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西省赣中南五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7月)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夜能走多远

    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糟糕。我想出去打工,多挣点钱给父母,或许那样能弥补我对他们的愧疚。父亲说,等把地里农活儿忙完再做打算吧。

    那时候麦子已经收完,妈妈却病倒了,我家还有一块地没种上苞米。夜里落了一场透地雨,正是种苞米的良机,第二天中午,我和父亲出 发了。

    种子盛在塑料桶里,父亲刨坑我点种子,每个坑两粒种子。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我汗流浃背,父亲也直喘粗气。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我们还有四垄地没种完,种子却用光了。

    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要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父亲没说话,把锄头藏在地头的麦秸垛里,我们回家了。

    回到家,我喝了水,舒服地躺在炕上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却看见父亲又在弄苞米种子,我问不是明天才下种吗?现在准备有什么用?父亲笑着说,这块地今晚必须种完,否则将来会欠收。我觉得不可思议,不就差一宿吗?父亲说我们打个盹儿,一宿就过去了,但是种下去的种子不睡觉啊,同地块的苞米晚种一宿,产量差别可就大了。

    见我半信半疑,父亲指指屋檐下挂的苞米说,你看吧,这些和囤里的都是这块地的收成,前后就差一天,我拿起檐下的苞米穗与囤里的比了比,短3厘米左右!我又拿了几个比较,无一例外,檐下的苞米个头普遍偏小!

    原来,去年这片地还没有播种完,突然下了场雨,无法干活,地北头这5垄比其他地块晚种了一天。

    我被这个事实惊呆了。父亲说,大片地玉米同时吐蕊秀穗时,晚种的这几垄还未吐蕊,错过了最好的授粉期,所以收成差了许多。没想到,短短一天差到如此明显。

    一个黑夜,一个白天对于我们人类只算一个片刻,但是对于生命周期只有70多天的苞米,的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不也像一粒种子般短暂吗?刚开始就落后别人一步,如不努力追赶,到后来就像檐下的苞米一样……那天傍晚,我和父亲又回到田里,把那片地全部种完,回到家时已经满天星斗。

    那年秋天我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了复读。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一晃12年过去了,我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与我一样落榜外出打工的几个同学,如今还辗转在烈日下的工地上辛苦地劳作,经常为讨要工钱而苦恼。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1)、仔细阅读文章,说出本文的线索。
(2)、本文题为“一夜能走多远”,结合全文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
(3)、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中划线的“如释重负”好在哪里?

②“农历五月毒辣辣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5)、结合下面句子,思考问题。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结合你的生活感受,用80字左右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完成下面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 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的童年记忆

莫言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其实他的腿并不短,但不知为啥得了这样一个外号。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他自小身体健壮,力气超出同龄孩子许多。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揍。我也挨过他的揍,原因好像是他向我借五分钱而我没钱借给他。当我哭着去向班主任告状时,那位很“奇葩”的老师说:“活该!他怎么不来打我呢?”

       方快叫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就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我递烟给他。他伸出沾着豆腐渣的大手接过烟,看看牌子,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说:“工作时间,不能吸烟。”

       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好多与他有关的事:他自己给自己拔牙的事,他与人打赌吃了四十个红辣椒而赢了一包香烟的事,他在草甸子里追赶野兔子的事,他扛着一台重达三百多斤的柴油机在操场上转了两圈的事,还有这件我马上要写的与朗读有关的事。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穷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平心而论,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靠妻豆腐为生,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在大街上当着很多晚辈的面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不服气。我获奖后有一位记者采访他,他叫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背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写字,他也不是我的对手;摔跤?我捆着胳膊也是他倒地……”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他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我当兵回乡探亲时,母亲听到我的口音里有些外来的腔调,便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不要撇腔拿调让邻亲百家笑话。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们对用普通话讲课的语文老师也是从心里鄙视的。只要他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到那些与我们家乡话发音明显不同的字眼时,我便感到脊梁沟里阵阵冒凉气,身上的汗毛根根竖起来。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师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一一一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通篇朗读。我们通篇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其实也不是真打,只打到略有痛感而已。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

       有一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提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课文:

       “每到黄昏,池塘边上会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呜,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一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如果不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查出有“历史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做得很好,供不应求。

       我应该是方快引发的朗读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们班的同学一大半达到了这水平。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小学五年级,我与方快都辍了学。方快力气大,加入成年人的行列去干活,挣整劳力工分;我无奈,只好去放牛,挣半劳力的工分。与大人们在一起干活,那是相当热闹的,干活的时间不如休息的时间长,休息时讲故事、摔跤、打打闹闹。方快有摔跤天赋,好多成年人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有一年在胶莱河水利工地上,方快打擂台,连摔十八位高手,一时“矮脚虎”名声大振。但那时我已经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去了,没能亲见盛况。放牛确实不要耗费太多体力,但寂寞难熬。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①参加了一个助学公益活动,我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②女教师三十多岁,清秀的脸上带着几分腼腆,一说话脸就红,像山里入秋的枫叶。谈话中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一所很偏僻的山村小学。众人在感叹钦佩的同时,问她为何能坚守这么多年?她说,也曾动摇过。当初选择去偏僻山区,是被电影《凤凰琴》中扎根山区的美丽女教师感动了。她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女教师的影子。于是,那年枫叶泛红的时候,她来到了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

    ③所谓学校,无非就是三间简陋的屋子,三十多个学生,一个黄土地操场,操场上一杆褪色的国旗。学校的教师除了她,就只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们可亲。谁家有了好吃的,都会让孩子拉她去家里。学生们都很懂事,也喜欢黏在她身边。乡亲们就像她的亲人,即便自己几乎和外界失去联系,她仍很满足。

    ④直到第三年,她回城参加同学会,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服装打扮,还是言谈举止,连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在别人讶异不解的眼神里都变得毫无底气。同学问她,难道你要在山里呆一辈子?轻轻的一句话,却重重地落在她的心上,一直沉到心底。

    ⑤走,还是留?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一次次,父母和着眼泪的话语就像汹涌的潮水,把她一直以来坚固的心堤冲垮了。

    ⑥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一直关心自己的老校长说出了这个决定。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是该回去了,都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不到一天,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⑦临走前一晚,屋外响起烈烈的风声。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噼哩啪啦的雨点砸在窗棂上。她一夜未眠,脑海里浮现的满是白天孩子们哭花的泪脸。

    ⑧天终于还是亮了。屋外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女人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涟涟,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泥泞的土路铺上了一层厚厚软软的黄沙。泪眼望去,村里的男人们正在前方赶着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用铁锨铲……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⑨老校长走过来,说,妮啊,今天你走,我们也没能为你做什么,就修修路,铺点沙,你能好走些。

    ⑩那天,大伙儿一直将黄沙路铺到山外。她的泪也一直流到山外。

    ⑪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来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乡亲们惊喜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震耳的欢呼声中,她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了。她也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踩着坚实的步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世界的路。

    ⑫那次活动以后,我便时常想起那位山村女教师,想起那个铺路的故事。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桥在水上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桥车出现在桥头边。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

    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不想吃饭。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先生,男孩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呢?

    我没有房子。

    女孩马上说,你可以住到我们家去,我们家有房子。

    谢谢你,可我不能去你家。

    为什么呢?女孩很惊奇。

    那不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住自己的家。

    你的家在哪里?男孩问。

    我的家在外地,房子被大水冲掉了,我没有家。

    两个孩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一动也不敢动,怕扰了桥上这无比温馨的一幕。我问自己,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拥抱一个肮脏的发着烧的乞讨者吗?我知道,我是宁愿给钱给物也不愿让孩子这样做的。我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她依然站在那里,粉红的围巾飘动。

    我能和你玩一会儿吗?一转眼,女孩已经坐到男子的膝盖上,像自家亲人一样。男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怕是感冒了,会传染给你的。女孩说,不要紧的,我打过感冒预防针。男子说,可是,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玩的呀。

    我有玩具!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辆掌心大小的玩具汽车,递给男子。男子接过去,看了看,往地上一收一放,小汽车呼啦一下滑了出去。三个人趴在桥上一起玩了起来。咯咯咯的笑声在空气里震荡,传得很远。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表,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该走啦!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男子挥手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再次飞奔而来,每人给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妈妈说了,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谢谢你让我们有这样快乐的早晨!

    谢谢你们,我也非常快乐。坐在地上的男子扒着栏杆摇晃着站起来,他低楼着身子,不停地挥手,谢谢,谢谢,告诉你妈妈,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最快乐的一天!

    桥上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良久,我缓过神来,走过去,给了男子一些钱。男子正在流泪,他说他的孩子们寄养在亲戚家,等他赚钱寄回去。可是他病了,没钱医治,又不能打工,只能暂时在桥上乞讨度日,这几天发烧了,头痛欲裂。他曾想从桥上一跃而下,可是今天,上帝派这两个孩子带信来,让他一定要活下去!

(作者:王周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谈谈懒惰

塞缪尔·约翰逊

    ①许多道德家都曾谈到,人的诸种恶行中,骄傲为最。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而又在极其繁复的伪装下隐匿,那种伪装好似掩盖月光的那层翳障,既是月亮的光辉,又是月亮的阴影,它虽可以把月亮藏匿起来,叫我们看不见,又因藏匿得不彻底而叫月亮泄漏了自身。

    ②我虽不打算对骄傲在道德上所产生的这种极度的危害贬斥,但我要告诉大家,懒惰所造成的危害却是我要大声贬斥的,因为懒惰会结出恶果。

    ③有些人公开承认懒惰有其可取之处,他们自诩为懒人,正如剧中人巴西里斯“自诩为骄傲者”一样,他们自夸什么事都不做,而且还庆幸自己无事可做;他们每天要睡到不能再睡的时候,而起来的目的也仅在于做那种能使自己再睡的运动而已;他们用双层窗幔来延长黑暗的笼罩,永远也不愿看见太阳,而只“告诉太阳他们如何憎恨阳光”;他们的全部劳力无非是换一下如何方便于懒惰的程度与方式;他们的白昼之不同于黑夜,只是白昼坐马车或椅子而夜里睡床而已。

    ④这班人真乃是懒惰的公开支持者,懒惰也为他们编织好罂粟花环 , 而且还把湮没无闻之水倾入他们的杯中。于是,他们处于平静而愚钝的状态,忘怀一切,也被人遗忘。他们早已不复存在于人世,活着的人对于他们的死亡只能说,他们只是停止了呼吸罢了。

    ⑤但是懒惰在许多人的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而不为人所怀疑;因为,懒惰的恶果只限于懒惰者本身,它容易逗人喜爱,而又不伤及旁人;因此,它就不会像危及财产安全的诈骗行为那样,普遍受到监视;也不会像骄傲那样,必然要在别人的劣势之下,去寻觅自己的满足。懒惰具有一种无声而和平的品质,它既不凭恃夸耀招来妒忌,也不致怀有敌意而引起憎恨;因此,谁都不会忙于去谴责它或者过问其就里。

    ⑥正如骄傲有时藏匿在谦卑后面一样,懒惰往往为混乱和匆忙所掩盖。凡是玩忽职守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自然会竭力使头脑忘却自己的荒唐,而辛辛苦苦去做那些并非自己应做的事情。

    ⑦有些人老是处于准备状态,他们忙于先拟措施,预订计划,收集材料,为主要工作做准备。这班人的确都是受着懒惰的玄妙力量支配的。一个老是寻找工具的工人,肯定是一无所成的。有一位大师曾经告诉我,那种喜欢讲究稀奇的铅笔和颜料的人,在绘画上是很难出人头地的

(摘自《品味人生》,有删改)

【注释】①罂粟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叶片碧绿,花朵五彩缤纷,茎株婷婷玉立,蒴果高高在上,但从蒴果上提取的汁液,可加工成鸦片、吗啡、海洛因。

阅读《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回答问题。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并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似乎不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她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怨。

③对她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她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她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了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母亲从来都是爱她的。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了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户到门口,短短的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了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声喊了一声“妈”。母亲几乎是立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那是外婆去世后她第一次对母亲笑,然后用曾经对着外婆的有点儿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得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在没有了外婆以后,母亲的爱,甚至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是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冲刺的几个月,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根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的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地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还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怔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永远无怨无悔。 (原文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