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野马嘴里有清泉

王宗仁

    ①跋涉在青藏高原上,你最希望看到蓝天上的太阳。阳光给雪山、冰河、草地铺上一层柔软的锦缎,让你找不着季节的地段,分不清阴山和阳坡,满眼的灿烂!可是有一个地方例外:走在沙漠里,你最怕的是悬挂在头顶的太阳。

    ②那天,我和作家王鹏随一支测绘队到柴达木盆地深处,去完成一次采访任务。盛夏的中午,天空无云,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望不到边的沙漠像一口烧红的铁锅,仿佛可以把人蒸熟,我们被烈日烤得脊背流油,喉咙冒烟,口渴得要命。一壶水倒进嘴里,根本不管用,谁都巴不得有一条河或一眼泉出现在面前,美美地喝他个饱。大多数人的水壶干得可以当锣敲了。同志们忍着干渴赶路,每隔一会儿,便有人举起水壶摇一摇,让大家听听壶底那一点点水稀里哗啦的响声,进行一番“精神安慰”。可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大家的嘴唇干得像撒了一层盐粉,上面裂开了一道道细缝,渗着血迹。

    ③哪里有水?水在哪里呢?

    ④和我们一起进沙漠的蒙古族老人巴图,是个“老高原”,别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呢,没事一样,不紧不慢地说:“咱们找向导吧,它会把我们领到泉边去的。”

    ⑤“向导?谁啊?”我发问。

    ⑥“它终年在沙漠里生活,能不知道哪里有水吗?”

    ⑦“可是他到底是谁呀?您认识吗?”

    ④巴图大爷捻了捻胡子,又松开手,说:“是野马。”

    ⑨我们一听泄气了。野马,我当然见过,它不比一般的马大多少,但奔跑起来飞快,像一辆小汽车。

    ⑩“野马能当向导么?”

    ⑩“怎么不能?!”巴图大爷认真地说,“野马离开水能活吗?哪里有野马,那里必定有水。”停了停他又说:“碰不上野马,能见到野牦牛、野驴或藏羚羊也行呀。它们都能给我们帮忙。野马嘴里有清泉!”

    ⑥说得有理。于是,我们十多个人散开去找“向导”。沙丘连绵起伏,热气在晃晃悠悠地升腾着,漠风在不停地扑面而来,我们跑了不少地方,连一片草叶也没有,哪里会有野生动物?

    ⑩“性急的人总是翻不过雪山的。耐着性子吧,雪莲花是属于爱花的人!”喜欢唱民歌的巴图大爷像在念歌词。

    ⑩大家轮流抿了一口水壶底的那点水,一边在沙海里勘测,一边继续寻找着野马。

    ⑩终于,我们看见前面的洼地有一群黑影在晃动。大家像看到了希望,加快步伐走去。看清了:腿细,尾短,粗脖子,鬃毛特别长……啊,是野马!它们正扎着头喝水哩。像一幅油画,一幅又一幅,丰沛在干渴的沙漠上。大家似乎听见了吱噜的喝水声,多么诱人的声音呀!还有一只叫不上名字的鸟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它好自在!

    ⑩野马发现了我们,长嘶一声,一尥蹄子,没影儿了。那只鸟飞向了天空。

    ⑪我们立即去追。可是,每个人疲劳加干渴,腿脚没有一点劲了。“同志们追呀,要得到前面的清泉水,只能靠我们自己!”巴图大爷傲然像一位将军,下了命令。说也怪,我们浑身忽地长出一股力气,跑步追了上去。野马没有追上,却在它们刚才停留的地方发现一池清凌凌的水。池子很小,只有洗脸盆那么大。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美极了。真想不到,茫茫沙漠里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有水,有草,有花。水池边上留着各种形状的蹄印,显然那些野生动物常来这里喝水。

    ⑫我们的心儿早就润吱吱了。我却有点舍不得张开口喝这水了,便用手指蘸了一滴水,滴溜溜转亮晶晶的一滴水。它将以强大的抗干渴的力量进入我们的体内,变成汪洋大海征服征途上一切干渴!巴图老人嘹亮地喊了一声:“开始!”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1

    ⑬喝足水以后,我们在一起合计了一下,给这个泉起了个名字:望柳池。

    ⑭我们都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儿柳树成荫,乌语花香。之后,我们又把轻便的帐篷撑起来,这儿就成了测绘队的大本营﹣﹣供水站。

    ⑮可喜的是,没有多日,当我们告别“望柳池”继续往沙漠深处跋涉后,在别处一群野马的带领下,又找到一眼泉水,大家爱给它起名叫“珍珠水”,它成了我们的第二个水站。

    ⑯有野马这样的好向导,我们在戈壁滩工作就不愁没水喝了!

(选自2016年第2期《小小说选刊》)

(1)、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分析巴图大爷的形象。
(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妙处。

①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美极了。

②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

(4)、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盛夏的中午,天空无语,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

(5)、“野马嘴里有清泉。”假如你身处生活的“沙漠”,没有“野马”作向导,你将怎样寻找“清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荠菜清香
         ①冬刚去,雨水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满地的荠菜已随着葱郁蔓延的春天,蓬勃生长。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荠菜水灵灵地钻出了地面,绿油油的,晃人眼。才想到,又到了吃荠菜的时节。荠菜茎叶鲜嫩、清香,全菜皆可食用,实为绿色野味的上品。
         ②二月春来早,乍暖还寒,云展雨作,万物都茂盛地生长开来。农民告别了农闲,开始下地劳动了。这时,迎春花开,嫩黄的榆钱俏立枝头。即使在枯黄的草丛,也催生出点点新绿。风绿了,也将草木染绿了。在那漫山遍野的鲜黄、嫩绿中,在地里劳动的人们会带上小竹篮、小铁锹,劳作之余,顺手捋上几把野菜带回家。
         ③那时我尚小,经常跟着母亲下地,总能看见母亲有选择地掐几把回来。待从地里回到家,我就帮母亲择荠菜。荠菜择好后,先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分,用刀把荠菜切碎,再往馅里加上一些豆腐。圆而薄的面片很快就擀出来了,再熟练地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一个圆鼓鼓的包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④荠菜的另一种吃法是贴饼子。我和妹妹负责往锅里添柴火,等锅烧热后,母亲先在锅里放上一点油,然后将饼一个一个地放进锅里。待到锅里冒出一股股大的蒸汽时,一块块黄澄澄的荠菜饼便熟了。顿时,满屋子都飘起淡淡的荠菜香味,萦绕鼻端,至今回味悠长。印象中,老家的野菜品种很多,荠菜是最好吃的一种。
         ⑤有时候,我也会挎上竹篮,拿着小镰刀,和小伙伴一起去挖野菜。大家三三两两地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嘴里唱着“打过春,赤脚奔。挑野菜,拔茅针”的歌谣。农村的田野很美,有青山绿水、茂密挺拔的竹林和成片的果树。我们提着镰刀和竹篮,在漫山遍野穿梭,山坡上、田野里、草丛中,到处都有野菜。有的野菜长得胖乎乎的,有的才刚冒出一点嫩芽儿,有的则已是一簇簇地长在一起
        ⑥那时,常常比赛看谁的野菜挖得最多。于是,抢啊、闹啊、笑啊,玩得不亦乐乎,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我们会在劳动快要结束时在田埂上拔茅针,田埂上那一片紫紫的小草,尖尖的,准是茅针,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那尖儿向上猛一提,就会把下面的花苞与茎抽断,这就叫拔茅针。茅针剥开苞衣,把里面雪白的花穗丢进嘴里,软绵绵、甜丝丝的。在那一日三餐都吃不全的日子里,这就是农村孩子最好的零食了。
        ⑦“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荠菜清香爽嫩,至今老家的人们对荠菜仍有很深的感情。“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精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就是故乡人们对荠菜由衷的赞歌,情感尽管朴素却包含感恩之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禹贡图上有记。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

    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

    皇佑三年(一〇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而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拔掉心底的篱笆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不知从哪儿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在体育方面多半会很差。另外,我常常感冒,这让我更加确信我是个体质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 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地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运转正常的,反倒可能说明你体质好;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也许你在耐劳方面出色,来试试吧!

你完全能想象当时有多高兴,猛然发现自己的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有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

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度最长的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高二时,学校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没有语文成绩好,虽然也不低,师长们多年来在耳边不停提醒我:你数学需要提高啊! 你偏科啦!我渐渐也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但依旧对数学这一科怕得要死。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的是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有一次他问我:你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师,我从小数学就偏科,我不擅长学数学。

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我不擅长数学”?数学领域分为代数、几何等好多部分,涉及的能力有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部分。

我听到这话别提多高兴,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那学期的考试,数学满分值150,我拿了142分。

参加工作后,一位读者朋友过了不惑之年,想学外语,但恐于年龄大学不成,问我怎么办。说实话,我没法盲目地激励他。众所周知,人岁数一大,大脑会退化。后来,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计算速度及注意力方面确实下降了,但脑细胞丝毫没减少,在模式识别、逻辑推理方面不降反增,年纪大了也不存在“舌头变硬学发音会吃力”这一说。我赶紧把这喜讯告诉他,他像我小时候一样欢喜,如今已经学有小成了。

人的很多恐惧和心理障碍,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抑或是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很多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不是问题。另一个方面,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障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 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 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 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 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 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 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 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 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 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 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 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 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 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 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 救火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 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 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 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来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 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 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 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 但我的学养 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 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说《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