友表示,如果不注明 A I 生成, 自己完全分不出真假。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 隆·马斯克也感叹: “人类认赌服输。”

Sora 是继 2022 年 OpenA I 推出 ChatGPT 这一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之后 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巨大突破。它的问世不仅标志着视频内容生成技术迈向新阶段,也为娱 乐、广告、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比如,在娱乐行业中,较之于传统的 视频拍摄,创作者可以利用 Sora 快速生成具有创意的短视频,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观影 体验。

(改编自 2024-02-20 央视新闻)

【材料二】

据前 OpenAl 研究团队负责人 Jeff C lune 预测,有 30%的机会在 2030 年借助 A I 实现 50% 的人类工作自动化。而据麦肯锡的预测, 到 2030 年,中国将至少 1.18 亿人的岗位被机器人取 代,其中 700-1200 万人需要转换职业, 特别是传统行业、传统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大规模替代。 而 ChatGPT、Sora 等的出现,让很多重复性、机械性、结构性、强规律性的工作岌岌可危。随着 机器数据采集量越来越大,计算整合能力越来越强,A I 在未来还会拓展到医疗、法律、体育、 编程、电商营销、虚拟人表演、陪护老幼人群等具体生活应用场景中。

那么, 从事哪些工作的人不容易被 A I 取代?

A I 不具备进行创造、构思以及战略性规划的能力。尽管 A I 非常擅长针对单一领域的任务进 行优化,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但它无法选择自己的目标,无法跨领域构思,无法进行创造性 的思考,也难以具备那些对人类而言不言自明的常识。

A I 没有“同情”“关爱”之类的“感同身受”的感觉,无法在情感方面实现与人类的真正 互动,无法给他人带去关怀。尽管目前科研人员已经致力于改进 A I 在这一方面的缺陷,但人类 在需要情感互动的时候, 仍然很难从一个机器人的身上得到心里所期待的真心的关怀,收获心灵 上的慰藉。这也就是所谓的不够“人性化”, 缺乏“同理心”。

图一 智力型工作被 A I 接管的二维图,横轴代表职业所需的创造力,纵轴代表职业所需的社交技能。

(节选自《AI 未来进行时》,有删改)

【材料三】

在今年 1 月的美国民主党初选投票前,部分选民接到“美国总统拜登”来电,随后初步调查 显示,这些来电中的声音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许多专家表示, 各国的选举进程面临着被人工智能严重扰乱的风险。 360 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指出, 文生视频的“深度伪造”技术可能引发欺诈问题。

未来已来, 人类与 A I 的健康协同合作将成为 21 世纪的重要命题。首先应当加快制定和完善 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 A I 技术的合法应用范围、责任主体和监管措施。同时, 构建 一个严格的伦理框架, 规范 A I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行为, 以确保技术发展与人类价值观相一致。 最后, 建立完善版权保护机制并加强信息真实性的监管也至关重要。

(改编自 2024-3-3 中国纪检监察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