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谢瑞琦针对某地区456名13~20岁青少年的常见情绪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当前青少年情绪类型总体呈正常分布,大多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焦虑、无聊、烦躁等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女生的积极情绪类型明显多于男生。在积极情绪类型中,平和、喜悦的比率,女生分别占61.85%和52.63%,而男生则为56.56%和38.18%。此外,男生的焦虑、愤怒、空虚、无聊等奔放的负面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的内敛的负面情绪,如悲伤、冷漠、孤独等要多于男生。

(数据来源:谢瑞琦《青少年情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材料二】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不例外。考场失利、友谊翻船、同学嘲笑、父母唠叨……都有可能使你陷入挫败、沮丧、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中。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有可能爆发,不同程度地影响人际关系。如果长期郁积于心,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下面介绍几种调控情绪的方法,帮助大家调控情绪:

意识到自己性格的不足。意识不到自己性格不足的人,在与人产生矛盾时,总是认为对方性格有缺陷,所以,要反思自己性格的不足,这样才容易摆脱负面情绪。

肯定现在的自己。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说错话或做错事,学习或工作陷入瓶颈时,如果过于苛责自己,只会让情绪更加低落,加剧内心的痛苦。此时,恰当地肯定自己,意识到自己虽然现在不完美或身处困境,但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情绪就会趋于稳定。

记下自己的情绪。无法或者不方便向别人倾诉时,可以把自己的烦恼点记录下来,记录情绪,梳理让自己感到快乐和难过的事情,这也是缓解负面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多建立几根支柱。在遭受负面情绪时,如果只有一根支柱,一旦这唯一的支柱倒塌,整个人就会随之崩溃。如果建立的支柱多几根,就可以通过其它支柱来转移注意力和化解负面情绪。这些支柱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是自己与家人、朋友间的亲密感情,可以是某种健康的活动等。

向正能量靠拢。多关注充满正能量的人或事,常和积极向上的人一起进步,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充满正能量。因此,要主动接近积极向上的人,多观察他们的行为,多向他们学习。

远离悲观情绪的人。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人经常怨天怨地,充斥着悲观情绪。要远离消极悲观的人,不要成为他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选自和田秀树《别让坏情绪赶走好运气》,有删改)

【材料三】

千百年来,古代文人墨客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作品,受到人们喜爱。他们面对逆境时豁达超脱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

苏轼一生多次遭受排挤和贬谪,却不曾被负面情绪击倒。他被排挤出京,做杭州通判时,与豁达开阔的佛印结为好友。后被贬黄州,写了不少诗文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被贬惠州后,苏轼亲自尝试酿酒。被贬儋州后,他采草药,兴学堂,造福乡民,把儋州当做第二故乡。

李白因权贵的谗毁,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在此期间,他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他吟诵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傲不羁源自强烈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乃是大唐帝国的文化心理,是华夏子孙的民族性格。

(1)、【理解推断】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受调查的青少年,大多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是,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 B、受调查男生的奔放的负面情绪多于女生,女生的内敛的负面情绪则多于男生。 C、负面情绪让人情感体验不舒服,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甚至伤害人的身心健康,应及时疏导。 D、“意识到自己性格的不足”和“肯定现在的自己”两种方法都只是要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性格的缺点。
(2)、【分析探究】在【材料三】中,苏轼和李白面对人生坎坷所采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与【材料二】中的哪些方法相吻合?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静享;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竞争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蒋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 , 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焦虑是当人感到自己某种重要的价值受到威胁时,产生出的扩散性的不安。它的典型特征是:模糊的、发散的、不确定的。模糊是指这种重要的价值往往是抽象的,比如别人的认可。扩散性是指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这种情绪经常性会扩散开来。焦虑可能开始于一件具体的事,但到了最后,我们会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痛苦。不确定是指焦虑并没有特定的针对的对象,它往往攻击的是我们人格的某个核心位置(比如尊严、价值感等。用直白的话来解释——“焦虑是源于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去把握。”欲望和能力之间的过大差距,是我们产生焦虑的直接原因。因此,当面对焦虑时,我们可以通过减小预期和现状之间的落差来消解焦虑。

材料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收入减少、社交活动骤减、家庭亲子关系等诸多因素使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大幅提升。调查显示,焦虑高居心理健康问题首位,占比31.6%。

事实上我们对焦虑这一情绪并不陌生,当面对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在心理上感到烦躁、担忧,乃至恐惧、害怕,这就是焦虑的表现。除此之外,焦虑还表现为行为上的回避和社会功能的减退,并伴有生理的紧张、交感神经功能的兴奋。可以说,焦虑的本质是不能耐受各种不确定性。

生活充满不确定性,这意味着焦虑也有多种类型:完成焦虑,因规划不当或缺乏自制力而未能完成固定任务,产生焦虑;定位焦虑,因和他人差距拉大且不知如何赶超而不断自我怀疑;选择焦虑,面临多个选择、多种方法、多个答案时举祺不定、手足无措;环境焦虑,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或生活环境面临许多生活烦恼,如上学时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工作时的收入低等,因此而感到烦躁;难度焦虑,我们的大脑有严格的路径依赖,对不熟悉的事情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有些书就是难读,有些文章就是难写……越纠结越拖延,越拖延越焦虑。

材料三:很多人将自己的不顺归因于焦虑情绪,归根结底是因为对焦虑缺乏积极性的科学认识。研究表明,在应激条件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

焦虑的产生,作为一种警示信号,反映了我们想要解决某些问题的内在渴求,它提醒着我们问题的存在。适度的焦虑可以充分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机能,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有利于主体应对各种应激源,提高做事效率。焦虑逼迫着我们去面对威胁和挑战,可以让我们的心智变得更敏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学会正视焦虑,理解焦虑,甚至利用焦虑,可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材料四: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的问题。那么,青少年如何避免被焦虑“包裹”?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自己设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合理推进计划,缩减預期和现状之间的落差;也可以适当做减法,如提前做完自己认为最紧要的部分,学会抓重点;还可以给自萨的奖励,减轻心理压力。除此之外,家人、朋友、集体往往也可以帮我们分担焦虑,轻松愉悦的交流可以带我们走出焦虑。

如何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防护屏障?需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加大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和建设,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联合研究建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以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程序,指导相关工作。

为筹备该活动,同学们制作了《山海经》展板,以下是展板的文字材料。

◎材料一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华为好像把整部《山海经》的神兽都注册下来了。朱雀、腾蛇、青牛、青玄、当康、玄机、白虎、灵豸、饕餮……

把中国古代的传说化为现实的奇迹,把幻想中的神兽和最先进的科技结合;让中国古典文化在一连串的字符中焕发生机,让中国人亲眼见证古代传说中的奇迹……这大概就是理工人的终极浪漫了吧?

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们把自己所有的情怀都放在了人类进步上。虽然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所为之事,但是从他们的取名上,就能看出他们内心深处燃烧的理想。

(《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神话里的生命:代表征服自然的渴望

随着文明的发展,先民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改变,从敬畏到抗争,人们渴望有出类拔萃的英雄来拯救世界。于是,《山海经》中的故事,有了另一种生命力。比如可以射下太阳的羿。当时还没有发生“十日居上”的事情,天帝帝俊却赠给了羿一把弓箭,希望羿可以用它解救“下地之百艰”。如同是一种暗示,十日升空,给大地带来“百艰”,于是在后世的神话中,有了“羿射九日”的故事。

神话:人们对于内心的探索和警醒。

夔曾贡献出自己的皮,成为黄帝的鼓,用其响声威慑天下。然而,没有谁生来就是勇者,可以牺牲自己,换来一方安宁。九天玄女化身为燕子,来劝夔牺牲自己,成为一张鼓皮的时候,夔也充满犹豫。但“躺平”不是生命的终点,懦弱苟且的背后,是内心的虚无。夔在知道自己声音的力量后,选择牺牲自己,让自己的皮成为战鼓,协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这是它为自己寻找到的一条有意义的人生之路。诚然,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但懂得不虚度,便是内心的一场觉醒。

(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

◎材料四

学术研究认为,古人创作《山海经》的想象过程主要源自于当时中国的土著信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草木石骨等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内容通过古人的想象和组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彩、奇异、灵异的世界。具体来说《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大量幻想生物,如龙、凤、麒麟、狮、虎、牛头马身等,多半是由多种真实动物形态的特征组合而成,或者是在某些具体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虚构加工。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千里眼,顺风耳”,据信是根据人们对鸟类和兽类视听能力想象而创作的。而“蚩尤”“夸父”“大禹”等神话传说人物,则是源于古人对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的崇拜和想象。

(纪录片《上古奇书<山海经>,究竟有多神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倡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学习,引领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材料二:

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各地中小学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劳动教育。例如,某校结合“种植”劳动特色课程,制订了学习方案(见下表),目的在于为学生真正“走进田间”提供必备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种植实践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各种种植实践问题。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新途径。

表1:“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学习方案

学科

学科知识

“学科+劳动”实践活动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化学

酸和碱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数学

不规则图形面积

计算种植园各区域的面积

统筹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

物理

测量

测量种植园的温度和湿度

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生物学

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制作植物标识牌

授粉﹑剪枝、间苗、除草

语文

应用文写作

撰写种植日志编辑种植园宣传稿

总结种植经验宣传种植知识

材料三:

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相符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心理能量,其实和物理学中能量的概念很像,只是后者客观存在,可测量,前者是一个心理现实,被认作人的生命力、活力值,是无法准确计算的。

人类的大脑在最近的200万年里,体积增加了1/3。新长出的地方有一个叫额叶,它影响着我们的自律能力。我们使用自律控制行为的时候,额叶高度活跃。

自律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在消耗心理能量,说得更形象一点,____。也就是说,人的自律力,会随着心理能量的消耗,慢慢减弱直至彻底失灵,直到他们通过高质量的睡眠充电成功,能量满格开启新一天。

(节选自知乎《积极心理学:如何快速学会自律》)

【材料二】

某中学学生综合评定等级与学习习惯统计表

综合评定等级

回家后先做什么

比例

做作业

89%

吃东西

8%

玩游戏

3%

做作业

67%

吃东西

21%

玩游戏

12%

待提升

做作业

9%

吃东西

20%

玩游戏

71%

【材料三】    

我们人类曾经有两种人,一种是采集文明的,他今天饿了,一伸手一个果子,当时就能快乐,这种叫即时满足。但这种人被淘汰了,活下来的是压抑了欲望的种地人,他们春天种,好几个月后的秋天再吃,这叫延迟满足。我们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延迟满足能力的进步史。

心理学有一个实验。实验者给一群四岁的孩子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能等上十五分钟,他们就能拿到两颗棉花糖。这是在测试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孩子的幼年开始,会展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作业写完了再去玩;好吃的留到最后吃;只要学习机会好发展空间大,就愿意在开始的时候承受低薪工作……

心理学家跟踪观察了棉花糖实验的小孩们几十年,发现能等十五分钟,有能力“延迟满足”的孩子,不仅普遍高考分数更高,而且不管进入什么领域,几乎都比选择“即时满足”的孩子更成功。

(节选自知乎《棉花糖实验揭示童年影响一生的内在逻辑》)

【材料四】

科学有效的自律办法

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

心理能量有限,人清晨的自控力普遍比下午好,下午的自控力往往比晚上好。我们最好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刚起床时做,那通常是一天中自律力最好的时候。把刷剧、刷微信公众号和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尽量放到后面去,如果到时累了就算了,因为这些事情也影响不到你的未来。

目标越具体,越容易控制自己

我们的大脑对具象化的东西印象更深。上课的时候,如果你只宽泛地理解了一个知识点的概念,事后就很容易忘记。而如果你记住的是老师举的具体例子,它可能会在你脑子里存很久。自律力发挥起来,是一样的道理,自律计划越具体,执行起来就越容易。

保证高质量睡眠

我们只有在深度睡眠中才能缓解疲劳,加强新陈代谢,得到能量积攒。深度睡眠也被称为黄金睡眠。彻底睡好之后的你,一定会头脑清醒,疲劳感归零,精力充沛,思维变快,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心理能量满格。

不要跟不自律的人一起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身边的人对我们的影响,这影响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有些人自己玩手机就算了,还动不动就跟你聊闲天,你装没听见,他们就马上开始怀疑你们的友情,或者回过头嘲笑你清高。这样的朋友,叫你自习一次,第二次你就找个借口推托了吧,“相似性”才是友情的长期黏合剂,学习习惯不好的朋友,你在他面前好好学习,反而会叫他不舒服。

(选自《简书》,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