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2)、文中划线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征服
       三年前一个有红嘴鸥的季节,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边一间不起眼的茶室里,听“酒友”大张——一位业余登山爱好者,讲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静,只有我们两个人,灯光凝固成昏黄状态,冬雨被凄厉的夜风驱赶着一阵阵扑向木格窗子,发出“刷刷”的响声……
       大张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着说:“到了5100米的时候,只剩下队长、向导和我三个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气候恶劣,都已撤回4800米的大本营。向导是当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劝我们全体撤回,说这种天气根本不能登顶,但队长不愿放弃,他为这次登山已精心准备了半年。我也想试试,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导在前,队长居中,我在最后,相距5-10米的距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一个岔口处。这时细雨已经变成了风雪,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我们蜷缩在一道雪坡下面,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我头痛欲裂,胸腔里仿佛塞了一团棉花,呼吸极其困难。我看了表是上午11时,四周却是一片迷蒙,能见度不足10米,耳边只有风声在呜呜地吼叫,像是在倾诉着什么,又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我知道5396米的峰项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风雪的背后,云层下面,但它肯定看得见我们……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队长,风雪帽和墨镜遮住了他的脸颊,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视远方,显得很镇静,也很坚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声问他,‘怎么办?’他仿佛没听见,依然直视着那个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说:‘撤吧。’他说:‘等等吧,也许还有希望。再说现在怎么撤?’
       “这话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撤退的可能,我们只能在这里固守。但我们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盼望着天气能够好转。雪山上的气候就是这样,就像这场风雪会突然降临,阳光自然也会突然间就照耀大地。
       “但直到下午2时,风雪仍没有停止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没有登顶的希望了,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必须选择撤退,这还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无法过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队长的情绪也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着峰顶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导在整理装备,我明白他是在为下山做准备,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大本营。
       “风雪渐渐小了下来,我和向导开始撤退,但队长却坐在那里不动。我喊:‘走吧,时间来不及了。’但他宛若没有听见,没有理我。我几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不要命了?’他也激动起来,一把将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哑着嗓子说:‘我不走,我必须上去。’他指着云层里的峰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征服。而它也已经跟我玩了一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话我呢,我不能就这么输给它。’‘你这是在玩命。’我喘着粗气说。他却说:‘不,这是较量。我要跟它比比,谁是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征服它。’
       “这时,一直看着我们争吵的向导突然说话了,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庄重,他问:‘征服?征服哈巴雪山吗?它是我们心中的神山,你要征服它,是不是也想征服我们这些世世代代崇拜它的人?别说你现在还没有登上去,就是你此刻真的站在峰顶,就征服它了吗?相反,你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他多少年前就在这里,默默地孕育了这片土地,而你却居然要跟它争谁是这里的主人?’
       “我和队长一下子惊呆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朴实而木讷的小伙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向导这时幽幽地说道:‘朋友,跪下吧,乞求它的宽恕,祈求它保佑我们平安下山。’说罢,双膝跪倒,朝着峰顶双臂展开,身子深深地伏了下去,我们俩不由自主地也跟着他跪了下去。
       “这时,奇迹出现了。峰顶顿时风起云涌,一缕阳光从乌云间剑一般的刺了下来,紧紧地钉住我们。不一会儿,云层散去,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峰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纯洁、孤傲、挺拔……像一位宽容的母亲,慈祥地看着我们。
       “当然,这也许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是这时,我分明看见,向导早已泣不成声,只是仍然虔诚地不断磕头;队长的脸庞被风雪帽子遮住了,但墨镜下滚出两行热泪……”
       故事讲到这里,大张喉头一阵哽咽,紧紧地闭上眼睛。半晌,他才又喝了那冰冷的啤酒,说:“回到昆明以后,我暗自发誓,以后登山,决不再登雪山。对于哈巴雪山,我更将毕生地敬重它,因为它教给我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也许我还会去,但不是登山,而是朝拜。”

阅读《奇妙的克隆》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通信的保护神——量子卫星

    在系列电影《碟中谍》中,由汤姆·克鲁斯扮演的特工威风凛凛,总能窃听到对方的电话通话。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电话是否也会被人窃听呢?

    仔细看看我们的手机,它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窃听器,只要有特定的仪器就可以实现对手机实时监听。固定电话也不安全。使用这些通信工具对想偷听的人来说就毫无秘密可言。比如,美国斯诺登爆出的“棱镜门”事件,让许多国家都很害怕。因为他说美国正在利用通信卫星对很多国家进行窃听,而这些国家并没有察觉到。这就像打仗一样,我们还没有开战,敌方已经知道我们有多少人力、武器弹药等,很多信息都已经完完全全暴露在敌方面前。这真的是很可怕的!

    既然手机等通信不安全,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不被别人窃听呢?

    量子通信技术应运而生。量子通信是在传统信息的基础上,给它们加上了“量子密钥”。量子密钥就相当于一把神奇的有加密功能的钥匙,它能把需要通信的信息紧紧锁住。而且这种密钥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一把钥匙一个密码,随机分发。想窃取信息的人,要在短时间内对它进行破解是很难的,即使耗费大量时间,这次成功破解了,下一次再用,密码又重新随机生成了,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密码了,必须再耗费时间去破解新的密码。

    量子通信还有一个常规通信不具有的功能——一旦被窃听,很容易被人察觉到。因为偷听手机等通话信息必须对量子信号进行拦截,这就给信号传输带来很大的干扰。比如,用量子通信通话,如果有人在窃听,通话将会受到干扰而无法正常进行,通话双方很容易就会察觉到。所以说,量子通信传输的信号安全性很高。

    那么什么是量子卫星呢?量子卫星其实是以量子信号作为卫星和地面之间数据传输的卫星。我们把要传递的信息通过量子信号穿透大气层传递到卫星上,卫星接收了这些量子信号再转发到另外一颗特定的卫星上,再通过这颗卫星传递给接收者。

    目前,我国的量子通信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6年8月16日,我国率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有了量子卫星,我们就能实现量子通信。通过绕地球飞行卫星的中转,我们可以把加密的信息发送到我们想要送达的接收者那里,不用担心有人拦截我们的通信内容。

    目前,量子通信技术对潜艇最有帮助。我们知道,潜艇的特点是潜伏在深水下,并且它需要长时间隐蔽。因此,潜艇与地面上的通信联络就非常重要。

    现在,潜艇与外界进行联系主要是依靠无线电波。这种通信手段有很多缺点:一是发信和接收的装置十分庞大,占用了潜艇很大的空间;二是潜艇必须通过拖曳天线来收发信息,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成为反潜导弹的目标。如果有了量子卫星,发信和接收装置将会非常简单,潜艇上的设备大概只有一台普通的台式电脑那么大,既节省了潜艇的空间,也不会因为在潜艇外的拖曳天线而暴露潜艇的行踪。而且有了量子卫星,如果有人企图去窃听,就必须要拦截这些信号,而作为发射者的潜艇便能测得这种干扰,从而能及时判断出是否有人正在窃听,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说,量子通信将会成为潜艇隐身的新法宝。

(选自《我们爱科学》,有删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 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 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 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 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 部的一部分, 稍一用力, “咔嚓”一声将它折断, 对着一棵棵棉花 “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

②我着急地大叫: “妈,棉花会死掉的! ”

③母亲轻轻一笑道: “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④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⑤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 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 且短, 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 却只有稀硫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⑥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 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⑦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 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⑧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 一片一片的 白云层层叠叠, 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 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 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 “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 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⑨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 嫁妆。机器扎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 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 铺在崭 新的布上, 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 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 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 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 仗, 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 脸和手都冻得通红, 她身 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 “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 “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⑩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坦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 “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⑪母亲说: “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⑫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 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⑬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 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⑭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便咽无语, 一任泪雨滂沱。

⑮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羊城晚报》 2018 年 6 月 19 日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题。

一刻钟

刘心武

①下午三点多,忽然接到尼娜的电话,问能不能来我家“打扰一下”。虽然吃惊,还是接纳。

②尼娜是她在公司的化名,真名是王爱红,她的父亲是我中学同窗,比我大一岁。我和王兄穿越历史烟尘一直保持联系,我是看着尼娜长大的。尼娜从美国留学回来,在一家美国金融机构做事,前年已获中层职衔。偶尔应邀去尼娜家与王兄晤面,开始我也并不多想,但——“老弟,你看京城的万家灯火! ”在他们家客厅落地窗前,王兄一拍我的肩膀,我就禁不住有些惭愧了。自己的儿子不过是介乎白领、蓝领之间的打工仔,哪能提供这种“法式情调、英式管理”的空间来让我独自待客。不过回到自己家里,也就自劝:人各有运,知足常乐。他们过得固然极好,我也并不糟。祝福他们,也祝福自己。

③尼娜飘然而至。“你要出远门? ”她是跟名牌拉杆箱一起进屋的,我不由得如此发问。还不止拉杆箱,她还提着一个大纸袋,那样的纸袋本是装名牌服装的,现在鼓鼓囊囊的,似乎乱塞着一些零碎的物品。“叔叔,我不出门,我一会儿回家去。我想求您——这些东西暂存您家。”我莫名其妙,她却又说:“我可以用一下您家卫生间吗? ”当然可以,她匆匆进了卫生间,那临时搁在我家茶几边的纸袋歪倒了,里面有东西滑落出来,我拾起两个小镜框,一个里面是她妈妈的照片。想到王嫂去年仙逝,我一叹。另一个里面是尼娜和儿子佳佳的照片。为什么她这个年龄段的白领丽人,多有像她这样成为“单身母亲”的呢? 再一叹。又拾起一个银制的小奖杯,上面鍪着英文,应该是公司为表彰她的业绩颁给她的。我把滑落的东西往纸袋里放妥,尼娜从卫生间出来,又问:“能不能喝杯热茶? ”我知道她是习惯喝咖啡的,就说:“我这里虽然没有现磨的喷雾咖啡,不过速溶的品牌是靠得住的……”我一边冲咖啡一边问她:“怎么回事? ”她把自己身体抛进沙发,双手拢拢头发,简洁地说:“我刚经历了人生中最恐怖的一刻钟! ”

④原来,他们那家公司,全球同步裁员,尼娜两点一刻接到通知:她被裁了。当时她还正忙着,也用不着她跟谁交接。公司规定,自接到裁员通知后,一刻钟内必须撤离。她想用座机往外打个电话,她那架电话已经撤销:想用电脑发封“伊妹儿”,局域网已经不允许她进入;她赶紧收拾私人用品离开办公区; 到了走廊,想进入茶水间喝杯咖啡放松一下,发现自己手里的钥匙卡已经无法开启那门:想进入卫生间,也一样。到前台,交回钥匙卡,从此她再也无法进入几年来所熟悉的空间了……

⑤“这太不人道了啊! ”针对我的说法,她惨然一笑:“很人道的——我看见医务室的门大开,很显然是为了及时救助无法承受这一刻钟的被裁人士。路过那里我没有停步,但一瞥之间,看见高大的姜森——他比我高一级,金发碧眼,平时很威严——正在那里面一张躺椅上抽泣,周围两名医生也不知是在进行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

⑥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尼娜。但她喝了几口热咖啡后,镇定下来,冷静地对我说:“尽管我们早知道公司会有裁员大动作,也知道所谓‘一刻钟撤离’的游戏规则,不过事到临头,还是有些发蒙。”我问:“你下一步怎么办? ”她一时沉吟不答,我就说:“如果你有困难,叔叔虽然不特别富裕,总还能……”她没等我说完,抬起头,笑了:“我们这种人,遇到的问题,不是没饭吃,而是今后能不能换个小碗吃饭。可是,一旦过惯了这样的生活,放下身段来,那不是一桩简单的事! ”她告诉我,公司裁员,按合同,会给她这样级别的雇员一定的补偿,但是,“别的不算,光我那房子的月供,一个月就得两万……把大房子换小,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心理上说,纵使我承受得了,老爸现在住我那儿,他能马上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他能接受了,佳佳呢? 原来开福特接他,他都觉得‘没面’,现在如果把本田再换成捷达甚至QQ……不敢想! 我只能缓冲一下,把这些东西暂存您这儿,起码一周之内,还天天开车离家做上班状! ”

⑦尼娜告别后,我想,于她那样的人士而言,人生中的这一刻钟,是既狼狈而又宝贵的,一切在于今后能不能给生活以更朴实的定位。

(选自《1978-2018中国优秀小小说》)

返回首页

试题篮