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七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的舶舰

    ①造船业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算起,到现在已经7600多年了。据史书记载,在大禹治水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能够造船。到了15世纪中叶,我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工业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就是最好的说明。

    ②我国古代用于战争的船舶有很多种,期中最负盛名的“楼船”、“车船”、“蒙冲”、“斗舰”和“海鸥”等。

    ③楼船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船舶,船上建有楼房,主要用于战争,也有民用的。用于战争的楼船,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任命杨仆为“楼船将军”,可见楼船在当时已经被广泛了用于战争了。三国时,吴国曾经拥有战船5000多,有的楼船上有五层的楼房,一次能运载3000余人,到宋元时期,楼船常常用作水站的“旗舰”或“指挥舰”。民用的楼船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但多是歌女们卖唱的场所。

    ④车船又叫轮船,是我国古代用人力运转的明轮船,因外形相似,行走速度也快如马车而得名。它是运用机械动力的明轮船的先驱。

    ⑤蒙冲也作艨艟,是我国古代一种体型较小的突击型战艇,特点是灵活、坚固,便于袭击对方的大船。蒙冲既能攻击对方,又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就像坦克一样厉害。赤壁之战中,东吴老将黄盖率领的先锋舰队用的就是蒙冲。

    ⑥度舰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战舰,特点是载重量大,动力足,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是水上作战的主力,就像现在海军中的驱逐舰。

    ⑦海鸥是一种能在有较大风浪的条件下航行的战舰,唐朝时已经用于战争。这种船是现代装甲船的祖先,舱壁装有铁板,异常坚固,船艏装有形似铧嘴的长铁尖头,再水战中可以冲击并犁沉敌船。

(1)、第①段画线句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第③段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楼船,请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A.历史:用于战争的楼船。

B.规模:三国时吴国曾经拥有战船5000多艘。

C.

(3)、为什么第④段不能与第③段互换位置?请写出两点理由。
(4)、填空文章介绍了“楼船”、“车船”、“蒙冲”、“斗舰”和“海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本文不仅介绍了我国古代船舰悠久的历史,还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主要道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一种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 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过去的4 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全球气温升高。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知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2002年第3期《大科技》,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车塘水
         我的家乡是个靠天吃饭的地方,“天晴三天盼下雨,下雨三天涨大水”。
         进入夏季,田里的禾苗刚转绿,爹便请来木匠修好水车,并将水车的部件一一拆下来,涂上桐油,在太阳下风干。
         夏日的南风带着炙人的气浪从田野掠过,绿油油的水稻随风起伏。不到3天,田里开出了丝坼,有些水稻因缺水出现了枯萎。
         “禾怕苞里坏,人怕老来穷。”爹急了,水稻到了怀孕的时候正要补充营养,而水却成了大问题,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爹用手掌伸至眉心,挡住阳光,抬头看了看天,烈日炎炎,天空没一丝云彩,地上火一般热。照这种发展态势,水的蒸发量大,一夜南风就可以将田吹干,家里10多亩水稻将颗粒无收,全家只有喝西北风去!这早稻长得绿油油的,只要有水,稻穗抽出来传花授粉后很快就会勾头,可老天偏偏与农民作对,太阳整天整天地出,天上云的影儿也不见,村民急得团团转,德圳水库的水在上游就被拦截,没有一滴水往下流;大部分塘里水已被放干,井里的水位也一降再降……
        男人为水累弯了腰,女人为水锁愁眉。经过一天的“刺探”,爹发现扁担丘边的一口水塘中还有大半塘水,且左邻右舍都准备打它的主意,如不抢抓机遇,说不定晚上被人抢走。以前就有人为争水的事打起架来,锄头对着锄头,扁担对着扁担,鼓眼珠对着红眼珠……
        那天晚上,月亮又圆又大。吃完晚饭,作为一家之主的爹发话了:“救禾如救火,先下手为强,今晚你们四兄弟跟我车水去!”说完,爹带头搬着车水架,大哥扛着车水“羊头”,二哥扛着水车出发了。为慎重起见,爹还要我骑着单车搬“救兵”,请来大姐夫、二姐夫和两位堂兄帮忙,8人分成两班倒车水抗旱,爹则背着一把锄头细细地看水,哪怕一个漏水的黄鳝眼也不放过。
        车水架上,我们四人打着赤膊悬着屁股坐在一根横木上发力,随着“羊头”、车水页的快速翻动和有节奏的声响,水哗哗地流到了干渴的稻田里。那含苞抽穗的水稻吸足“救命水”后,发疯似地往上长,我们在岸边似乎听到了水稻的拔节声。开始,我们年轻气壮,“哗哗哗”不停地掀起车水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任汗水从脊背上无遮无掩地直往下流,十分惬意。到了后来,塘中的水越来越少,车水的坡度越来越陡,我们费的劲越来越大,车水的节奏也越来越慢。
         月亮犹如一个圆盘挂上天顶孤独地照着。带着火味的热风从我们身边悠来荡去,蒸发着我们身上的水分,我们愈来愈乏力,车水的动作越来越慢。疲倦与瞌睡一同向我们袭来,开始车水的“冲劲”没有了,我便伸着懒腰问父亲:“水放到了没有?”
        父亲一边听着水稻的拔节声,一边打着手电堵着黄鳝眼,他信口回答:“快了。”
        不知过了多久,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塘里的水越来越少,瞌睡与蚊虫不时袭扰着我们,我们好想就地躺上一会儿,又问爹:“水放到了没有?”
爹仍然回答:“快了!”
        瞌睡虫再次袭来,我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不想再睁开,水车里已无多少水可走了。
        天已大亮,塘终于被我们车干了,塘底的浮泥也被我们车上来一部分,二哥下塘只捉到了几条小鱼,白白高兴了一场,很是没趣。大家再问爹:“水放到了没有?”
        爹满足地回答:“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昨晚功劳大大的,不但把我们家的10多亩田放到了,还把麻子大叔的3亩田、刘大婶的2亩田也放到了。”
        “啊——”听到爹的话,大家感到很惊讶,也挺气愤:“你怎么用我们的苦力做人情啊?”
        “乡里乡亲,伤着骨头连着筋,麻子大叔年老体弱,两个儿子都在广东打工,刘大婶孤儿寡母,连水车都搬不动,他们到哪里搞水去?人家缺劳力,你们年轻力壮,帮点忙算什么?”爹告诉我:“人活在世上,谁个挂了无事牌?谁没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我仔细品味着爹的话,从车水中明白了一个土地一般深沉的哲理。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手帕趣事多

      ①手帕,也叫手巾、手绢,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当时炎热的气候和社交礼仪使手帕首先出现在古罗马高官显贵的生活中。那时,手帕的主要作用是擦拭汗水。而擦鼻子必须私下进行,否则会被人看成缺乏教养而大遭讥讽。古希腊时期的手帕是用亚麻布做成的,出门时塞在腰带里。

      ②在欧洲,手绢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最初,人们把手绢看做是荣誉的象征,倍加推崇,就连国家法令也不止一次地重申:严禁下层社会把手娟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到17世纪时,法国的手帕异常精致,那时的宫廷显官、名门望族乃至闺阁名媛,使用的均是以金箔薄片镶边的手帕。18世纪,西方国家妇女化妆已成习俗,五彩缤纷的手帕也随之出现。

      ③在我国,手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当时人们称为“巾”。在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可见当时的手巾显然是擦拭眼泪用的。“手帕”一名称正式出现是在唐朝。唐初宫廷诗人(也有说词人)王建在《宫词》中就有“缏得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之诗句。宋代继续沿用“手帕”这一称谓,有“以帕拭泪”之说。

      ④随着时代的推移,手帕不仅仅用来擦拭眼泪,而且还具有表达情谊的作用。到明代中叶以后,有的女子二三十人相约结拜,民间称为“手帕姐妹”。在孔尚任《桃花扇》的第五场《访翠》中有这样的台词:“相公有所不知,这院中名妓,结为手帕姐妹,就像香火兄弟一样。”

      ⑤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的诗句,在今天的戏曲表演中,手帕常常是旦角演员必备的道具:A演员把手帕向上一抛,再接住,然后踏着碎步下场,活画出少女娇憨活泼的形象;若香口咬住手帕角,是怀春少女思恋情人,坠入缠绵沉思的绝妙神情;若两手捏着手帕扭转,面对情人欲言又止,腼腆羞涩,则给热恋的姑娘增添无限柔情。在戏曲舞台上,舞手帕的功夫恐怕首推东北二人转了。

      ⑥在民间,手帕不仅是生活用品和装饰物,而且还具有象征性的作用。在福建南平、尤溪一带,有中秋之夜“抛帕招亲”的习俗。时逢中秋,会在空地上搭一彩台,一些未出嫁的少女,乔装改扮,装扮成“嫦娥”的模样,登上彩台。B先同大家一起唱歌,然后把一些绣有不同花色的手帕抛向台下,围观者纷纷争抢。如果抢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剩下的一块手帕花色相同,就可“领赏”;如果领赏者是未婚男子,爱上了这位“嫦娥”,就应主动上前去把手帕亲自还给她,  当姑娘默许后,小伙子便可向她赠送礼物定情。

      ⑦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帕已逐渐被纸巾、卫生纸所取代,现在随身携带手帕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过,在西餐酒宴、戏曲表演、刺绣等方面,手帕的作用是其他物品所无法取代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走路的花

毕亮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疹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于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

    ⑩云一直都在

    ⑪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

    ⑫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

    ⑬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

说明性文本阅读

当植物吃了“垃圾食品”

①化肥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创历史记录的高产农作物。大多数化肥的主要成分是氮、磷和钾,它们可使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大。从196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但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三倍,这是农业生产取得的空前伟大的成就。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用化肥助长的高产作物,会损失某些营养成分。这些高产作物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都低于传统作物。

③作物营养水平下降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高产谷物、水果或蔬菜的体积趋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一块土地的总含铁量是相等的,如果在这块土地上种植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大品种的土豆,每单位生物量中的含铁量显然比小品种的少,因此高产作物的营养密度会降低。

④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但现代农业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显然产生了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而现代化肥的大量使用则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

⑤植物中矿物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下降的问题,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植物根部。虽然那些在化肥施用后的绿色庄稼茁壮健硕,但其根部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呢?

⑥维持植物健康的“食物配方”非常复杂,远远超出植物生长所需氮、磷、钾的简单混合。植物健康配方中包含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根系微生物包裹并保护植物的根,并将大量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土壤中的有益化合物输送到植物的根部,帮助植物宿主输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以多种方式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⑦互惠互利,才能让这种共生关系保持下去。植物宿主不会轻易付出,除非它能从根部微生物群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反之亦然。植物的根不只是简单吸取营养的“吸管”,同时也通过土壤向根系微生物群泵送植物渗出液——植物分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化学物质和其他可食物质的混合物。

⑧植物以大量渗出液喂养根部微生物群,而根系微生物群则以为植物输送氮、磷、钾和促进植物健康的大量营养物质作为回报,同时也输送在植物与其根系微生物群之间传送化学信号的一些物质。

⑨这就是现代化肥对植物来说是“垃圾食品”的原因。当作物获得了含大量氮、磷、钾的化肥时,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生存方式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植物会减少渗出液的产生。结果呢?根系微生物群产生的对植物有益的代谢物会越来越少。

⑩因此,当我们大量使用化肥时,最终得到的是外表好看、但内在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较低的高产作物。这样的结果对植物来说是一场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拥有这些“垃圾食品”让植物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植物“垃圾食品”之灾,最终会破坏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在漫长岁月里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和良性循环机制。

(选自《大自然探索》,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